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74618发布日期:2020-11-03 23:2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应线圈装置,具体是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属于加热炉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炉是一种将工频50hz交流电转变为中频(300hz以上至1000hz)的电源装置,把三相工频交流电,整流后变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变为可调节的中频电流,供给由电容和感应线圈里流过的中频交变电流,在感应圈中产生高密度的磁力线,并切割感应圈里盛放的金属材料,在金属材料中产生很大的涡流。

在现有技术中,加热炉感应线圈在使用时一般会暴露在空气当中,空气中的粉尘积落在感应线圈表面会影响其使用效果,会降低使用寿命,且目前的感应线圈在安装时较为复杂,同时也不便于拆卸维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包括从外到内依次安装的第一防护罩、第二防护罩、卡孔、固定结构、连接板和线圈本体;

所述第一防护罩与所述第二防护罩的表面均开有通槽,所述第一防护罩的一端表面固接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的侧面开有定位孔,所述第二防护罩的一端表面固接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的侧面固接有定位柱,且所述定位柱卡合在所述定位孔的内部;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拉杆、连接块、限位板和卡柱,所述连接块固接在所述连接板底端,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开有空腔,且所述拉杆顶端贯穿所述连接块底端并连接至空腔内部;所述拉杆的顶端与所述限位板底端固接,所述拉杆的表面套接有弹簧,所述限位板的顶端固接有所述卡柱,且所述卡柱末端卡合在所述卡孔内部。

优选的,所述线圈本体的两端均固接有线圈端,且所述线圈端卡合在所述通槽内部。

优选的,所述线圈本体的表面固接有螺纹柱,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开有通孔,所述螺纹柱的末端贯穿所述通孔,且所述螺纹柱的表面螺有固定螺母。

优选的,所述卡孔开设在所述第一防护罩与所述第二防护罩的外端表面,且所述卡柱与所述卡孔的尺寸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固接在所述连接板底端,且所述连接块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护罩与所述第二防护罩内部。

优选的,所述线圈本体套接于所述第一防护罩与所述第二防护罩内部,且所述线圈本体为盘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可直接将第一防护罩与第二防护罩分别卡合在线圈本体的两端,在第一防护罩与第二防护罩的表面均设有通槽,再通过定位孔与定位柱之间的配合可将第一防护罩与第二防护罩进行定位,从而便于安装,起到了防尘作用;

2、本实用新型在拉动拉杆时,在限位板的作用下,弹簧会处于被压缩状态,从而使得卡柱能够顺着连接块向底端运动,直至将卡柱从卡孔的内部脱离,从而将第一防护罩、第二防护罩均与连接板脱离,拆卸与安装均简单。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护罩与第二防护罩连接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护罩与连接板连接图。

图中:1、线圈本体,2、线圈端,3、连接板,4、螺纹柱,5、固定螺母,6、通孔,7、第一防护罩,8、第二防护罩,9、第一耳板,91、定位孔,10、第二耳板,101、定位柱,11、通槽,12、卡孔,13、拉杆,14、连接块,15、弹簧,16、限位板,17、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包括从外到内依次安装的第一防护罩7、第二防护罩8、卡孔12、固定结构、连接板3和线圈本体1;

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的表面均开有通槽11,所述第一防护罩7的一端表面固接有第一耳板9,所述第一耳板9的侧面开有定位孔91,所述第二防护罩8的一端表面固接有第二耳板10,所述第二耳板10的侧面固接有定位柱101,且所述定位柱101卡合在所述定位孔91的内部;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拉杆13、连接块14、限位板16和卡柱17,所述连接块14固接在所述连接板3底端,所述连接块14的内部开有空腔,且所述拉杆13顶端贯穿所述连接块14底端并连接至空腔内部;所述拉杆13的顶端与所述限位板16底端固接,所述拉杆13的表面套接有弹簧15,所述限位板16的顶端固接有所述卡柱17,且所述卡柱17末端卡合在所述卡孔12内部。

