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061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向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向调节装置,尤其涉及风向调节装置的动作控制。
图1及图2示出了传统暖气设备的一种风向调节装置的整体形状。如图所示,在设有送风口1a的框架1的内部设有调节风向的第1及第2叶片2、3,该框架1的外侧面安装着托架4。各叶片轴2a、3a的一端穿过托架4插入第1和第2叶片2、3的侧面,另一端插入在形成于设在托架4前面的第1和第2被动曲臂5、曲臂6的一端的孔内,使第1和第2叶片2、3分别与第1和第2被动曲臂5、6相连接。
第1和第2被动曲臂5、6的另一端分别插在形成于联杆10的孔5a、6a内而相连接。在上述各叶片轴2a、3a穿过托架4的部位的上下,通过冲切加工,从托架4突出有两对制动片4a、4b和4c、4d,用来限制第1和第2被动曲臂5、6的转动半径。在托架4的下部还开设有孔4e,设在托架4后面的步进马达7的驱动轴7a穿过该孔4e,插入在形成于驱动曲臂8的一侧的孔内而与之连接。在托架4的下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支承台4f,该支承台4f的上面设有微动开关9。联杆10的下段部形成有半圆形状的切去部10a,它靠置在安装于驱动曲臂8一端的曲轴8a上,该联杆10的上段及中段分别设有让第1和第2被动曲臂5、6的一端插入的孔5a、6a,通过驱动曲臂8的转动,联杆10作上下直线运动,从而使第1和第2被动曲臂5、6转动。
在联杆10的中间形成的孔6a之下,突出有钩挂突起10b,弹簧11的一端与该钩挂突起10b连接,另一端连接于驱动曲臂8的曲轴8a。在联杆10的侧面还安装有与联杆10成直角的增强片10c,随着联杆10的上下运动,该增强片10c的下段部10d使微动开关9开或关。
上述那样结构的传统风向调节装置,如果由设定温度与室温的差异决定的信号从该装置的控制部被送至步进马达7,步进马达7便根据该信号而转动,使驱动曲臂8向上转动。该转动力被传递给与上述驱动曲臂8相联的联杆10,使联杆10作向上的直线运动。该联杆10的直线运动又使与联杆10的上部及中间相连的第1和第2被动曲臂5、6转动,最后使第1和第2叶片2、3向下转动以调节风向。此外,如果驱动曲臂8向下转动,则因为联杆10通过弹簧11而与驱动曲臂8相连,所以向下移动。
上述传统的风向调节装置的缺点是,当任意的转动力从外部作用于叶片2、3时,通过联杆10,不合适的扭转力会作用于与驱动曲臂8连接的驱动轴7a,该扭转力还会进一步传递给步进马达7,因此,步进马达7便不能按照控制部送来的信号使驱动轴7a转动。其结果是,第1及第2风向调节叶片2、3的转动角度发生变化,若该现象多次发生,则会导致步进马达7寿命缩短或损坏。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控制根据步进马达而动作的风向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步进马达的转动力通过动力传递构件传递给风向调节构件的风向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外力作用于风向调节构件,该外力也不会被传递给步进马达的风向调节装置。
本发明包括使转动力发生的动力发生装置;根据上述动力发生装置的转动力作直线往复运动的动力传递构件;将上述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往复运动变换成转动运动,通过其一侧安装的风向调节构件来调节风向的动力变换构件;为使上述动力发生装置在上述动力传递构件的一定位置处转动,而使位置保持不变的定位和复位装置。
动力发生装置包括步进马达和驱动曲臂,驱动曲臂与动力传递构件连接。风向调节构件置于设有送风口的框架前面,由于与动力传递构件的下部连接的动力变换构件的转动运动,风向调节构件在垂直位置与水平位置之间作转动以调节风向。
位于动力传递构件与框架之间的托架的下部安装在框架的外侧,在该托架的上部安装着步进马达。动力传递构件的上部开设有导向槽,该导向槽的两端有开口部,导向槽的中间部位的两侧形成有突出部。驱动曲臂的一端与步进马达的驱动轴连接,另一端插入在上述突出部间的导向槽内。
定位及复位装置包括位于上述驱动曲臂的上下侧的第一和第2滑动构件,以及使该滑动构件等弹性连接的弹性构件,上述第1和第2滑动构件分别与驱动曲臂的上部表面和下部表面接触。动力变换构件的一端安装于动力传递构件的下部,另一端与风向调节构件的侧面连接。
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动作如下首先,在送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即风向调节构件处于与框架平行的状态时,本发明所在的设备的控制部为了使风向调节构件调节一定角度而发出信号,该信号一旦被送至动力发生装置,动力发生装置的马达便动作,驱动曲臂便向下转动。
在此,由于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力大于弹性构件的弹力与风向调节构件的转动力的合力,而且上述弹力设计成比上述的转动力更大,所以,动力发生装置能使风向调节构件转动。与驱动曲臂向下方转动的同时,动力传递构件边向下方作直线运动,边使动力变换构件向下方转动。因此,动力变换构件使风向调节构件向上转动,按被调节的角度进行风向的调节。
此时,由于构成定位和复位装置的第1和第2滑动构件通过弹性构件而相连接,且弹性构件具有的力大于风向调节构件的转动力,所以,驱动曲臂在动力传递构件的导向槽内,在保持一定位置的状态下作转动。
