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具测温组件和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6828发布日期:2021-04-06 12:07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具测温组件和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厨房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具测温组件和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情况中,厨房用电磁加热装置上应用的一种测温组件,包括测温外壳、密封圈、导套、热敏电阻及引线。该测温组件中,测温外壳包裹热敏电阻,热敏电阻通过测温外壳与锅具接触,导致热敏电阻的响应慢,测温精确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测温组件和电加热装置,测温传感器直接与锅具底部接触,测温接触性好,响应快,测温精度高。

一种锅具测温组件,包括弹性支架组件和测温传感器,所述弹性支架组件包括弹性支架和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支架包括固定部、具有安装腔的安装部、以及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安装部的弹性臂,所述测温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测温传感器顶部的测温端面高于所述安装部的顶面以与锅具底部相抵,所述弹性复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弹性支架相抵,所述弹性复位件的第二端设置成与安装支架相抵。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呈环形,且套设在所述安装部外,所述安装部的顶面高于所述固定部的顶面,所述弹性臂的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一端高于所述弹性臂的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一端。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横向设置的呈环形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固定部的顶面的下方,所述支撑面的内边缘与所述固定部的顶面的外边缘之间连接有纵向设置的呈环形的台阶面;

所述支撑面设置成支撑所述锅具测温组件所属的电加热装置的锅具承载板,所述固定部的顶面设置成与所述锅具承载板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所述锅具承载板的上端面,所述台阶面设置成与所述锅具承载板上的测温孔的内周面过盈配合。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架上设有第一密封凸筋和第二密封凸筋至少之一,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凸筋设置在所述台阶面的上端并设置成与所述测温孔的内周面挤压配合,所述第二密封凸筋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并向上凸出,且设置成与所述锅具承载板的下端面挤压配合。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部相抵;或者,所述弹性支架为硅胶件或橡胶件,所述弹性支架组件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安装至所述安装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板相抵。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测温传感器与所述安装腔过盈配合,且所述测温传感器的外周面和所述安装腔的内周面中的一者上设有轴向限位槽,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轴向限位槽配合的轴向限位筋。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成与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的向上凸出的支撑凸筋配合。

一种电加热装置,包括锅具承载板和测温组件,所述测温组件为上述的锅具测温组件,所述锅具承载板上开设有测温孔,所述测温组件的顶端穿过所述测温孔以与锅具相抵,且所述测温组件的测温传感器的顶端高于所述锅具承载板的上端面,与所述测温组件的弹性复位件相抵的安装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锅具承载板的下方。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装置为电磁加热装置,所述安装支架为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电磁线盘支架。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架夹持固定于所述锅具承载板与所述电磁线盘支架之间,且所述电磁线盘支架的中心设有供所述测温组件的引线通过的穿线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锅具测温组件中,弹性支架组件包括弹性支架和弹性复位件,弹性支架的固定部用于与电加热装置的其他部件固定,以实现锅具测温组件的安装;弹性支架的安装部上设有安装腔,以便安装测温传感器;弹性支架的弹性臂连接固定部与安装部,且该弹性臂具有弹性,可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复位件的第一端与弹性支架相抵,第二端与安装支架相抵,弹性复位件可发生弹性变形。

测温传感器顶部的测温端面高于安装部的顶面,将锅具放置到电加热装置上后利用锅具测温组件对该锅具进行测温时,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端面可直接与锅具底部相抵,且在锅具的向下挤压作用下,弹性臂和弹性复位件发生弹性变形,同时测温传感器向下位移,使得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端面与锅具底部的充分接触,且接触可靠;当锅具移开时,弹性复位件和弹性臂回复形变,测温传感器向上运动,恢复至初始位置,弹性支架组件回复至初始状态。

通过测温传感器顶部的测温端面与锅具底部相抵,实现直接接触检测温度,这种测温方式更直接、更可靠,且误差小、灵敏度高,响应快,测温精度高。锅具测温组件中设置弹性臂与弹性复位件,双重弹性形变可保证锅具测温组件的形变以及复位能力,实现测温传感器可靠地上下往复位移以及可靠的测温。

