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8006发布日期:2020-01-21 22:3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辊筒加热领域,具体地说,涉及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辊筒热循环系统中会存在导热油中包含气泡的情况,包含有气泡的导热油在经过循环泵的时候气泡爆裂会敲击循环泵的旋转轴和叶轮,对旋转轴和叶轮造成气蚀,同时会引起循环泵的震动,减少辊筒热循环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所要解决是针对包含气泡的导热油在辊筒热循环系统内循环时对旋转轴和叶轮造成气蚀并起循环泵的震动,减少循环泵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提供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包括:

供油管路,用于向辊筒循环输送导热油;

加热管路,与所述供油管路连接,用于将所述供油管路中的部分导热油输送至加热锅炉进行加热后,再输送回供油管路;

所述供油管路至少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供油管路、以及第二供油管路,所述第一供油管路与第二供油管路之间具有高度差,形成第一缓冲落差;

所述加热管路至少包括纵向并列设置的循环管路、以及第二加热管路;其中,所述循环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和第二供油管路之间,且所述循环管路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和第二供油管路,并形成第二缓冲区域,所述第二加热管路位于所述循环管路旁并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连通;

循环输送的导热油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流入所述循环管路时,因所述第一缓冲落差、以及所述第二缓冲区域的双重作用,使导热油中气泡因其自重较小而可沿所述循环管路向上浮起,并最终输送至所述加热锅炉排出。

所述循环管路由上管路和管径大于所述上管路的下管路组成,所述下管路的两侧设有具有液压差高度的入油口和出油口,所述入油口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连接,所述出油口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

所述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还包括:

循环泵,其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连接,所述循环泵用于提供高压动力将导热油从下至上送入所述辊筒内;

所述供油管路还包括:

第三供油管路,其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上下设置并且与所述循环泵连接,所述第三供油管路用于将经过排气和增加高压后的导热油送入所述辊筒内。

所述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单元,其与所述加热管路信号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第三供油管路或所述第二供油管路的连接处的导热油的温度控制所述加热锅炉的开启与关闭。

所述温度传感单元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管路的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供油管路的内的所述导热油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供油管路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三供油管路内的导热油的温度。

所述加热管路还设有包括第一自动三通阀,其设于所述第一加热油管路上并且与第二加热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用于控制所述循环管路和第二加热管路的导通和关闭,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相连。

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包括上下设置导通所述第二加热管路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还包括横向连接导通所述循环管路与第二加热管路的第三阀口,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内还设有封堵所述第三阀口的第一阀芯和驱动所述第一阀芯缩回或伸出的第一驱动马达。

所述第三供油管路上还设有降温单元,所述降温单元包括:

储油柜,其上设有一具有液压高度差的储油柜进油管和储油柜出油管,所述储油柜进油管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通过一第二自动三通阀连接导通,所述储油柜出油管与所述第三供油管路连接导通;

降温风机,其固定于所述储油柜上,用于对所述储油柜进行降温;

通风阀室,其固定于所述储油柜的左端固定贴紧,所述通风阀室的上端与所述降温风机连接固定。

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包括上下设置导通所述第三供油管路的第四阀口和第五阀口,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还包括横向导通所述第三供油管路与所述储油柜进油管的第六阀口,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内还设有封堵所述第六阀口的第二阀芯和驱动所述第二阀芯缩回或伸出的第二驱动马达。