所述线圈本体1的两端均固接有线圈端2,且所述线圈端2卡合在所述通槽11内部,便于将所述线圈本体1与所述第一防护罩7、所述第二防护罩8进行安装;所述线圈本体1的表面固接有螺纹柱4,所述连接板3的表面开有通孔6,所述螺纹柱4的末端贯穿所述通孔6,且所述螺纹柱4的表面螺有固定螺母5,便于将所述线圈本体1与所述连接板3进行连接;所述卡孔12开设在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的外端表面,且所述卡柱17与所述卡孔12的尺寸相匹配,便于将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进行定位;所述连接块14固接在所述连接板3底端,且所述连接块14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内部,便于所述连接块14内部结构的安装;所述线圈本体1套接于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内部,且所述线圈本体1为盘状结构,通过所述线圈本体1对工件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螺纹柱4与固定螺母5之间的配合可将连接板3与线圈本体1进行固定,再将第一防护罩7与第二防护罩8分别卡合在线圈本体1的两端,在第一防护罩7与第二防护罩8的表面均设有通槽11,通槽11可卡合在线圈端2的表面,再通过定位孔91与定位柱101之间的配合可将第一防护罩7与第二防护罩8进行定位;再在弹簧15的作用下,卡柱17会卡合在卡孔12的内部,从而将第一防护罩7、第二防护罩8与线圈本体1进行连接;

然后拉动拉杆13,在限位板16的作用下,弹簧15会处于被压缩状态,从而使得卡柱17能够顺着连接块14向底端运动,直至将卡柱17从卡孔12的内部脱离,从而将第一防护罩7、第二防护罩均8与连接板3脱离,拆卸简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到内依次安装的第一防护罩(7)、第二防护罩(8)、卡孔(12)、固定结构、连接板(3)和线圈本体(1);

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的表面均开有通槽(11),所述第一防护罩(7)的一端表面固接有第一耳板(9),所述第一耳板(9)的侧面开有定位孔(91),所述第二防护罩(8)的一端表面固接有第二耳板(10),所述第二耳板(10)的侧面固接有定位柱(101),且所述定位柱(101)卡合在所述定位孔(91)的内部;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拉杆(13)、连接块(14)、限位板(16)和卡柱(17),所述连接块(14)固接在所述连接板(3)底端,所述连接块(14)的内部开有空腔,且所述拉杆(13)顶端贯穿所述连接块(14)底端并连接至空腔内部;所述拉杆(13)的顶端与所述限位板(16)底端固接,所述拉杆(13)的表面套接有弹簧(15),所述限位板(16)的顶端固接有所述卡柱(17),且所述卡柱(17)末端卡合在所述卡孔(12)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本体(1)的两端均固接有线圈端(2),且所述线圈端(2)卡合在所述通槽(11)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本体(1)的表面固接有螺纹柱(4),所述连接板(3)的表面开有通孔(6),所述螺纹柱(4)的末端贯穿所述通孔(6),且所述螺纹柱(4)的表面螺有固定螺母(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12)开设在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的外端表面,且所述卡柱(17)与所述卡孔(12)的尺寸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14)固接在所述连接板(3)底端,且所述连接块(14)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本体(1)套接于所述第一防护罩(7)与所述第二防护罩(8)内部,且所述线圈本体(1)为盘状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炉感应线圈装置,包括线圈本体、线圈端、连接板、螺纹柱、固定螺母、通孔、第一防护罩、第二防护罩、第一耳板、定位孔、第二耳板、定位柱、通槽、卡孔、拉杆、连接块、弹簧、限位板和卡柱。可直接将第一防护罩与第二防护罩分别卡合在线圈本体的两端,在第一防护罩与第二防护罩的表面均设有通槽,再通过定位孔与定位柱之间的配合可将第一防护罩与第二防护罩进行定位,从而便于安装,起到了防尘作用;在拉动拉杆时,在限位板的作用下,弹簧会处于被压缩状态,从而使得卡柱能够顺着连接块向底端运动,直至将卡柱从卡孔的内部脱离,从而将第一防护罩、第二防护罩均与连接板脱离,拆卸与安装均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杨亦南;刘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逸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5
技术公布日:2020.11.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