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单元及包括该风扇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3252发布日期:2020-09-23 02:0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风扇单元及包括该风扇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风扇单元、以及包括该风扇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在有些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在机壳的下部布置有室外热交换器,在机壳的上部布置有风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就这种室外机而言,在俯视时呈矩形的机壳的上部收纳有风扇。在风扇的周围,以包围风扇的方式布置有圆筒状的喇叭状部件。在该结构下,由于在俯视时呈矩形的机壳中收纳有圆筒状的喇叭状部件,因此在喇叭状部件的圆筒面与机壳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之间,存在空间较窄的部分和空间较宽的部分。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0075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室外机中,在喇叭状部件的空气送出侧端部的边缘形成涡流,空气有时会滞留在收纳有风扇的空间的一部分空间内、特别是上述较宽的空间内。因此,有时无法利用布置在喇叭状部件上方的整个送风格栅送出空气,而导致送出风量产生损失。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降低风扇的送出风量的损失。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风扇单元为前提,该风扇单元包括风扇机壳30、风扇7以及喇叭状部件9。其中,在风扇机壳30的上表面安装有送风格栅32b,风扇机壳30的宽度和深度中的一者为长边侧,另一者为短边侧,风扇7收纳在所述风扇机壳30内,并将空气从所述送风格栅32b送出,喇叭状部件9具有在所述风扇机壳30内以包围所述风扇7的方式布置的筒状部55。

并且,其特征在于:若将该风扇单元的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的面向所述风扇机壳30的短边的区域作为第一圆弧区域a1,将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的面向所述风扇机壳30的长边的区域作为第二圆弧区域a2,则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在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圆弧区域a1具有引导部55b,所述引导部55b比第二圆弧区域a2的在空气送出方向上的下游端更朝下游侧延伸。

在第一方面中,由于设置有所述引导部55b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在空气送出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比第二圆弧区域a2的在空气送出方向上的端部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空气容易从第二圆弧区域a2的下游端朝着第一圆弧区域a1而流向喇叭状部件9的下游侧。其结果是,由于空气容易在第一圆弧区域a1中流动,因此,即使在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下游侧端部,空气也会被推出而顺畅地流动。其结果是,空气难以滞留在风扇机壳30内的空间中,从而容易被从送风格栅32b送出。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55b形成在所述筒状部55的两个部位,两个所述引导部55b在所述筒状部55的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各形成一个,且彼此相向。

在第二方面中,由于在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各形成一个所述引导部55b,因此容易滞留在第二圆弧区域a2的出口处的空气便朝着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流动,从而更难以使空气产生滞留。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55b的延伸端以从筒状部55延伸出来的延伸尺寸从所述筒状部55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变大的方式倾斜。

在第三方面中,由于设置有引导部55b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延伸端以从该区域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变大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引导部55b处,空气容易沿着该倾斜方向流动,从而更难以产生空气滞留在机壳内的情况。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55的引导部55b的内表面随着从空气送出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在第四方面中,由于引导部55b的内表面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因此,利用扩散器的效果,使得引导部55b的内表面处的风速下降,喇叭状部件9内的空气容易朝着具有引导部55b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方向流动。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以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为前提,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风扇单元1b和主机壳20,其中,风扇单元1b在风扇机壳30内收纳有风扇7和喇叭状部件9,主机壳20收纳热交换器10且安装有所述风扇单元1b,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单元1b由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风扇单元构成。

在第五方面中,就在所述主机壳20上安装有风扇单元1b的室外机而言,与在第一~第四方面中说明的相同,空气难以滞留在喇叭状部件9的下游侧端部,从而容易从送风格栅32b送出空气。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多个风扇单元1b,多个所述风扇单元1b具有风扇机壳30,该风扇机壳30的与所述风扇7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宽度和深度不同的矩形形状,多个所述风扇单元1b的所述风扇机壳30布置在使所述风扇机壳30的长边彼此重叠的方向上。