2、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支架中,固定部呈环形且套设在安装部外,安装部的顶面高于固定部的顶面,且弹性臂的与安装部连接的一端高于弹性臂的与固定部连接的一端,使得弹性支架的结构简单,便于一体成型。

安装部的顶面高于固定部的顶面,且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端面高于安装部的顶面,使得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端面高度最高,可确保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端面能够与锅具接触、测温。

3、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定部的顶面下方设有横向的环形支撑面,且该支撑面与固定部的顶面之间设有纵向的环形台阶面。该锅具测温组件安装到电加热装置上时,弹性支架的固定部的顶面、安装部和测温传感器穿过电加热装置的锅具承载板上开设的测温孔,以便测温传感器与放置在锅具承载板上的锅具相抵;固定部的支撑面支撑在锅具承载板的下方,固定部的顶面与锅具承载板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锅具承载板的上端面,以免影响锅具与锅具承载板的接触;固定部的台阶面与锅具承载板上的测温孔的内周面过盈配合,防水效果好,防止从测温孔处漏水、进水。

4、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支架上可设有第一密封凸筋和第二密封凸筋至少之一,其中第一密封凸筋设置在固定部的台阶面的上端,并与测温孔的内周面挤压配合,第二密封凸筋设置在支撑面上并向上凸出,且与锅具承载板的下端面挤压配合。通过第一密封凸筋和第二密封凸筋,可增强测温孔处的密封防水效果。

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测温传感器与其安装腔过盈配合,且测温传感器的外周面和安装腔的内周面中的一者上设有轴向限位槽,另一者上设有与轴向限位槽配合的轴向限位筋。通过测温传感器与安装腔之间的过盈配合、以及轴向限位槽与轴向限位筋的配合,可将测温传感完全固定。此外,测温传感器与安装腔过盈配合,可防止水从安装腔处进入锅具测温组件和电加热装置内。

6、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定部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安装槽,固定设置的安装支架上设有向上凸出的支撑凸筋,支撑凸筋上端可插入安装槽内,以对固定部进行支撑。固定部支撑在安装支架,且锅具承载板压紧在固定部的支撑面上,通过安装支架与锅具承载板配合,可将固定部进行固定。

7、电加热装置中,测温组件穿过锅具承载板上的测温孔,且测温传感器顶端的测温端面高于锅具承载板的上端面,使得锅具在放置到锅具承载板的上端面上时,会挤压测温传感器,使弹性支架和弹性复位件变形,直至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端面与锅具承载板的上端面齐平,此时测温传感器与锅具的底部接触可靠,测温的误差小、灵敏度高。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与锅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与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弹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弹性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测温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限位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测温组件的安装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00-锅具测温组件,1-弹性支架,11-固定部,111-固定部的顶面,112-支撑面,113-台阶面,114-第一密封凸筋,115-第二密封凸筋,116-安装槽,117-第二支撑面,12-弹性臂,13-安装部,131-安装腔,132-安装部的顶面,133-轴向限位槽,134-环形卡槽,2-测温传感器,21-测温端面,22-轴向限位筋,23-引线,3-弹性复位件,4-限位板,41-内环形凸筋,42-外环形挡筋,5-安装支架,51-支撑凸筋,52-穿线孔,53-环形凹腔,54-环形导向凸筋,6-锅具承载板,61-测温孔,62-锅具承载板的上端面,7-隔热板,8-电磁线盘组件,81-电磁线圈,9-锅具,10-主机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如图1-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装置,如图8和图9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锅具测温组件100,电加热装置包括锅具测温组件100。

如图8和图9所示,锅具测温组件100包括弹性支架组件和测温传感器2,弹性支架组件包括弹性支架1和弹性复位件3,弹性支架1包括固定部11、具有安装腔131的安装部13、以及连接固定部11和安装部13的弹性臂12,测温传感器2安装在安装腔131内,且测温传感器2顶部的测温端面21高于安装部13的顶面132以与锅具9底部相抵,弹性复位件3的第一端与弹性支架1相抵,弹性复位件3的第二端设置成与安装支架5相抵。

