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枕形板污水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3062阅读:1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枕形板污水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形板污水换热器,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而余热作为一种资源普遍存在,在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过程中,都存在丰富的余热资源。目前常用于工业与市政污水行业的余热回收换热器有多种,如可拆板式、壳管式、螺旋板式等,尤其以壳管式换热器应用最为广泛,但在应用以上各类换热器前,因原生污水中含有较多杂质与杂物,使得原生污水无法直接进行换热,需要对污水进行除杂处理,否则容易堵塞换热器,影响以上换热器的正常运行,对原生污水的除杂处理不仅前期投入大,对场地要求也大,所以在很多场合无法正常进行换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作以及投入成本低且不需要前期处理即可有效对污水的余热进行回收的污水换热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枕形板污水换热器,包括多块换热板、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侧板以及折流板,所述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下平行设置,所述侧板设置为两个且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上固定板、下固定板的两端,所述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侧板之间具有换热空腔,多块所述换热板上下平行且按间距安装在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之间,且多块换热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布液通道以及出液通道,多个换热板之间形成多个壳侧通道,所述换热板的两端设有进液口以及出液口,所述布液通道与相应位置的换热板的进液口连通对接,所述出液通道与相应位置的换热板的出液口连通对接,所述上固定板上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液口,所述下固定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分别连通布液通道上端的进口以及出液通道下端的出口,所述折流板设置为多个且上下平行的设置在换热空腔内,所述折流板将多个壳侧通道分隔为多个流程通道,上下相邻的两个折流板的固定端分别垂直固定在两个侧板的内板体上,上下相邻的两个折流板的自由端与侧板之间均形成折流空间,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换热空腔上部腔体且靠近最上部的折流板的固定端设置,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换热空腔下部腔体且靠近最下部的折流板的固定端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板包括两块上下焊接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之间形成换热通道,所述进液口置于金属板的前端边缘且与换热通道连通,所述出液口置于金属板的后端边缘且与换热通道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进液口以及出液口均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金属板的上下板体边缘。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板的表面外表面设置为波纹状。

作为优选,所述下固定板的下部设有固定支撑底座。

作为优选,所述侧板与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之间可拆卸连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所述枕形板污水换热器整体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且成本低,不仅有效能进行余热回收,而且只要是有污水即可利用本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同时也无需担心污水杂质影响换热器正常使用的问题,减少了需进行污水前处理的工艺与投资,降低了初次投入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前处理工艺的场地要求,拓宽了污水余热回收节能方案的应用,而且后期维护方便,传热效率高,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以及经济效益,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中部剖开时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枕形板污水换热器,包括多块换热板1、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3、侧板4以及折流板5,所述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3上下平行设置,所述侧板4设置为两个且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3的两端,所述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3、侧板4之间具有换热空腔,多块所述换热板1上下平行且按间距安装在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3之间,且多块换热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布液通道6以及出液通道7,多个换热板1之间形成多个壳侧通道,所述换热板1的两端设有进液口8以及出液口9,所述布液通道6与相应位置的换热板1的进液口8连通对接,所述出液通道7与相应位置的换热板1的出液口9连通对接,所述上固定板2上设有第一进液口201、第二进液口202,所述下固定板3上分别设有第一出液口301、第二出液口302,所述第一进液口201、第一出液口301分别连通布液通道6上端的进口以及出液通道7下端的出口,所述折流板5设置为多个且上下平行的设置在换热空腔内,所述折流板5将多个壳侧通道分隔为多个流程通道,上下相邻的两个折流板5的固定端501分别垂直固定在两个侧板4的内板体上,上下相邻的两个折流板5的自由端502与侧板4之间均形成折流空间10,所述第二进液口202连通换热空腔上部腔体且靠近最上部的折流板5的固定端501设置,所述第二出液口302连通换热空腔下部腔体且靠近最下部的折流板5的固定端501设置。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较佳实施方案,如图3所示,所述换热板1包括两块上下焊接的金属板101,所述金属板101之间形成换热通道,所述进液口8置于金属板101的前端边缘且与换热通道连通,所述出液口9置于金属板101的后端边缘且与换热通道连通,且优选地,所述进液口8以及出液口9均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金属板101的上下板体边缘,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激光穿透将两块金属板焊接在一起,然后板片之间通过高压流体进行膨胀而形成内部换热通道,因而稳固性高,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另外换热效率好。

且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板101的表面外表面设置为波纹状,因而,板片表面呈波浪状,使得版面非常光滑,既满足传热增强要求,还能减少板外阻力,又不易于产生污垢,实用性高。

另外,所述下固定板3的下部设有固定支撑底座11,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支撑强度以及安装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较佳实施方案,所述侧板4与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3之间可拆卸连接固定,因而便于后期工作人员的维护清理。

在实际应用中,污水从第一进液口进入换热器内的换热空腔,同步地,冷却水从第二进液口进入布液通道并进入上部的换热板的进液口,其中壳侧通道经折流板分成数个流程通道,因而,污水自上往下通过多个壳侧流程通道与换热板的换热通道内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污水从第一出液口流出,而吸热后的冷却水自第二出液口流出,继而完成污水的余热回收过程。

上述枕形板污水换热器整体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且成本低,不仅有效能进行余热回收,而且只要是有污水即可利用本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同时也无需担心污水杂质影响换热器正常使用的问题,减少了需进行污水前处理的工艺与投资,降低了初次投入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前处理工艺的场地要求,拓宽了污水余热回收节能方案的应用,而且后期维护方便,传热效率高,实用性高。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