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端板及采用该导流端板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53027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导流端板及采用该导流端板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它包括:第一分流端板体;其形成第一液体连通口部以及分配流路;第二分流端板体;其与第一分流端板体之间通过换热管组相连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第二液体连通口部;在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对接所述分配流路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液槽;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的侧边流路,所述第一液体连通口部设于所述分配流路上;第一隔板;其连接于第一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以使第一分流端板体形成液体密封的分配流路,实现液体经过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相互换流;第二隔板;其连接于第二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所述换热管组借助于所述通液槽形成多层隔离的液体分配。
【专利说明】
导流端板及采用该导流端板的热交换器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热水设备使用的热交换装置的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导流端板;
[0003]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应用上述导流端板的热交换器。
[0004]【【背景技术】】
[0005]据市场调查和专利检索,发现现有应用于热水器、壁挂炉等热水加热装置中的热交换器大多为紫铜或无氧铜材料制成的多个弯曲的管道和供弯弯曲的管道穿设的多排翅片组成,换热面积小、效率低,这样结构在热水器上应用,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880737U),其公开了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包括燃烧室、运身管、热水出水管和冷水进水管,换热器包括紫铜或无氧铜材料制成的换热管和翅片,换热器设置在燃烧换热室的上部,冷水进水管与运身管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运身管和冷水进水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运身管和紫铜或无氧铜材料制成的换热管的进水端焊接。所述冷水进水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处于燃烧换热室下部的高温区,易腐蚀、结水垢;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利用耐腐蚀的特性,防止因腐蚀漏水,延长了使用寿命;冷水进水管采用这样的材质因其首先接触水,对腐蚀水质进行一过滤作用。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持了原有特性,而且延长了使用寿命O
[0006]但,其结构复杂、液体换热的单向流动吸热,水温不稳定,热量不能充分地吸收利用,就成极大能源浪费。
[0007]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我们研制了一种导流端板及采用该导流端板的热交换器。
[0008]【【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导流端板及采用该导流端板的热交换器,它结构简单、紧凑,换热效率高,制造方便,组装快捷,通有效增大换热面积,能有效使冷热水得到更全面的混流使水温升温稳定。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导流端板,它设于换热管组的两端,它包括第一分流端板体和第二分流端板体,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采用金属板材经冲压形成凹入的分配流路,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的侧边流路;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多个通液槽,所述通液槽用于接收中间支流路或侧边流路输送的液体并分配以联通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
[0011]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流路上设有第一液体连通口;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上设有第二液体连通口部。
[0012]同一构思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它包括:
[0013]第一分流端板体;其形成第一液体连通口部以及分配流路;
[0014]第二分流端板体;其与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之间通过换热管组相连接,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第二液体连通口部;在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对接所述分配流路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液槽;所述第一液体连通口部设于所述分配流路上;
[0015]第一隔板;其连接于第一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以使第一分流端板体形成液体密封的分配流路,实现液体经过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相互换流。
[0016]于上述方案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竖向换热管、夹设于相领两竖向换热管之间的换热翅片板和设于竖向换热管两侧的边框连接管;连接于换热管组另一端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所述换热管组借助于所述通液槽形成多层隔离的液体分配。
[0017]于上述方案中,所述边框连接管与侧板密封连接以形成多条液流通道。
[0018]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第二分流端板体和换热管组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0019]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与第二分流端板体相对设置,它们两侧边缘连接侧板以形成矩形体状的框架,所述换热管组装设于框架内以形成燃烧室。
[0020]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竖向换热管具有椭圆形的通腔。
[00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它包括上述方案中的所述的导流端板。
[002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它结构简单、紧凑,换热效率高,制造方便,组装快捷,通有效增大换热面积,能有效使冷热水得到更全面的混流使水温升温稳定。