锅具测温组件100中,弹性支架1用于安装测温传感器2,同时弹性支架1和弹性复位件3配合,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提供弹性力,使测温传感器2能够上下往复位移。

弹性支架1中,固定部11用于与电加热装置的其他部件固定,以实现锅具测温组件100的安装;安装部13上设有安装腔131,以便安装测温传感器2;弹性臂12连接固定部11与安装部13,且该弹性臂12具有弹性,可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复位件3的第一端(如上端)与弹性支架1相抵,第二端(如下端)与安装支架5相抵,安装支架5可固定设置,使弹性复位件3可发生弹性变形。

如图3和图9所示,测温传感器2安装到安装部13的安装腔131内后,测温传感器2顶部的测温端面21高于安装部13的顶面132,使得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凸出于安装部13。如图5和图6所示,将锅具9放置到电加热装置上后利用锅具测温组件100对该锅具9进行测温时,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可直接与锅具9底部相抵,且在锅具9的向下挤压作用下,弹性臂12和弹性复位件3发生弹性变形,测温传感器2向下位移,在弹性臂12和弹性复位件3的弹性力作用下,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与锅具9底部充分接触,且接触可靠;如图2、图3和图9所示,当锅具9移开时,弹性复位件3和弹性臂12回复形变,测温传感器2向上运动,恢复至初始位置,弹性支架组件回复至初始状态。

弹性臂12不但能够弹性变形,带动测温传感器2上下运动,同时还能够提供一个复位弹力,同复位弹性件一起保持测温传感器2的可靠复位。弹性支架1靠弹性臂12的弹性变形实现测温传感器2的上下位移,弹性支架1的寿命长,可靠性高。

通过使测温传感器2的凸出的测温端面21与锅具9底部相抵,实现直接接触检测锅具9的温度,这种测温方式更直接、更可靠,且测温准确、误差小、灵敏度高,响应快,测温精度高,一致性好。锅具测温组件100中设置弹性臂12与弹性复位件3,双重弹性形变可保证锅具测温组件100的形变以及复位能力,实现测温传感器2可靠地上下往复位移以及可靠的接触测温,测温可靠性好。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和图9-图11所示,固定部11呈环形,且套设在安装部13外,安装部13的顶面132高于固定部11的顶面111,弹性臂12的与安装部13连接的一端高于弹性臂12的与固定部11连接的一端。

固定部11呈环形且套设在安装部13外,安装部13的顶面132高于固定部11的顶面111,且弹性臂12的与安装部13连接的一端高于弹性臂12的与固定部11连接的一端,使得弹性支架1的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一体成型。

安装部13的顶面132高于固定部11的顶面111,且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高于安装部13的顶面132,使得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高度最高,凸出于弹性支架1,可确保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能够与锅具9充分接触、测温。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9所示,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比安装部13的顶面132高出0.5mm-2mm,使得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与锅具9的底面可靠地直接接触。当然,高出的高度并不限于0.5mm-2mm,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图11所示,弹性支架1为一体成型的硅胶件或橡胶件。当然,弹性支架1还可以采用其他弹性材料制成,或者,弹性支架1也可以为分体式装配结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图11所示,弹性支架1为中心对称结构,安装部13设置在弹性支架1的中心,测温传感器2装配在弹性支架1的中心位置。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9-图11所示,固定部11包括横向设置的呈环形的支撑面112,支撑面112位于固定部11的顶面111的下方,支撑面112的内边缘与固定部11的顶面111的外边缘之间连接有纵向设置的呈环形的台阶面113。支撑面112设置成支撑测温组件所属的电加热装置的锅具承载板6(用于承载待加热和测温的锅具9),固定部11的顶面111设置成与锅具承载板6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锅具承载板6的上端面62,台阶面113设置成与锅具承载板6上的测温孔61的内周面过盈配合。

