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9313发布日期:2019-10-19 03:2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以及位于底壳内的线圈盘和电路板;其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和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力线切割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在锅具底部形成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然而,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由于线圈盘的中心处没有导磁结构,导致在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中心磁场相互排斥,利用电磁炉加热时,锅具上会存在一个较大的冷区中心圈,导致锅具加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提高加热均匀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位于所述底壳内的线圈盘、电路板以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测温组件;所述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和绕设在所述线圈盘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有导磁体,

所述线圈盘架的中心具有安装孔,所述导磁体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安装孔上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导磁体的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导磁体,从而通过导磁体将线圈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同时,在线圈盘架的用于安装导磁体的安装孔上设置固定结构,通过固定结构对导磁体进行固定,使导磁体不会轻易移动或者晃动,提高了导磁体的稳定性,保证导磁体将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向线圈盘的中心处引导,即为导磁体的有效导磁提供了保障。

可选的,所述安装孔的顶端具有可供所述导磁体进入至所述安装孔内的顶部开口;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底端上的用于支撑所述导磁体的第一支撑面。

这样在安装导磁体时,使导磁体从安装孔的顶部开口进入至安装孔内,然后通过安装孔底端的第一支撑面实现对导磁体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面覆盖所述导磁体的整个底面;

或者,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底端的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凸出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的顶面形成为所述第一支撑面。

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的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凸出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用于将所述导磁体卡紧在所述安装孔内。

这样可使安装孔的顶部和/或底部形成可供导磁体进入的开口,当导磁体位于安装孔内时,安装孔的孔壁上的限位筋将导磁体卡紧,使导磁体不会从安装孔中松脱。

可选的,所述限位筋为沿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周向设置的环形限位筋;

或者,所述限位筋包括沿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限位筋段。

可选的,所述安装孔的底端具有可供所述导磁体进入的底部开口;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底端的可支撑所述导磁体的第二支撑面。

这样在安装导磁体时,使导磁体从安装孔的底部开口进入至安装孔中,然后通过安装孔底端的第二支撑面实现对导磁体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开口的边缘的弹性卡扣,以使所述底部开口的开口大小可调,所述弹性卡扣的面向所述导磁体的一面形成为所述第二支撑面。

这样使得安装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的顶端的用于从竖向上对所述导磁体进行限位的限位面。

这样通过第二支撑面和限位面的共同作用,从上下方向上对导磁体进行了固定,由于限位面的存在,可防止导磁体上移,进一步提高了对导磁体的固定效果。

可选的,所述限位面覆盖所述导磁体的整个顶面;

或者,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顶端的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凸出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的下表面形成为所述限位面。

可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黏结剂,所述导磁体通过黏结剂粘接在所述安装孔内。

这样设置不仅能够实现对导磁体的有效固定,黏结剂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导磁体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线圈包括内环线圈绕组以及设置在所述内环线圈绕组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且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外缘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为环形间隔区域;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绕设在所述导磁体的外侧。

由于若内环线圈绕组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的内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则会导致内环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与外环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在两者连接处重叠,导致该位置处磁力线过于密集,导致该位置处高热,锅具对应该位置处容易糊锅,因此,通过使内环线圈绕组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的内缘之间形成环形间隔区域,使得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分别形成了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内、外两组磁场分别向各自的外侧发散,在环形间隔区域汇聚,形成与内环线圈绕组和外环线圈绕组正上方磁力线密度大致相当的均匀电磁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加热的均匀性。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环形间隔区域上。

由于环形间隔区域的空间比较充裕,通过将测温组件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上,有效利用了底壳内部的空间,使得装配更加方便,且测温组件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壳内,且位于线圈盘的外围。

通过使测温组件位于线圈盘的外围,在保证有效测温的同时,可避免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测温组件,而导致测温组件被加热的现象出现。

可选的,所述内环线圈绕组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至1.2;

和/或,所述环形间隔区域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线圈盘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15至0.42。

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环形间隔区域以及外环线圈绕组的尺寸设置为上述的范围,可以有效均匀磁力线在线圈盘上的分布,从而提高线圈盘的加热均匀性。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位于所述环形间隔区域内的靠近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一侧,

所述测温组件至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的外径的比例范围为0.2至0.25。

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测温组件测温的准确性。

可选的,所述导磁体为导磁柱;