在第六方面中,如图16所示,由于多个喇叭状部件9的第一圆弧区域a1并没有彼此相向地布置,因而在各喇叭状部件9中,容易朝着第一圆弧区域a1的引导部55b流动的空气彼此难以产生碰撞。因此,在包括多个风扇单元1b的结构中,能够抑制空气产生滞留。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看到的图1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3是从正面侧看到的拆下了前面板的状态下的图1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看到的省略了室外热交换器的状态下的图1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3中的v-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从正面侧看到的风扇单元(上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中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9是风扇和喇叭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喇叭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0的xii-x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3是喇叭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从正面侧看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正面侧看到的拆下了前面板的状态下的图14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4的室外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具有下部单元1a、以及安装在该下部单元1a上的上部单元(风扇单元)1b。该空调装置例如是在一台室外机1上经由连接管道连接多台室内机(未图示)而构成的一拖多式空调装置。

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空调装置例如用于对办公室等的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和制热。需要说明的是,空调装置进行空气调节的对象空间并不限于办公室、住宅等居室内空间,还可以是保存物品的仓库内空间、处理物品的作业用空间(例如洁净室)等。

〈室外机的整体构造〉

图1是从正面侧看到的该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面侧看到的室外机1的立体图。图3是从正面侧看到的拆下了前面板的状态下的图1的室外机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看到的省略了室外热交换器的状态下的图1的室外机的立体图,图5是沿图3的v-v线剖开的剖视图。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包括立式长方体机壳2,该机壳2的宽度和深度中的一者(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宽度)为长边侧,另一者(在该实施方式中为深度)为短边侧,在该机壳2的内部收纳有制冷剂回路的构成部件。所述机壳2包括下部机壳20、上部机壳30以及前面板40,并且是由这些部件组合起来而构成的。

上部机壳30固定在下部机壳20上。下部机壳20的宽度尺寸与上部机壳30的宽度尺寸实质上相同,下部机壳20的深度尺寸与上部机壳30的深度尺寸实质上也相同。而且,各自的宽度尺寸比深度尺寸大。

前面板40由覆盖从上部机壳30的上端部一直到下部机壳20的下端部为止的几乎整个部分的纵向长度较长的两块板材(前板)构成。前面板40以横跨上部机壳30和下部机壳20的方式安装好。

在所述室外机1中,设置有压缩机3、室外热交换器10、室外膨胀阀(未图示)、储液器4、油分离器5等制冷剂回路的构成器件、以及收纳有用于控制制冷剂回路的电子器件的控制器件(电子元器件箱6)等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室内机(未图示)中,设置有室内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等器件。

〈下部单元〉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0设置在成为下部单元1a的框架的下部机壳(主机壳)20中。如图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0具有呈板状的三面热交换部11和各个热交换部11之间的弯折部12,且形成为在俯视时呈u字形。

室外热交换器10布置为:板状的三面热交换部11中的背面11a接近下部机壳20的背面,右侧面11b接近下部机壳20的右侧面,左侧面11c接近下部机壳20的左侧面。

该室外热交换器10是彼此平行布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根扁平管的端部连接在集管汇合管13上的热交换器,很多翅片以彼此之间留出较小间隔的方式安装在扁平管上,详情省略。室外热交换器10是扁平管排成两列的多列式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0以集管汇合管13的朝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机壳2中。

在所述下部机壳20中还设置有压缩机3。压缩机3被盖3a覆盖住。储液器4、油分离器5以及电子元器件箱6等器件也安装在下部机壳20中。在下部机壳20中组装有这些器件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0等,从而构成下部单元1a。

构成下部单元1a的下部机壳20具有:图4所示的长方形的基底部件22、以及立于基底部件22的四角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根下部支柱23。下部支柱23是支承上部机壳30的下端面的高度为h(图4)的柱。

所述基底部件22具有:沿室外机1的左右方向连续形成有凹凸的底板22a、固定在底板22a的前缘部及后缘部的长条形基础腿22b、以及固定在底板22a的左右侧缘部的侧撑条22c。下部支柱23由多个螺钉固定在基础腿22b和侧撑条22c上,在图中未详细示出。

〈上部单元(风扇单元)〉

图6是从正面侧看到的单体状态下的要安装在下部单元1a上的上部单元(风扇单元)1b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9是风扇和喇叭状部件的立体图。

在成为上部单元1b的框架的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中收纳有风扇7,风扇7的旋转中心轴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将空气从后述的送风格栅32b向上方送出。在上部机壳30中设置有:以包围风扇7周围的方式布置的喇叭状部件9、以及位于风扇7的下方的风扇电机8等器件。若让风扇7旋转,则空气就会从所述机壳2的外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0后被吸入下部机壳20内,被吸入后的空气会被风扇7从上部机壳30通过喇叭状部件9向上方送出。

