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664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chiller)的冷却系统,其中,该冷却装置通过制冷剂的冷凝热或蒸发热对作为热介质的调温用循环液的温度进行调节。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结构:在热泵中,当使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进行除霜运转(defrost working),以除去因外部气体温度等条件而附着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内的配管上的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详细而言,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结构:在除霜运转时,使室内热交换器用膨胀阀全闭,不使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流动,通过废热回收器从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吸热来使制冷剂蒸发。

另一方面,对于通过制冷剂的冷凝热或蒸发热对作为热介质的调温用(例如空调用)循环液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热泵式的冷却装置,也同样地存在进行除霜运转(即除去附着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内的配管上的霜)的情况,在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中,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在除霜运转过程中不进行循环液的温度调节,因此如果规定台数以上的冷却装置(尤其是所有冷却装置)在同一时期进行除霜运转,则无法充分进行(或完全无法进行)循环液的温度调节。

关于这一点,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结构:以当从各致冷设备(冷却装置)发出除霜运转的请求时仅使预先设定的台数的致冷设备(冷却装置)同时执行除霜运转的方式对每规定台数的制冷设备(冷却装置)输出除霜允许信号(参照专利文献2的第0104段),在可同时进行除霜运转的可用台数为2台以上的情况下,针对除霜请求信号,直到成为可用台数为止而输出除霜允许信号(参照专利文献2的第0111段)。即,专利文献2公开了直到可同时进行除霜运转的可用台数为止而以请求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573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226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专利文献2虽然公开了直到可同时进行除霜运转的可用台数为止而以请求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但并未公开除霜运转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彼此的优先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其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能够在直到规定台数为止而以请求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决定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彼此的优先级。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通过制冷剂的冷凝热或蒸发热对作为热介质的调温用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行调节,上述冷却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多台冷却装置中的任意1台冷却装置被指定为主机的冷却装置,上述多台冷却装置中的需要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对上述主机的冷却装置请求上述除霜运转,上述主机的冷却装置对于请求了上述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中的、按顺序先请求的预先确定的规定台数的冷却装置允许上述除霜运转,上述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以规定周期对上述主机的冷却装置请求上述除霜运转,上述主机的冷却装置在上述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存在多台的情况下,以上述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上述除霜运转。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上述主机的冷却装置对于上述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相同的冷却装置彼此,以识别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上述除霜运转。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通过制冷剂的冷凝热或蒸发热对作为热介质的调温用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行调节,上述冷却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对上述多台冷却装置进行动作控制的控制机构,上述多台冷却装置中的需要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对上述控制机构请求上述除霜运转,上述控制机构对于请求了上述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中的、按顺序先请求的预先确定的规定台数的冷却装置允许上述除霜运转,上述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以规定周期对上述控制机构请求上述除霜运转,上述控制机构在上述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存在多台的情况下,以上述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上述除霜运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中,能够在直到规定台数为止而以请求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决定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彼此的优先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概要结构的系统图。

图2是冷却系统中的一个冷却装置的概要框图。

图3是表示正在进行冷却运转的冷却运转状态的冷却装置的概要框图。

图4是表示正在进行加热运转的加热运转状态的冷却装置的概要框图。

图5是表示正在进行除霜运转的除霜运转状态的冷却装置的概要框图。

图6是表示在将冷却装置的台数设为8台的情况下的冷却系统中,进行从各冷却装置向主机的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请求、以及主机的冷却装置对各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的允许或禁止的状态的一例的概念图,是表示主机的冷却装置允许在请求除霜运转顺序上请求顺序早的2台冷却装置进行除霜运转、并禁止比该2台冷却装置晚的3台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在将冷却装置的台数设为8台的情况下的冷却系统中,进行从各冷却装置向主机的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请求、以及主机的冷却装置对各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的允许或禁止的状态的一例的概念图,是主机的冷却装置在图6所示的2台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允许在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顺序上请求次数大的待机中的2台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并禁止请求次数比2台冷却装置小的1台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将冷却装置的台数设为8台的情况下的冷却系统中,进行从各冷却装置向主机的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请求、以及主机的冷却装置对各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的允许或禁止的状态的一例的概念图,是主机的冷却装置在图7所示的2台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允许剩余的1台冷却装置的除霜运转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图6至图8所示的例子中冷却系统的调温能力、以及各冷却装置的运转状态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基于主机的冷却装置对各冷却装置的除霜控制而进行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1的概要结构的系统图。

图1所示的冷却系统1构成为并联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100。此外,以下,有时将热泵式的冷却装置仅称为冷却装置。

