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阀安装件以及切换阀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9493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切换阀安装件以及切换阀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换阀安装件以及切换阀组件。



背景技术:

在空气处理装置中,常会设置阀来对管路中液体流动进行控制和切换。例如图1示出了一种加湿装置,在该加湿装置中,外部水源通过进水阀110连接进入水箱120,随后,通过水箱120出水端口流向通过切换阀130,在水路切换阀130的控制下,水被供给到加湿元件150,气流在引风元件160的引导下通过加湿元件150,从而起到对气流加湿的作用,达到调整空气湿度的目的。这样的加湿装置中,水路切换阀是一个必备元件。

一种阀的安装方式是将阀直接固定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上,再将管路连接到阀。然而,在壳体上直接设置阀,通常需要将壳体壁的一部分形成为特定形状,因此,增加了壳体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采用铜管的空气处理装置内,由于铜管已足够坚硬,因此,阀也可以不再被固定到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上,而且直接连接到铜管由铜管支承。

然而,在空气处理装置的,例如为加湿装置,内部管路主要流通水的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管路通常会采用软管取代用于输送冷媒的硬管,在这种情况下,切换控制水流流动的阀不能被直接安装到软管。

因此,需要一种方案解决现有切换阀安装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切换阀安装件,用以安装切换阀,切换阀安装件包括安装底座,其中安装底座具有一体形成的阀安置部、管端口和与端口连通的阀端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切换阀安装件还包括罩盖,罩盖在靠近阀安置部的位置连接到安装底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罩盖由第一侧部以及从第一侧部的相对的两边缘延伸出的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组成,罩盖在安装底座的靠近阀安置部一端,罩盖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从安装底座竖直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罩盖通过卡合结构固定安装底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阀安置部和阀端口形成在安装底座的同一侧上,管端口形成在安装底座的与阀安置部相对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安装底座的至少一侧边缘设有切换阀过线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安装底座上设有卡合结构或至少两个螺孔,以固定安装切换阀安装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安装底座还设有加强筋,加强筋设置在安装底座的与阀安置部相对的底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安装底座中的阀安置部形成为凹入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切换阀组件,包括:切换阀,切换阀具有动作机构、进水端和出水端;以及如上的切换阀安装件,切换阀的动作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阀安置部中,切换阀的进水端与安装底座的阀端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进水端通过快速接口与安装底座的阀端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切换阀安装件的安装底座的进水端口连接软管。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组件,解决了连接软管的切换阀的安装问题,通过安装件一体形成的管端口和阀端口,可以容易可靠地将切换阀连接到软管。

此外,由于安装底座设置了一体形成的阀安置部,对切换阀的动作机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也避免动作机构对周边器件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包括切换阀组件加湿装置的示意图。

图2A和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安装件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可安装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安装件上的切换阀的立体图。

图4A和4B以不同视角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组件。

图5示出了安装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组件的加湿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5为安装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组件30的加湿装置10的俯视图。加湿装置10通常具有壳体、容纳在壳体内的水箱20以及加湿元件50。加湿装置10中的水箱20通过进水阀连接到外部水源,并且水箱20的水位通过进水阀进行调节,随后,水管内的水通过切换阀输送到加湿元件50中。在图4所示的加湿装置10中,切换阀安装在一个安装件上,从而构成整体的切换阀组件30,组装到加湿装置10内。

图2A和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安装切换阀320的安装件300的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安装件300至少包括安装底座310,安装底座310上形成有阀安置部311、管端口312和阀端口313。这些阀安置部311、管端口312和阀端口313通过诸如注塑成形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安装底座310上。

阀安置部311和阀端口313设置在安装件300的一侧上,而管端口312设置在安装件300的与设置阀安置部311的一侧相对的底部上。如图2A和图2B所示,管端口312和阀端口313均具有延伸一段距离的管部,其中形成阀端口313的管部朝着阀安置部311的方向弯曲延伸,以便刚好与切换阀中的至少一个端口连接。形成管端口312的管路从安装件300的底部的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出,在安装时将通过软管连接到水箱。应当可以理解,两个管路的延伸长度、延伸方向以及管路的直径大小取决于选用的外接软管以及切换阀。