所述第二供油管路或所述第三供油管路的流量等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和所述第二加热管路或者所述第一供油管路和所述循环管路的上管路的流量之和,并且所述循环管路的上管路的流量与所述第二加热管路的流量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申请有如下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供油管路和第二供油管路之间设置了加热管路,导热油从第一供油管路流入循环管路时,因第一缓冲落差、以及第二缓冲区域的双重作用,使导热油中气泡因其自重较小而可沿循环管路向上浮起,并最终输送至加热锅炉排出,避免了包含有空气气泡的导热油在经过循环泵的时候,空气气泡敲击循环泵的旋转轴和叶轮,对旋转轴和叶轮造成气蚀,同时会引起循环泵的震动,减少辊筒热循环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锅炉加热将导热油中的空气气泡排出,因此无需工人进行排气操作,减少了人工的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自动三通阀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自动三通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3所示,一种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包括:供油管路,用于向辊筒7循环输送导热油;加热管路,与所述供油管路连接,用于将所述供油管路中的部分导热油输送至加热锅炉3进行加热后,再输送回供油管路;所述供油管路至少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供油管路11、以及第二供油管路12,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与第二供油管路12之间具有高度差,形成第一缓冲落差;所述加热管路至少包括纵向并列设置的循环管路21、以及第二加热管路22;其中,所述循环管路21连接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和第二供油管路12之间,且所述循环管路2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和第二供油管路12,并形成第二缓冲区域,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位于所述循环管路21旁并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连通;循环输送的导热油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流入所述循环管路21时,因所述第一缓冲落差、以及所述第二缓冲区域的双重作用,使导热油中气泡因其自重较小而可沿所述循环管路21向上浮起,并最终输送至所述加热锅炉3排出。所述导热油在经过所述辊筒或所述供油管路时可能产生气泡,因此需要进行排气,在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和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之间设置了所述加热管路,导热油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流入所述循环管路21时,因所述第一缓冲落差、以及所述第二缓冲区域的双重作用,使导热油中气泡因其自重较小而可沿所述循环管路21向上浮起,并最终输送至所述加热锅炉3排出,避免了包含有空气气泡的导热油内在经过所述循环泵4的时候空气气泡会敲击循环泵4的旋转轴和叶轮对旋转轴和叶轮造成气蚀;所述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具体应用于包括但不限于压延机辊筒等其他设备的用热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路21由上管路211和管径大于所述上管路211的下管路212组成,所述下管路212的两侧设有具有液压差高度的入油口2121和出油口2122,所述入油口2121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连接,所述出油口2122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

具体的,所述循环管路21在使用时充满了导热油,导热油从大管径的所述下管路212进入管径较小的所述上管路211时,压力会增大,空气气泡上浮会更快,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路21内的所述入油口2121高度高于所述出油口2122,因此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内的所述导热油在进入所述循环管路21时,由于具有重力势能和液压动力,能够将所述循环管路21的导热油挤出至所述加热锅炉3或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无需另外提供动力。

所所述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还包括:循环泵4,其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连接,所述循环泵4用于提供高压动力将导热油从下至上送入所述辊筒内;所述供油管路还包括:第三供油管路13,其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上下设置并且与所述循环泵4连接,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用于将经过排气和增加高压后的导热油送入所述辊筒内。所述循环泵4为叶轮式液压泵,所述导热油通过所述循环泵4在所述供油管路时为高温高压,但在进入所述循环管路21时,由于所述循环管路21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或第二供油管路12,所述导热油从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通入所述循环管路21时,压力和流速减小,混合了空气气泡的所述导热油在所述循环管路21内堆积,所述空气气泡在所述循环管路21内上升逐渐堆积至所述循环管路21的上管路211处并通入加热锅炉3内。

进一步的,所述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还包括所述温度传感单元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的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的内的所述导热油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内的导热油的温度。由于所述循环管路21内压力减小,而且排除空气气泡会附带部分热量以及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第二供油管路12和第三供油管路13与常温空气接触会带走热量,当所述导热油的温度降低于预定值,如180℃,250℃等时,会影响所述辊筒的工作性能,因此需要增加温度传感单元,将帮助检测所述导热油的温度,通过导入加热锅炉3内的高温导热油使所述述第一供油管路11、第二供油管路12和第三供油管路13内的导热油重新达到预定值。

所述出油口2122与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的连接处是所述导热油被送入所述循环泵4的重要连接点,可观测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导热油的温度,避免导热油的温度较高会损坏循环泵4的叶轮;同时在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上设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由于第三供油管路13是导热油通向所述辊筒的进口,需要观测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内通过的所述导热油的温度是否高于所述预定值,以增加降温单元。