详细而言,冷却系统1具备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n为2以上的整数)和循环液回路200。各冷却装置100(1)~100(n)被设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各冷却装置100(1)~100(n)的额定输出被设为均相同。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对各冷却装置100(1)~100(n)仅标注附图标记100。

冷却系统1还具备:循环液回路200,其铺设在省略图示的调温对象区域(例如空调对象区域)并供作为热介质的调温用(例如空调用)的循环液流通;以及循环泵300(1)~300(n),其针对循环液回路200的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的每台冷却装置来设置并使循环液在循环液回路200中循环,构成为通过循环泵300(1)~300(n)对在循环液回路200中流动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行调节。在此,作为循环液,只要是作为热介质而发挥作用的液体那么就可以是任一种液体,代表性地能够例示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循环液例如也可以是在水中含有防冻液的液体。

循环液回路200由以下部分构成:流入干管210,其使循环液向流入于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的方向流动;流入支管211(1)~211(n),其使来自流入干管210的循环液朝向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分别分流;流出干管220,其使循环液向从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流出的方向流动;以及流出支管221(1)~221(n),其使来自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的循环液朝向流出干管220分别合流。

具体而言,流入支管211(1)~211(n)分别将流入干管210的与各冷却装置100(1)~100(n)对应的分支部和各冷却装置100(1)~100(n)的循环液流入侧连接。另外,流出支管221(1)~221(n)分别将各冷却装置100(1)~100(n)的循环液流出侧和流出干管220的与各冷却装置100(1)~100(n)对应的合流部连接。在流入支管211(1)~211(n)和流出支管221(1)~221(n)中的任一方(在本例中为流出支管221(1)~221(n))上分别设有在循环液回路200中使循环液循环的循环泵300(1)~300(n)。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冷却系统1中,通过循环泵300(1)~300(n)而循环的循环液从流入干管210经由各流入支管211(1)~211(n)被分配至各冷却装置100(1)~100(n),在各冷却装置100(1)~100(n)中被调节温度。温度被调节后的循环液从各冷却装置100(1)~100(n)经由各流出支管221(1)~221(n)在流出干管220中合流,在循环液回路200的调温对象区域(例如空调对象区域)中循环。流入干管210和流出干管220的负载侧例如经由未图示的热交换器分别进行连接而构成闭合回路。

图2是冷却系统1中的一个冷却装置100的概要框图。此外,在图2中示出流入支管211(1)~211(n)中的一个流入支管211,示出流出支管221(1)~221(n)中的一个流出支管221,并且,示出循环泵300(1)~300(n)中的一个循环泵300。

冷却装置100对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0进行驱动,通过制冷剂的冷凝热或蒸发热来调节循环液的温度。

即,冷却装置100具备:压缩机10,其将制冷剂吸入/排出;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其使制冷剂与空气(具体地说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用于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的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用风扇30;膨胀阀40,其使由压缩机10压缩后的制冷剂膨胀;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其使循环液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发动机60,其驱动压缩机10;以及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其回收发动机60的余热,该冷却装置100能够执行后述的加热运转、冷却运转或除霜运转(defrost working)。在本例中,膨胀阀40包括可封闭的第一膨胀阀41和可封闭的第二膨胀阀42。

压缩机10也可以是并联地连接有多台压缩机的设备,同样地,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也可以是并联地连接有多台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的设备。

详细而言,冷却装置100还具备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回路110、供对发动机60进行冷却的发动机冷却水流通的冷却水回路120、冷却水回路120用的循环泵130以及控制装置140。

在制冷剂回路110上设有压缩机10、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膨胀阀40以及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

制冷剂回路110具备四通阀111、桥接回路112、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第一制冷剂通路113d、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第一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113f、第二制冷剂通路113g、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第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113i以及第二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j。

四通阀111构成为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0的指示信号而在第一连接状态(图2示出的状态)与第二连接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连接状态中,将流入口(图2中的下侧)与一方连接口(图2中的左侧)连接并且将另一方连接口(图2中的右侧)与流出口(图2中的上侧)连接,在第二连接状态中,将流入口与另一方连接口连接并且将一方连接口与流出口连接。由此,四通阀111能够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桥接回路112具备四个止回阀(第一止回阀112a、第二止回阀112b、第三止回阀112c以及第四止回阀112d),由包括两个止回阀(第一止回阀112a和第二止回阀112b)的第一止回阀列1121以及包括其余的两个止回阀(第三止回阀112c和第四止回阀112d)的第二止回阀列1122构成。

第一止回阀列1121将第一止回阀112a和第二止回阀112b以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变得相同的方式串联地连接。第二止回阀列1122将第三止回阀112c和第四止回阀112d以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变得相同的方式串联地连接。而且,第一止回阀列1121和第二止回阀列1122以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变得相同的方式并列地连接。