从图2A中可以看到,安装底座310上形成的阀安置部311形成为一个凹入部,切换阀400的动作机构410的至少一部分适于嵌合在在该凹入部内。优选地,切换阀400还通过紧固件固定到安装底座310。

为了增加安装底座310的强度,安装底座310上设有多个加强筋315。优选地,在安装底座310的与阀安置部311所在一侧相对的底部上设有多个加强筋。另外,优选地可以在形成的阀端口313和管端口312的管部外侧设置加强筋,从而增加管部的强度。

从图2B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件300还包括一个罩盖320,该罩盖320在靠近阀安置部311的位置连接到安装底座310上。该罩盖320的形状可设置成包围切换阀400的动作机构410,从而对切换阀400的动作机构410提供保护。

较佳地,罩盖320由一体形成的三个侧部组成:第一侧部321、第二侧部322和第三侧部323。第二侧部322和第三侧部323从第一侧部321相对的两边缘延伸出。由三个侧部321、322、323形成的罩盖320可以配合安装在安装底座310的靠近阀安置部311的一端部处,沿着安装底座310的边缘固定到安装底座310上。

罩盖320可以与安装底座310一体形成,并且在至少一个侧部上开设过线孔,以便布置切换阀的控制线。或者,如图2B所示,罩盖320与安装底座310分体形成,罩盖320通过卡合结构固定到安装底座310上。罩盖320的边缘或者安装底座310的边缘可设置过线缺口,用于布置控制线。采用分体形成的罩盖320和安装底座310,切换阀组件30的组装将变得更为便利。

图3示出了适于安装到切换阀安装件300上的切换阀400。图示的切换阀400为一个三通阀,它具有两个部分:阀体部420和动作机构410。阀体部420具有三个端口421、422、423,其中一个为进水端421,另两个为出水端422和423。通常,进水端421连接安装件300的阀端口313,一个出水端423与加湿元件流体连通,而另一个出水端422通向空气处理装置的排水盘(未示出)。阀体部420和动作机构410连接在一起,阀体部420的阀芯(未示出)在动作机构(410)的驱动下动作。应当可以理解,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切换阀组件30的阀不仅限于此,根据空气处理装置中的水路布置,阀可以具有其他端口配置。

图3所示的切换阀400安装到切换阀安装件300之上后,便构造成了如图4A和图4B所示的切换阀组件30。图4A示出了切换阀组件30的立体图,图4B示出了切换阀组件30的侧视图。

安装件300的阀端口313延伸到切换阀400的进水端421的位置,优选地,通过快速接头将两个端口313和421连接在一起,与此同时,切换阀400的动作机构410恰好嵌合在安装底座310的阀安置部311内,这样切换阀400与安装底座310之间相对位置便固定了。

从图4B中可以清楚的地看到,罩盖320从安装底座310的表面竖直延伸,罩盖320形成的空腔与阀安置部311的凹入部的内腔一起整个将切换阀400的动作机构410容纳在其内,而切换阀400的阀体部420向外露出,相应地出水端也向外露出。切换阀400通向加湿元件的出水端沿罩盖320相反的一侧延伸。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组件30如图5所示被安装在加湿装置10的壳体80内部。安装阀组件30可以通过紧固件相对诸如加湿装置10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80固定。更具体地,安装阀组件30的安装底座300上可设置若干孔318,用于穿设螺丝等紧固件,以便将安装底座300固定到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80内部。

可以理解,切换阀组件30也可以安装在其他需要进行水路切换控制的空气处理装置中。

优先地,切换阀组件30安装在与水箱20上下叠置的位置中,这样,水箱20的出水端口能够与切换阀组件30的管端口通过软管连接,并且有利于软管最短化。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组件,解决了连接软管的切换阀的安装问题,通过安装件一体形成的管端口和阀端口,可以容易可靠地将切换阀连接到软管。

此外,由于安装底座设置了一体形成的阀安置部,对切换阀的动作机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也避免动作机构对周边器件产生影响。此外罩盖与安装底座分体设置,并且还特别通过卡合结构将两者配合在一起,便于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内进行安装。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