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6401发布日期:2019-02-15 20:14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使流体温度达到设计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又称换热器。热交换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等,因此,在热交换的技术领域中应用广泛。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热交换器可分为:表面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上述三类换热器中,表面式热交换器应用原理较为简单,也较为容易实现,因此,表面式热交换器应用范围较广,针对所述表面式热交换器,其中热流体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在空气调节系统中得以普遍应用。

目前经常使用的空气表面式热交换器,通常空气的流向与换热流体的流向互相垂直,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高,流体要达到目标温度,需要更多的风量和换热面积,这些都增加了产品的设计难度和成本,急需一种可以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包括:分流管、集流管和至少两个扁管,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沿所述扁管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平直通道,其中,处于外侧流通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分流管的内部通道,该端为入口,另一侧的流通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流管的内部通道,该端为出口;

每个扁管的多个流通通道通过换向装置形成以入口为起点以出口为终点的贯通通道;所述换向装置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流通通道的端部,连通相邻的所述流通通道;

相邻两个扁管之间设置有预设距离。

可选的,还包括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

可选的,所述换热翅片的结构包括之字形结构或平行结构。

可选的,所述分流管和所述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扁管的两端。

可选的,所述换向装置包括两个连接端,所述两个连接端之间通过内部通道贯通;

所述换向装置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流通通道的端部,连通相邻的所述流通通道,包括:所述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两个相邻的需连通的流通通道的端部,所述连接端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流通通道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换向装置包括连接两个相邻流通通道的单换向器,或者,集成多个单换向器的集成换向器。

可选的,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流通通道之间的连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或采用分体式结构。

可选的,所述换向装置的内部通道为圆弧形状。

可选的,所述换向装置的内部通道为具有预设角度的形成的贯通通道。

可选的,所述流通通道的截面形状包括以下形状的一种或多种:圆形、三角形、正方向、长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分流管、集流管和至少两个扁管,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沿所述扁管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平直通道,其中,处于外侧流通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分流管的内部通道,该端为入口,另一侧的流通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流管的内部通道,该端为出口;每个扁管的多个流通通道通过换向装置形成以入口为起点以出口为终点的贯通通道;所述换向装置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流通通道的端部,连通相邻的所述流通通道。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提高该换热装置内部流体与外部空气的换热效率。由于本申请采用的是包含多个流通通道的扁管,并通过换向装置使得每个扁管的流通通道贯通,形成内部流体流通的管道。且相邻两个扁管之间设置有预设距离,形成外部空气的流通空间,使得外部空气的流动可以与内部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使换热的内部流体与外部空气近似成顺流或者逆流平行流动,相对两者垂直,两者的平行流动更增大换热面积以及换热效率,因此,在整体上可以增加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另外,特别的,在外部空气与内部流体形成逆向流动时,可更大程度的提升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向装置的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向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1、分流管,2、流通通道,3、扁管,4、换热翅片,5、换向装置,6、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使换热的内部流体与外部空气近似成顺流或者逆流平行流动,相对两者垂直,两者的平行流动更增大换热面积以及换热效率,因此,在整体上可以增加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另外,特别的,在外部空气与内部流体形成逆向流动时,可更大程度的提升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包括以下结构:分流管1、集流管6和至少两个扁管3。为了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一般所述扁管3设置为多个,其换热效率和效果可根据所述扁管3的数量的变化进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所述变换的数量调整相应的换热装置的各种参数以及输出信息。

以下通过整体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对该换热装置进行说明。

所述扁管3具有两端,所述分流管1和集流管6可以分别位于所述扁管3的两端,也可以位于所述扁管3的同一端,这取决于所述扁管3的出口和入口的位置,若所述出口和入口位于同一端,则所述分流管1和集流管6位于所述扁管3的同一端,相反的,若所述出口和入口位于不同端,则所述分流管1和集流管6可以分别位于所述扁管3的两端。通常情况下,考虑到所述换热器的外观,以及整体构造,一般讲所述分流管1和集流管6设置于所述扁管3的不同端。本申请着重介绍这一情况,但是不说明并不代表另一种情况不可取。

如图1所示,左侧为分流管1,右侧为集流管6,在所述分流管1与集流管6之间为扁管3,所述扁管3采用由上到下的方式分布。所述分流管1具有内部通道,该内部通道是内部流体流通的通道,并且该通道的方向与所述扁管3所包含的流通通道(扁管3的设置方向)的方向互相垂直,有图1可看出,分流管的内部通道是竖直方向,而扁管3的设置方向为水平方向,两者相互垂直。所述集流管6与扁管3之间的设置方向和方式与分流管1与扁管3的设置方式相同,图1可看出。由于具体的所述分流管1和集流管6与扁管3的连接方式涉及到所述扁管3的结构,因此,以下介绍所述扁管3的结构。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3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剖视图。请参照图2和图3,所述扁管3包括多个流通通道2,所述流通通道2沿所述扁管3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平直通道。结合图2和图3也可以看出,所述流通通道2具有两个外侧的通道,图3中最上和最下的通道,分别为两个外侧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处于外侧流通通道2的一端连接所述分流管1的内部通道,该端为入口,另一侧的流通通道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流管6的内部通道,该端为出口。也就是,图3中标出的两个外侧的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为入口和出口,并且在图中也进行了标注。上述分流管1的内部通道中可以有流体存在,并且,流体由该内部通道流入每个扁管3的入口;相应的,上述集流管6的内部通道是收集流经扁管3的流体的,也就是,每个扁管3的出口将连接集流管6的内部通道,并将流体汇集于所述集流管6的内部通道,并最终排出。

