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8948发布日期:2018-06-16 00:0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系统、应用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室内机及应用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或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而环境温度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空调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调器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由于设置于室内,因此对其静音效果要求更高。现有的室内机采用管翅式换热器,通过风机对风道进行强制送风,以加强对流换热,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但是,这种室内机在运行时噪声较高,送风不均匀,而且由于制冷时送风温度较低,制热时吹风使人感觉较为干燥,仍然感觉不够舒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系统,旨在使应用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降低噪音,提高舒适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道系统,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壳体开设有连通容纳空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贯流风机之间;及辐射板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辐射板组件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相邻的两个辐射板之间形成一风道,所述出风口面对所述风道和辐射板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闭合所述出风口。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开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闭合所述出风口时,所述导风板闭合所述出风口时,定义通孔的中心线与出风方向的夹角为α1,30°≤α1≤80°。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闭合所述出风口时,定义通孔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2,-6°≤α2≤6°。进一步地,每一通孔与一风道对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孔状、条形槽状、长方形状或多边形状。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的厚度范围为1~5毫米。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共同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三侧板开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第三侧板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凸设有第一凸沿,使所述第一侧板形成第一凹槽,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侧板内壁凸设有第二凸沿,使所述第二侧板形成第二凹槽,所述换热器的另一端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进一步地,若干所述辐射板平行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设于外壳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为上述所述的风道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风道系统包括壳体、贯流风机、换热器及辐射板组件。其中,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壳体开设有连通容纳空间的出风口和至少一进风口;贯流风机容纳于容纳空间,且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换热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且位于进风口和贯流风机之间;辐射板组件设于壳体的一侧,辐射板组件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相邻的两个辐射板之间形成一风道,出风口正对风道和辐射板设置。该风道系统运行时,通过设于壳体内的换热器配合辐射板组件和贯流风机,实现快速制冷/制热和辐射制冷/制热两种模式,风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的容纳空间,先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经贯流风机的强力作用,风从出风口吹向辐射板组件,由辐射板的上部顺着风道往下吹,增强了辐射板表面的气流速度,提高了对流换热能力。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实现了辐射换热+强制对流的换热方式,与传统空调的风道系统相比,该风道系统利用换热器和辐射板组件配合贯流风机,降低了同风量噪音和功率消耗,提高了能效比,更加静音舒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快速制冷/制热状态下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辐射制冷/制热状态下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风道系统152第二凹槽10壳体16第三侧板11容纳空间17导风板12进风口171通孔13出风口20贯流风机14第一侧板30换热器141第一凸沿40辐射板组件142第一凹槽41辐射板15第二侧板42风道151第二凸沿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道系统1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风道系统100包括壳体10、贯流风机20、换热器30及辐射板组件40。其中,该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11,壳体10开设有连通容纳空间11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贯流风机20容纳于容纳空间11,且位于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之间,贯流风机20包括电机、蜗壳及离心风轮,蜗壳与壳体10的内壁抵接,贯流风机20的蜗壳还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换热器30容纳于容纳空间11,且位于进风口12和贯流风机20之间,用于对由进风口12进入的风先进行热交换。在风道系统100运行时,风从壳体10的进风口12进入容纳空间11内,先经过换热器30进行热交换,再由进风孔进入贯流风机20,通过离心风轮的加强作用,由出风孔吹出,进而由壳体10的出风口13吹向辐射板组件40。辐射板组件40设于壳体10的一侧,也即辐射板组件40与壳体10间隔设置。辐射板组件40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辐射板41,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若干辐射板41平行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辐射板41之间形成一风道42,出风口13面对风道42和辐射板41设置,以便由出风口13吹出的风顺利进入辐射板41形成的风道42,并在辐射板41表面进行热量交换。贯流风机20可增强辐射板41表面的气流速度,提高对流换热能力。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辐射板组件40设于壳体10的一侧,有利于各部件的安装。