在上部机壳30中,在该上部机壳30内的下端部设置有风扇电机支承台31。风扇电机8固定在该风扇电机支承台31上,所述风扇7安装在风扇电机8的输出轴上。在风扇7的周围设置有所述喇叭状部件9,空气在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内侧从下方流向上方。

上部机壳30具有:由框架部件32a和送风格栅32b构成的顶板32、以及从顶板32的四角向下方延伸的四根上部支柱33。在由顶板32和上部支柱33围成的空间内,组装有所述风扇7、风扇电机8、喇叭状部件9等器件,由此构成上部单元1b。送风格栅32b安装在上部机壳30的上表面,喇叭状部件9等器件布置在上部机壳30内的位于送风格栅32b的下方的位置处。

在上部机壳30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分别设置有将左右上部支柱33的下端部分彼此连结起来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加强部件即撑条34。正面侧撑条34和背面侧撑条34分别是截面呈c形形状的部件(所谓的隧道部件)。

如图8所示,所述风扇电机支承台31固定在正面侧撑条34和背面侧撑条34的垂直壁(所谓的腹板部分)的内表面侧。如图9所示,喇叭状部件9是平坦的板状部51和从该板状部51立起来并从外周将风扇7包围的筒状部55形成为一体的树脂成形部件,在中央具有图10所示的通风孔50。在设置于板状部51的安装座52的位置处,喇叭状部件9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在呈隧道形状的各撑条34的上侧水平壁(所谓的凸缘部分)上。喇叭状部件9的具体结构见后述。

上部机壳30所具有的上部支柱33的下端部从该机壳3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该上部支柱33的下端部构成为与所述下部机壳20所具有的下部支柱23的上端部连结,省略了详细的结构说明。

上部机壳30具有安装在左右侧面上的两块侧面板36、以及安装在背面上的背面板37。如上所述,上部机壳30的前面开口部被前面板(前板)40封住,所述前面板40以横跨上部机壳30和下部机壳20的方式安装好。

在上部机壳30上安装侧面板36、背面板37以及前面板40后,上部机壳30除了位于上面的送风格栅32b和位于下面的空气吸入侧开口之外,前后左右四个面均被封住。从风扇7送出的空气流经由该四面围成的空间。

〈前面板〉

前面板40具有从图1的右侧朝向左侧布置的、第一前板41和第二前板42。在前面板40上设置有供连接管道通过的管道用开口、点检用开口以及盖板等。如上所述,前面板40的第一前板41和第二前板42分别是从下部机壳20的下端一直覆盖到上部机壳30的上端为止的纵向长度较长的板。

〈喇叭状部件〉

图10是喇叭状部件9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0的xii-xi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13是喇叭状部件9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表示喇叭状部件9的图中,为了便于绘图,以细线表示平坦面与弯曲面的交界部分、弯曲形状不同的弯曲面彼此之间的交界部分。

如图10至图13所示,喇叭状部件9的板状部51在俯视时呈矩形形状。如图6~图8所示,该板状部51的宽度尺寸(图13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位于室外机1的左右侧的两根上部支柱33的内侧部之间的尺寸稍小。如图6~图8所示,该板状部51的深度尺寸(图13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位于室外机1的前后侧的两根上部支柱33的外侧部之间的尺寸稍小。

如图12所示,所述筒状部55具有:以与板状部的深度尺寸大致相同的直径形成的下侧筒状部55a、以及接着下侧筒状部55a形成在下侧筒状部55a上且直径比下侧筒状部55a稍小的上侧筒状部55b。另一方面,板状部51的宽度尺寸比筒状部55的直径大。因此,为了增大通风孔50的入口侧开口面积,下侧筒状部55a在喇叭状部件9的左右两侧部分经由弯曲部55c与板状部51相连。所述下侧筒状部55a在三维变形的同时,与形成在喇叭状部件9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弯曲部55c相连。