在桥接回路112中,将第一止回阀112a与第二止回阀112b之间的连接点设为第一中间连接点P1,将第一止回阀112a与第三止回阀112c之间的连接点设为流出连接点P2,将第三止回阀112c与第四止回阀112d之间的连接点设为第二中间连接点P3,将第二止回阀112b与第四止回阀112d之间的连接点设为流入连接点P4。

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将压缩机10的排出口与四通阀111的流入口连接。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将四通阀111的流出口与压缩机10的吸入口连接。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将四通阀111的一方连接口与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的一方连接口连接。第一制冷剂通路113d将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的另一方连接口与桥接回路112的第一中间连接点P1连接。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将桥接回路112的流出连接点P2与膨胀阀40(具体地说第一膨胀阀41和第二膨胀阀42)的一侧连接。第一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113f将构成膨胀阀40的第一膨胀阀41的另一侧与桥接回路112的流入连接点P4连接。第二制冷剂通路113g将桥接回路112的第二中间连接点P3与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一方制冷剂连接口连接。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将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另一方制冷剂连接口与四通阀111的另一方连接口连接。第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113i将构成膨胀阀40的第二膨胀阀42的另一侧与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第二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j将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的制冷剂流出口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的中途的合流点P5连接。在此,在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中将合流点P5的下游侧(压缩机10侧)设为合流通路113b1。

第一膨胀阀41和第二膨胀阀42均能够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0的指示信号来调整开度。由此,第一膨胀阀41和第二膨胀阀42能够调整制冷剂回路110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详细而言,第一膨胀阀41和第二膨胀阀42均并联地连接有可封闭的多个膨胀阀。通过设为这种结构,第一膨胀阀41和第二膨胀阀42能够组合开放的膨胀阀来调整制冷剂回路110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100还具备分油器(oil separator)81、蓄液器(accumulator)82以及储蓄器(receiver)83。

分油器81设于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将制冷剂内含有的压缩机10的润滑油进行分离并且将分离后的润滑油经由阀81a(具体而言电磁阀)返回至压缩机10。蓄液器82设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的合流通路113b1,将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或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中未完全蒸发的制冷剂液体进行分离。储蓄器83设于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临时蓄存来自桥接回路112的高压液体制冷剂。

冷却水回路120构成对发动机60进行冷却的发动机冷却水的通路,具备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121、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122、散热器123、流出通路124a、流入通路124b、第一通路124c至第五通路124g。

流出通路124a将发动机60的流出口与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121的流入口(图2中的下侧)连接。流入通路124b将散热器123的流出口与发动机60的流入口连接。第一通路124c将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121的一方流出口(图2中的上侧)与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122的流入口(图2中的左侧)连接。第二通路124d将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121的另一方流出口(图2中的右侧)与散热器123的流入口连接。第三通路124e将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122的一方流出口(图2中的上侧)与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的冷却水流入口连接。第四通路124f将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122的另一方流出口(图2中的右侧)与流入通路124b的中途的合流点P6连接。第五通路124g将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的冷却水流出口和流入通路124b的与合流点P6相比位于上游侧的合流点P7连接。循环泵130在流入通路124b中设于发动机60的流入口与合流点P6之间。循环泵13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0的指示信号,在冷却水回路120中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属于制冷剂回路110和冷却水回路120双方。

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121在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低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一温度(例如71℃)的情况下,使来自发动机60的发动机冷却水朝向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122流动,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冷却水为第一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来自发动机60的发动机冷却水朝向散热器123流动。由此,冷却水回路120能够在发动机冷却水低于第一温度的情况下,使发动机冷却水向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122循环,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冷却水为第一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发动机冷却水向散热器123循环。

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122在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低于比第一温度低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二温度(例如60℃)的情况下,使来自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121的发动机冷却水朝向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和流入通路124b的合流点P6双方流动,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为第二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来自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121的发动机冷却水朝向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流动。由此,冷却水回路120能够在发动机冷却水低于第二温度的情况下,使发动机冷却水向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和流入通路124b的合流点P6循环,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冷却水为第二温度以上且低于第一温度的情况下,使发动机冷却水向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循环。

此外,能够通过设于冷却水回路120的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来检测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

构成循环液回路200的流入支管211将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循环液流入口和流入干管210(参照图1)的与冷却装置100对应的分支部连接。构成循环液回路200的流出支管221将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循环液流出口和流出干管220(参照图1)的与冷却装置100对应的合流部连接。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属于制冷剂回路110和循环液回路200双方。

压缩机10经由离合器11与发动机60连接。离合器11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0的指示信号,采取从发动机60向压缩机10传递驱动力的连接状态以及切断驱动力从发动机60向压缩机10的传递的切断状态。

