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面料干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面料无污染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面料在成为坯布后需要多道处理工序才能成为成品的布匹,如在后处理过程中的印染过程,坯布经常会被浸湿,浸湿后进行处理有时候需要进行干燥,现有技术中的面料干燥往往会对面料造成污染,影响面料质量,且干燥过程异常缓慢,影响了面料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的面料无污染干燥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面料无污染干燥装置,包括:U字型结构的干燥通道,沿所述干燥通道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干燥通道两个内壁交替设置有导布辊,所述干燥通道端闭合的一端为出布端且对应设置有卷绕辊,所述干燥通道开口的一端为进布端且对应设置有放布辊;
所述干燥通道U字型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与所述干燥通道合围形成热风室,所述热风室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连通到干燥通道内。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干燥通道端闭合的一端设置有出布口,所述出布口两侧各设置一个挤压辊,所述面料能够通过两个挤压辊之间的缝隙。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沿所述出布端到所述进布端方向上设置的通孔的孔径依次增大。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热风室通过热风管连通鼓风机,所述鼓风机带有电热丝。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卷绕辊连接电机,所述电机能够带动所述卷绕辊旋转。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干燥通道外表面包覆有保温材料。
本发明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干燥通道,使得面料可以在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避免纺织面料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污染。
(2)干燥通道中大部分热风的运行路径是由出布端指向进布端的方向上的,在这个方向上,依次设置通孔,不断有新的热风不断从通孔中补充进去;最终热风从进布端离开干燥通道;而面料是从进布端进入依次绕到导布辊上,然后从出布端离开。由上可知,面料的运动方向与热风是逆向的,因此面料越接近出布端时,面料自身的干燥程度越高,且面料接触到的热风干燥程度越大,此种逆向的干燥方法可以高效率的干燥面料。
(3)沿出布端到进布端方向上设置的通孔的孔径依次增大,这样可以形成干燥通道中越接近出布端热风流量越大的效果,保证刚刚进入到干燥通道内的面料可以得到较大风量的干燥;同时由于接近进布端的热风中水分含量较高,因此此处需要加大热风流量才能起到更好的干燥效果。
(4)挤压辊的作用是保证出布端不会留出太大的缝隙,同时不影响面料运行,热风不会从此处露出,也一定程度引导热风朝向进布端流动。
(5)保温材料可以保证干燥装置的保温效果,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干燥通道,2、导布辊,3、出布端,4、挤压辊,5、卷绕辊,6、进布端,7、放布辊,8、热风室,9、通孔,10、密封板,11、热风管,12、面料。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面料无污染干燥装置,包括:U字型结构的干燥通道,沿干燥通道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上,干燥通道两个内壁交替设置有导布辊,干燥通道端闭合的一端为出布端且对应设置有卷绕辊,干燥通道开口的一端为进布端且对应设置有放布辊;干燥通道U字型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与干燥通道合围形成热风室,热风室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连通到干燥通道内。
通过设置干燥通道,使得面料可以在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避免纺织面料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污染。
干燥通道中大部分热风的运行路径是由出布端指向进布端的方向上的,在这个方向上,依次设置通孔,不断有新的热风不断从通孔中补充进去;最终热风从进布端离开干燥通道;而面料是从进布端进入依次绕到导布辊上,然后从出布端离开。由上可知,面料的运动方向与热风是逆向的,因此面料越接近出布端时,面料自身的干燥程度越高,且面料接触到的热风干燥程度越大,此种逆向的干燥方法可以高效率的干燥面料。
干燥通道端闭合的一端设置有出布口,出布口两侧各设置一个挤压辊,面料能够通过两个挤压辊之间的缝隙,挤压辊的作用是保证出布端不会留出太大的缝隙,同时不影响面料运行,热风不会从此处露出,也一定程度引导热风朝向进布端流动。
沿出布端到进布端方向上设置的通孔的孔径依次增大,这样可以形成干燥通道中越接近出布端热风流量越大的效果,保证刚刚进入到干燥通道内的面料可以得到较大风量的干燥;同时由于接近进布端的热风中水分含量较高,因此此处需要加大热风流量才能起到更好的干燥效果。
热风室通过热风管连通鼓风机,鼓风机带有电热丝。
卷绕辊连接电机,电机能够带动卷绕辊旋转。
干燥通道外表面包覆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可以保证干燥装置的保温效果,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