在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形成有:与该筒状部55的中心轴平行延伸的多个纵肋56、以及沿该筒状部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横肋57。在图13中,纵肋56一共形成在八个部位上,该八个部位为:位于通过筒状部55的中心的深度方向的中心线和位于通过筒状部55的中心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的四个部位、以及位于通过筒状部55的中心和板状部51的角部的对角线上的四个部位。横肋57是相对于筒状部55的中心轴成直角的呈环状的三根肋,所述横肋彼此之间分别留出间隔地形成。虽然横肋57是从筒状部55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肋,但由于筒状部55的直径与板状部51的深度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在各横肋57的位于深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形成有直线部57a,并且直线部57a不会干涉前面板40和背面板37。在俯视喇叭状部件9时,所述直线部57a位于板状部51的深度尺寸的内侧。

如图9至图13所示,若将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的面向所述上部机壳30的短边的区域(换言之,位于上部机壳30的宽度尺寸侧的两端的区域)作为第一圆弧区域a1,将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的面向该上部机壳30的长边的区域(换言之,位于上部机壳30的深度尺寸侧的两端的区域)作为第二圆弧区域a2,则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在所述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中具有引导部55b,引导部55b比第二圆弧区域a2的在空气送出方向上的下游端更朝下游侧延伸。该引导部55b形成为使筒状部55的一部分朝着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延长后而得到的形状。

所述引导部55b形成在所述筒状部55的两个部位。两个该引导部55b在所述筒状部55的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各形成一个,且彼此相向。

如图9至图11所示,各引导部55b的从筒状部55延伸出来的尺寸从所述筒状部55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变大。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尺寸被规定为:保证所述引导部55b的朝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延伸出来的端部(延伸端)55d成为以平滑的曲线产生了倾斜的形状。由此,所述引导部55b的延伸量便从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两端朝向中央连续地变大。

如图11所示,所述引导部55b保证所述筒状部55的内表面随着从空气送出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该倾斜角度在图中以θ表示。通过形成该倾斜,引导部55b就具有通过降低风速而使空气容易流动的扩散器的作用。该倾斜例如能够利用通过树脂成形来制造喇叭状部件9时的拔模斜度来形成。

-通过喇叭状部件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所述引导部55b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在空气送出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比第二圆弧区域a2的在空气送出方向上的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空气容易从第二圆弧区域a2的下游端朝着第一圆弧区域a1而流向喇叭状部件9的下游侧。特别是,第一圆弧区域a1的延伸端以从该区域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变大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引导部55b处,空气容易沿着该倾斜方向流动。

因此,由于空气容易在第一圆弧区域a1处流动,所以即使在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下游侧端部,空气也会被推出而顺畅地流动。其结果是,在喇叭状部件9的外侧空间且位于风扇机壳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较宽空间中,空气难以滞留,因而容易被从送风格栅32b送出。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在包括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风扇7以及喇叭状部件9的风扇单元1b中,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筒状部55在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中具有引导部55b,所述引导部55b比第二圆弧区域a2的在空气送出方向上的下游端更朝下游侧延伸。其中,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在其上表面安装有送风格栅32b,且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的宽度和深度中的一者为长边侧,另一者为短边侧,风扇7收纳在上部机壳30内并将空气从所述送风格栅32b送出,喇叭状部件9具有在所述上部机壳30内以包围所述风扇7的方式布置的筒状部55。

即使在现有结构中与第二圆弧区域a2相同,在第一圆弧区域a1中滞留有空气,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空气也会沿着引导部55b朝喇叭状部件9的下游侧流过去。因此,如上所述,若喇叭状部件9与上部机壳30之间的间隙较大,则在上部机壳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的空间中,空气难以滞留,从而容易被从送风格栅32b送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送出风量的损失。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所述筒状部55的两个部位,也就是在所述筒状部55的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中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各形成有一个所述引导部55b,因此能够利用各引导部55b抑制空气滞留在上部机壳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的两个空间中。因此,与例如仅设置一个引导部55b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送出风量的损失。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引导部55b的延伸端分别以延伸尺寸从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变大的方式倾斜。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空气容易沿着第一圆弧区域a1的空气送出方向的下游端的倾斜,从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流动,从而难以在第一圆弧区域a1中产生涡流。因此,通过在所述引导部55b形成所述倾斜,特别是在上部机壳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分的较宽空间中,空气容易流动,难以产生滞留。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降低送出风量的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引导部55b的内表面随着从空气送出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而使得引导部55b具有扩散器的作用,所以喇叭状部件9内的空气容易沿着设置有引导部55b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内表面流动。如上所述,空气难以滞留在第一圆弧区域a1中的送出空气的部分,因而从送风格栅32b送出的空气的风量比未设置扩散器时增多。因此,根据该结构,也能够收到降低送出风量的损失的这一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一个上部单元(风扇单元)1b的室外机1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4~图16所示,在室外机1中也可以设置两个上部单元1b。该室外机1的机壳2的宽度尺寸比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壳2宽。

