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0559发布日期:2019-06-22 00:04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浆状物料多数应用于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而通常在对浆状物料进行使用前会有干燥的工序,现有技术中浆状物料的烘干通常采用回转圆筒干燥机来实现。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回转圆筒干燥机的结构,是在回转圆筒的内壁面上设置抄板扬料装置,即当回转圆筒转动时,抄板扬料装置也一起转动,并将干燥机内待干燥的浆状物料举起、抛下、举起、抛下,在反复的过程中,待干燥物料与进入干燥机的热风直接接触,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干燥胶水的目的。但是,这种传统的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存在的缺点是:第一,由于物料成液体状,在回转圆筒的前段,物料是不容易被抄起的,与热风的接触面积过小,此时的热源浪费严重;第二,由于与热风的接触面积不均匀,造成物料结团的现象,团状物料内部得不到热风的热交换,从而大大影响了烘干的效率;第三,一旦浆状物料的粘性大,就容易粘壁,从而极易造成设备运转不流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设备停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充分干燥物料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筒、进料箱、出料箱和绞龙机构,进料箱和出料箱分别连接于水平设置的烘干筒的两端,绞龙机构连接在烘干筒内;所述的绞龙机构包括平行设置两根传输绞龙,分别为第一传输绞龙和第二传输绞龙,在两根传输绞龙的长度方向上分布有三处碾压结构,每一处碾压结构处的两根传输绞龙上具有相互咬合的碾压轮叶;所述烘干筒外设有加热装置。

所述碾压结构处的两根传输绞龙中的第一传输绞龙上设有至少一片碾压轮叶,碾压轮叶的数量比第二传输绞龙上的碾压轮叶的数量少一片。

所述第一传输绞龙上设有两片碾压轮叶,第二传输绞龙上设有三片碾压轮叶,第二传输绞龙上的三片碾压轮叶之间形成两个空档,第一传输绞龙上的两片碾压轮叶分别位于两个空档处。

所述每一处碾压结构处靠近出料箱的一侧烘干筒筒壁上设有排气孔。

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

所述进料箱位于烘干筒的上方,其进料口位于烘干筒的顶部。

采用以上所述的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由于绞龙机构为双绞龙结构,因此,它可以实现自清理作用,使粘连在绞龙上的浆状物料能从绞龙上刮下,从而保证了绞龙乃至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

2)绞龙机构上三处碾压结构的设置,使成团的物料能得到及时的碾压粉碎,从而减少物料的成团现象,保证了物料能充分交换热能,从而保证其烘干效果;

3)每一处碾压结构的烘干筒上设置了排气孔,是利用了碾压后进入传输绞龙的体积变化带来的空间差,从而使气体从排气孔中排放出烘干筒,保证烘干筒内的空气始终流通,进一步保证了物料与热能的接触面积;

4)电加热的结构,使烘干筒的加热更加简单有效,从而提高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料箱;2、出料箱;3、烘干筒;4-1、第一传输绞龙;4-2、第二传输绞龙;5、碾压轮叶;6、排气孔;7、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附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浆状物料的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包括烘干筒3、进料箱1、出料箱2和绞龙机构,进料箱1和出料箱2分别连接于水平设置的烘干筒3的两端,绞龙机构连接在烘干筒3内。所述的绞龙机构包括平行设置两根传输绞龙,分别为第一传输绞龙4-1和第二传输绞龙4-2,在两根传输绞龙的长度方向上分布有三处碾压结构,每一处碾压结构处的两根传输绞龙上具有相互咬合的碾压轮叶5。所述烘干筒3外设有加热装置7。

所述碾压结构处的两根传输绞龙中的第一传输绞龙4-1上设有至少一片碾压轮叶5,碾压轮叶5的数量比第二传输绞龙4-2上的碾压轮叶5的数量少一片。

所述第一传输绞龙4-1上设有两片碾压轮叶5,第二传输绞龙4-2上设有三片碾压轮叶5,第二传输绞龙4-2上的三片碾压轮叶5之间形成两个空档,第一传输绞龙4-1上的两片碾压轮叶5分别位于两个空档处。

所述每一处碾压结构处靠近出料箱2的一侧烘干筒3筒壁上设有排气孔6。

所述加热装置7为电加热。

所述进料箱1位于烘干筒3的上方,其进料口位于烘干筒的顶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示例,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的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都应属于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