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847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集中供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集中供热技术中,供热系统定压点大都位于输送泵进口端处,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定压方式,输送泵进口端处的压力都大致与定压点的压力值相等,因此,在进行供热系统设计的时候,应考虑输送泵的承压问题。但是,在大多数输送泵生产厂家的产品样本、说明书和标牌中,只表明输送泵流量、扬程、转速、功率、汽蚀余量等参数,并未标明输送泵进口端承压的极限,许多设计人员对输送泵入口承压能力也不够重视,导致供热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易出现由于输送泵承压过大而影响其使用寿命的情况。

但是,由于突然停电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突然停泵时,会使管道内正在流动的液体突然停止流动,致使原来以一定流速流动的动能转变为压力能,并使输送泵进口端一侧管道中的压力急剧增高,当输送泵进口端一侧的管道和出口端一侧的管道中的压力差大于其承压极限时,会对输送泵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能够在输送装置的输送泵突然停止工作时,降低其进口端与出口端之间的压差,以降低液体对输送泵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包括能够安装在所述供热系统的二级网管中且并联的输送单元和保护单元,其中,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输送泵,而所述保护单元包括泄压式单向阀,当所述输送泵处于工作状态时,从所述二级网管流入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在所述输送泵作用下通过所述输送单元并流入所述二级网管内,但被所述泄压式单向阀阻止而无法通过所述保护单元,而当所述输送泵由工作状态瞬间转为停止状态时,从所述二级网管流入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将不被所述泄压式单向阀阻止而通过所述保护单元并流入所述二级网管内,以降低该液体对所述输送泵的冲击。

优选地,所述输送单元还包括通过第一挠性管接头与所述输送泵的进口端相连的第一开关阀。

优选地,所述输送单元还包括与所述输送泵的出口端相连的第二开关阀。

优选地,所述输送单元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输送泵之间的防逆流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防逆流单向阀通过第二挠性管接头与所述输送泵的出口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皆为蝶阀。

优选地,所述输送单元还包括:第一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阀的进口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级网管相连,且设有与所述保护单元相连的第一并联接口;第二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阀的出口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级网管相连,且设与所述保护单元相连第二并联接口;所述保护单元还包括:第三管道,其一端与所述泄压式单向阀的进口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并联接口相连;第四管道,其一端与所述泄压式单向阀的出口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并联接口相连。

优选地,所述输送泵的出口端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挠性管接头、所述防逆流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的流通截面的面积,且小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当输送泵处于工作状态时,从二级网管流入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在输送泵作用下通过输送单元并流入二级网管内,但被泄压式单向阀阻止而无法通过保护单元,而当输送泵由工作状态瞬间转为停止状态时,从二级网管流入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将不被泄压式单向阀阻止而通过保护单元并流入二级网管内,以降低该液体对输送泵的冲击。也就是说,在输送泵突然停止工作时,液体输送装置通过保护单元使二级网管中流入的液体绕过输送单元回到二级网管中,并降低其进口端与出口端之间的压差,进而大幅度地降低液体对输送泵的冲击。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输送泵;2、泄压式单向阀;3、第一挠性管接头;4、第一开关阀;5、第二开关阀;6、防逆流单向阀;7、第二挠性管接头;11、第一管道;12、第二管道;13、第三管道;14、第四管道;111、第一并联接口;121、第二并联接口;1001、输送单元;1002、保护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液体输送装置包括能够安装在供热系统的二级网管中且并联的输送单元1001和保护单元1002。一般来说,一级网管指的是从供热站到换热站的供热管道,而二级网管指的是从换热站到小区内的供热管道。

如图1所示,该输送单元1001至少包括输送泵1,而保护单元1002至少包括泄压式单向阀2。当输送泵1处于工作状态时,从二级网管流入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在输送泵1作用下通过输送单元1001并流入二级网管内,但此时液体被泄压式单向阀2阻止而无法通过保护单元1002;而当出现突然停电或者输送泵1烧毁时,输送泵1由工作状态瞬间(小于等于5s)转为停止状态,泄压式单向阀2将被迫开启,二级网管中流入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将不被泄压式单向阀2阻止而通过保护单元1002并流入二级网管内,以降低液体对输送泵1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泄压式单向阀2就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单向阀,因其作用是泄压,所以称之为泄压式单向阀2。同时,泄压式单向阀2也能够防止流过保护单元1002的液体回流而降低该液体输送装置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当输送泵1处于工作状态时,从二级网管流入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在输送泵1作用下通过输送单元1001并流入二级网管内,但被泄压式单向阀2阻止而无法通过保护单元1002,而当输送泵1由工作状态瞬间转为停止状态时,从二级网管流入液体输送装置的液体将不被泄压式单向阀2阻止而通过保护单元1002并流入二级网管内,以降低该液体对输送泵1的冲击。也就是说,在输送泵1突然停止工作时,液体输送装置通过保护单元1002使二级网管中流入的液体绕过输送单元1001回到二级网管中,并降低其进口端与出口端之间的压差,进而大幅度地降低液体对输送泵1的冲击。

输送单元1001还包括通过第一挠性管接头3与输送泵1的进口端相连的第一开关阀4。第一开关阀4能够控制输送泵1的进口端的管道的通断。第一挠性管接头3可选为橡胶管或硅胶管等柔性管状连接件,或者,能够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对输送泵1和第一开关阀4减振和吸噪,并吸收输送泵1与第一开关阀4之间的管道的变形。此外,第一挠性管接头3在输送泵1突然停止工作时还能起到缓冲作用,以辅助保护单元1002的降低液体对输送泵的冲击。

优选地,输送单元1001还包括与输送泵1的出口端相连的第二开关阀5。第二开关阀5能够控制输送泵1的出口端的管道的通断,第二开关阀5根据输送泵1的工作情况以及供热系统的供热要求来控制管道的通断,以实现对输送装置的控制。上述第一开关阀4和第二开关阀5皆优选为蝶阀。蝶阀是一种结构简单的调节阀,可用于控制液体的流动,在此处采用蝶阀不但能够控制管道的通断,还能够调节管道中通过的液体的流量,进一步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普遍适应性。

除此之外,输送单元1001还包括设在第二开关阀5与输送泵1之间的防逆流单向阀6。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的防逆流单向阀6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单向阀,因其作用为防止输出管道中的液体逆向流动,所以称之为防逆流单向阀6。防逆流单向阀6能够防止液体由于压差原因又重新流回输送泵1,能够保证管道中液体流场的稳定性,提高输送泵1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防逆流单向阀6通过第二挠性管接头7与输送泵1的出口端相连。第二挠性管接头7能够吸收输送泵1与防逆流单向阀6之间的管道的变形、同时具有减振吸噪的作用,起到了保护供热系统,延长供热系统的管道以及各管件的使用寿命的作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输送单元1001还包括:第一管道11,其一端与第一开关阀4的进口端相连,另一端与二级网管相连,且设有与保护单元1002相连的第一并联接口111;第二管道12,其一端与第二开关阀5的出口端相连,另一端与二级网管相连,且设与保护单元1002相连第二并联接口121。保护单元1002还包括:第三管道13,其一端与泄压式单向阀2的进口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并联接口111相连;第四管道14,其一端与泄压式单向阀2的出口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并联接口121相连。上述各个管道将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供热系统的液体输送装置的各管件连接起来,能够保证输送装置在供热系统中稳定可靠地工作,又能够保障输送泵1的安全运行。

优选地,输送泵1的出口端的口径小于第二挠性管接头7、防逆流单向阀6和第二开关阀5的流通截面的面积,且小于第二管道12的内径。其目的也是为了降低出水口侧的比摩阻。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