或者,所述导磁体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

或者,所述导磁体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所述导磁条以所述线圈盘的中心为圆心周向排布呈环状。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上安装有导磁体以及测温组件时的俯视结构图;

图3为图2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线圈盘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0为图9对应的侧面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01—进风孔;

102—出风孔;

2—线圈盘;

21—线圈盘架;

211—磁条覆盖区;

212—非磁条覆盖区;

22—线圈;

221—内环线圈绕组;

222—外环线圈绕组;

23—磁条;

20—环形间隔区域;

210—安装孔;

2101—顶部开口;

2102—底部开口;

24—支撑结构;

3—电路板组件;

30—电路板;

31—散热器;

4—测温组件;

5—导磁体;

6—灯板;

7—固定结构;

71—第一支撑面;

72—第一凸缘;

73—限位筋;

74—弹性卡扣;

741—第二支撑面;

751—限位面;

75—第二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上安装有导磁体以及测温组件时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图2中的A-A向剖视图;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线圈盘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散热风机、测温组件4、灯板6以及面板。其中,面板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的材质不作限定。底壳1和面板共同围成可容置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散热风机、灯板6以及测温组件4的空腔。

其中,线圈盘2具体包括线圈盘架21和绕设在线圈盘架21上的线圈22。具体实现时,可以在线圈盘架21上设置绕线槽,线圈22沿着绕线槽绕设。其中,电路板组件3具体包括电路板30,线圈22与电路板30电连接。散热风机用于为线圈盘2以及电路板组件3等器件进行散热。具体实现时,电路板30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因此为了对电路板30进行更好的散热,电路板组件3还可以包括散热器31,散热器31与电路板30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31,通过散热器31将热量散发出去。

具体可以在底壳1的侧面上设置操作旋钮,通过转动该操作旋钮可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当然,也可以在面板上设置操作按键,通过操作按键同样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该操作按键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2上的线圈22,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01和出风孔102,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01进入底壳1内,然后吹向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等发热元件,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02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01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且位于散热风机的正下方。出风孔102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远离散热风机的侧壁上。当然,进风孔101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出风孔102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

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以及位于下盖上方的上盖。在本实施例中,下盖具体为腔体结构,上盖可以为框形盖。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出风孔102具体开设在下盖的侧壁上。当然,也可以是,上盖包括侧壁,上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02具体可开设在上盖的侧壁上。或者,底壳1包括上盖体、中盖体和下盖体,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02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侧壁上。

其中,测温组件4与电路板30电连接。测温组件4可以用于检测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的温度,也可以用于检测底壳1内腔的温度,还可以用于检测线圈盘2的温度或者底壳1内其他器件的温度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测温组件4将检测到的温度传递至电路板30,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控温等功能。

具体实现时,测温组件4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具体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测温元件也可以是热电偶等,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此外,测温组件4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撑测温元件的支架,比如,支架为硅胶支架,硅胶支架上具有可容置测温元件的容置槽。

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由于线圈盘中心处不存在导磁结构,导致在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导致中心磁场相互排斥,利用电磁炉加热时,锅具上会存在一个较大的冷区中心圈,导致锅具加热不均匀。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有导磁体5。导磁体5具体可以是软磁材料,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材质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对磁力线进行有效引导即可。

也就是说,通过在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导磁体5,通过导磁体5将线圈22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2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体5具体为导磁柱,其中,导磁柱具体可以是实心导磁柱,也可以是空心导磁柱,比如,环形导磁柱。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导磁体5为环形导磁柱时,该环形导磁柱的内环腔的大小小于测温组件4。具体的,现有技术的线圈盘的中心处设置有测温组件,测温组件的外围具有磁条或者磁环,磁条或者磁环围成的空间可容置测温组件,由于测温组件位于中心处,因此线圈盘中心处无法形成聚拢的磁场,而本实施例中的导磁体为环形导磁柱时,环形导磁柱围成的空间远远小于测温组件,因此,该导磁体能够对磁场进行很好的引导,使线圈盘中心处形成聚拢的磁场,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导磁体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外围的磁条或磁环完全不同。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条,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或者,多个导磁条以线圈盘2的中心为圆心周向间隔排布呈环状,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导磁条排布呈环状时,该环状结构的内腔尺寸远远小于测温组件,如上描述,本实施例的导磁体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外围的磁条或磁环完全不同。