其中,当电加热装置为电磁加热装置,如电磁炉时,锅具承载板6可为电磁加热装置的面板,锅具放置在该面板上进行加热;当电加热装置为饭煲时,锅具承载板6可为饭煲煲体内的加热盘,锅具放置在该加热盘上进行加热。当然,电加热装置还可以为其他产品。

如图3所示,该锅具测温组件100安装到电加热装置上时,弹性支架1的固定部11的顶面111、安装部13和测温传感器2穿过电加热装置的锅具承载板6上开设的测温孔61,以便测温传感器2与放置在锅具承载板6上的锅具9相抵;固定部11的支撑面112支撑在锅具承载板6的下方,以便通过锅具承载板6对固定部11进行限位;固定部11的顶面111与锅具承载板6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锅具承载板6的上端面62,以免固定部11凸出于锅具承载板6后影响锅具9与锅具承载板6的接触,进而影响锅具9的放置稳定性;固定部11的台阶面113与锅具承载板6上的测温孔61的内周面过盈配合,防水效果好,防止从测温孔61处漏水、进水。

如图6所示,当锅具9放置在锅具承载板6上时,锅具9会与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接触,并把测温传感器2向下压,弹性支架1通过弹性臂12的弹性变形向下运动,同时复位弹性件被压缩,此时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与锅具承载板6的上端面62齐平,都与锅具9的底面充分接触(平面接触)。当锅具9移开时,复位弹性件向上弹起,因复位弹性的弹性及弹性臂12的恢复形变,测温传感器2又恢复到初始位置。

在锅具9放置、移开的过程中,在测温传感器2和安装部13上下位移时,固定部11的台阶面113不会发生位移,台阶面113与测温孔61的内周面保持静止,二者之间为静密封,密封性好,防漏水、漏油效果好。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和图9-图11所示,弹性支架1上设有第一密封凸筋114和第二密封凸筋115至少之一,其中第一密封凸筋114设置在台阶面113的上端并设置成与测温孔61的内周面挤压配合,第二密封凸筋115设置在支撑面112上并向上凸出,且设置成与锅具承载板6的下端面挤压配合。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和图9-图11所示,弹性支架1上可设有第一密封凸筋114和第二密封凸筋115,其中设置在固定部11台阶面113的上端的第一密封凸筋114向外侧凸出,可与测温孔61的内周面挤压配合,起到增强测温孔61处的密封防水效果;设置在支撑面112上并向上凸出的第二密封凸筋115可与锅具承载板6的下端面挤压配合,起到增强测温孔61处的密封防水效果。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凸筋115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如两个等)。

当然,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密封凸筋114或第二密封凸筋115。

通过固定部11的台阶面113与测温孔61的内周面过盈配合、以及第一密封凸筋114和第二密封凸筋115的设置,使得测温孔61处的防水密封效果好,测温孔61处不漏水、不进水。当然,也可以在弹性支架1与锅具承载板6之间打胶,实现弹性支架1与锅具承载板6的固定连接以及测温孔61的密封。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3的第一端与弹性支架1的安装部13相抵。

测温传感器2安装在安装部13的安装腔131内,当对锅具9测温时,凸出的测温传感器2在锅具9的挤压下向下位移,并带动安装部13向下位移,安装部13位移,导致弹性臂12变形,并压缩弹性复位件3,使弹性复位件3变形,通过弹性臂12和弹性复位件3提供给安装部13的向上的弹性力,测温传感器2能够与锅具9底部充分接触。锅具9拿开后,在弹性臂12和弹性复位件3施加的向上的弹性力的重要性,安装部13向上位移并带动测温传感器2上移,回复至初始位置,弹性支架组件回复至初始状态。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弹性支架组件还包括限位板4,限位板4安装至安装部13,弹性复位件3的第一端与限位板4相抵。

