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112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线圈盘和面板,面板位于底壳的顶部,线圈盘位于底壳和面板围设的腔体内。为了使电磁炉能够进行精确控温,现有技术通过在面板下方设置测温元件,且在面板上开设可供测温元件伸出的通孔,当锅具放置在面板上时,测温元件的顶面抵顶在锅具的底部。电磁炉工作时,通过测温元件直接对锅具进行采温,即,锅具表面的温度通过面板传递至测温元件,测温元件将温度传递至电磁炉的控制板,从而使电磁炉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实现对锅具的精确控温。

然而,由于要实现测温元件可伸缩,以保证测温元件和锅具底部的有效接触,因此,测温元件与面板上的通孔的孔壁之间会具有一定的间隙,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若面板上有水或汤汁,水或汤汁会沿着该间隙进入孔内,进而聚集在底壳的内腔中,导致底壳内的线圈、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发生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以避免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因遇水而发生短路的情况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位于所述底壳内的线圈盘和位于所述底壳顶部的面板;所述面板的下方设有测温元件,且所述面板上开设有可供所述测温元件伸出的通孔,所述底壳内还设有两端开口的防水套,所述防水套围设在所述测温元件的外侧,且所述防水套的顶端与所述面板的底面密封贴合,所述防水套的底端与所述底壳的底面密封贴合,所述底壳的底面上被所述防水套围设的区域开设有连通所述底壳内外的第一引流孔。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内设置两端开口的防水套,防水套围设在测温元件的外侧,且防水套的顶端与面板的底面密封贴合,防水套的底端与底壳的底面密封贴合,且底壳的底面上被防水套围设的区域开设有第一引流孔,在使用时,若水或者汤汁从面板的通孔与测温元件之间的间隙流入时,水或汤汁会进入至防水套中,由于防水套的两端分别与面板和底壳密封贴合,因此,水或汤汁只会流入至防水套内,而不会流至防水套外部,然后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最终从底壳底面上的第一引流孔流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使水或汤汁能够快速地流出至电磁炉外部,而不会聚集在底壳内腔中,避免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遇水发生短路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防水套包括顶部开口的上固定套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上固定套下方的套环;所述上固定套的顶端与所述面板的底面密封贴合,所述上固定套的底面开设有第二引流孔,所述套环与所述底壳的底面密封贴合。

通过将防水套设置为上固定套和套环,使得电磁炉的装配更加方便,从通孔与测温元件之间的间隙流入的水或汤汁会先进入至上固定套中,然后从固定套底面上的第二引流孔流出,进而从套环中继续向下流动,最终从底壳底面上的第一引流孔流出至电磁炉外部。

可选的,所述套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上固定套的外径。这样使得上固定套更易装配。

可选的,所述套环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上固定套的底面所在的高度。

如此设置不仅方便安装,且可防止从上固定套底面上的第二引流孔流出的水从套环和上固定套的接合处流出,进一步对防水套外部的电子元器件进行了保护。

可选的,所述上固定套的顶端与所述面板的底面之间还设有密封圈。

通过设置密封圈,使得上固定套与面板之间的密封性更好,也就是说,上固定套通过密封圈实现与面板的底面之间的良好密封,从而进一步保证从通孔与测温元件的间隙流出的水不会从面板和上固定套顶端之间流出至上固定套外部。

可选的,所述套环与所述底壳为一体式结构。

也就是说,套环与底壳一体成型,这样设置使得电磁炉的装配更加方便,且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强度。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的盘架上对应所述通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上固定套位于所述安装孔内。

可选的,所述上固定套的顶部边缘具有向外翻折的翻边,所述翻边卡接在所述安装孔的顶部边缘上。通过翻边即可将上固定套固定在安装孔内,装配方便且固定可靠。

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流孔和所述第二引流孔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孔沿所述底壳的底面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引流孔沿所述上固定套的底面间隔排布。

通过将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设置为多个,使得从面板和测温元件的间隙中进入的水或汤汁能够快速地排出至电磁炉外部。

可选的,所述通孔上还套设有定位环,所述测温元件可从所述定位环中伸出,所述定位环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孔壁密封贴合。

通过设置定位环,不仅对测温元件进行了更好的定位作用,使测温元件在上下伸缩过程中不会左右摆动,使得测温更准确,而且定位环可起到装饰作用,提高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0—第一引流孔;

11—上盖;

12—下盖;

2—面板;

21—通孔;

22—定位环;

3—测温元件;

4—线圈盘;

41—安装孔;

5—防水套;

51—上固定套;

52—套环;

511—第二引流孔;

510—翻边;

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底壳1、面板2、线圈盘4和电路板。面板2位于底壳1的顶部,线圈盘4和电路板位于面板2和底壳1围成的腔体中。

具体实现时,底壳1具体包括:下盖12和上盖11,下盖12包括:底壁和围成在底壁外周的侧壁,即,下盖12为腔体结构。上盖11为框形盖,上盖11盖设在下盖12的上边缘,面板2盖设在上盖11上。也就是说,面板2、上盖11和下盖12共同围成放置线圈盘4、电路板等部件的腔体。面板2可以是玻璃面板,也可以是陶瓷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2的材质不作限定。

