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227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为常用的家用电器。其中,空调器内设置有导风结构。而现有技术中的导风结构的送风角度小,进而限制了上下送风的角度,从而使得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角度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设置在壳体内,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均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且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相对设置,其中,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均设置在风道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结构为导风板。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结构为导风板。

进一步地,在沿竖直方向上,风道具有位于出风口处的顶壁以及底壁,其中,第一导风结构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顶壁上,第一导风结构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导风结构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底壁上,第二导风结构的第二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地,顶壁和底壁均倾斜设置,在朝向远离出风口的方向上,顶壁和底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分隔结构,设置在进风风道内并将进风风道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风道。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子风道沿竖直方向排布。

进一步地,分隔结构将进风风道分隔为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

进一步地,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风道内的换热器以及连接在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分隔结构连接在接水盘上,并且分隔结构延伸至进风口处。

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互相连接并且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换热器段、第二换热器段及第三换热器段,其中,第一换热器段和第二换热器段位于第一进风风道内,第三换热器段位于第二进风风道内。

进一步地,分隔结构为楔形块。

进一步地,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上侧。

进一步地,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设置在出风口处的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通过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的摆动能够使得送风角度更大,从而使空调器更好的实现上出风和下出风。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角度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在上出风时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的配合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20、风机;30、换热器;31、第一换热器段;32、第二换热器段;33、第三换热器段;40、第一导风结构;50、第二导风结构;60、风道;61、顶壁;62、底壁;63、进风风道;631、第一进风风道;632、第二进风风道;64、出风风道;70、分隔结构;80、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同时,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机20以及换热器30。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均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12处,且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相对设置。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通过调节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枢转角度能够实现大角度的出风方向的变化,进而实现大角度出风。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不能实现大角度出风,从而使得产品体验差问题。

如图1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结构40为导风板,第二导风结构50为导风板。具体地,第一导风结构40的枢转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枢转均是由步进电机控制的,进而实现对导风板的位置的精确控制。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可以实现上出风和下出风的大角度切换。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空调器下出风时,步进电机带动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均朝下摆动,此时由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限定的出风口为向下的。当空调器上出风时,如图2所示,进电机带动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均朝上摆动,此时由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限定的出风口为向上的。由于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枢转角度大,因此上出风和下出风之间的角度大,从而实现大角度的出风转换。

进一步地,上述的上出风和下出风也可以和空调器的制冷制和冷模式相结合。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最有选地方式为:制冷时上出风,由于冷风较重,制冷时上出风能够使冷空气快速下沉,进而快速改善室内温度。同时,冷风向上吹也防止冷风直吹用户,防止用户产生不适的感觉。制热时下出风,由于热风较轻,制冷上下出风能够使热空气迅速上升,从而使得室内快速升温。同时制热下出风能够实现热风地毯式加热,用户感觉更加舒适。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风道60,风道60的两端分别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连通,在沿竖直方向上,风道60具有位于出风口12处的顶壁61以及底壁62。其中,第一导风结构40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顶壁61上,第一导风结构40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导风结构50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设置在底壁62上,第二导风结构50的第二端为自由端。顶壁61和底壁62后可以限制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的摆动范围,具体地,第一导风结构40可以向上摆动至贴合在顶壁61上,第二导风结构50可以向下摆动至贴合在底壁62上。同时,顶壁61和底壁62共同限定了空调器的出风角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顶壁61和底壁62均倾斜设置,在朝向远离出风口12的方向上,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具体地,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是成角度设置的。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越大,空调器的上出风和下出风的范围就越大,但是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过大不利于出风口的设置,同时也不利于产品的美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呈锐角并接近90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改变顶壁61和底壁62之间的角度。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0的上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下出风口设计,将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0的上侧能够防止冷风直吹底板,从而防止室内的灰尘被吹起。同时,下出风口设计很难实现“制冷上出风,制热下出风”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得出风舒适度差。相应的,进风口11设置在壳体10的下侧。上述结构便于风道60的设计,当然,根据风道60结构不同,进风口11也可以设置在空调器的其他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风道60以及设置在风道60内的风机20和换热器30。风道60的两端分别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连通,其中,风道60具有位于风机20的上游的进风风道63以及位于风机20的下游的出风风道64。空调器还包括分隔结构70,设置在进风风道63内并将进风风道63分隔为第一进风风道631和第二进风风道632。通过将进风风道63分隔为第一进风风道631和第二进风风道632能够使得进风更加的流畅,并且减小涡流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进风风道63是指:进风口11和风机20之间的风道形成了进风风道63。出风口12和风机20之间的风道形成了出风风道6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换热器30包括互相连接并且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换热器段31、第二换热器段32及第三换热器段33。上述的结构使得换热器30形成了多折换热器结构。其中,第一换热器段31和第二换热器段32位于第一进风风道631内,第三换热器段33位于第二进风风道632内。上述结构使得换热器30的换热更加均匀,换热效率更高。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30下方的接水盘80,分隔结构70连接在接水盘80上,并且分隔结构70延伸至进风口11处。具体地,上述结构更加容易制造,同时也能够防止接水盘80处产生涡流,从而减小空调器的工作噪音。本实施例中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分隔结构70的两端分别和进风格栅与接水盘80连接。分隔结构70的两侧分别为上述的第一进风风道631和第二进风风道63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分隔结构70为楔形块。也即分隔结构70的截面结构为三角形。上述结构更加利于气流的流动,楔形块的斜面角度可以和接水盘80上的斜面结构向适配,从而使得气流流动更加稳定。当然,分隔结构70并不限于楔形块结构,分隔结构7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分隔板、分隔块等。

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实现了如下效果:

针对下进风上出风的空调器,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下进风,上出风的空调器结构,通过接水盘和三角板把进风通道分割为两个部分,使得进风更加顺畅,减小进风涡流噪音。同时在出风口设置两个导风板,分别与风道的上下边缘连接,由于出风口开口较大,提供了导风板转动的空间,增大了导风的角度。更好的实现了制热上出风,制冷下出风的效果。

本空调器设计了上下两个导风板分别由底壳上的步进电机带动,上导风板与蜗壳连接,底壳侧边采用步进电机带动,控制扫风角度。下导风板与蜗舌部位连接,同样,在底壳上设置步进电机带动其旋转。开启制热模式时,两个导风板在同时向下转动一定角度,开启制冷模式时,两个导风板同时向上转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出风口角度。蒸发器底部为接水盘,在接水盘侧边增加一个三角形挡块结构,与面板体的进风格栅相连。把进风通道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可避免在接水盘位置产生漩涡现象(三角形板型结构区域),降低了噪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