具体是,当驱动曲臂向下转动时,由于驱动曲臂的转动力,使动力传递构件向下作直线运动,同时,该驱动力的一部分在动力传递构件的导向槽内,成为使驱动曲臂向下滑动的力起作用,但由于第1和第2滑动构件和弹性构件的相互作用,该力被吸收,驱动曲臂在导向槽内不发生滑动地作转动,使动力传递构件在正确的位置作直线运动。
此外,即使向上或向下的转动外力作用于风向调节构件,定位及复位装置也使该转动外力不传递至动力发生装置,防止动力发生装置的损坏,一旦该转动外力被除去,便使风向调节构件恢复原来的位置。
具体是,在风向调节构件被调节为在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之间的一定角度的状态下,当有转动外力作用使风向调节构件向上或向下转动时,该转动外力相反通过动力变换构件被传递给动力传递构件,但由于上述的定位及复位装置,该外力被吸收而不至被传递给动力发生装置。
例如,当超过弹性构件弹力的向上的转动外力作用于风向调节构件时,动力变换构件向下转动,使动力传递构件向下作直线运动。
由于动力传递构件的向下移动,在驱动曲臂所位于的导向槽的两侧所设置的突出部,在驱动曲臂及位于其上部的第1滑动构件仍然停止的状态下,将第2滑动构件向下推压。
因此,虽然风向调节构件的设定角度因转动外力而发生变化,同时该转动外力被弹性构件的弹力所吸收,但因为驱动曲臂不转动,所以该外力不被传递给步进马达。此外,一旦转动外力除去,由于被拉长的弹性构件的复原力的作用,上述第2滑动构件恢复原来的位置,同时动力传递构件向上移动,动力变换构件作转动,与此同时,风向调节构件恢复设定的角度。
转动外力越大,弹性构件伸得越长,同时第1和第2滑动构件的间隔也拉开得越长,直到动力变换构件受到突出的制动块的限制,不能继续转动时停止。在转动外力向下作用的情况下,与上述的说明相反,变为第2滑动构件固定,第1滑动构件向上移动,方向与上述相反,但其效果是相同的。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传统的风向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侧视图,示出了传统的风向调节装置的动作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风向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风向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风向调节装置的主视图,示出动作前的状态,即叶片等关闭了送风口时的状态。
图6是主视图,示出了当图5中的风向调节构件受到转动外力作用时的状态。
图中27、28动力发生装置,30动力传递构件,25、26动力变换构件,22、23风向调节构件,31、32、34、30e定位及复位装置,30a、30b开口部,30c导向槽。
以下结合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3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风向调节装置。在送风框架21的一侧,开设有让第1和第2叶片轴22a、23a贯穿过的两个孔21b,风向调节构件即第1和第2叶片22、23安装在框架21的前面。
设有上述孔21b的框架21的外侧面与托架24的下部固定附着在一起,在该托架24上,在与上述孔21b相同的位置,开设有与孔21b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孔24a、24b,第1和第2叶片轴22a、23a穿过该孔21b、24a、24b,分别与动力变换构件即第1和第2被动曲臂25、26连接。在托架24的上部的后面安装着步进马达27,步进马达27的驱动轴27a贯穿过托架24的通孔24g,插入在开设于驱动曲臂28一端的狭缝28a内。
在托架24的孔24a、24b及通孔24g的上下,突出有3对经冲切加工形成的制动片24c、24d、24e、24f及24h、24i,它们分别限制驱动曲臂28和动力变换构件25、26的转动半径。托架24的前面设有动力传递构件30,该动力传递构件30由上述的驱动曲臂28和动力变换构件25、26支承,由于驱动曲臂28的转动而作上下往复运动,并使动力变换构件25、26转动。动力传递构件30的上部开设有四角形的开口部30a、30b,该两个开口部30a、30b通过宽度较狭的导向槽30c而相互连接。在导向槽30c的中间部位设有突出部30e,驱动曲臂28插入该部位的导向槽30c内作转动,使动力传递构件30作直线运动。此外,第1和第2滑动构件31、32通过动力传递构件30的各开口部30a、30b而插入,并沿导向槽30c向内侧移动,分别置于驱动曲臂28的上、下面。在被置于驱动曲臂28上面的第1滑动构件31的上部及被置于驱动曲臂28下面的第2滑动构件32的下部,分别设有钩挂突起,通过该钩挂突起,弹性构件34两端的钩子部分被钩挂住,第1和第2滑动构件31、32互相弹性连接而动作。增强构件33插入在形成于突出部30e中心的狭缝30d内,因此当驱动曲臂28转动时,可防止发生导向槽30c的宽度因上述转动外力而变宽,致使第1或第2滑动构件31、32脱离导向槽30c的故障。
动力传递构件30的下部开设有让动力变换构件25、26贯穿过的插入孔30f、30g,将动力传递构件30的直线运动转换成风向调节构件22、23的转动运动。
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风向调节装置的动作是由步进马达27的驱动力所驱动完成的,而步进马达是接受来自设置该风向调节装置的设备的控制部的信号而进行动作的。