冷却装置100还具备第一压力传感器151、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压力传感器152、第二温度传感器162以及转速传感器170。

第一压力传感器151和第一温度传感器161分别设于合流通路113b1,检测合流通路113b1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第二压力传感器15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62分别设于第二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j,检测第二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j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转速传感器170设于发动机60,检测发动机60的转速。

循环液回路200具备流入循环液温度传感器231和流出循环液温度传感器232。

详细而言,流入循环液温度传感器231设于流入支管211,检测向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流入的循环液(具体而言流入支管211内的循环液)的温度。流出循环液温度传感器232设于流出支管221,检测从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流出的循环液(具体而言流出支管221内的循环液)的温度。

控制装置140根据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制冷剂回路110、冷却水回路120以及循环液回路200的驱动进行控制。由此,冷却装置100能够调整在循环液回路200中流动的循环液的温度。

详细而言,控制装置140通过压缩机10对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向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排出。控制装置140在进行对循环液回路200的循环液进行冷却的冷却运转的冷却运转时,将四通阀111设为第一连接状态,使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与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连通并且使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连通。另外,控制装置140在进行对循环液回路200的循环液进行加热的加热运转的加热运转时,将四通阀111设为第二连接状态,使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连通并且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连通。

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在冷却运转时作为使制冷剂放热并液化的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在加热运转时作为使制冷剂吸热并气化的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在冷却运转时作为使制冷剂吸热来将循环液冷却的冷却装置而发挥功能,在加热运转时作为使制冷剂放热来将循环液加热的加热器而发挥功能。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作为使制冷剂吸热并气化的蒸发器而发挥功能。

第一膨胀阀41和第二膨胀阀42并列地配置于桥接回路112的下游侧。第一膨胀阀41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0的指示信号,在冷却运转时调整经由桥接回路112流向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制冷剂的流量,在加热运转时调整经由桥接回路112流向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的制冷剂的流量。第二膨胀阀42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0的指示信号,调整流向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的制冷剂的流量。

控制装置140具有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处理部141以及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RAM(Randa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部142。

控制装置140通过由处理部141将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42的ROM中的控制程序加载到存储部142的RAM上并执行,来进行各种构成要素的动作控制。

在上述说明的冷却装置100中,通过适当地进行冷却运转或加热运转,能够调整在循环液回路200中流动的循环液的温度。

首先,参照图3说明基于冷却装置100进行的冷却运转的运转动作,接着,参照图4说明基于冷却装置100进行的加热运转的运转动作。

[冷却运转]

图3是表示正在进行冷却运转的冷却运转状态的冷却装置100的概要框图。

在冷却装置100中,在进行冷却运转时,控制装置140将四通阀111切换为第一连接状态而使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与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连通并且使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连通。这样,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称为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分油器81向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流动。

流动至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中流通的空气温度。因此,热量从高压气体制冷剂向空气移动。其结果是,高压气体制冷剂失去冷凝热而液化,成为高压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称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也就是说,在冷却运转中,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作为使高压气体制冷剂放热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而发挥功能。

高压液体制冷剂从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经由第一制冷剂通路113d向桥接回路112的第一中间连接点P1流动。第一中间连接点P1位于第二止回阀112b的流出口侧并且位于第一止回阀112a的流入口侧,因此高压液体制冷剂不会向第二止回阀112b和第三止回阀112c流动,而是从第一中间连接点P1经由第一止回阀112a和流出连接点P2向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流动。

控制装置140在进行冷却运转时,打开第一膨胀阀41而关闭第二膨胀阀42,以使得高压液体制冷剂向第一膨胀阀41侧流动而不向第二膨胀阀42侧流动。因此,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上的储蓄器83而通过第一膨胀阀41。

在第一膨胀阀41中,高压液体制冷剂膨胀而成为低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以下,称为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一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113f向桥接回路112的流入连接点P4流动。流入连接点P4位于第二止回阀112b和第四止回阀112d的流入口侧,但是上述高压液体制冷剂向第一中间连接点P1和流出连接点P2流动。因此,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由于与向第一中间连接点P1和流出连接点P2流动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不会向第二止回阀112b和第三止回阀112c流动,而是从流入连接点P4经由第四止回阀112d、第二中间连接点P3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113g向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流动。

在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制冷剂回路110侧流动的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在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循环液回路200侧流动的循环液的温度。因此,热量从循环液向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移动。其结果是,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得到蒸发热而气化,成为低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称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循环液通过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冷却。也就是说,在冷却运转中,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作为使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吸热的循环液的冷却装置而发挥功能。

之后,低压气体制冷剂从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向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流动。此时,控制装置140通过四通阀111使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连通,因此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上的蓄液器82被吸入到压缩机10。

