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703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器,其使制冷剂在内部流通,并能够通过使空气通过来与该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上述空气。

背景技术:
从以往,在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了使制冷剂在内部流通的蒸发器,例如由专利文献1所公开地那样,该蒸发器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通的一组集液箱;和连接在上述集液箱之间的多个管,在上述集液箱的一个上,分别设有供给制冷剂的导入部和排出在内部循环后的制冷剂的导出部。该导入部以及导出部分别形成为圆筒状,且以相对于安装在集液箱的一端部上的连接板而沿空气流通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导入部以及导出部上,分别在内部插入有配管且使其通过焊接等而连接。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5-2916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近年来,因扩大汽车的车内空间等的潮流,而要求使包括蒸发器在内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小型化。于是,在以上述蒸发器的小型化为目的而要对空气通过方向(厚度方向)进行薄型化的情况下,需要使沿该蒸发器的厚度方向并列配置的导入部与导出部接近地配置。然而,在对于连接板而使导入部以及导出部接近的情况下,难以相对于该导入部以及导出部来连接口径大的配管,此外,在假设即使能够将配管对导入部以及导出部进行配置的情况下,也担心不能通过焊接向各个配管的连接部付与充分的热量,从而导致其连接不充分。本实用新型是考虑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能够谋求薄型化同时容易且确实地进行导入部以及导出部的连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其具有: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成一组的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多个管,其两端部分别与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连接且沿着与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延伸方向正交的空气流通方向而并列设置;和设在相邻的管之间的多个散热片,该蒸发器在流通于管内的制冷剂与从散热片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中某一方集液箱的端部上设有供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部,且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中的与设有导入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上设有供制冷剂导出的导出部,并且,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内部划分为沿着空气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空间和下游侧空间,在面向导入部以及导出部的上游侧空间以及下游侧空间的某一方内,分别设有截断导入部以及导出部之间的连通的遮蔽壁。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构成蒸发器的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中,在某一个集液箱的端部上设有供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部,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中的与设有导入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上设有供制冷剂导出的导出部,并且,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内部划分为沿着空气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空间和下游侧空间,在面向导入部以及导出部的上游侧空间以及下游侧空间的某一方内,分别设有截断导入部以及导出部之间的连通的遮蔽壁。因此,与将导入部以及导出部均设在同一集液箱的端部上的以往技术的蒸发器相比,通过将导入部和导出部设在集液箱中的不同端部上,而能够使成为空气流通方向的蒸发器厚度尺寸小型化,并且,即使在使厚度尺寸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导入部以及导出部成为希望的直径,且能够通过焊接等使其相对于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容易且确实地连接。其结果是,能够使蒸发器沿厚度方向薄型化,同时容易且确实地进行供给制冷剂的导入部以及排出制冷剂的导出部的连接。另外,还可以为,导入部以及导出部分别具有安装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开口的端部上的帽,且导入部的帽与导出部的帽以相同形状形成。另外,还可以为,遮蔽壁在设有导入部的集液箱中,以截断该导入部与上游侧空间之间的制冷剂的流通的方式设置,且在设有导出部的集液箱中,以截断该导出部与下游侧空间之间的制冷剂的流通的方式设置。另外,还可以为,在帽上,分别具有以圆筒状突出的配管连接部,且在该配管连接部上连接有用于供给或排出制冷剂的配管。另外,还可以为,导入部设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某一个中的一端部上,导出部设在未设有导入部的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一端部上。另外,还可以为,导入部设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某一个中的一端部上,导出部设在未设有导入部的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另一端部上。另外,还可以为,导入部以及导出部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某一个上,分别设在同一集液箱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在构成蒸发器的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中,在某一个集液箱的端部上设有供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部,在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中的与设有导入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上设有供制冷剂导出的导出部,并且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的内部划分为沿着空气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空间和下游侧空间,在面向导入部以及导出部的上游侧空间以及下游侧空间的某一方内,分别设有截断导入部以及导出部之间的连通的遮蔽壁,通过避免配管的干扰,与以往的蒸发器相比,能够使成为空气流通方向的蒸发器厚度尺寸小型化,同时通过焊接等而使导入部以及导出部相对于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容易且确实地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蒸发器拆下第1帽以及第2帽之后的状态的局部剖切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导入管以及导出管侧观察图1的蒸发器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第1集液箱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第2集液箱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动的概念图。