具体实现时,线圈盘架21的中心具有安装孔210,导磁体5位于安装孔210内,且安装孔210上具有用于固定导磁体5的固定结构7。其中,安装孔210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导磁体5的形状进行设定,例如,当导磁体5为圆柱状导磁体时,安装孔210具体为圆孔。

通过在安装孔210上设置固定结构7,通过固定结构7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以提高导磁体5的稳定性,为导磁体5的有效导磁提供了保证,使导磁体5能够将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向线圈盘2中心处引导。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线圈盘2的中心处设置导磁体5,从而通过导磁体5将线圈22产生的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区引导,使之聚拢,从而使磁场在线圈盘2中心处得到加强,即,整体加热能量分布区向线圈盘2中心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加热时锅具的中心冷区,使高热区被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使得锅具整体受热更加均匀;同时,在线圈盘架21的用于安装导磁体5的安装孔210上设置固定结构7,通过固定结构7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使导磁体5不会轻易移动或者晃动,提高了导磁体5的稳定性,保证导磁体5将线圈22产生的磁力线向线圈盘2的中心处引导,即为导磁体5的有效导磁提供了保障。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10的顶端具有可供导磁体5进入至安装孔210内的顶部开口2101,在该种情况下,固定结构7具体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底端上的用于支撑导磁体5的第一支撑面71。

也就是说,在安装导磁体5时,使导磁体5从安装孔210的顶部开口2101进入至安装孔210内,然后通过安装孔210底端的第一支撑面71实现对导磁体5的固定。

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面71覆盖导磁体5的整个底面。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面71对整个导磁体5的底面进行支撑,从而使得固定效果更好。具体实现时,第一支撑面71可以看做为安装孔210的底壁,第一支撑面71具体可以与线圈盘架21一体成型。

参照图5所示,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固定结构7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孔壁底端的朝向安装孔210的内侧凸出的第一凸缘72,第一凸缘72的顶面形成为上述的第一支撑面71。第一凸缘72具体可以与线圈盘架21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是后续再固定在安装孔210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缘72具体为安装孔210的孔壁底端的整个周向朝向安装孔210的内侧凸出而形成的环状凸缘,即,从底部周向上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支撑,从而使得固定效果更好。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凸缘72也可以是安装孔210的孔壁底端的局部朝向安装孔210的内侧凸出而形成,同样可实现对导磁体5的固定支撑。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安装孔210的底端具有可翻折的折边,当导磁体5进入安装孔210内后,将折边朝向安装孔210内侧的方向弯折,此时折边的上表面即形成为上述的第一支撑面71。

本实施例在通过第一支撑面71对导磁体5进行支撑固定的同时,还可以使固定结构7包括黏结剂,即,在安装导磁体5时,预先在导磁体5的外侧涂抹黏结剂,或者在安装孔210的内壁上涂抹黏结剂,从而将导磁体5粘接在安装孔210中,通过黏结剂和第一支撑面71同时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导磁体5的稳定性。

当然,当固定结构7包括黏结剂时,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支撑面71,即,仅通过黏结剂将导磁体5固定在安装孔210内。

通过设置黏结剂,不仅能够实现对导磁体5的有效固定,黏结剂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导磁体5的稳定性。

其中,线圈22具体可包括:内环线圈绕组221以及设置在内环线圈绕组221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222,且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为环形间隔区域20。其中,内环线圈绕组221绕设在导磁体5的外侧。

由于若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则会导致内环线圈绕组221产生的磁力线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力线在两者连接处重叠,导致该位置处磁力线过于密集,致使该位置处高热,锅具对应该位置处容易糊锅,因此,通过使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外缘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内缘之间形成环形间隔区域20,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形成了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内、外两组磁场分别向各自的外侧发散,在环形间隔区域20汇聚,形成与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正上方磁力线密度大致相当的均匀电磁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2中,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至1.2,和/或,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15至0.42。

较为优选的,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3至0.5,和/或,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8至0.42。

具体地,可将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设置为0.5,和/或,将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设置为0.42。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的描述可知,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是通过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分别形成的内外两个区域的电磁场向环形间隔区域20扩散所形成的,因此内环线圈绕组221和外环线圈绕组222各自形成的磁场分布面积至关重要。