在冷却装置100中,以后,同样地,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冷却运转的动作。

[加热运转]

图4是表示正在进行加热运转的加热运转状态的冷却装置100的概要框图。

在冷却装置100中,在进行加热运转时,控制装置140将四通阀111切换为第二连接状态而使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连通并且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连通。这样,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分油器81向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流动。

在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制冷剂回路110侧流动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的循环液回路200侧流动的循环液的温度。因此,热量从高压气体制冷剂向循环液移动。其结果是,高压气体制冷剂失去冷凝热而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循环液通过制冷剂的放热作用而被加热。也就是说,在加热运转中,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作为使高压气体制冷剂放热的循环液的加热器而发挥功能。

高压液体制冷剂从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经由第二制冷剂通路113g向桥接回路112的第二中间连接点P3流动。第二中间连接点P3位于第三止回阀112c的流入口侧并且位于第四止回阀112d的流出口侧,因此高压液体制冷剂不会向第一止回阀112a和第四止回阀112d流动,而是从第二中间连接点P3经由第三止回阀112c和流出连接点P2向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流动。

控制装置140在进行加热运转时,打开第一膨胀阀41而关闭第二膨胀阀42,以使得高压液体制冷剂向第一膨胀阀41侧流动而不向第二膨胀阀42侧流动。因此,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上的储蓄器83通过第一膨胀阀41。

在第一膨胀阀41中,高压液体制冷剂膨胀而成为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一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113f向桥接回路112的流入连接点P4流动。流入连接点P4位于第二止回阀112b和第四止回阀112d的流入口侧,但是上述高压液体制冷剂向第二中间连接点P3和流出连接点P2流动。因此,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由于与向第二中间连接点P3和流出连接点P2流动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不向第四止回阀112d和第一止回阀112a流动,而是从流入连接点P4经由第二止回阀112b和第一制冷剂通路113d而向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流动。

流动至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的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中流通的空气的温度。因此,热量从空气向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移动。其结果是,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得到蒸发热而气化,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也就是说,在加热运转中,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作为使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吸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功能。

之后,低压气体制冷剂从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向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流动。此时,控制装置140通过四通阀111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连通,因此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上的蓄液器8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0。

在冷却装置100中,以后,同样地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加热运转的动作。

[除霜运转]

另外,在进行加热运转的情况下,向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供给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因此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内的配管被冷却。此时,根据外部气体温度等条件,存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内的配管上附着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冷却装置100进行除霜运转。

接着,参照图5说明基于冷却装置100进行的除霜运转的运转动作。

图5是表示正在进行除霜运转的除霜运转状态的冷却装置100的概要框图。

在冷却装置100中,在进行除霜运转时,与冷却运转同样地,控制装置140将四通阀111切换为第一连接状态而使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a与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113c连通并且使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113h与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连通。这样,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分油器81向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流动。

与冷却运转同样地,流动至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失去冷凝热而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也就是说,在除霜运转中,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作为使高压气体制冷剂放热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而发挥功能。

与冷却运转同样地,高压液体制冷剂从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经由第一制冷剂通路113d、桥接回路112的第一中间连接点P1、第一止回阀112a以及流出连接点P2向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流动。

控制装置140在进行除霜运转时,打开第二膨胀阀42而关闭第一膨胀阀41,以使得高压液体制冷剂向第二膨胀阀42侧流动而不向第一膨胀阀41侧流动。因此,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113e上的储蓄器83通过第二膨胀阀42。

在第二膨胀阀42中,高压液体制冷剂膨胀而成为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113i向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流动。

在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的制冷剂回路110侧流动的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在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的冷却水回路120侧流动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因此,热量从发动机冷却水向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移动。其结果是,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得到蒸发热而气化,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也就是说,在除霜运转中,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作为使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吸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功能。

之后,低压气体制冷剂从发动机余热回收器70经由第二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j、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113b的合流点P5、合流通路113b1以及蓄液器82被吸入到压缩机10。

在冷却装置100中,以后,同样地,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除霜运转的动作。

在上述说明的除霜运转中,向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供给高压气体制冷剂,因此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内的配管被加热。其结果是,在加热运转中附着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上的霜被除去。另外,在除霜运转中,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不向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50流动,因此不会产生伴随制冷剂蒸发的循环液温度降低。

[关于对冷却系统的各冷却装置的控制]

另外,在连接有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的冷却系统1中,在进行将附着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内的配管上的霜除去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在除霜运转过程中不进行循环液的温度调节(详细而言加热运转),因此如果规定台数以上的冷却装置100(尤其是所有冷却装置100(1)~100(n))在同一时期进行除霜运转,则无法充分地进行(或完全无法进行)循环液的温度调节。