[0023]【【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展开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第一分流端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0030]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2]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0033]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4]请参看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提供较佳的实施例,其可应用于热水器、壁挂炉、商用锅炉等水加热设备中,它包括:
[0035]第一分流端板体I;其形成第一液体连通口部11以及分配流路12;
[0036]第二分流端板体2;其与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I之间通过换热管组3相连接,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2形成第二液体连通口部21;在该第二分流端板体2形成对接所述分配流路12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液槽22;
[0037]所述分配流路12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121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121的侧边流路122,所述第一液体连通口部11设于所述分配流路12上;
[0038]第一隔板4;其连接于第一分流端板体I与换热管组3之间,以使第一分流端板体I形成液体密封的分配流路,实现液体经过中间支流路121和侧边流路122相互换流;
[0039]第二隔板5;其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2与换热管组3之间,所述换热管组借助于所述通液槽形成多层隔离的液体分配。
[0040]所述换热管组3包括多个竖向换热管31、夹设于相领两竖向换热管之间的换热翅片板33和设于竖向换热管31两侧的边框连接管33。所述边框连接管33与侧板6密封连接以形成多条液流通道。
[0041]第一分流端板体1、第二分流端板体2和换热管组3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第一分流端板体I与第二分流端板体2相对设置,它们两侧边缘连接侧板6以形成矩形体状的框架,所述换热管组3装设于框架内以形成燃烧室7。竖向换热管31具有椭圆形的通腔。
[0042]使用时,第一分流端板体I中的第一液体连通口部11进外接自来水管的冷水,水流通过中间支流路121后经过竖向换热管31到第二分流端板体2中的通液槽22,水流被分散到两边再流向第一分流端板体I的的侧边流路122,进入到上一级的侧边流路122再流向第二分流端板体2中的上一层的通液槽22再流向第一分流端板体I中上一层的第一液体连通口部11,燃室的四周均可以吸收热量,换热翅片板33也可以吸收并蓄热,并将热量传给两侧的竖向换热管31,竖向换热管31的椭圆形内腔大大增大了换热的面积,经过几个边流和中间流互换混流换热后,最后从第二液体连通口部21输出;有效提高热能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整体的结构简单、紧凑,换热效率高,制造方便,组装快捷,通有效增大换热面积,能有效使冷热水得到更全面的混流使水温升温稳定。
[0043]于上所述的内容一并结合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的导流端板,它设于换热管组3的两端,它包括第一分流端板体I和第二分流端板体2,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I采用金属板材经冲压形成凹入的分配流路12,分配流路12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121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121的侧边流路122;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2多个通液槽22,所述通液槽21用于接收中间支流路121或侧边流路122输送的液体并分配以联通中间支流路121和侧边流路122。中间支流路121上设有第一液体连通口 11;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2上设有第二液体连通口部21。
[0044]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之。
【主权项】
1.一种导流端板,它设于换热管组的两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分流端板体和第二分流端板体,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采用金属板材经冲压形成凹入的分配流路,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多个中间支流路和间隔设于中间支流路的侧边流路;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多个通液槽,所述通液槽用于接收中间支流路或侧边流路输送的液体并分配以联通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流路上设有第一液体连通口 ;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上设有第二液体连通口部。3.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第一分流端板体;其形成第一液体连通口部以及分配流路; 第二分流端板体;其与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之间通过换热管组相连接,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第二液体连通口部;在该第二分流端板体形成对接所述分配流路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液槽;所述第一液体连通口部设于所述分配流路上; 第一隔板;其连接于第一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以使第一分流端板体形成液体密封的分配流路,实现液体经过中间支流路和侧边流路相互换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竖向换热管、夹设于相领两竖向换热管之间的换热翅片板和设于竖向换热管两侧的边框连接管;连接于换热管组另一端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流端板体与换热管组之间,所述换热管组借助于所述通液槽形成多层隔离的液体分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连接管与侧板密封连接以形成多条液流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第二分流端板体和换热管组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端板体与第二分流端板体相对设置,它们两侧边缘连接侧板以形成矩形体状的框架,所述换热管组装设于框架内以形成燃烧室。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换热管具有椭圆形的通腔。9.一种框架式板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导流端板。
【文档编号】F28F9/02GK205537280SQ201620081297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6日
【发明人】胡纳江
【申请人】胡桂林, 胡纳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