当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小时,和/或,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小时,则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整个线圈盘2上的分布区域过小,其产生的磁场不足以分布至环形间隔区域20的预定位置,从而无法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场进行对接,并且均匀分布在整个环形间隔区域20内,造成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整个线圈盘2加热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大时,和/或,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过大时,则又会使得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整个线圈盘2上的分布区域过大,其产生的磁场与外环线圈绕组222产生的磁场进行重叠,造成重叠位置的磁场强度较大,因此产生加热高温区,同样会造成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磁场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整个线圈盘2加热的均匀性。

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内环线圈绕组221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外环线圈绕组22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以及环形间隔区域2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与线圈盘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的比例可以在上述的范围内进行取值,本实施例上述两个比例的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经测试发现,现有技术中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未设置本实施例的导磁体5,并且线圈的排布是由线圈盘的中心位置一直绕制至边缘位置,其加热的锅具上存在环形的加热区域,该加热区域的内径为45mm,外径为150mm,加热高温区的温度为273℃。

本实施例的线圈盘2中心位置设置导磁体5,线圈22分区的绕制方式,在锅具上同样会形成环形的加热区域,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加热区域的内径减小为30mm,外径增大为160mm,并且加热高温区的温度降低为223℃。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表明,本实施例的线圈盘2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缩小靠近中心位置以及靠近边缘位置的加热冷区的面积,并且加热高温区的温度有进一步的减小,其呈现出的加热效果即为扩大了靠近边缘位置的加热区域,并且削弱了环形间隔区域20的加热高温区的加热温度,使得现有的加热高温区被分散至更大的区域,从而保证热量在锅具整体分布更加均匀,优化电磁炉的加热效果。

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12-25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60-11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的取值范围为118-134mm。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取值范围为155-19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68-7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26-134mm。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为15.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为76mm。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为126mm。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为171mm。

需要说明的是,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可以是图3中L5所表示的距离,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可以是图3中L4所表示的距离,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可以是图3中L2所表示的距离,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可以是图3中L1所表示的距离。通过将内环线圈绕组221、环形间隔区域20以及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尺寸设置为上述的范围,可以有效均匀磁感线在线圈盘2上的分布,从而提高线圈盘2的加热均匀性。

在实际的使用中,内环线圈绕组221的内径、环形间隔区域20的内径、环形间隔区域20的外径以及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可以根据在上述的范围内设定,本实施例对其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4具体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上。由于环形间隔区域20的空间比较充裕,通过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上,有效利用了底壳1内部的空间,使得装配更加方便,且测温组件4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测温组件4具体位于环形间隔区域20内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一侧,其中,可将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范围为0.2至0.25。

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电磁炉使用时,锅具的底部中心一般与线圈22的中心相对应,锅具的底部边缘一般与线圈22的外缘相对应,锅具的边缘位置散热更快,因此若将测温组件4内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内靠近线圈盘2边缘位置一侧,测量的温度会比实际的加热温度低,降低测温结果的精确性。而靠近锅具的中心位置,散热较慢,温度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内靠近线圈盘2中心位置一侧,测量的温度更接近实际的加热温度,可以有效保证测温结果的精确性和增强电磁炉的控温效果。

进一步地,当锅具较小时,若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的中间位置,或者靠近外环线圈绕组222的一侧,导致测温组件4与锅具之间的距离较大,导致测温组件4无法准确测量锅具的实时加热温度。基于此,本实施例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的靠近内环线圈绕组221的一侧,可以使得测温组件4能够更加接近锅具所在位置,从而获取锅具的实时加热温度,保证测温组件4的测温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可以是图2中L3示出的距离,当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过大或过小时,均会影响测温结果以及控温结果的精确度。在实际使用中,测温组件4距离线圈盘2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外环线圈绕组222的外径的比例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

具体可以在线圈盘架21的对应环形间隔区域20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测温组件4的支撑结构24。通过支撑结构24对测温组件4进行固定,提高了测温组件4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4有效测温提供了保证。支撑结构24具体可包括安装孔或者安装槽,测温组件4具体位于安装孔或者安装槽中。