安装部13上安装有限位板4,弹性复位件3的第一端与限位板4相抵,使得安装部13向下位移时,可带动限位板4向下位移,并压缩弹性复位件3,弹性复位件3可通过限位板4带动安装部13向上位移、复位。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图9、图13-图14所示,限位板4为中空的环形结构,以便测温传感器2的引线23通过限位板4的中空腔体后连接到电加热装置的相关的控制线路板上。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图14所示,环形的限位板4的内侧壁面上设有向内侧凸出的内环形凸筋41,安装部13的外侧壁面上设有环形卡槽134。限位板4套设在安装部13外,且内环形凸筋41可卡接在环形卡槽134内,实现安装部13与限位板4的轴向固定,以便安装部13带动限位板4向下位移,限位板4在弹性复位件3的作用下带动安装部13上移。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限位板4的内环形凸筋41与安装部13的环形卡槽134过盈配合,实现安装部13与限位板4的可靠地固定配合。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4所示,限位板4的外侧壁面上有向外侧凸出的外环形挡筋42,弹性复位件3可套在限位板4的外侧,且弹性复位件3的第一端可与外环形挡筋42的下端面相抵。

通过设置限位板4,使得弹性复位件3施加给安装部13的弹力均匀可靠。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4所示,限位板4与弹性支架1的安装部13装配,限位板4的上端设有内环形凸筋41和外环形挡筋42,使得限位板4的截面呈t形结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图12所示,测温传感器2与安装腔131过盈配合,且测温传感器2的外周面和安装腔131的内周面中的一者上设有轴向限位槽133,另一者上设有与轴向限位槽133配合的轴向限位筋22。

通过测温传感器2与安装腔131之间的过盈配合、以及轴向限位槽133与轴向限位筋22的配合,可将测温传感完全固定。此外,测温传感器2与安装腔131过盈配合,可防止水从安装腔131处进入锅具测温组件100和电加热装置内。并且,如图3和图6所示,在锅具9放置、移开的过程中,在测温传感器2和安装部13上下位移时,测温传感器2与安装部13不会发生相对位移,测温传感器2的外周面与安装腔131的内周面保持静止,二者之间为静密封,密封性好,防漏水、漏油效果好。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安装腔131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环形的轴向限位槽133,测温传感器2的下端设有一圈凸出的轴向限位筋22,使得测温传感器2整体呈倒t形结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图12所示,测温传感器2为圆柱形,测温传感器2的外周面为圆柱面,安装腔131的内周面为圆周面,测温传感器2装配在弹性支架1中心的安装腔131内,且测温传感器2的外周面与安装腔131的内周面紧配合,测温传感器2下端的轴向限位筋22与安装腔131内的轴向限位槽133卡接配合,这样测温传感器2在安装腔131内的自由度完全确定,测温传感器2与弹性支架1实现完全定位和装配。

当然,测温传感器2可不为圆柱形,可为其他形状。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9、图11、图15-图16所示,固定部11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安装槽116,安装槽116设置成与安装支架5上设置的向上凸出的支撑凸筋51配合。

固定设置的安装支架5的支撑凸筋51上端可插入固定部11的安装槽116内,支撑凸筋51与安装槽116顶紧配合,以对固定部11进行支撑、限位。固定部11支撑在安装支架5,且锅具承载板6压紧在固定部11的支撑面112上,通过安装支架5与锅具承载板6配合,可对固定部11进行上下限位,将固定部11进行固定。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9、图11、图15-图16所示,支撑凸筋51和安装槽116均呈环形,以便通过安装支架5对固定部11提供稳定支撑。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15-图16所示,安装支架5上设有环形凹腔53,弹性复位件3的第二端可放置在环形凹腔53内。其中,安装支架5设置在安装部13的下方,环形凹腔53可设置在安装支架5的下端,且开口向上。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15-图16所示,安装支架5上设置有环形导向凸筋54,环形导向凸筋54围成的空腔可用作限位板4的位移空间。环形导向凸筋54的内侧壁面可作为限位板4的导向面和限位面,让限位板4的上下运动更加顺畅。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环形导向凸筋54的内侧壁面和限位板4上的外环形挡筋42配合进行导向和限位。环形导向凸筋54的内侧壁面和外环形挡筋42的环形侧壁面可均为圆柱面。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15-图16所示,安装支架5上设有供测温传感器2的引线23通过的穿线孔52。其中,穿线孔52可为设置在安装支架5中心的中心通孔。

