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高效感应加热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7678发布日期:2020-04-21 18:3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高效感应加热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感应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节能高效感应加热炉。



背景技术:

传统的感应加热炉有两种,一是两端封闭的,而是两端全开口的。对于前者,不易实现自动入料,无法用输送链类设备自动进料,需要工作人员人为的手动进料,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需要很多人力劳动,增大了生产成本;对于后者,加热效率低,消耗过多的电能,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高效感应加热炉,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口采用半开口的方式,左侧为封闭、右侧为开放口,物料能够由右向左顺序水平进入感应器内,便于实现进料的自动化,节约人力成本,加热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高效感应加热炉,包括中空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上盖板、右侧板、底板,所述前面板、右侧板上均开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形成工作口;

所述外壳内部固定有管组,所述管组一端闭合、另一端开口,所述管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工作口上、下两侧的上层管件、下层管件,所述上层管件、所述下层管件均呈l型;

所述上层管件包括均呈l型的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第四管、第五管;所述下层管件包括均呈l型的第六管、第七管、第八管、第九管、第十管;所述第一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外接头,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斜管与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管连通,所述第七管另一端通过第二斜管与所述第三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管连通,所述第八管另一端通过第三斜管与所述第四管连通;所述第四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管连通,所述第九管另一端通过第四斜管与所述第五管连通,所述第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管连通,所述第十管连接有第二外接头;所述第一外接头、所述第二外接头均穿过所述外壳的后面板,且端部均安装有电极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管置于所述第五管的l型槽内,所述第三管置于所述第四管的l型槽内,所述第二管置于所述第三管的l型槽内,所述第一管置于所述第二管的l型槽内;所述第九管置于所述第十管的l型槽内,所述第八管置于所述第九管的l型槽内,所述第七管置于所述第八管的l型槽内,所述第六管置于所述第七管的l型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管组通过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外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上固定有第一压条和第二压条,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第一螺栓固定,所述第二压条与所述第二螺栓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上固定有拉环、测温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加热炉设置成一端封闭、一端开放的形式,能够实现自动进料,提高工作效率,省时省力;

2、本实用新型工作口6的上下均设置管件,能够对物料上下加热,且上层管件、下层管件均平铺设置,加热区域大,能对物料全面加热,节约能源,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剖面图;

图5是图3的前视图;

图中,1、外壳,2、前面板,3、上盖板,4、右侧板,5、底板,6、工作口,7、管组,701、第一管,702、第二管,703、第三管,704、第四管,705、第五管,706、第六管,707、第七管,708、第八管,709、第九管,710、第十管,711、第一斜管,712、第二斜管,713、第三斜管,714、第四斜管,715、第一外接头,716、第二外接头,8、电极板,9、测温孔,10、拉环,11、第一压条,12、第二压条,13、第一螺栓,14、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节能高效感应加热炉,包括中空的外壳1,外壳1包括前面板2、上盖板3、右侧板4、底板5,前面板2、右侧板4上均开有通孔,两个通孔形成工作口6,工作口6设置为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的形式,便于物料能够从右端自动进料,提高工作效率。

外壳1内部固定有管组7,管组7一端闭合、另一端开口,管组7与工作口6对应设置,管组7包括分别位于工作口6上、下两侧的上层管件、下层管件,上层管件、下层管件均呈l型,其中,上层管件、下层管件形状相同,且上层管件的l型长端与下层管件的l型长端连通,并形成封闭端,该封闭端与工作口6的封闭端对应;上层管件的l型短端与下层管件的l型短端顺序相连。工作口6的上下均设置管件,能够对物料上下加热,且上层管件、下层管件均平铺设置,加热区域大,能对物料全面加热,节约能源,提高加热效率。

具体的,如图3、图4、图5所示,上层管件包括均呈l型的第一管701、第二管702、第三管703、第四管704、第五管705;下层管件包括均呈l型的第六管706、第七管707、第八管708、第九管709、第十管710,其中,上层管件的五根管与下层管件的五根管一一上下对应;第一管701的一端(l型较短一端)连接有第一外接头715,第一管701的另一端(l型较长一端)与第六管706的一端(l型较长一端)连通,第六管706的另一端(l型较短一端)通过第一斜管711与第二管702的一端(l型较短一端)连通;第二管702的另一端(l型较长一端)与第七管707一端(l型较长一端)连通,第七管707另一端(l型较短一端)通过第二斜管712与第三管703一端(l型较短一端)连通;第三管703另一端(l型较长一端)与第八管708一端(l型较长一端)连通,第八管708另一端(l型较短一端)通过第三斜管713与第四管704(l型较短一端)连通;第四管704另一端(l型较长一端)与第九管709(l型较长一端)连通,第九管709另一端(l型较短一端)通过第四斜管714与第五管705(l型较短一端)连通,第五管705的另一端(l型较长一端)与第十管710(l型较长一端)连通,第十管710(l型较短一端)连接有第二外接头716。

第一外接头715、第一管701、第二管702、第三管703、第四管704、第五管705、第六管706、第七管707、第八管708、第九管709、第十管710、第二外接头716内部贯通设置。

其中,第四管704置于第五管705的l型槽内,第三管703置于第四管704的l型槽内,第二管702置于第三管703的l型槽内,第一管701置于第二管702的l型槽内;第九管709置于第十管710的l型槽内,第八管708置于第九管709的l型槽内,第七管707置于第八管708的l型槽内,第六管706置于第七管707的l型槽内。

第一外接头715、第二外接头716均穿过外壳1的后面板,且端部均安装有电极板8。

如图2所示,管组7通过第一螺栓13、第二螺栓14固定在外壳1内。上盖板3上固定有第一压条11和第二压条12,第一压条11与第一螺栓13固定,第二压条12与第二螺栓14固定。

如图1所示,上盖板3上固定有拉环10、测温孔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工作口6设置成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的形式,将管组7也设置成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的形式,工作口6位于管组7中间,便于物料从开口一端自动进入,便于实现用输送链类设备自动进料,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相比于普通闭式感应器,本实用新型工作电热效率与闭式感应器相同,但闭式感应器两端封闭,无法用输送链类设备自动进料,而本实用新型能够采用输送链类设备自动进料的方式,工作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右侧开口、左侧封闭,可以实现自动由右至左自动进料。相比于普通开式感应器,本实用新型工作热效率能够提高10%以上,大幅度节约生产成本,节能高效。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