由于线圈22通电产生的磁力线为上下双向的,为了使线圈22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尽可能多的聚集在线圈盘2上方,使得更多的磁力线切割锅具,提高对锅具的加热效果,线圈盘2还可以包括磁条23,磁条23具体位于线圈盘架21的下方。具体地,线圈盘架21可包括磁条覆盖区211和非磁条覆盖区212,磁条23对应设置在磁条覆盖区211的下方。通过磁条23对向下的磁力线进行屏蔽,防止磁力线向下泄露,不仅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果,还可以防止向下的磁力线切割含金属材质的桌面而导致桌面发热的现象出现,即,磁条23还起到了防反向加热的作用。

其中,为了使线圈盘2得以更好的散热,可以将非磁条覆盖区212的至少部分设置为镂空结构。也就是说,通过将非磁条覆盖区212的整体或者部分挖空,即,形成镂空结构,使得线圈盘2的热量可通过镂空处散出,提高了线圈盘2的散热效果,且减少了线圈盘2的制作耗材,节省了成本。

示例性的,磁条23具体可以为多个,多个磁条23以线圈盘架21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间隔排布。其中,可以在线圈盘架21的底面设置凹槽,将磁条23安装在凹槽内,这样使得磁条23的安装更方便,且减小了整个线圈盘2的厚度,进而使电磁炉不会太厚。

其中,可以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非磁条覆盖区212上,具体地,非磁条覆盖区212上设置有支撑结构24。

当然,也可以将测温组件4对应位置在磁条23的正上方。由于线圈盘架21的对应磁条23的位置一般具有用于安装磁条23的支撑结构,通过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磁条23正上方,使得该支撑结构同时可起到对测温组件4支撑的作用,无需额外设置支撑件来支撑测温组件4,节省了电磁炉的制作成本。而且,当非磁条覆盖区212的至少部分为镂空结构时,线圈盘2的热量可通过该镂空处散出,由于测温组件4对应设置在磁条23正上方,即测温组件4对应设置在磁条覆盖区211,这样可避免测温组件4遮挡非磁条覆盖区212的镂空处,进一步保证了线圈盘2的良好散热效果。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测温组件4设置在底壳1内,且位于线圈盘2的外围。

其中,测温组件4可以为一个,即,实现一点测温,或者,测温组件4也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即,实现多点测温。测温组件4至少为两个时,当测温组件4设置在环形间隔区域20上时,至少两个测温组件4沿环形间隔区域20的周向间隔排布,当测温组件4位于线圈盘2的外围时,至少两个测温组件4沿线圈盘2的外周间隔排布。通过将测温组件4设置为至少两个,从而可对不同位置处进行测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的精确性以及可测范围,使得电磁炉的控温更加准确。

另外,当测温组件4用于检测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的温度时,由于测温组件4至少为两个,即使锅具发生一定的偏移,测温组件4仍然可以检测到锅具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测温的可靠性和可测范围。

而且,若其中一个测温组件4发生故障或者损坏时,可通过其他测温组件4进行测温,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参照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电磁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固定结构7的具体形状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7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孔壁上的朝向安装孔210的内侧凸出的限位筋73,限位筋73用于将导磁体5卡紧在安装孔210内。

在该种情况下,可以使安装孔210的顶部形成可供导磁体5进入的顶部开口,或者,使安装孔210的底部形成可供导磁体5进入的底部开口,或者,使安装孔210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在安装导磁体5时,使导磁体5从安装孔的顶部开口或者底部开口进入至安装孔210内,通过安装孔210的孔壁上的限位筋73将导磁体5卡紧,使导磁体5不会从安装孔210中松脱。

其中,限位筋73可以与线圈盘架21一体成型,或者,后续再安装在安装孔210的孔壁上。

具体实现时,限位筋73包括沿安装孔210的孔壁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限位筋段。至少两个限位筋段共同将导磁体5卡紧在安装孔210中。

当然,限位筋73可以为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孔壁上的一个限位筋段,该筋段和与其相对的孔壁共同作用将导磁体5卡紧。或者,还可以是,限位筋73可以为沿安装孔210的孔壁周向设置的环形限位筋。通过该环形限位筋将导磁体5卡紧在安装孔210中。

当导磁体5通过限位筋73固定的情况下,同时可以如实施例一,在安装孔210的底端设置第一支撑面,通过第一支撑面对导磁体5在竖向上进行固定,通过限位筋73从横向上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实施例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0为图9对应的侧面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盘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参照图1、图2、图8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结构的电磁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固定结构7的具体形状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10的底端具有可供导磁体5进入的底部开口2102。在该种情况下,固定结构7具体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底端上的用于支撑导磁体5的第二支撑面741。

