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管式冷却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741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扁管式冷却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扁管式冷却器支撑架。



背景技术: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热管理系统影响电池包的性能、温度分布均匀性及服役寿命。目前电池冷却器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也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当前主要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主要有液体冷却器板式结构,微通道扁管结构等。

冷却器的流道采用微通道扁管时,其整体结构重量较轻,制作工艺成熟,性能好,但是也正因为要保证这些效果,扁管通常采用铝合金的材质,这就导致扁管自身的承受力不足,使用中,受到电池的重力作用,容易造成扁管变形,电池与导热垫不能完全接触,从而无法进行很好的热传递,导致热管理系统失效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扁管式冷却器支撑架,确保微通道扁管可正常进行热交换,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扁管式冷却器支撑架,其关键在于,包括用于支撑扁管的本体,以及对称设置在本体左右两侧的侧挡,所述侧挡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本体的底壁设有用于支撑本体的支座,所述支座沿本体底壁向下延伸。

采用以上方案,通过本体与扁管底部面接触,由支座对其实现稳定支撑,同时对扁管两侧实现侧面挡护,可有效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扁管悬空,在电池重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导致电池不能与扁管接触良好,进而影响热交换效果,结构简单新颖,有效保证了扁管式冷却器的工作效果,相对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对称地设有由其上表面向上凸出的凸台,该凸台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凸台的顶壁为光滑平面结构。采用以上结构,达到对扁管实现稳定支撑同时,避免扁管与本体之间接触面太大,降低了扁管的散热面积,从而影响冷却器的冷却效果,进一步保证了冷冷却器的正常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凸台与相邻一侧的侧挡内壁抵接。采用以上结构,可使凸台在本体上更稳定,减少晃动偏移,以及相对减少凸台受压发生形变量,使凸台能达到稳定支撑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凸台与相邻一侧的侧挡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采用以上结构,使凸台与扁管接触的位置处于扁管两侧之间,相对靠近扁管的中部,这样可防止,扁管在凸台上,中间未受到支撑,依然可能发生一定形变的情况,进一步保证扁管能以正常状态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侧挡包括朝内弯曲的弧形部以及沿弧形部上端竖直向上延伸的延伸部。采用以上结构,下部的弧形部可与扁管两侧的弧形倒角相适应,且因为弧形部弯曲朝内,可对扁管两侧实现对实现包覆效果,从而确保扁管的稳定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侧挡呈竖直向上延伸的平板结构,其上部设有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可进一步限定支撑架与扁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两者的抖动偏移误差,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为由侧挡内壁上部向内凸出的的凸起,所述凸起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采用以上结构,使扁管相当于被凸起和凸台夹持在中间,可使支撑架与扁管近似连成一体,有效保证冷却器的整体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为侧挡上端端部向上延伸的上挡部,所述上挡部向内倾斜。采用以上结构,上挡部可对扁管上方起到限制同时,对扁管的两侧起到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支座呈“八”字型,包括对称设置在本体底壁两侧的支腿。采用以上结构,类似三角形的支座结构可使支撑架具有更大的承受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支座呈“m”字型,包括均匀分布在本体底壁的三个支腿。采用以上结构,提高支撑架的承重能力同时,更稳定不易发生形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扁管式冷却器支撑架,可对扁管冷却器的扁管实现稳定支撑,有效防止扁管在电池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降低冷却效果的情况发生,相对延长了扁管使用时间及扁管冷却器的整体寿命,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具有极大的生产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7所示的扁管式冷却器支撑架,主要包括呈平板结构的本体1,主要用于支撑扁管40的重量以及处于扁管上方的电池重量,本体1上设有侧挡2,侧挡2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对称的设置在本体1的左右两侧,扁管冷却器4的扁管40两侧位置起到一定的挡护,将其限定在侧挡2和本体1所围成的上方开口的区域内,本体1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本体1以及本体1上的物体总重量的支座3,支座3向下延伸。

参考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其本体1的宽度较宽,设计时,本体1的宽度与扁管冷却器4的两根扁管40的宽度相适应,即采用此种结构同时对两根扁管40实现支撑,如图3中所示,两根扁管40可受到同一个支撑架的支撑作用;其底部的支座3呈“八”字型结构,包括两个支腿30,支腿30对称的设置在本体1底壁的两侧侧端,且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支腿30与本体1的内侧的夹角θ为110°~140°,可确保支座3有较大的承重能力,同时,也不会因为压力过大,向下发生形变太多。