关于这一点,在以往的冷却系统中,如上所述,构成为当从各冷却装置产生了除霜运转的请求时,仅使预先设定的台数的冷却装置同时执行除霜运转,在可同时进行除霜运转的可用台数为2台以上的情况下,直到可同时进行除霜运转的可用台数为止而以请求的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参照专利文献2),但并不为决定了除霜运转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彼此的优先级的结构。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1具备对各冷却装置100(1)~100(n)进行如下那样的动作控制的控制机构。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控制机构是各冷却装置100(1)~100(n)的控制装置140的集合体,各控制装置140(1)~140(n)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冷却系统1将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中的任意一台指定为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i为1至n中的任意的整数)。此外,控制机构被设为对各冷却装置100(1)~100(n)进行统一控制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以与各冷却装置100(1)~100(n)分开设置。

各冷却装置100(1)~100(n)为了除去附着在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0上的霜而执行除霜运转的除霜控制。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例如在加热运转的连续执行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除霜运转。为了在判断为需要除霜运转的情况下进行应对,而准备有除霜控制。除霜控制是如下的控制:对于判断为需要除霜运转的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并不在同一时期超过预先确定的规定台数(在同一时期允许除霜运转的台数即同时除霜允许台数)地使其执行除霜运转,而是以同时除霜允许台数为限度地使其执行除霜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除霜允许台数能够设为,使从冷却装置100所连接的台数即连接台数中减去1台而得到的台数除以允许基准台数(其成为用于允许除霜运转的基准,在本例中为4台),将得到的值的小数点以下舍弃并对得到的值加上1台的台数。

即,在将连接台数设为n(n≥2)、将允许基准台数设为c时,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能够由以下的式(1)算出。

m=INT[(n-1)/c]+1···式(1)

其中,式(1)内的“INT”为将中括号内的式[(n-1)/c]的值的小数点以后舍弃的函数。

例如,在将允许基准台数c设为4的情况下,若连接台数n为2台以上4台以下,则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为1台,若连接台数n为5台以上8台以下,则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为2台。

另外,构成为,包含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在内的多台冷却装置100(1)~100(n)(子机)在判断为需要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需要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具体而言对控制装置140(i))请求除霜运转(具体而言,发送请求除霜运转的信号)。此外,在请求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为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本身的情况下,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自身请求除霜运转。

另外,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构成为在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了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中,直到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为止而以请求除霜运转的请求先后顺序来允许除霜运转(具体而言,发送允许除霜运转的信号)。此外,在接收除霜运转的允许的冷却装置100为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本身的情况下,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本身接收除霜运转的允许。

例如,在将冷却装置100的连接台数n设为8台的情况下,当在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了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1)、冷却装置100(4)、100(6)~100(8)中以冷却装置100(1)、冷却装置100(4)、100(6)、100(7)及100(8)的顺序请求了除霜运转时,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直到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在本例中为2台)为止而以冷却装置100(1)及冷却装置100(4)的请求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

另外,在各冷却装置100(1)~100(n)中构成为,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以规定周期(具体而言,每隔规定的处理时间地)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具体而言,发送请求除霜运转的信号)。

在此,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是指,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了除霜运转但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未允许除霜运转的(禁止运转的)冷却装置。

而且,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构成为,在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存在多台的情况下,以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在后述的图6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为请求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除霜运转。在此,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是指,在从需要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最初请求除霜运转时到基于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进行的除霜运转的最新的允许判断时为止请求了除霜运转的次数。另外,除霜运转的请求时间是指,在从需要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最初请求除霜运转时到基于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进行的除霜运转的最新的允许判断时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对各冷却装置100(1)~100(n)附加有互不相同的识别编号(在本例中为1~n),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构成为,对于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相同的冷却装置100彼此,以识别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在图6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为从小到大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除霜运转。

图6至图8是表示在将冷却装置100的连接台数n设为8台的情况下的冷却系统1中,进行从各冷却装置100(1)~100(8)向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的除霜运转请求、以及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各冷却装置100(1)~100(8)的除霜运转的允许或禁止的状态的一例的概念图。

此外,在图6至图8的例子中,在各冷却装置100(1)~100(8)中,对于负载容量而言6台冷却装置100的运转容量足以,因此示出了使2台冷却装置100(3)、100(5)停止而通过6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进行加热运转的例子。详细而言示出如下例子:对于进行加热运转的各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在判断为需要除霜运转而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了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1)、100(4)、100(6)~100(8)中,在请求除霜运转的请求先后顺序上处于上位的2台冷却装置100的顺序设为冷却装置100(1)及冷却装置100(4)的顺序,剩余的冷却装置100(6)~100(8)的顺序以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设为冷却装置100(6)、冷却装置100(8)及冷却装置100(7)的顺序。

