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6042发布日期:2019-05-07 21:37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空气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冷却器。



背景技术:

空气冷却器在动力、化工、空调工程和制冷工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空调系统总,空气冷却器的换热管内侧为液态换热介质(冷媒水或热媒水),换热管的外侧为空气,利用换热管内的液体介质把换热管外的空气冷却或加热,然后通过风机将处理后的空气输出到使用场所,提供需要的温度。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空气冷却器停用时,易出现铜管冻裂的问题,因此当空气冷却器停用时,需及时卸载液态水。

但是现在的空气冷却器的进水汇总管、出水汇总管及排水总管均位于同一侧,由于进水汇总管及出水汇总管的管径较大,留给排水总管的空间很小,从而造成排水总管的焊接比较困难,且排水总管在卸载液态水过程中操作空间不足。同时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由于空气冷却器的所有回路均通过排水支管与排水总管相连,使得所有回路出现短路现象,液体换热介质在完成换热时,不能及时进入出水管,而是向其他回路串流、逆流。易出现液击现象,降低空气冷却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空气冷却器,不仅有利于排水总管的焊接及操作,同时还能使得换热管的液态换热介质(冷媒水或热媒水)不出现串流、逆流,保证应有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冷却器,包括壳体、多个换热管、一个进水总管、一个出水总管、多个排水支管及一个排水总管,多个所述换热管容置在所述壳体内,液体介质从所述进水总管进入所述换热管,然后从所述出水总管及所述排水总管排出;所述排水总管包括相互嵌套的内管及外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多个排水支管相连通,所述内管沿其自身延伸方向开设一个带状缺口;所述内管能够进行旋转,以控制所述缺口与所述多个排水支管相互连通或相互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总管及所述出水总管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排水总管位于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进水总管及所述出水总管相反的一侧;多个所述换热管整体朝向所述排水总管所在的一侧向下倾斜;多个所述排水支管与多个所述换热管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排水支管与对应的所述排水总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冷却器还包括一个旋转件,所述旋转件用于带动所述内管沿所述内管的中心轴线方向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件为手轮,且所述外管的其中一端部具有一通孔,所述手轮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内管的端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上开设多个排水孔,所述多个排水支管分别插设在对应的排水孔内;所述多个排水孔沿着所述外管的延伸方向进行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总管具有一个气阀;当所述气阀打入气体时,能促使所述排水总管内剩余的水自所述排水总管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外轮廓为端正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内轮廓为倾斜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换热管均包括至少两根由弯头连接的换热直管,每根换热直管均沿着平行于所述上固定板及所述下固定板的内表面的方向延伸,并以垂直于所述左固定板及所述右固定板的内表面的方向进行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总管包括进水水平段及进水倾斜段,所述进水水平段为水平直管,所述进水倾斜段相对于所述进水水平段倾斜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总管包括出水水平段及出水倾斜段,所述出水水平段为水平支管,且高于所述进水水平段;所述出水倾斜段相对于所述出水水平段倾斜向下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空气冷却器,不仅有利于排水总管的焊接及操作,同时还能使得换热管的液态换热介质(冷媒水或热媒水)不出现串流、逆流,保证应有的换热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空气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气冷却器的左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空气冷却器的右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空气冷却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排水总管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空气冷却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排水总管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空气冷却器不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排水总管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空气冷却器不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排水总管沿B-B方向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冷却器100,其包括壳体10、多个换热管20、一进水总管30、一出水总管40、多个排水支管50、一个排水总管60及旋转件70。

该壳体10包括左固定板11、右固定板12、上固定板13及下固定板14。该左固定板11与该右固定板12相对设置,该上固定板13与该下固定板14相对设置。该左固定板11、右固定板12、上固定板13及下固定板14的内表面与其外表面均形成一个倾斜角α,使得该壳体10的外轮廓为端正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内轮廓为朝向该右固定板12所在的一侧向下倾斜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左固定板11、右固定板12、上固定板13及下固定板14的倾斜角相同,均为1度~45度,该左固定板11、右固定板12、上固定板13及下固定板14通过螺栓对穿连接或直接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每个换热管20的中间部分容置在该壳体10内,且其相对的两个端部伸出该壳体10。每个换热管20均包括至少两根由弯头连接的换热直管。每根换热直管均沿着平行于该上固定板13及该下固定板14的内表面的方向延伸,并以垂直于该左固定板11及该右固定板12的内表面的方向进行安装。也就是说,当该空气冷却器100工作时,该多个换热管20都将整体保持朝向该右固定板14所在的一侧向下倾斜的状态。

该进水总管30及该出水总管40设置在该壳体10的同一侧(即该左固定板11所在的一侧),且分别通过分水管与每个换热管20连接。该进水总管30的进水口低于该出水总管40的出水口。

