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3642发布日期:2018-12-21 19:0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请结合参阅图1,常见的冰水冷却装200主要由冷冻机210、冷却水塔220、发热装置230、相关管道和桶槽240组成,以在使用时,冷冻机210输出的冰水进入到发热装置230处,通过热交换吸走发热装置230所产生的热量并变为热水输送回冷冻机210,输送回的热水再经冷冻机210中的制冷剂作用而降温形成冰水,以此形成循环降温系统,而冷却水塔220中的冷水输送至冷冻机210的制冷剂蒸发端,通过热交换作用降低制冷剂的作用,同时冷水吸收热量后变为温水而输送回冷却水塔220。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发现当发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减少时,冷冻机的运行会浪费大量的电能,且在热交换中,冰水与热水之间的温度差减小,当温度差降低到25摄氏度以下时,会导致冷冻机无法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当发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减少时,冷冻机的运行会浪费大量的电能或者冷冻机无法运行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塔以及发热装置,所述冷却水塔包括第一出口及第一入口,所述发热装置包括第二出口及第二入口,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入口之间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以使所述冷却水塔输出的冷水通过所述第一管道输送至所述发热装置,以对所述发热装置降温处理,冷水吸收所述发热装置的热量后所形成的温水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输送回所述冷却水塔,形成循环冷却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控制阀及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及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及所述第二管道,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管道及所述第二管道的启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

冷冻机,所述冷冻机包括第三出口及第三入口,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二入口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管道连通,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通过第四管道连通,以使所述冷冻机输出的冰水通过所述第三管道输送至所述发热装置中,并对所述发热装置进行降温处理,冰水吸收所述发热装置的热量后形成的温水通过所述第四管道输送回所述冷冻机,形成循环冷却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及所述第四控制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道及所述第四管道,以分别控制所述第三管道及所述第四管道的启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冷冻机包括第四出口及第四入口,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通过第五管道连通,所述第四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之间通过第六管道连通,以使所述冷却水塔输出的冷水通过所述第五管道输送至所述冷冻机中并对所述冷冻机中的制冷剂进行降温处理,冷水吸收所述制冷剂的热量后形成的温水通过所述第六管道输送回所述冷却水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五控制阀及第六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及所述第六控制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及所述第六管道,以分别控制所述第五管道及所述第六管道的启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水槽及第七管道,所述第一水槽设置在所述发热装置与所述冷却水塔或/和所述冷冻机之间,以使所述冷却水塔输送的冷水或/和所述冷冻机输送的冰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管道或/和所述第三管道输送至所述第一水槽中进行储存,再通过所述第七管道输送至所述发热装置,进而对所述发热装置进行降温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二水槽及第八管道,所述第二水槽设置在所述发热装置与所述冷却水塔或/和所述冷冻机之间,以使所述发热装置降温过程中所形成的温水或热水通过所述第八管道输送至所述第二水槽中进行储存,再通过第二管道输送至所述冷却水塔或/和通过所述第四管道输送至所述冷冻机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发热装置为湿磨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塔以及发热装置,冷却水塔包括第一出口及第一入口,发热装置包括第二出口及第二入口,第一出口与第二入口之间通过第一管道连通,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以使冷却水塔输出的冷水通过第一管道输送至发热装置,以对发热装置降温处理,冷水吸收发热装置的热量后所形成的温水通过第二管道输送回冷却水塔,形成循环冷却系统。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水塔及发热装置通过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连通,形成循环冷却系统,如此,发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较少的情况下,例如,秋冬季节外界温度较低的情况,就可以直接将冷却水塔中输出的冷水直接输送至发热装置处,以对发热装置进行降温处理,而无需启动其它装置,例如,冷冻机等,能够有效节省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系统100包括冷却水塔10及发热装置30,冷却水塔10包括第一出口11及第一入口12,发热装置30包括第二出口31及第二入口32,第一出口11与第二入口32之间通过第一管道41连通,第二入口32与第二出口31通过第二管道42连通,以使冷却水塔10输出的冷水通过第一管道41输送至发热装置30,以对发热装置30降温处理,冷水吸收发热装置30的热量后所形成的温水通过第二管道42输送回冷却水塔10,形成循环冷却系统100。

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一控制阀51及第二控制阀52,第一控制阀51及第二控制阀52分别设置在第一管道41及第二管道42,以分别控制第一管道41及第二管道42的启闭。其中,第一控制阀51与第二控制阀52可以是人工控制,也可以是机械控制,在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系统100中的冷却水塔10及发热装置30通过第一管道41及第二管道42连通,形成循环冷却系统100,如此,发热装置30所产生的热量较少的情况下,例如,秋冬季节外界温度较低的情况,就可以直接将冷却水塔10中输出的冷水直接输送至发热装置30处,以对发热装置30进行降温处理,而无需启动其它装置,例如,冷冻机60等,能够有效节省电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冷冻机60,该冷冻机60包括第三出口61及第三入口62,第三出口61与第二入口32之间通过第三管道43连通,第三入口62与第二出口31之间通过第四管道44连通,以使冷冻机60输出的冰水通过第三管道43输送至发热装置30中,并对发热装置30进行降温处理,冰水吸收发热装置30的热量后形成的温水通过第四管道44输送回冷冻机60,形成循环冷却系统100。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冷冻机60为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冷冻机60,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冷冻机60可以是水冷式冷水机。