线圈盘4具体包括:线圈盘架和位于线圈盘架上的线圈。一般地,线圈由漆包铜线或漆包铝线绕制而成。线圈盘4可以为单层线圈盘,也可以为双层或多层线圈盘,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实现时,线圈盘架上具有绕线隔板,相邻的绕线隔板形成为绕线槽,漆包线沿着绕线槽绕设,从而在线圈盘架上形成线圈,制作非常方便。

利用电磁炉进行烹饪时,将锅具放置在面板2上,给电磁炉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4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锅具,在锅具的底面产生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由于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力线是上下双向的,为了使磁力线尽量聚集在线圈盘4上方,即,只指向锅具,以提高加热效率,还可以在线圈盘架的底部设置磁条,通过磁条对磁力线进行引导,使磁力线聚集在线圈盘4上方。比如,磁条为多个,多个磁条以线圈盘架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线圈盘架的底部。而且若电磁炉所在的工作台面含有导磁物质,比如金属台面,通过设置磁条,可防止向下的磁力线切割电磁炉所在的台面,引起台面拱起而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使电磁炉能够对锅具进行精确控温,本实施例的电磁炉还包括:测温元件3,通过测温元件3直接对锅底探温。具体地,测温元件3位于面板2的下方,且面板2上开设有供测温元件3伸出的通孔21。也就是说,测温元件3可伸缩。由于一些锅具的底部是平面,一些锅具的底面是凹面,要保证测温元件3采温的准确性,必须保证测温元件3与锅具的底面抵接,因此,使测温元件3可在通孔21中伸缩,当锅具放置在面板2上时,测温元件3从通孔21伸出,以保证与锅具底面的有效接触。电磁炉工作时,锅具表面的温度通过面板2传递至测温元件3,测温元件3将温度传递至电磁炉的控制板,从而使电磁炉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实现对锅具的精确控温,从而实现电磁炉煲汤、煮粥、煎炸等功能。

具体实现时,可在测温元件3的底部设置弹性件,测温元件3在弹性件的作用下与锅具的底部接触,比如,当面板2上还没有放置锅具时,测温元件3的顶部在弹性件的作用下伸出至通孔21外,当放下锅具后,测温元件3被锅具下压,此时测温元件3的顶端与锅具底部抵接。该弹性件可以是压向弹簧,比如压向弹簧的顶端连接在测温元件3的底端,压向弹簧的底端与底壳1相对固定。或者,压向弹簧套设在测温元件3的外部,测温元件3的侧壁上具有凸缘,压向弹簧的顶端抵接在凸缘的底面上,压向弹簧的底端与底壳1相对固定。该弹性件也可以是弹性条。或者,在测温元件3的侧壁底部绕设线圈,在测温元件3的下方设置磁铁,给线圈通电即可使线圈产生磁场力,该磁场力与磁铁相互作用使测温元件3伸出至通孔21外,以与锅具底部抵接。

其中,测温元件3具体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测温元件3也可以是热电偶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需要保证测温元件3可沿通孔21伸缩,因此,测温元件3与面板2上的通孔21的孔壁之间会具有一定的间隙。在使用时,若面板2上有水,或者锅具中的汤水溢出至面板2上时,水或者汤汁会沿着通孔21与测温元件3之间的间隙流入至底壳1的内腔中,导致底壳1内的线圈、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发生短路,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和寿命,还会引起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中,底壳1内还设有两端开口的防水套5,防水套5围设在测温元件3的外侧,且防水套5的顶端与面板2的底面密封贴合,防水套5的底端与底壳1的底面密封贴合,底壳1的底面上被防水套5围设的区域开设有连通底壳1内外的第一引流孔10。

可以理解的是,防水套5的两端分别与面板2和底壳1的底面密封,面板2上的通孔21对应在防水套5围成的区域内。电磁炉内腔中的电子元器件位于防水套5的外部。从通孔21和测温元件3的间隙中流入的水或汤汁直接进入至防水套5中,由于防水套5的顶端与面板2的底面密封,防水套5的底端与底壳1的底面密封,因此,流入至防水套5中的水直接从底壳1的底面上开设的第一引流孔10流出至电磁炉外部,