也就是说,在安装导磁体5时,使导磁体5从安装孔210的底部开口2102进入至安装孔210内,然后通过安装孔210底端的第二支撑面741实现对导磁体5的固定。

参照图8至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7具体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底部开口2102的边缘的弹性卡扣74,以使底部开口2102的开口大小可调,弹性卡扣74的面向导磁体5的一面形成为上述的第二支撑面741。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弹性卡扣74具有弹性,当在安装时,将导磁体5从底部开口2102伸入安装孔210时,此时弹性卡扣74受力向外张开,以便导磁体5顺利进入安装孔210,当导磁体5进入后,弹性卡扣74不再受到外力,此时弹性卡扣74复位,底部开口2102变小,从而使弹性卡扣74从导磁体5的底部对导磁体5进行支撑固定。

其中,弹性卡扣74可以与线圈盘架21一体成型,比如,当线圈盘架21为塑胶盘架时,在注塑盘架的同时,一体制成具有弹性的塑胶弹性卡扣。当然,弹性卡扣74也可以是后续再安装在安装孔210的底端。

具体实现时,弹性卡扣74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弹性卡扣74沿安装孔210的底端周向间隔排布,从而从整个导磁体5的底部周向上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支撑,提高了固定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固定结构7也可以为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底端的可支撑导磁体5的可翻折的折边,当导磁体5从安装孔210的底部开口2102进入安装孔210内后,将折边朝向安装孔210内侧的方向弯折,此时折边的上表面即形成为上述的第二支撑面741。当需要取出导磁体5时,再将折边朝向反方向翻折即可使导磁体5从底部开口2102掉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7还包括位于安装孔210的顶端的用于从竖向上对导磁体5进行限位的限位面751。也就是说,由于安装孔210顶端的限位面751的存在,可防止导磁体5上移,即,通过第二支撑面741和限位面751的共同作用,从上下方向上对导磁体5进行了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对导磁体5的固定效果。

参照图8至图12所示,在第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固定结构7包括设置在安装孔210的孔壁顶端的朝向安装孔210的内侧凸出的第二凸缘75,第二凸缘75的下表面形成为上述的限位面751。可以理解为,在该实现方式时,限位面751覆盖导磁体5的部分顶面。第二凸缘75具体可以与线圈盘架21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是后续再固定在安装孔210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缘75具体为安装孔210的孔壁顶端的整个周向朝向安装孔210的内侧凸出而形成的环状凸缘,即,从顶部周向上对导磁体5进行限位。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凸缘75也可以是安装孔210的孔壁顶端的局部朝向安装孔210的内侧凸出而形成,同样可实现对导磁体5的限位。

参照图13所示,在第二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限位面751覆盖导磁体5的整个顶面。也就是说,限位面751对整个导磁体5的顶面进行限位,从而使得对导磁体5的固定效果更好。具体实现时,限位面751可以看做为安装孔210的顶壁,限位面751具体可以与线圈盘架21一体成型。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安装孔210的顶端具有可翻折的折边,将折边朝向安装孔210内侧的方向弯折,此时折边的上表面即形成为上述的限位面751。在该种情况下,导磁体5既可以从安装孔210的顶部开口进入至安装孔210内,也可以从安装孔210的底部进入至安装孔210内。

本实施例在通过第二支撑面741和限位面751对导磁体5进行支撑固定的同时,还可以使固定结构7包括黏结剂,即,在安装导磁体5时,预先在导磁体5的外侧涂抹黏结剂,或者在安装孔210的内壁上涂抹黏结剂,从而将导磁体5粘接在安装孔210中,通过黏结剂和第二支撑面741,或者,通过黏结剂、第二支撑面741以及限位面751同时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导磁体5的稳定性。

当然,当固定结构7包括黏结剂时,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支撑面741或者限位面751,即,仅通过黏结剂,或者仅通过黏结剂和第二支撑面741,或者仅通过黏结剂和限位面751将导磁体5固定在安装孔210内。黏结剂不仅可以起到固定导磁体的作用,还起到了一定的减震作用,使得导磁体更加稳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比如,实施例二可以和实施例三组合使用,即在通过限位筋73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的同时,还可以在安装孔210的底端设置第二支撑面741对导磁体5进行固定支撑。

其他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