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三控制阀53及第四控制阀54,第三控制阀53及第四控制阀54分别设置在第三管道43及第四管道44,以分别控制第三管道43及第四管道44的启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冷冻机60包括第四出口63及第四入口64,第四入口64与第一出口11之间通过第五管道45连通,第四出口63与第一入口12之间通过第六管道46连通,以使冷却水塔10输出的冷水通过第五管道45输送至冷冻机60中并对冷冻机60中的制冷剂进行降温处理,冷水吸收制冷剂的热量后形成的温水通过第六管道46输送回冷却水塔10。

其中,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五控制阀55及第六控制阀56,第五控制阀55及第六控制阀56分别设置在第五管道45及第六管道46,以分别控制第五管道45及第六管道46的启闭。

可以理解,当发热装置30所产生的热量较多时,就可以关闭第一控制阀51及第二控制阀52,而开启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4、第五控制阀55以及第六控制阀56,如此,就可以将冷冻机60中的所产生的冰水输送至发热装置30处,发热装置30处进行热交换产生的热水输送回冷冻机60,以将输送回的热水输送至冷冻机60中的冷媒系统,进而在冷媒系统中吸收水中的热负荷,使水温降温产生冰水,降温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压缩机带至同时,冷却水塔10向冷冻机60输送冷水,以吸收冷冻机60对热水进行降温处理所产生的热量,所产生的温水输送回冷却水塔10。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一出口管道71及第一入口管道72,其中第一出口管道71的一端与第一出口11连通,而其另一端与第一管道41、第五管道45连通,使得第一管道41、第五管道45在第一出口管道71处连通,由于在第一管道41及第五管道4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51及第五控制阀55,如此,开启第一控制阀51、关闭第五控制阀55时,就可以将冷却水塔10中输出的冷水是输送至发热装置30,而关闭第一控制阀51、开启第五控制阀55时,就可以将冷却水塔10中输出的冷水是输送至冷冻机60,同理,第一入口管道72的一端与第一出口11连通,而其另一端与第二管道42、第六管道46连通,使得第二管道42、第六管道46在第一入口管道72处连通,由于在第二管道42及第六管道46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控制阀52及第六控制阀56,如此,开启第二控制阀52、关闭第六控制阀56时,就可以经发热装置30后所形成的温水输送回冷却水塔10,而关闭第二控制阀52、开启第六控制阀56时,就可以将经冷冻机60后形成的温水是输送绘冷却水塔10。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一水槽80及第七管道47,第一水槽80设置在发热装置30与冷却水塔10或/和冷冻机60之间,以使冷却水塔10输送的冷水或/和冷冻机60输送的冰水分别通过第一管道41或/和第三管道43输送至第一水槽80中进行储存,再通过第七管道47输送至发热装置30,进而对发热装置30进行降温处理。

另外,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二水槽90及第八管道48,第二水槽90设置在发热装置30与冷却水塔10或/和冷冻机60之间,以使发热装置30降温过程中所形成的温水或热水通过第八管道48输送至第二水槽90中进行储存,再通过第二管道42输送至冷却水塔10或/和通过第四管道44输送至冷冻机60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第二出口管道73及第二入口管道74,其中第一出口管道73的一端与第二水槽90连通,而其另一端与第二管道42、第四管道44连通,使得第二管道42、第四管道44在第二出口管道73处连通,由于在第二管道42及第四管道44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控制阀52及第四控制阀54,如此,开启第二控制阀52、关闭第四控制阀54时,就可以将第二水槽90中输出的热水输送至冷却水塔10,而关闭第二控制阀52、开启第四控制阀54时,就可以将将第二水槽90中输出的热水输送至冷冻机60,同理,第二入口管道74的一端与第一水槽80连通,而其另一端与第一管道41、第三管道43连通,使得第一管道41、第三管道43在第二入口管道74处连通,由于在第一管道41及第三管道4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51及第三控制阀53,如此,开启第一控制阀51、关闭第三控制阀53时,就可以将冷却水塔10中的冷水输送至第一水槽80,进而输送至发热装置30,而关闭第一控制阀51、开启第三控制阀53时,就可以将经冷冻机60的冰水是输送至第一水槽80,进而输送至发热装置30。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系统100,包括:冷却水塔10以及发热装置30,冷却水塔10包括第一出口11及第一入口12,发热装置30包括第二出口31及第二入口32,第一出口11与第二入口32之间通过第一管道41连通,第二入口32与第二出口31通过第二管道42连通,以使冷却水塔10输出的冷水通过第一管道41输送至发热装置30,以对发热装置30降温处理,冷水吸收发热装置30的热量后所形成的温水通过第二管道42输送回冷却水塔10,形成循环冷却系统100。冷却系统100中的冷却水塔10及发热装置30通过第一管道41及第二管道42连通,形成循环冷却系统100,如此,发热装置30所产生的热量较少的情况下,例如,秋冬季节外界温度较低的情况,就可以直接将冷却水塔10中输出的冷水直接输送至发热装置30处,以对发热装置30进行降温处理,而无需启动其它装置,例如,冷冻机60等,能够有效节省电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