即,图6示出如下状态: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允许在请求除霜运转的请求先后顺序上早的2台冷却装置100(1)、100(4)的除霜运转,并禁止比2台冷却装置100(1)、100(4)晚的3台冷却装置100(6)~100(8)的除霜运转。

图7示出如下状态: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在图6所示的2台冷却装置100(1)、100(4)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允许在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顺序上请求次数大的待机中的2台冷却装置100(6)、100(8)的除霜运转,并禁止请求次数比2台冷却装置100(6)、100(8)小的1台冷却装置100(7)的除霜运转(继续待机状态)。

另外,图8示出如下状态: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在图7所示的2台冷却装置100(6)、100(8)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允许剩余的1台冷却装置100(7)的除霜运转。

图9是表示在图6至图8所示的例子中冷却系统1的调温能力、及各冷却装置100(1)~100(8)的运转状态的时序图。

此外,在图9中,节温器开启(thermo-on)是指压缩机10运转的状态,节温器关闭(thermo-off)是指压缩机10停止的状态。另外,除霜运转开启是指进行除霜运转的状态,除霜运转关闭是指未进行除霜运转的状态。在图6至图9所示的例子中,节温器开启状态下的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在除霜运转关闭时进行加热运转,在除霜运转开启时进行除霜运转。另外,本来就处于停止中的冷却装置100(3)、100(5)在节温器关闭时停止,在节温器开启时进行加热运转。

(主机的冷却装置对各冷却装置的控制动作)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6至图9所示的例子来说明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各冷却装置100(1)~100(n)的控制动作。

图10是表示基于主机的冷却装置(i)对各冷却装置100(1)~100(n)的除霜控制而进行的控制动作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冷却系统1中,当8台冷却装置100(1)~100(8)中2台冷却装置100(3)、100(5)停止而6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进行加热运转时(参照图9中的α1),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判断是否需要除霜运转(步骤S1)。根据该判断结果,在加热运转中的6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中的5台冷却装置100(1)、100(4)、100(6)~100(8)需要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需要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1)、100(4)、100(6)~100(8)将除霜请求标志FLa(1)、FLa(4)、FLa(6)~FLa(8)设为ON(参照图6),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步骤S2)。在此,除霜请求标志FLa(1)~FLa(8)及后述的除霜允许标志FLb(1)~FLb(8)在初始状态下为OFF。

接着,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于与各冷却装置100(1)~100(8)对应的除霜允许标志FLb(1)~FLb(8),在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在本例中为冷却装置100(1)、100(4)、100(6)~100(8))中以请求除霜运转的请求先后顺序将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在本例中为2台)量的冷却装置100(在本例中为冷却装置100(1)、100(4))的除霜允许标志FLb(1)、FLb(4)设为ON(参照图6),以请求除霜运转的请求先后顺序对同时除霜允许台数(在本例中为2台)量的冷却装置100(1)、100(4)允许除霜运转(步骤S3)。

由此,被允许了除霜运转的2台冷却装置100(1)、100(4)从加热运转变为除霜运转(步骤S4),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6台减少2台而成为4台冷却装置100(2)、100(6)~100(8),因此空闲容量能力减少(参照图9中的α2)。因此,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节温器关闭的停止中的2台冷却装置100(3)、100(5)设为节温器开启而使其进行加热运转,使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4台增加2台而成为6台冷却装置100(2)、100(3)、100(5)、100(6)~100(8)(参照图9中的α3)。

接着,在除霜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1)、100(4)处于除霜运转中的情况下(步骤S5:否),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6)~100(8)以规定周期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步骤S6)。另一方面,在除霜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1)、100(4)中,当霜被除去而不再需要除霜运转时(步骤S5:是),结束除霜运转(步骤S7),将除霜请求标志FLa(1)、FLa(4)设为OFF,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除霜允许标志FLb(1)、FLb(4)设为OFF(参照图7)。

由此,将除霜请求标志FLa(1)、FLa(4)设为OFF的2台冷却装置100(1)、100(4)从除霜运转返回至加热运转,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6台增加2台而成为8台冷却装置100(1)~100(8),因此空闲容量能力增加(参照图9中的α4)。因此,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本来处于停止中但当前处于节温器开启的加热运转中的2台冷却装置100(3)、100(5)设为节温器关闭而使其停止,使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8台减少2台而成为6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参照图9中的α5)。