测温传感器2的引线23可通过安装支架5上的引线23通过的穿线孔52后连接到电加热装置的相关的控制线路板上。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锅具测温组件可以包括安装支架5,或者可以不包括安装支架5,安装支架5可为电加热装置中已有的结构,用于对弹性复位件3和固定部11提供支撑、对限位板4提供导向。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测温传感器2采用铜合金材质封装,热传导快,测温反应灵敏。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8-图9所示,弹性复位件3为弹簧。当然,弹性复位件3还可以为其他弹性件。

弹性支架1通过夹持固定在锅具承载板6与安装支架5之间,且弹性支架1与锅具承载板6之间通过过盈配合、第一密封凸筋114、第二密封凸筋115配合进行密封,弹性支架1与测温传感器2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实现固定与密封,使得锅具测温组件100的各部件之间、锅具测温组件100与锅具承载板6和安装支架5之间均通过装配结构实现安装固定,无需打胶粘接等,工艺性好,便于锅具测温组件100的组装和维护。

如图1-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装置,包括锅具承载板6和测温组件,测温组件为上述的锅具测温组件100,锅具承载板6上开设有测温孔61,测温组件的顶端穿过测温孔61以与锅具9相抵,且测温组件的测温传感器2的顶端高于锅具承载板6的上端面62,与测温组件的弹性复位件3相抵的安装支架5固定设置在锅具承载板6的下方。

电加热装置中,测温组件穿过锅具承载板6上的测温孔61,且测温传感器2顶端的测温端面21高于锅具承载板6的上端面62,使得锅具9在放置到锅具承载板6的上端面62上时,会挤压测温传感器2,使测温组件的弹性支架1和弹性复位件3变形,直至测温传感器2的测温端面21与锅具承载板6的上端面62齐平,此时测温传感器2与锅具9的底部接触可靠,测温的误差小、灵敏度高。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锅具承载板6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测温孔61,每个测温孔61处安装有测温组件。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磁加热装置(如电磁炉等)、饭煲或者炒菜机等。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电加热装置为电磁加热装置,且安装支架5为电磁加热装置的电磁线盘支架。

利用电磁加热装置原有的电磁线盘支架来作为测温组件的安装支架5,可减少电磁加热装置中零部件的数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当然,安装支架5也可以不是电磁线盘支架,通过单独设置安装支架5来对测温组件进行支撑、固定。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弹性支架1夹持固定于电磁加热装置的面板(锅具承载板6)与电磁线盘支架(安装支架5)之间,且电磁线盘支架的中心设有供测温组件的引线23通过的穿线孔52,以便引线23连接到电磁加热装置的控制线路板上。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装置的面板(锅具承载板6)可为微晶面板。当然,面板并不限于微晶面板,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面板。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和图7所示,电磁加热装置的面板(锅具承载板6)下方设置有隔热板7,隔热板7上开设有通孔。隔热板7可以为云母板。

测温组件的顶部可穿过隔热板7的通孔和测温孔61,使得测温传感器2的顶部可与锅具9的底部直接接触。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9-图11所示,弹性支架1的固定部11上还设有第二支撑面117,第二支撑面117位于支撑面112的下方,且位于支撑面112的外侧,隔热板7可支撑在第二支撑面117上。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电磁加热装置包括主机体组件10,主机体组件10包括加热中心,面板(锅具承载板6)设置在加热中心的加热区域。电磁线盘支架(安装支架5)上盘绕有电磁线圈81,电磁线圈81与电磁线盘支架装配形成电磁线盘组件8,电磁线盘组件8装配在主机体组件10内。测温组件分别与电磁线盘支架及主机体组件10的加热中心装配,用于被加热和烹饪所用的锅具9放置于主机体组件10的加热区域上的面板上,测温组件的测温传感器2顶部的测温端面21与锅具9的底部直接接触。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性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