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3225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烘干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



背景技术:

烘干箱采用型钢和薄板形成后焊接而成,结构合理,箱体造型美观,坚固耐用,工作室内可做试品搁板和小车,工作室与箱体外壳之间充有绝热性好的保温层。烘干箱是引入鼓风装置能使工作室内被加热的空气强制对流,提高了箱内的温度均匀性能。开启风顶阀门能使工作室内空气换新。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烘干箱只采用了一组底部加热管进行烘干,烘干效果不是太好,而且受热不均匀;烘干箱门采用单开门,没有针对性,在烘干的时候由于产品本身的性能差别大烘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打开烘干箱们的时候由于热气散发出来会导致网板上下两层的产品受热不均。

因此,发明一种具有双开门和能够上下烘干的烘干箱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烘干效果不好和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包括烘干箱本体、数显仪表、显示屏、操作按钮、烘干箱门、密封条、热循环散热孔、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不锈钢网板、拉手、钢化玻璃和耐高温长轴电机,所述烘干箱本体左侧设置有耐高温长轴电机;所述烘干箱本体表面左侧设置有数显仪表;所述数显仪表固定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操作按钮电性连接;所述操作按钮固定在烘干箱本体表面;所述干箱本体右侧设置有烘干箱门;所述烘干箱门设置有拉手;所述拉手与烘干箱门固定连接;所述烘干箱门设置有钢化玻璃;所述烘干箱门安装密封条;所述烘干箱本体内部设置有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所述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与烘干箱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烘干箱本体内部固定有热循环散热孔;所述烘干箱本体内部设置有不锈钢网板;所述不锈钢网板与烘干箱本体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热循环散热孔7与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相适应。

进一步,所述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设置在烘干箱本体1的上部和底部。

进一步,所述烘干箱本体1安装两扇烘干箱门5。

进一步,所述烘干箱门5上的密封条6是一种耐高温硅橡胶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采用安装上部和底部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的方式,可以使烘干箱内部上下受热烘干;设置有热循环散热孔,从箱体左侧出风,右侧吸风,再经过加热管风道左侧出风,右侧吸风,如此循环散热;采用双开门的方式可以分层取出所烘干的东西,以免热量流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烘干箱本体;2-显示屏;3-数显仪表;4-操作按钮;5-烘干箱门;6-密封条;7-热循环散热孔;8-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9-不锈钢网板;10-拉手;11-钢化玻璃;12-耐高温长轴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包括烘干箱本体1、数显仪表3、显示屏2、操作按钮4、烘干箱门5、密封条6、热循环散热孔7、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不锈钢网板9、拉手10、钢化玻璃11和耐高温长轴电机12,烘干箱本体1左侧设置有耐高温长轴电机12;烘干箱本体1表面左侧设置有数显仪表3;数显仪表3固定有显示屏2;显示屏2与操作按钮4电性连接;操作按钮4固定在烘干箱本体1表面;干箱本体1右侧设置有烘干箱门5;烘干箱门5设置有拉手10;拉手10与烘干箱门5固定连接;烘干箱门5设置有钢化玻璃11;烘干箱门5安装密封条6;烘干箱本体1内部设置有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与烘干箱本体1固定连接;烘干箱本体1内部固定有热循环散热孔7;烘干箱本体1内部设置有不锈钢网板9;不锈钢网板9与烘干箱本体1活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热循环散热孔7与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相适应。

本实施例中,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设置在烘干箱本体1的上部和底部。

本实施例中,烘干箱本体1安装两扇烘干箱门5。

本实施例中,烘干箱门5上的密封条6是一种耐高温硅橡胶密封圈。

工作原理:该上下烘干的双开门烘干箱,采用安装上部和底部远红外不锈钢电加热管8的方式,可以使烘干箱内部上下受热烘干;设置有热循环散热孔7,从箱体左侧出风,右侧吸风,再经过加热管风道左侧出风,右侧吸风,如此循环散热;采用双开门的方式可以分层取出所烘干的东西,以免热量流失。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