如图2所示,该进水总管30包括进水水平段31及进水倾斜段32。该进水水平段31位于该空气冷却器100的下侧,且与外部进水管连接,用于该空气冷却器100的进水。该进水水平段31为水平直管。该进水倾斜段32相对于该进水水平段31倾斜向上延伸,并通过分水管与每个换热管20的进口连接,从而将该进水水平段31的液体介质输送给该换热管20。

该出水总管40包括出水水平段41及出水倾斜段42。该出水水平段41位于该空气冷却器100的上侧,且与外部出水管连接,用于该空气冷却器100的出水。该出水水平段41为水平直管,且高于该进水水平段31。该出水倾斜段42相对于该出水水平段41倾斜向下延伸,并通过分水管与每个换热管20的出口连接,从而将该换热管20中换热后的液体介质经过该出水水平段41排出。

该进水总管30具有第一排水阀35,其位于该进水总管30的最低处。该出水总管40具有第二排水阀45,其位于该出水总管40的最低处。该出水总管40具有一气阀46,其位于该出水总管40的最高处。

当该空气冷却器100充水时,液体介质从该进水总管30进入,自下而上,通过分水管进入该换热管20,克服重力充满该换热管20。在该空气冷却器100排水时,该换热管20中的液体介质依靠自身重力作用汇集到该进水总管30及该出水总管40,并通过该第一排水阀35或该第二排水阀45排出。

如图1及图3所示,该多个排水支管50与该多个换热管20对应设置,且每个排水支管50的一端连接在对应的换热管20的最低处(即弯头的最低点),另一端与该排水总管60连接。

该排水总管60位于该壳体10上与该进水总管40及该出水总管50相反的一侧(即该右固定板12所在的一侧)。该排水总管6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该多个排水支管50的延伸方向或者与该多个排水支管50的延伸方向呈锐角夹角。该排水总管60具有第三排水阀65。该第三排水阀65位于该排水总管60的最低处。当该空气冷却器100排水时,由于该换热管20整体倾斜设置,该换热管20内未排净的液态介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克服该换热管20的管壁的粘滞力和管道的沿程阻力,全部汇集至该换热管20的最低处,然后经过该排水支管50汇集到该排水总管60,并最终通过该第三排水阀65排出。因此,该壳体100的内框的倾斜结构能有效保证该换热管管20中液体介质自由顺利地排出。

如图4-5所示,该排水总管60包括嵌套设置的内管61及外管62。该外管62套设在该内管61的外部。该外管62上开设与该排水支管50对应设置的多个排水孔620。该多个排水支管50分别插设在对应的排水孔620内。该内管61沿其自身延伸方向开设一个带状缺口610。在本实施例中,该多个排水孔620沿着该外管62的延伸方向进行排列。

该旋转件70能带动该内管61沿其自身轴向进行旋转,以控制该缺口610是否与该排水孔620贯通。当该空气冷却器100工作时,该旋转件70控制该缺口610与该排水孔620相互不贯通,使得流体介质不能从该排水支管50流入该排水总管60内。如图6及图7所示,当该空气冷却器100不工作时,该旋转件70控制该缺口610与该排水孔620相互贯通,使得流体介质能够从该排水支管50流入该排水总管60内。

在本实施例中,该旋转件70为一手轮,且该外管62的其中一端部具有一个通孔621,该手轮穿过该通孔621与该内管61的端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该出水总管40最顶部的气阀46不仅具有排气的功能,而且具有进气的功能。由于当该空气冷却器100不工作时,该内管61的缺口610与该排水孔620相贯通,该出水总管40与该换热管20及该内管61实际上是相连通的,因此该出水总管40内的气体能直接到达该出水管40。当该空气冷却器100排水完成后,若该换热管20内还有少量的水没有排除,能通过该出水总管40最顶部的气阀46打入气体,使得该换热管20内剩余的水能够从该排水总管60排出,同时还可除去该换热管20内的污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冷却器100,由于排水总管60位于与进水总管30及出水总管40相反的一侧,有利于排水总管60的焊接及操作;同时由于该排水总管60包括嵌套设置的内管61及外管62,该内管61沿其自身的延伸方向开设一带状缺口610。该带状缺口610在空气冷却器100工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使得换热管的液态换热介质(冷媒水或热媒水)不出现串流、逆流,保证应有的换热效率。进一步的,由于该排水总管60包括嵌套设置的内管61及外管62,该内管61沿其自身的延伸方向开设一带状缺口610,使得该排水支管50内的水能及时流入该内管61,且该多个换热管20朝向该排水总管60所在的一侧向下倾斜,因此能保证排水支管50内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直接进入排水总管60,更有利于排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