图7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动的概念图。图8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动的概念图。附图标记说明10、100、150蒸发器12、102第1集液箱14、110、152第2集液箱16管20第1帽22第2帽28导入管30导出管36、104、154第1分离板38第1分隔壁40、106、156第2分隔壁42、112、160第2分离板44、158连通孔46、108、162第3分隔壁48、118第4分隔壁50第5分隔壁114第1连通孔116第2连通孔S1、S3下游侧空间S2、S4上游侧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列举优选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在图1中,附图标记10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上述蒸发器例如用在搭载于汽车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且用作通过使制冷剂在其内部循环而能够冷却所通过的空气的蒸发器。如图1~图3所示,蒸发器10包括:成一组的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连接上述第1集液箱12与第2集液箱14之间的多个管16;和设在上述管16之间且折曲为波纹状的多个散热片18,上述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大致水平地设置,管16以与上述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正交的方式沿垂直方向延伸。散热片18例如通过将铝等薄板折曲为波纹状而形成,且设在沿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长度方向相邻的2个管16之间。另外,在此,将图1中的箭头A1方向作为从蒸发器10通过的空气的上游侧,将箭头A2方向作为下游侧,并说明空气从上述上游侧向着箭头A2方向流动的情况。此外,在此,对以沿蒸发器10的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箭头A方向)相邻的方式设有5个热交换通路P1~P5(参照图6)的5通路式蒸发器进行说明。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例如形成为截面大致长方形状的中空箱状且沿着蒸发器10的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而具有规定长度,在其开口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分别安装有第1帽20以及第2帽22。如图1所示,以成为垂直下方向(箭头C1方向)的方式配置第1集液箱12,以成为垂直上方向(箭头C2方向)的方式配置第2集液箱14。第1帽20以及第2帽22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例如具有:与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截面形状对应且形成为截面大致长方形状的主体部24a、24b;和形成在上述主体部24a、24b的大致中央部上的配管连接部26a、26b。而且,第1帽20以及第2帽22以使其主体部24a、24b覆盖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一端部的方式安装,使形成为圆筒状的配管连接部26a、26b从上述一端部向着离开的方向(箭头B1方向)而以规定长度突出,并且使上述配管连接部26a、26b与该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内部连通(参照图4以及图5)。此外,在配管连接部26a、26b的内部分别安装有管状的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该导入管28例如以能够插入至第1帽20的配管连接部26a的方式设置,且具有:插入至该配管连接部26a的插入部32a;和与该插入部32a相邻且连接有配管(未图示)的连接部34a。而且,通过在使插入部32a向配管连接部26a插入的状态下焊接,而使连接部34a在相对于上述配管连接部26a仅以规定长度突出的状态下固定。导出管30例如以能够插入至第2帽22的配管连接部26b的方式设置,且具有:插入至该配管连接部26b的插入部32b;和与该插入部32b相邻且连接有配管的连接部34b。而且,通过在使插入部32b向配管26b插入的状态下焊接,而使连接部34b在相对于配管连接部26b仅以规定长度突出的状态下固定。即,包括导入管28在内的第1帽20作为向第1集液箱12内供给制冷剂的导入部来发挥作用,包括导出管30在内的第2帽22作为从第2集液箱14内排出制冷剂的导出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第1集液箱12的内部设有第1分离板36,其设在厚度方向(箭头A方向)的中央且沿着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延伸。该第1分离板36从第1集液箱12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且一分为二地划分为第1集液箱12中的成为下游侧(箭头A2方向)的下游侧空间S1和成为上游侧(箭头A1方向)的上游侧空间S2。此外,在第1分离板36的一端部上,设有与该第1分离板36的延伸方向(箭头B方向)正交且将上游侧空间S2的一端部封闭的第1分隔壁38,另一方面,在下游侧空间S1中,在从上述一端部向着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成为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设有与上述第1分离板36的延伸方向(箭头B方向)正交的第2分隔壁40。由此,下游侧空间S1由第2分隔壁40沿着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一分为二,且其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与导入管28以及第1帽20的内部连通,另一方面,上游侧空间S2由第1分隔壁38封闭且不与上述导入管28以及第1帽20连通。此外,如图4所示,第1分隔壁38形成于相比与第1集液箱12连接的多个管16中的、连接在最靠近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的管16更加靠近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的位置上。