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轮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3553发布日期:2018-08-31 22:26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轮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转轮式热交换器经过了3代的发展,第一代为手工盘制,此代效率低下,表面平整度差,寿命短。第二代机械盘制,此代效率高,表面平整都好了,但是寿命短,易变形。第三代机械盘制,辐条结构,此代从根本上解决了转轮式热交换器的通病,使的转轮式热交换器应用场合越来越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轮式热交换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转轮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轮、框体、驱动和支架,所述框体中心设有直径小于转轮的贯穿孔,所述转轮设置在贯穿孔内,并通过支架与框体连接固定,所述转轮包括中心支架、支撑杆和转轮壳体,所述转轮内部空心,中心支架设置在转轮内圆心位置,所述若干组支架沿转轮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在转轮内部,连接在中心支架和转轮壳体圆周面之间,所述转轮的两侧旋转面上布满通孔。

优选的,所述转轮旋转面上通孔截面为正三角波纹,所述波纹高度为2mm。

优选的,所述转轮旋转面为铝箔材料,厚度为0.08mm。

优选的,所述每组支撑杆为两根,两根支撑杆呈三角形固定在中心支架和转轮壳体圆周面之间。

本装置主要有以下优点:

中心支架设置形成的三角型,增加了轮芯的稳定性,保证了转轮的使用寿命。正三角型的通孔,使得孔内气流组织为平流,不易结灰,正三角型的结构使得芯体强度大,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转轮旋转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转轮,11是支撑杆,12是转轮壳体,13是中心支架,2是框体,3是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轮式热交换器,主要由转轮1、框体2和支架3组成,在框体2中心设有直径小于转轮1的贯穿孔。转轮1设置在该贯穿孔内,并通过支架3与框体2连接固定,转轮1主要由中心支架13、支撑杆11和转轮壳体12组成,转轮1的内部空心,中心支架13设置在转轮1内圆心位置,若干组支架沿转轮1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在转轮1内部,每组支撑杆11为两根,两根支撑杆11呈三角形固定在中心支架13和转轮壳体12圆周面之间。三角形的支撑保证转轮1在转动过程中,结构更加的稳定,提高转轮1的使用寿命。

转轮1的两侧旋转面上布满通孔,通孔截面为正三角波纹,所述波纹高度为2mm。转轮1旋转面为铝箔材料,厚度为0.08mm。采用波纹状的通孔,可以有效的增加转轮1与通过转轮1通孔的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转轮式热交换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其设置在互相密封的两个腔体内,同时转轮1开始转动,温度不同的空气分别从两个腔体内通过时,空气与转轮1旋转面的通孔通过,与转轮1旋转面的铝箔材料接触,温度较高一侧的空气中热量通过换热被铝箔材料吸收,同时转轮1转到温度较低一侧空气的腔体内,铝箔温度较高,腔体内的空气升温,将两个腔体内的空气进行温度交换,达到换热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