采用贯流风机20便于安装,贯流风机20的离心风轮长度可以随辐射板41的长度/宽度的变化而变化。另外贯流风机20的风量较大,功率较小,且送风距离较远,可以使吹出的风能够在大尺寸的辐射板41上吹的足够远,保证对流换热量能得到有效提高。现有室内机的风道系统采用管翅式换热器,风机对风道进行强制送风时,噪声较高,由于风道系统的结构设计,导致送风不均匀,在制冷/制热时,使人感觉不够舒适。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100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换热器30配合贯流风机20,可实现快速制冷/制热和辐射制冷/制热两种模式。风从进风口12进入壳体10的容纳空间11,先通过换热器30进行热交换,经贯流风机20的强力作用,风从出风口13吹向辐射板组件40,由辐射板41的上部顺着风道42往下吹,增强了辐射板41表面的气流速度,提高了对流换热能力。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100实现了辐射换热+强制对流的换热方式,与传统空调的风道系统相比,该风道系统100利用换热器30和辐射板组件40配合贯流风机20,降低了同风量噪音和功率消耗,提高了能效比,更加静音舒适。在本实用新型中,辐射板组件40通过预埋管道或毛细管网,给围护结构换热,再由围护结构直接向室内房间辐射冷热量,或者采用吊顶式金属辐射板直接向房间辐射冷热量。由于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特性,使人感觉更舒适,而且无噪声。本实用新型中辐射板组件40在贯流风机20和换热器30配合设置于换热器30顶部的进风口12,加快了换热器30和辐射板组件40的对流换热速度,提升了对流换热量,进而提高制冷制热速度,且无噪声,制冷制热后使人感觉更舒适。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系统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0的导风板17,导风板17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3处,以打开/闭合出风口13。导风板17开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通孔171。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71的形状为圆孔状、条形槽状、长方形状或多边形状,通孔171的数量为n个,n>1。通过设置导风板17可使风道系统100更好的实现快速制冷/制热与辐射制冷/制热两种模式的相互转换。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系统100分为两种模式,即快速制冷/制热模式和辐射制冷/制热模式。在房间需要快速制冷制热时,启动快速制冷/制热模式,此时,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板17打开出风口13,辐射板组件40可以是开启状态,也可以是关闭状态。此模式下,辐射板组件40上方的换热器30是制冷/制热的主要贡献,而辐射板组件40是第二贡献。即风从进风口12进入,经过换热器30完成热交换,而后通过贯流风机20从出风口13出来,出来时气流顺着导风板17的导向进入房间区域,实现快速制冷制热的目的。启动辐射制冷/制热模式时,如图3所示,导风板17闭合出风口13,换热器30为不工作状态,风经过换热器30时不进行换热,在此模式下,辐射板组件40是制冷/制热的主要贡献。风通过贯流风机20从出风口13的导风板17出来,出来时受到导风板17上通孔171的影响,使得气流顺着导风板17上通孔171的开孔方向向下吹出,吹出的气流流向辐射板组件40,沿相邻两个辐射板41形成的风道42往下吹,此时风在辐射板41表面进行对流换热量。同时,在贯流风机20的强力作用下,加快了辐射板41的对流换热速度,进而提高了辐射制冷制热速度。在房间达到一定温度时,贯流风机20可以选择关闭,或者降速,或者保持恒速,使辐射板组件40的辐射板41进行自然对流换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7闭合出风口13时,定义通孔171的中心线与出风方向的夹角为α1,30°≤α1≤80°,优选的,45°≤α1≤65°。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若干辐射板41平行间隔的设置于出风口13的正下方,将导风板17上通孔171的中心线(也即通孔171的开孔方向)与出风方向的夹角设置为30°~80°,有利于将通过通孔171的风导向辐射板组件40,使风沿相邻两个辐射板41形成的风道42往下吹,有利于风在辐射板41表面进行对流换热量。可以理解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7闭合出风口13时,定义通孔171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2,-6°≤α2≤6°,优选的,夹角α2为-6°、-5°、-4°、-3°、-2°、-1°、0°、1°、2°、3°、4°、5°或6°。将通孔171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设置为-6°~6°,有利于将通过通孔171的风,在导向辐射板组件40时,使风沿相邻两个辐射板41形成的风道42往下吹的同时还产生一个向前或向后的力,有利于将经过辐射板41表面进行对流换热量的风送到房间的各处。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导风板17的厚度范围为1~5mm,优选的,导风板17的厚度为2.5mm。可以理解的,通孔171的排布形式可以是任意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通孔171与一风道42对应设置,也可以是每一通孔171与每一辐射板41错开设置。气流从通孔171吹出后,不直接吹到辐射板41的厚度方向上,而是沿着辐射板41形成的风道42流动,使气流全部作用于辐射板41两侧的表面,可以减少气流能量的损失,减少阻挡使气流沿着风道42吹得更远,增加对流换热。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呈长方形结构,壳体10包括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及连接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的第三侧板16,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和第三侧板16共同形成容纳空间11,此时,贯流风机20的蜗壳与壳体10的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的内壁抵接,即贯流风机20容纳于容纳空间11内,换热器30位于进风口12和贯流风机20之间。第三侧板16开设有进风口12,也即进风口12设于换热器30的顶部,出风口13开设于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远离第三侧板16的一端,也即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远离第三侧板16一端形成出风口13。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4的内壁凸设有第一凸沿141,使第一侧板14形成第一凹槽142,换热器30的一端容纳于第一凹槽142。第二侧板15内壁凸设有第二凸沿151,使第二侧板15形成第二凹槽152,换热器30的另一端容纳于第二凹槽152。方便将换热器30安装于壳体10内,且固定于进风口12和贯流风机20之间。此时,第二凸沿151设于第二侧板15远离第三侧板16的端部,且第二凸沿151向容纳空间11内部延伸,贯流风机20设于第一凸沿141和第二凸沿151之间,也即贯流风机20的蜗壳与第一凸沿141和第二凸沿151抵接,第一凸沿141、贯流风机20和第二凸沿151共同形成出风通道。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2由若干间隔设置的通孔组成,也可以是条形孔等,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远离第三侧板16一端形成出风口13,也即第一侧板14、贯流风机20和第二侧板15形成出风通道。风由第三侧板16的进风口12进入容纳空间11,经过换热器30后,在贯流风机20的强力作用,由出风通道流向出风口13,再由出风口13吹向导风板17,由通孔171吹向辐射板组件4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设于外壳的风道系统100,该风道系统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