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9180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电蓄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大都采用底部回风、底部换热或底部回风、上部换热的形式,其结构较复杂,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其技术要点是,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换热器均位于壳体的同一侧,且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设置在换热器的两侧,第一风机与蓄热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风机与蓄热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一风机出风口、壳体顶部和蓄热体顶部之间形成上侧回风道,上侧回风道与位于蓄热砖层间的出风道连通形成上部循环风道;第二隔板、第二风机出风口、壳体下部和蓄热体下部之间形成下侧回风道,下侧回风道与位于蓄热砖层间的出风道连通形成下部循环风道。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为挡火保温板。

上述方案中,在壳体的内壁设置有保温层,在蓄热体的顶部和底部也分别设置有保温层。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换热器均位于壳体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在第一回风道与回风室、蓄热体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入口连通,第二挡火保温板与蓄热体保温层、壳体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二回风道,该固体电蓄热设备通过两侧循环风道,使其循环风从两侧风机出来后分别从两侧进入蓄热体,其结构简单,节省保温材料,效率高等,可作为固体电蓄热设备用的新型风循环系统得以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侧循环风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蓄热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实施例中蓄热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蓄热体的剖视图,其中(a)图3中B-B向剖视图;(b)为图3中A向剖视图;

图中序号说明如下:1 蓄热体、2 蓄热体通风道、3 蓄热体保温层、4上侧回风道、5壳体保温层、6风机出风口、7风机、8风机进风口、9换热器出水管、10换热器出风端、11换热器、12换热器进风端、13换热器回水管、14风机进风口、15风机、16风机出风口、17下侧回风道、18壳体、19挡火保温板、20回风室、21电源引入端、22挡火保温板、23保温层、24纵向通风孔、25横向波形孔、26蓄热砖层、27纵向通风道、28涡流通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1~图4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包括蓄热体1、风机7、风机15、换热器11和带有电源引入端21的壳体18,其中的电源引入端21可以用来连接加热元件。在壳体18内壁上还设置有壳体保温层5,在蓄热体1外侧也设置有蓄热体保温层3,本实施例中的蓄热体保温层3采用挡火保温板,蓄热体1内各蓄热砖层之间具有蓄热体通风道2,蓄热体保温层3与壳体保温层5之间形成回风道。

位于风机7与换热器11之间的壳体保温层5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3顶端之间连接有挡火保温板19,挡火保温板19与壳体保温层5、蓄热体保温层3之间形成上侧回风道4,上侧回风道4与回风室20、蓄热体1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进风端12连通;位于风机15与换热器11之间的壳体保温层5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3之间连接有挡火保温板22,挡火保温板22与蓄热体保温层3、壳体保温层5之间形成下侧回风道17,下侧回风道17也与回风室20、蓄热体1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进风端12连通。高温热风经过换热器11换热后经换热器出风端10排出,在风机7吸力下低温热风通过风机进风口8进入风机7,通过风机进风口14进入风机15,在通过风机出风口6进入上侧回风道4,通过风机出风口16进入下侧回风道17。

风机7、风机15、换热器11设置在壳体18的同一侧,风机7、风机15对称的设置在换热器11的两端,风机7、风机15固定在壳体18上。换热器11四周均设置有保温层23,换热器出水管9、换热器回水管13穿过保温层23与外界连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高温风在风机7和风机15的吸力下进入换热器11对换热器11内的水进行加热,高温风经换热后降为低温风,低温风再进入风机7和风机15,低温风分别经上侧回风道4、下侧回风道17进入回风室20和蓄热体通风道2,经蓄热体通风道2再度加热为高温风,对换热器11内部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沿换热器出水管9排出,此过程不断循环,对换热器11内部水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采用的蓄热砖结构如图2~4所示,蓄热砖的顶部设置有纵向通风孔24,蓄热砖的底部设置有横向波形孔25;蓄热砖彼此连接形成蓄热砖层26,多个蓄热砖层形成蓄热体如图3所示。位于相邻的蓄热砖层之间的纵向通风孔24彼此连通形成纵向通风道27,位于相邻的蓄热层26之间的波形孔彼此连通形成涡流通风道28,且纵向通风道1与涡流通风道28连通,如图4(a)和图4(b)所示。当纵向通风孔24通风时,与纵向通风孔24连通的横向波形孔会使气流产生涡流,进而实现气流的搅动让吸热和放热更均匀、更充分,达到提高吸热和放热的效率的目的。

在每个蓄热砖的顶部均设置有双半圆连直长孔作为纵向通风孔24,电加热件分别安装在双半圆连直长孔内,且两个电加热件串联连接。

每个蓄热砖的下面设置有横向波形三连直孔,用于使通过纵向通风孔24进入横向波形孔25内的气流产生涡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