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第2集液箱14的内部设有第2分离板42,其设在厚度方向(箭头A方向)的中央且沿着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延伸。该第2分离板42从第2集液箱14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且一分为二地划分为第2集液箱14中的成为下游侧(箭头A2方向)的下游侧空间S3和成为上游侧(箭头A1方向)的上游侧空间S4,并且在另一端部附近形成有连通孔44而使上述上游侧空间S4和上述下游侧空间S3之间连通。此外,在第2集液箱14的内部,在第2分离板42的一端部上形成有第3分隔壁46,该第3分隔壁46与上述第2分离板42的延伸方向(箭头A方向)正交且将下游侧空间S3的端部封闭。另外,第3分隔壁46形成在相对于与第2集液箱14连接的多个管16中的成为最靠近一端部侧的管16而更加靠近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的位置上。在该下游侧空间S3中,在相对于第3分隔壁46仅以规定距离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延伸的位置上形成有第4分隔壁48,上述第4分隔壁48与连通孔44的开口部相比形成在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而且,在第2集液箱14的内部,在成为沿着上游侧空间S4的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形成有第5分隔壁50,由此上述上游侧空间S4沿着长度方向而一分为二。管16例如通过由铝材料构成的扁平状管形成,且形成为具有规定长度的一条直线状。该管16沿大致垂直方向(图1中箭头C方向)延伸,且以沿着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而相互隔开均等间隔的方式设置,并且,如图2~图5所示,以沿上述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厚度方向(箭头A方向)成对的方式并列设置。而且,管16的一端部与第1集液箱12连接,另一端部与第2集液箱14连接,并且在上述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下游侧的管16与下游侧空间S1、S3连接且连通,配置在上游侧的管16与上游侧空间S2、S4连接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0基本如上述构成,接下来对其动作以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此,边参照图6边说明从第1集液箱12的导入管28供给制冷剂、并从第2集液箱14的导出管30通过排出的情况。另外,该图6是示意表示蒸发器10中的制冷剂流动的概念图。首先,制冷剂从未图示的配管通过而从导入管28向第1集液箱12供给,向下游侧空间S1导入的制冷剂从构成第1热交换通路P1的管16通过而向第2集液箱14侧(箭头C2方向)流动。另外,制冷剂在第1集液箱12内与第1分隔壁38碰撞,由此不会向上游侧空间S2流动。然后,到达至第2集液箱14的下游侧空间S3的制冷剂在沿着该第2集液箱14而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流动之后,从构成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管16通过而向下方流动,并由第1集液箱12中的下游侧空间S1的第2分隔壁40而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导入。接着,第1集液箱12中的下游侧空间S1内的制冷剂在沿着该第1集液箱12而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流动之后,从构成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管16通过而再次向上方流动,并由第2集液箱14中的下游侧空间S3的第4分隔壁48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导入。然后,到达至第2集液箱14的下游侧空间S3的制冷剂从在第2分离板42上开口的连通孔44通过而向上游侧空间S4流入,随后从构成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管16通过而再次向下方流动,并向第1集液箱12中的上游侧空间S2导入。最后,向第1集液箱12的上游侧空间S2流入的制冷剂在沿着该第1集液箱12向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流动之后,从构成第5热交换通路P5的管16通过而向上方流动,并由第2集液箱14中的上游侧空间S4的第5分隔壁50向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导入,且从第2帽22以及导出管30通过而被排出。此时,在第2分离板42的一端部上设有将下游侧空间S3的一端部封闭的第3分隔壁46,因此不会导致从导出管30通过而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下游侧空间S3流入。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蒸发器10中大致平行设置的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一端部上,分别经由第1帽20以及第2帽22而设有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由此与在同一集液箱的同一端部上同时设有导入部以及导出部的以往技术的蒸发器相比,能够使成为空气流通方向(箭头A方向)的厚度尺寸小型化,并且即使在使该厚度尺寸小型化的情况下,由于在第1帽20以及第2帽22上分别仅设有单独的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所以也能够将上述导入管28以及上述导出管30设为希望的直径而相对于上述第1帽20以及第2帽22容易且确实地连接。此外,由于构成为,相对于第1集液箱12而经由第1帽20设有导入管28,且相对于第2集液箱14而经由第2帽22设有导出管30,所以与在单独的集液箱上连接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的以往的蒸发器相比,当使上述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分别与第1帽20以及第2帽22的配管连接部焊接而连接时,能够付与充分的热量来焊接。其结果是,能够将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以充分的强度相对于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固定。而且,能够使导入管28与导出管30充分离开地配置,因此,即使在例如因配管设计的关系而在上述导入管28以及/或上述导出管30上设置弯曲的情况下,也无需考虑相互的布局,从而能够增加布局的自由度。另外,将第1帽20与第2帽22设为相同形状,因此能够使单独的帽通用化,与设为彼此不同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缩减以及组装性的提高。此外,在该构成中,通过在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4的端部上设置第1帽20以及第2帽22,而能够自如地改变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的布局,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上述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的连接目标的布局对应的设计变更。