在该变形例中,室外热交换器10的右侧面11b延伸而绕到下部机壳20的正面侧,在图中未详细示出。在下部机壳20上设置有覆盖室外热交换器10的延长部分的吸气格栅43,在上部机壳30上安装有第三前板44,第三前板44位于吸气格栅43的上方。

在该变形例的室外机1中,在机壳2的宽度方向上并列布置有两台风扇7、两个风扇电机8、两个喇叭状部件9等部件。另一方面,在该室外机1中,并列布置有两个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该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的与风扇7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宽度和深度不同的矩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图15所示的前面侧撑条34由从机壳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一个部件形成。可以认为:虽然撑条34为一个部件,但实质上设置有两个风扇单元1b。

在该室外机1中,两个风扇单元1b布置在所述风扇机壳30的长边彼此重叠的方向上。也就是说,两个风扇单元1b布置为:在喇叭状部件9的第一圆弧区域a1与风扇机壳30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的较宽部分彼此不相向,而是位于在机壳2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相邻的位置上。

该室外机1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具体的说明。

如图16所示,在该变形例中,两个喇叭状部件9的第一圆弧区域a1彼此不相向,而是在机壳2的正面侧相邻,并且在机壳2的背面侧也相邻。这样一来,由于两个喇叭状部件9的第一圆弧区域a1彼此不相向,因此在各喇叭状部件9中,从设于第一圆弧区域a1的引导部55b送出的空气不会在机壳2内相互碰撞。在两个喇叭状部件9的第一圆弧区域a1彼此相向的结构中,从引导部55b送出的空气相互碰撞而有可能产生空气滞留,但根据该变形例的结构,空气难以产生滞留。因此,若如本变形例那样布置风扇机壳30,则在设置有两个风扇单元1b的结构中,能够提高降低送出空气的损失的这一效果。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引导部55b形成在所述筒状部55的两个部位,两个引导部55b在第一圆弧区域a1中各形成一个,且彼此相向,不过也可以改变引导部55b的布置。例如,引导部55b可以在两个第一圆弧区域a1中各形成两个,也可以在第一圆弧区域a1中的一者形成一个或多个引导部55b。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引导部55b成为倾斜形状,作为引导部55b的第一圆弧区域a1的延伸量从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两端朝向中央连续地变大,但例如也可以使引导部55b的端部形成为阶梯状,使所述延伸量从第一圆弧区域a1的两端朝向中央阶段性地变大。总之,所述引导部55b只要保证第一圆弧区域a1比第二圆弧区域的空气送出方向的下游端更朝下游侧延伸即可。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所述喇叭状部件9的引导部55b形成为所述筒状部55的内表面侧随着从空气送出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形状,但并非一定要以角度θ倾斜。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采用了在俯视时呈矩形(长方形)的机壳,但上部机壳(风扇机壳)30只要是宽度和深度不同的形状即可,也可以为其他形状。送风格栅的形状也不需要限定为矩形。

-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在俯视时呈u字形的热交换器10的室外机1,但也可以改变室外热交换器10的形状和布置。例如,在室外机1中,既可以将三块板状热交换器布置在机壳2的三个侧面处,也可以将具有一个弯折部的l形热交换器和板状热交换器组合起来加以布置。

-第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面板40以从下部机壳20的下端部一直覆盖到上部机壳30的上端部的方式形成为横跨下部机壳20和上部机壳30的部件,但也可以将前面板40上下分割开,再分别安装到下部机壳20和上部机壳30上。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对方案及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只要不损害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风扇单元及具有该风扇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室外机

1b风扇单元

7风扇

9喇叭状部件

10室外热交换器

20下部机壳(主机壳)

32b送风格栅

30上部机壳(风扇机壳)

55筒状部

55b引导部

55d延伸端

a1第一圆弧区域

a2第二圆弧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