具体的,每个扁管3具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所述分流管1连接所有扁管3的入口,所述集流管6连接所有扁管3的出口,所述换热装置的内部流体经过分流管1进入每个扁管3的入口,进而在每个扁管3的流体通道中流通,最终经由扁管3的出口进入集流管6,由集流管6排出所述换热装置。

另外,介绍所述流通通道2的截面形状,所述流通通道2的截面形状包括以下形状的一种或多种:圆形、三角形、正方向、长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上述截面将看出所述流通通道2的形状,如图2所示,所述流通通道2的截面为圆形,也就是,所述流通通道2为圆筒型通道,考虑到内部流体的张力和流动惯性,一般采用上述圆筒型的流通通道2,尽量减少直角或拐角造成对内部流体的阻力因素。

而具体的,每个扁管3的流通通道2采用何种方式贯通,可使得内部流体可由入口直至出口,以下将介绍所述多个流通通道2的连接方式。

每个扁管3的多个流通通道2通过换向装置5形成以入口为起点以出口为终点的贯通通道。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向装置5的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向装置5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4和图5,以及结合图1中换向装置5的位置,所述换向装置5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流通通道2的端部,连通相邻的所述流通通道2。

具体的,所述换向装置5包括两个连接端,所述两个连接端之间通过内部通道贯通。

所述换向装置5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流通通道2的端部,连通相邻的所述流通通道2,包括:所述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两个相邻的需连通的流通通道2的端部,所述连接端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流通通道2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所述换向装置5是保证所有流通通道2能够由入口至出口是贯通的状态,因此,针对两端均为开口的流通通道2而言,每一端均具有相邻开口,所述换向装置5并不是保证每一个相邻开口贯通连接,而是,连接需要贯通的开口。流通通道2的另一端也为同样的情况,也就是,只要保证,由入口至出口,所有流通通道2是贯通的一条通道。举例说明,图2所示,第一个孔为入口,第二个孔和第三个孔之间通过换向装置5连接,同样的第四个和第五个通过换向装置5连接,而第一个和第二个之间,以及第三个和第四个之间不设置换向装置5,最终形成的结构为间隔的设置换向装置5。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换向装置5的内部通道为圆弧形状,或者,所述换向装置5的内部通道为具有预设角度的形成的贯通通道。所述换向装置5的内部通道的结构和形状并不受限制,换向装置5的两个连接端之间只要具有内部通道贯通,且与所述流通通道2相匹配,任何只要可以贯通所述流通通道2的换向装置5的形状和结构均属于本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由于该换热装置包括多个扁管3,同时每个扁管3包括多个流通通道2,而所述换向装置5是为了贯通每个扁管3的流通通道2的,因此,可以单独设置所述换向装置5,即一个换向装置5仅连接两个相邻的流通通道2。但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还可以设置集成的换向装置5,即将多个单独换向装置5集成为包括多个单独换向装置5的集成换向装置5。也就是,所述换向装置5包括连接两个相邻流通通道2的单换向器,或者,集成多个单换向器的集成换向器。

另外,针对换向装置5与所述流通通道2之间的连接方式,所述换向装置5与所述流通通道2之间的连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或采用分体式结构。

若采用分体式结构,可以方便所述换向装置5的拆卸,当某个换向装置5损坏时,可以单独将该换向装置5拆卸更换,不需要更换换热装置的其他结构。采用分体式结构可以通过螺栓的方式将所述换向装置5固定在所述扁管3上的相应位置上。

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可以保证所述流通通道2与换向装置5的内部通道的密封性,减少热量散失,从而也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具体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介绍了所述换热装置的基本结构,另外,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相邻两个扁管3之间设置有预设距离。相邻的扁管3之间设置一定距离为为了让外部空气流通的空间,保证外部空气可以与所述内部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

另外,为了增加外部空气与内部流体(换热装置)之间的热量交换,可以在所述两个相邻的扁管3的预设距离中设置换热翅片4,可以是散热翅片,增大外部空气与内部流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换热的效率。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采用的原理是接触热交换原理,接触面积越大,换热效率越高,因此,这也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的根本原理,通过设置扁管3,并在相邻扁管3之间设置距离,或者设置换热翅片4,以增加外部空气与内部流体(换热装置)之间的热量交换的面积,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换热翅片4夹在两根扁管之间,用于增大与空气的换热面积,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结构,例如:方形、三角形、开窗或不开窗等多种结构。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翅片4采用之字形结构设置,也可以采用平行结构(图未示出)。所述之字形结构是所述换热翅片以之字形结构在两个相邻的扁管3之间来回设置,所述平行结构是在两个相邻的扁管3之间设置连接两个扁管3的平行设置的结构。

流体从分流管1的进口流入,尽量平均分配给插入分流管1中的各个扁管3的进口,沿扁管3的流通通道2流动,并在通道端头通过换向装置5流入下一个相邻的流通通道2,这样依次流动,最终通过出口进入集流管6并流出换热器。每个扁管3均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热交换,在此流动过程中,实现外部空气与扁管3以及扁管3的内部流体进行换热,并通过散热翅片与外部流动空气进行换热。

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提高该换热装置内部流体与外部空气的换热效率。由于本申请采用的是包含多个流通通道的扁管,并通过换向装置使得每个扁管的流通通道贯通,形成内部流体流通的管道。且相邻两个扁管之间设置有预设距离,形成外部空气的流通空间,使得外部空气的流动可以与内部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使换热的内部流体与外部空气近似成顺流或者逆流平行流动,相对两者垂直,两者的平行流动更增大换热面积以及换热效率,因此,在整体上可以增加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另外,特别的,在外部空气与内部流体形成逆向流动时,可更大程度的提升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