接着,对图7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蒸发器100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具体说明。此外,图7是示意表示蒸发器100中的制冷剂流动的概念图。如图7所示,该蒸发器100是以沿其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箭头A方向)相邻的方式设有4个热交换通路P1~P4的4通路式蒸发器,在第1集液箱102的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安装有第2帽22、且在该第2帽22上设有供制冷剂排出的导出管30,在上述点上,该蒸发器100与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0不同。即,在该蒸发器100中,在第1集液箱102上同时设有导入管28和导出管30。第1集液箱102在第1分离板104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上分别设有第1分隔壁38以及第2分隔壁106,该第1分隔壁38以及第2分隔壁106以将上游侧空间S2的两端部封闭的方式与该第1分离板104正交地形成。此外,在第1集液箱102的下游侧空间S1中,在沿着其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设有与第1分离板104正交的第3分隔壁108,从而将上述下游侧空间S1一分为二。第2集液箱110在第2分离板112的一端部附近以及另一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开口的第1连通孔114以及第2连通孔116,且使由上述第2分离板112划分的上游侧空间S4与下游侧空间S3连通。在该下游侧空间S3中,在沿着其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设有与第2分离板112正交的第4分隔壁118,从而将上述下游侧空间S3以及上游侧空间S4一分为二。而且,制冷剂从第1集液箱102的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通过导入管28而向内部供给,导入至下游侧空间S1的制冷剂从构成第1热交换通路P1的管16通过而向上方流动,并由第2集液箱110的下游侧空间S3的第4分隔壁118向一端部侧(箭头B1方向)导入。然后,制冷剂从在第2分离板112上开口的第1连通孔114通过而向上游侧空间S4流动之后,从构成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管16通过而向下方流动,并向第1集液箱102的上游侧空间S2导入。接着,在第1集液箱102的上游侧空间S2中,制冷剂沿着该第1集液箱102而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流动之后,从构成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管16通过而向上方流动,并向第2集液箱110的上游侧空间S4导入。最后,在制冷剂从第2集液箱110的上游侧空间S4通过第2连通孔116而向下游侧空间S3流动之后,从构成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管16通过而向下方流动,并从第1集液箱102的下游侧空间S1通过第2帽22以及导出管30而向外部排出。如上所述,在第1变形例的蒸发器100中,将包括导入管28在内的第1帽20设在第1集液箱102的一端部上,且将包括导出管30在内的第2帽22设在上述第1集液箱102的另一端部上,由此能够在同一第1集液箱102上设置导入管28以及导出管30,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4通路式的蒸发器100。接下来,对图8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蒸发器150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另外,图8是示意表示蒸发器150中的制冷剂流动的概念图。如图8所示,该蒸发器150是以沿其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箭头A方向)相邻的方式设有3个热交换通路P1~P3的3通路式蒸发器,在第2集液箱152的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上安装有第2帽22,且在该第2帽22上设有供制冷剂排出的导出管30,在上述点上,该蒸发器150与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0不同。即,在该蒸发器150中,导入管28和导出管30以在第1集液箱12和第2集液箱152上彼此不同的方式设置。第1集液箱12在沿着第1分离板154的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设有第2分隔壁156,该第2分隔壁156以将下游侧空间S1沿长度方向一分为二的方式与该第1分离板154正交地形成,并且在另一端部附近形成有将上游侧空间S2与下游侧空间S1连通的连通孔158。此外,在第2集液箱152上,在从其一端部向着另一端部延伸的第2分离板160的另一端部上形成有第3分隔壁162,以面向导出管30的方式形成的第3分隔壁162与上述第2分离板160的延伸方向正交且形成在下游侧空间S3的另一端部侧。由此,下游侧空间S3由第2分离板160和第3分隔壁162封闭。另一方面,上游侧空间S4通过第2帽22而与导出管30连通。而且,制冷剂从设在第1集液箱12上的导入管28通过而向内部供给,导入至下游侧空间S1的制冷剂从构成第1热交换通路P1的管16通过而向上方流动,并向第2集液箱152的下游侧空间S3导入。该制冷剂在沿着第2集液箱152的下游侧空间S3而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流动之后,从构成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管16通过而向下方流动,并由第1集液箱12的下游侧空间S1的第2分隔壁156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导入。接着,在该第1集液箱12的下游侧空间S1中,在制冷剂从连通孔158通过而向上游侧空间S2流动之后,从构成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管16通过而向上方流动,并向第2集液箱152的上游侧空间S4导入。最后,制冷剂沿着第2集液箱152的上游侧空间S4而向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流动,且从第2帽22以及导出管30通过而向外部排出。此时,第3分隔壁162将下游侧空间S3的另一端部侧(箭头B2方向)封闭,因此制冷剂不会向上述下游侧空间S3流动。如上所述,在第2变形例的蒸发器150中,将包括导入管28在内的第1帽20设在第1集液箱12的一端部上,将包括导出管30在内的第2帽22设在第2集液箱152的另一端部上,由此能够在不同的2个集液箱即第1集液箱12以及第2集液箱12、152的不同端部上设置导入管28和导出管30,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3通路式的蒸发器15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地采用各种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