一种加热装置及其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776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采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其空调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的加热装置大多采用电热丝进行加热,存在功耗大,成本高等诸多不足,尤其像采暖空调机一类产品,一般功率都比较大,存在极大的电能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节能环保,加热效率高的加热装置及其空调机。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以及与所述加热器相连接的蒸发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纳米加热水箱、与所述纳米加热水箱电连接的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水泵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接。

其中,所述纳米加热水箱包括保温箱体、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内的纳米加热管、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内的水位开关、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顶部且与所述保温箱体贯通设置的溢水箱,所述溢水箱通过水管与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溢水口和补水口相连接。

其中,所述溢水箱包括与所述保温水箱贯通连接的第一水箱,以及与所述第一水箱贯通相连接的第二水箱,所述第一水箱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水箱的容积,所述第二水箱设置于所述第一水箱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水箱一体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水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通过水管与所述溢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二管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补水口相连接。

其中,所述纳米加热水箱的外表面包覆有阻燃层,且所述纳米加热水箱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

其中,所述纳米加热水箱一侧的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所述电控装置。

一种空调机,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包括加热器,以及与所述加热器相连接的蒸发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纳米加热水箱、与所述纳米加热水箱电连接的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二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水泵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进水口相连接。依此结构设计的加热装置能够使得加热器中的热水不断的通过蒸发器进行循环流动,进而快速的向外散发热量,具有能耗低,加热效率高,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1,以及与所述加热器1相连接的蒸发器2;所述加热器1包括壳体11、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的纳米加热水箱12、与所述纳米加热水箱12电连接的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1底部第一进水口121和第一出水口122;所述第一进水口121与所述蒸发器2的第二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122通过水泵3与所述蒸发器2的第二进水口相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加热水箱12包括保温箱体、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内的纳米加热管1211、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内的水位开关1212、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保温箱体顶部且与所述保温箱体贯通设置的溢水箱,所述溢水箱通过水管与设置在所述壳体11底部的溢水口和补水口相连接,所述溢水箱包括与所述保温水箱贯通连接的第一水箱1213,以及与所述第一水箱1213贯通相连接的第二水箱1214,所述第一水箱1213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水箱1214的容积,所述第二水箱1214设置于所述第一水箱1213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水箱1213一体设置,所述第一水箱12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通过水管与所述溢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二管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补水口相连接,以此结构设计的纳米加热水箱12能够通过纳米加热管1211进行快速高效的加热,加热效率高,环保节能,与蒸发器连通后,能够源源不断的进行热能供给,达到持续散热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的溢水箱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保温水箱注水时,受保温水箱内部压力的变化,造成保温水箱破裂,能够通过溢水口的设置,有效释放保温水箱中的瞬间冲击力,使得保温水箱中的压力处于稳定状态,此外,向保温水箱中补水时,可以通过补水口向水箱注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加热水箱12的外表面包覆有阻燃层,且所述纳米加热水箱12位于所述壳体11的中部。所述纳米加热水箱12一侧的壳体11内壁上设置有所述电控装置。以此有效控制纳米加热管1211的工作以及蒸发器中水流的大小。

一种空调机,包括上述加热装置。采用上述方式设计的空调机,节能环保,采暖稳定可靠。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