具体的,所述加热管路还设有包括第一自动三通阀23,其设于所述循环管路21上并且与第二加热管路22连通,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23用于控制所述循环管路21和第二加热管路22的导通和关闭,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23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相连。所述加热锅炉3用于加热所述导热油,由于所述循环管路21内充满了所述导热油,所述上管路211排除空气气泡使会将导热油导入加热锅炉3内加热,并通过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重新流入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上设置了一第一自动三通阀23方便根据所述导热油的温度,进行开闭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23,调节所述循环管路21内的所述导热油的温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23包括上下设置导通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的第一阀口231和第二阀口232,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23还包括横向连接导通所述循环管路21与第二加热管路22的第三阀口233,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23内还设有封堵所述第三阀口233的第一阀芯234和驱动所述第一阀芯234缩回或伸出的第一驱动马达235。所述第一阀芯234封堵所述第三阀口233时,仅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内的所述导热油能够通入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提高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所述导热油的温度,所述第一阀芯234处于半开闭情况时,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和所述上管路211内的所述导热油导通汇合至所述第二阀口232后通入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使没有气泡的所述导热油通入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解决了排出气泡的问题。

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上还设有降温单元,所述降温单元包括:储油柜51,其上设有一具有液压高度差的储油柜进油管511和储油柜出油管512,所述储油柜进油管511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通过一第二自动三通阀52连接导通,所述储油柜出油管512与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连接导通;降温风机53,其固定于所述储油柜51上,用于对所述储油柜51进行降温;通风阀室54,其固定于所述储油柜51的左端固定贴紧,所述通风阀室54的上端与所述降温风机53连接固定。当所述导热油高于所述预设值时,会影响所述辊筒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在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设置帮助降温的降温单元,使用时,所述储油柜51储存了温度较低的所述导热油,方笔通过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52通入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内进行降温处理,所述降温风机53向所述通风阀室54通风,所述通风阀室54与所述储油柜51的左端固定贴紧,因此能够帮助将所述储油柜51的温度降低;所述储油柜进油管511的位置低于所述储油柜出油管512,形成液压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储油柜出油管512和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3的交界处或者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3内高于所述交界处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52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52包括上下设置导通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的第四阀口521和第五阀口522,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52还包括横向导通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与所述储油柜进油管511的第六阀口523,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52内还设有封堵所述第六阀口523的第二阀芯524和驱动所述第二阀芯524缩回或伸出的第二驱动马达525。当所述导热油的温度处于所述预设值时,所述第二阀芯524堵死所述第六阀口523仅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导通;当所述导热油的温度高于所述预设值时,所述第二阀芯524处于半开闭状态,所述储储油柜进油管511与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导通,常温的所述导热油从所述储油柜出油管512流出与所述导热油混合降温。

可选的,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第三供油管路13、循环管路21和第二加热管路22上均设有控制所述导热油的流体流量的节流阀6。所述节流阀6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第三供油管路13、循环管路21和第二加热管路22内所述导热油的流速。

可选的,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或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的流量等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或者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和所述循环管路21的上管路211的流量之和,并且所述循环管路21的上管路211的流量与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的流量相等。保持通过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和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内的所述导热油的通入量相同,维持所述辊筒热循环单元自动排气系统的液压压力稳定。

工作原理:

使用时,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第二供油管路12、第三供油管路13、循环管路21、以及第二加热管路22内都充满导热油,所述导热油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进入所述循环管路21时,由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与第二供油管路12形成第一缓冲落差,以及所述循环管路2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和第二供油管路12,并形成的第二缓冲区域的共同作用,使得循环输送的导热油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11流入所述循环管路21时,因所述第一缓冲落差、以及所述第二缓冲区域的双重作用,使导热油压力和流速减小,空气气泡包覆于所述导热油内并从所述上管路211排至所述加热锅炉3内,完成排除气泡;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观测所述第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的所述导热油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一自动三通阀23的开闭,将所述加热锅炉3内的高温的导热油通过所述第二加热管路22通入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内与所述循环管路21流向所述第二供油管路12的导热油混合,使所述导热油的温度稳定在180℃,然后通过所述循环泵4送入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观测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内的所述导热油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二自动三通阀52的开闭,将所述储油柜51内的导热油经过所述降温风机53在所述通风阀室54内进行散热后,达到常温的所述导热油通入所述第三供油管路13内进行降温,避免过高的温度损坏所述辊筒或者辊压的工件。

综上所述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其对本申请作出各种变化,则仍落入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