图5图示了风向调节构件22、23将送风面关闭时的状态。风向调节构件22、23在框架21的前侧面,处于关闭送风口的状态,驱动曲臂28及动力变换构件25、26被置于向上位置。在该状态下,一旦由于步进马达27的驱动力,该步进马达27的驱动轴27a开始转动,则驱动曲臂28向下转动,使动力传递构件30向下作直线运动。
此时,与驱动曲臂28的上部或下部接触,并插入在导向槽30c内的第1滑动构件31和第2滑动构件32由于弹性构件34的弹力的作用,驱动曲臂28在动力传递构件30的一定位置处保持原位,在导向槽内不发生滑动地作转动。因此,驱动曲臂28在导向槽30c内不滑动,而使动力传递构件30向下直线运动至正确的位置。由于动力传递构件30的向下直线运动;动力变换构件25、26向下转动,使风向调节构件22、23向上转动。因此,风向调节构件22、23将送风口打开到控制部的信号所指示的角度,进行风向的调节。
图6所示是,当风向调节构件22、23在如图5所示的,处于平行于框架21的前侧面的状态下时,由于受到外力而变成了垂直状态后的情况。
一旦由于来自外部的转动力而使风向调节构件22、23向上转动,则动力变换构件25、26向下转动,因而动力传递构件30也向下作直线运动。一旦动力传递构件30作向下运动,驱动曲臂28和第1滑动构件31保持固定状态,而在驱动曲臂28所位于的导向槽30c的两侧所设置的突出部30e则开始向下推压第2滑动构件32,将弹性构件34拉长。在此,风向调节构件22、23仅在转动外力的作用力大于弹性构件34的弹力时会转动,弹性构件34的伸长长度随着该转动外力力量的增大而伸得更长。因此,图6所示是在转动外力作用下风向调节构件22、23呈最大转动角度时的情况,所以是弹性构件34伸得最长时的状态。
由超过弹性构件34的弹力的转动外力引起的风向调节构件22、23的转动,结果是仅使动力传递构件30和定位及复位装置31、32、34移动,并不传递给驱动曲臂28,所以,该转动外力不会影响到动力发生装置27、28。
再有,在如图6所示,弹性构件34因转动外力而处于伸长状态时,一旦该转动外力除去,由于弹性构件34的复原力,动力传递构件3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风向调节构件22、23也回复到被调节好的原来的位置。
当风向调节构件22、23处于水平和垂直位置之间的角度时,在受到向下的转动外力的情况下,动力传递构件30向上移动,驱动曲臂28和第2滑动构件32保持固定,而突出部30e使第1滑动构件31向上移动。
由于上述的作用,即使转动外力作用于风向调节构件22、23,动力发生装置27、28也不会受到该力的影响,再有,一旦该转动外力除去,风向调节构件22、23便恢复到原来的被调节好的位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即使转动外力从任意的方向作用于风向调节构件,该外力也不会被传递至动力发生装置,所以可防止步进马达的损坏,延长其寿命,而且一旦除去该外力,风向调节构件便会恢复到原来被调节好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产生转动力用的动力发生装置;根据上述动力发生装置的转动力作直线往复运动的动力传递构件;使上述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成转动运动,并通过安装于其一侧的风向调节构件来调节风向的动力变换构件;为使上述动力发生装置在上述动力传递构件的一定位置处进行动作,而使位置保持不变的定位及复位装置。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构件的上部开设有两端有开口部的导向槽,在该两端的开口部之间设有突出部。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及复位装置包括第1和第2滑动构件,它们位于上述突出部的上下侧,在上述导向槽内通过弹性构件而相互连接。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于上述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力,上述滑动构件在上述导向槽的导引下作滑动,同时使上述动力传递构件弹性联动。
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使作用于上述风向调节构件的外力被上述弹性构件弹性吸收,将上述弹性构件的弹力设定为小于上述动力发生装置的转动驱动力。
全文摘要
一种风向调节装置包括动力发生装置;按动力发生装置的转动力作直线往复运动的动力传递构件;将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运动变换成转动的动力变换构件;与动力变换构件相连的风向调节构件;设于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曲臂的上下并由弹性构件相连接的第1和第2滑动构件。因此,驱动曲臂能在动力传递构件的一定位置作转动而使动力传递构件作上下直线运动,并通过动力变换构件和风向调节构件进行风向的调节。
文档编号F24F13/14GK1082171SQ9310704
公开日1994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1993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1992年6月10日
发明者郑春鲁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