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一中侧挡2包括弯曲朝内的弧形部20以及沿弧形部20上端竖直向上延伸的延伸部21,弧形部20朝内弯曲,即是其径向半径指向本体1的中部,其弧形弯曲度与扁管40两侧相适应,这样当两根扁管40放置在其上时,两根扁管40对应的两根弧形部20的外侧与其抵接,可相对增加支撑架的稳定性。

参考图4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本体1的宽度较小,与一根扁管40的宽度相适应,可以用来支撑单根的扁管40,这样相对于实施例一中的大平面的本体1来讲,其平面度更容易保证,提高本体1的平面光滑度;实施例二和三这两种实施例中本体1的上部均设有自其上表面竖直向上凸出的凸台10,凸台10在本体1上对称设置,且其上表面(与扁管40接触面)为光滑的平面结构,扁管40在支撑架上主要与凸台10接触并得到支承,减少了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可有效保证扁管40的散热面积,保证冷却效果;同时,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侧挡2均呈向上延伸的平板结构,且在侧挡2的上端均设有限位结构。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中的凸台10与相邻一侧的侧挡2的内壁抵接,与侧挡2形成“L”状的结构,如图5所示,扁管40放到两个凸台10上,其两侧分别与两边的侧挡2的内壁抵接,则扁管40中部的底壁悬空,有效保证了散热面积;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三中,凸台10呈竖直的柱状结构,且与相邻一侧的侧挡2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这样当扁管40放置在其上时,进一步减小了扁管40的接触面积,从而在达到稳定支撑同时,保证散热面积。

除上述区别之外,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辖内结构也不同,实施例二中的限位结构为设置在侧挡2上的上挡部23,上挡部23位于侧挡2的上端端部,自侧挡2的上端端部倾斜延伸,其倾斜方向朝本体1的中部,上挡部23的上端端部内侧呈光滑的弧面结构,其弧形半径朝内倾斜指向本体1,参考图5,当扁管40放入后,其顶壁两侧端刚好处于上挡部23的下部位置,受到其位置限制,难以向上移动,从而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

而实施例三中的限位结构为对称设置在侧挡2上的凸起22,凸起22自侧挡2的内侧壁向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中部水平凸出,并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凸起22的位置与凸台10上端端部的高度差大小最好与扁管40的厚度相适应,这样扁管40的两侧端可刚好嵌合在凸起22和凸台10之间,如图7所示,充分保证扁管40的稳定性。

为使扁管40能更方便嵌入凸起22和凸台10之间,凸起22的凸出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相邻的凸台10的外侧的位置,即是说凸起22向中间凸出的长度小于凸台10与侧挡2之间的间隙。

同时,凸起22远离侧挡2的一端端部呈光滑的弧面结构,这样可以更方便扁管20向下压入凸起22和凸台10之间,达到嵌合的目的。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支座3也存在一定区别,实施例二中考虑到凸台10处于本体1的两侧,所受到的压力最重,固将支座3设置呈“m”状,包括三个支腿30,分别设置在本体1底部的两侧以及中部,并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设置时,当考虑到扁管40可能中部还是会发生形变的可能性之后,本体1的中部可能也会设置一个凸台10,这样凸台10就可以直接受到中间一个支腿30的支撑,提高支撑架的支撑效果,以及进一步防止扁管40发生形变。

而在实施例三中,考虑到凸台10向本体1的中间移动了一定距离,承重时,重心会发生一定变化,则将支座3也设置呈“八”字型,包括两个支腿30,但是实施例三中的两个支腿30又与实施例一中的两个支腿30的设置位置存在一定区别,实施例三中两个支腿30的上端与本体1的连接位置更靠近本体1宽度上的中部,两者之间的夹角为120°左右。

本申请中,为了使支撑架不至于硬度过大损坏扁管40,本体1和侧挡2、以及与扁管40可能发生接触的部件均采用橡胶类弹性软质材料一体成型,底部的支座3则可采用硬度相对较大的钢性材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