其中,第一引流孔10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引流孔10可以沿底壳1的底面间隔排布,如此设置使得水或汤汁能够快速的流出至电磁炉外部,比如,多个第一引流孔10在底壳1的底面上排列呈环形,当然,也可以排列成其他形状。相邻的第一引流孔10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引流孔10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第一引流孔10可以是圆形孔,也可以椭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等。或者,多个第一引流孔10形成为格栅状,从而提高外观美感,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引流孔10的形状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1内设置两端开口的防水套5,防水套5围设在测温元件3的外侧,且防水套5的顶端与面板2的底面密封贴合,防水套5的底端与底壳1的底面密封贴合,且底壳1的底面上被防水套5围设的区域开设有第一引流孔10,在使用时,若水或者汤汁从面板2的通孔21与测温元件3之间的间隙流入时,水或汤汁会进入至防水套5中,由于防水套5的两端分别与面板2和底壳1密封贴合,因此,水或汤汁只会流入至防水套5内,而不会流至防水套5外部,然后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最终从底壳1底面上的第一引流孔10流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使水或汤汁不会聚集在底壳1内腔中,避免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遇水发生短路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套5具体包括:顶部开口的上固定套51以及对应设置在上固定套51下方的套环52。其中,上固定套51的顶端与面板2的底面密封贴合,上固定套51的底面开设有第二引流孔511,套环52与底壳1的底面密封贴合。从通孔21与测温元件3之间的间隙流入的水或汤汁会先进入至上固定套51中,由于上固定套51的顶端与面板2的底面密封贴合,因此,水不会沿着面板2的底面从上固定套51的顶端和面板2底面的接合处流出至上固定套51外,而只会从上固定套51向下流动,然后从上固定套51底面上的第二引流孔511流出,进入至套环52的腔体内,从套环52中继续向下流动,最终从底壳1底面上的第一引流孔10流出至电磁炉外部。

具体实现时,第二引流孔511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引流孔511可以沿上固定套51的底面间隔排布,如此设置使得水或汤汁能够快速流出至套环52中,进而从第一引流孔10流出至电磁炉外部,比如,多个第二引流孔511在上固定套51的底面上排列呈环形,当然,也可以排列呈其他形状。相邻的第二引流孔511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本实用新型对第二引流孔511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第二引流孔511可以是圆形孔,也可以椭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等,本实用新型对第二引流孔511的形状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流孔10和第二引流孔511也可以设置为一个。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固定套51的底面为平面。这样若在测温元件3下方设置弹性件或磁铁等部件时,直接将弹性件或磁铁安装在上固定套51的底面上,由于上固定套51的底面为平面,从而使得弹性件或磁铁等部件的装配更加方便,稳定性更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上固定套51的底面制成斜面,可在该斜面的较低位置开设第二引流孔511,这样当水或汤汁流至上固定套51的底面时,可沿着上固定套51的底面快速流下,从第二引流孔511流出,从而提高了水或汤汁的流出速度。比如,使上固定套51的底面形成为锥形面,在锥形面的底部设置一些第二引流孔511。

进一步地,套环5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上固定套51的外径。可以理解的是,套环52套设在上固定套51的底部外侧,或者,套环52的侧壁外表面与上固定套51的侧壁外表面平齐。套环52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上固定套51的底面所在的高度。如此设置不仅方便安装,且可防止从上固定套51底面上的第二引流孔511流出的水从套环52和上固定套51的接合处流出,进一步对防水套5外部的电子元器件进行了保护。具体地,套环52可以仅套设在上固定套51的底部,也可以与上固定套51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套环52与底壳1为一体式结构,即,套环52和底壳1一体成型,这样使得电磁炉的装配更加方便,而且,由于套环52的底端需与底壳1的底面密封贴合,通过将两者一体成型,即两者之间是密封的,因此,在安装时,就不用考虑套环52和底壳1底面之间的密封性了,从而降低了装配难度。

具体实现时,线圈盘架上对应通孔21的位置处开设有安装孔41,安装孔41一般位于线圈盘架的中心处。上固定套51具体位于安装孔41中。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固定套51的顶部边缘具有向外翻折的翻边510,翻边510卡接在安装孔41的顶部边缘上。通过翻边510即可将上固定套51挂在安装孔41上,装配方便且固定可靠。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上固定套51也可以通过卡扣等固定在安装孔41内,本实用新型对上固定套51的具体安装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为了进一步保证防水套5的顶端与面板2的底面之间的密封性,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套5的顶端与面板2的底面之间还设有密封圈6。也就是说,密封圈6位于上固定套51的顶端与面板2之间。比如,密封圈6被上固定套51的顶端和面板2的底面夹设在其中,当上固定套51固定在安装孔41中后,此时密封圈6正好有效地密封在上固定套51和面板2之间。该密封圈6可以是硅胶圈,也可以是橡胶圈。通过设置密封圈6,使得防水套5的顶端与面板2之间的密封性更好,进一步保证从通孔21与测温元件3的间隙流出的水不会从面板2和防水套5顶端之间流出至防水套5外部。

具体实现时,面板2上的通孔21的孔径可以比测温元件3的外径略大一点,这样测温元件3在上下伸缩时就不会摆动。为了对测温元件3进行更好的定位,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1上还套设有定位环22,测温元件3可从定位环22中伸出,定位环22的外壁与通孔21的孔壁密封贴合。比如,通过密封胶对定位环22的外壁和通孔21的孔壁进行密封。

参照图1所示,具体地,定位环22的顶部边沿具有向外翻折的折边,折边显露在面板的顶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定位环22由耐高温的材质制成。通过设置定位环22,不仅对测温元件3进行了更好的定位作用,使测温元件3在上下伸缩过程中不会左右摆动,使得测温更准确,而且,可将定位环22设置为彩色或者在定位环22上设置一些花纹等,使定位环22起到装饰作用,以提高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