接着,经过步骤S8(步骤S8:是)及步骤S9(步骤S9:是)而转移至步骤S10,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在本例中为冷却装置100(6)~100(8))以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降序)且对于请求次数相同的冷却装置100彼此以识别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升序)进行排序(步骤S10),将冷却装置100(6)~100(8)的顺序设为冷却装置100(6)、冷却装置100(8)及冷却装置100(7)的顺序。此外,在本例中,由于冷却装置100(8)的请求次数比冷却装置100(7)的请求次数大,因此冷却装置100(6)~100(8)的顺序为冷却装置100(6)、冷却装置100(8)及冷却装置100(7)的顺序,但是例如在冷却装置100(8)及冷却装置100(7)为相同请求次数的情况下,由于冷却装置100(8)的识别编号为“8”而冷却装置100(7)的识别编号为“7”,因此冷却装置100(6)~100(8)的顺序为冷却装置100(6)、冷却装置100(7)及冷却装置100(8)的顺序。

之后,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于与各冷却装置100(1)~100(8)对应的除霜允许标志FLb(1)~FLb(8),在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在本例中为冷却装置100(6)~100(8))中,将在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顺序上请求次数大的且在请求次数相同的冷却装置彼此中识别编号小的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在本例中为2台)量的冷却装置100(在本例中为冷却装置100(6)、100(8))的除霜允许标志FLb(6)、FLb(8)设为ON(参照图7),对在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顺序上请求次数大的且请求次数相同的冷却装置彼此中识别编号小的同时除霜允许台数(在本例中为2台)量的冷却装置100(6)、100(8)允许除霜运转(步骤S11)。

由此,被允许了除霜运转的2台冷却装置100(6)、100(8)从加热运转变为除霜运转(步骤S4),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6台减少2台而成为4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7),因此空闲容量能力减少(参照图9中的α6)。因此,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节温器关闭的停止中的2台冷却装置100(3)、100(5)设为节温器开启而使其进行加热运转,使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4台增加2台而成为6台冷却装置100(1)~100(5)、100(7)(参照图9中的α7)。

接着,在除霜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6)、100(8)处于除霜运转中的情况下(步骤S5:否),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7)以规定周期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步骤S6)。另一方面,在除霜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6)、100(8)中,当霜被除去而不再需要除霜运转时(步骤S5:是),结束除霜运转(步骤S7),将除霜请求标志FLa(6)、FLa(8)设为OFF,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除霜允许标志FLb(6)、FLb(8)设为OFF(参照图8)。

由此,将除霜请求标志FLa(6)、FLa(8)设为OFF的2台冷却装置100(6)、100(8)从除霜运转返回至加热运转,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6台增加2台而变为8台冷却装置100(1)~100(8),因此空闲容量能力增加(参照图9中的α8)。因此,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本来处于停止中但当前处于节温器开启的加热运转中的2台冷却装置100(3)、100(5)设为节温器关闭而使其停止,使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8台减少2台而成为6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参照图9中的α9)。

接着,经过步骤S8(步骤S8:是)及步骤S9(步骤S9:否)而转移到步骤S12,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于与各冷却装置100(1)~100(8)对应的除霜允许标志FLb(1)~FLb(8),将对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的剩余的1台冷却装置100(在本例中为冷却装置100(7))的除霜允许标志FLb(7)设为ON(参照图8),对剩余的1台冷却装置100(7)允许除霜运转(步骤S12)。

由此,被允许了除霜运转的1台冷却装置100(7)从加热运转变为除霜运转(步骤S4),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6台减少1台而成为5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因此空闲容量能力减少(参照图9中的α10)。因此,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节温器关闭的停止中的1台冷却装置100(在本例中为冷却装置100(3))设为节温器开启而使其进行加热运转,使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5台增加1台而成为6台冷却装置100(1)~100(4)、100(6)、100(8)(参照图9中的α11)。

接着,在除霜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7)中,当霜被除去而不再需要除霜运转时(步骤S5:是),结束除霜运转(步骤S7),将除霜请求标志FLa(7)设为OFF,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除霜允许标志FLb(7)设为OFF。

由此,将除霜请求标志FLa(7)设为OFF的1台冷却装置100(7)从除霜运转返回至加热运转,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6台增加1台而成为7台冷却装置100(1)~100(4)、100(6)~100(8),因此空闲容量能力增加(参照图9中的α12)。因此,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将本来处于停止中但当前处于节温器开启的加热运转中的1台冷却装置100(3)设为节温器关闭而使其停止,使加热运转中的冷却装置100从7台减少1台而成为6台冷却装置100(1)、100(2)、100(4)、100(6)~100(8)(参照图9中的α13)。

而且,当没有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时(步骤S8:否),结束除霜控制。

此外,在图6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将冷却装置100的台数设为8台,但不限定于此,冷却装置100的台数也可以为2台~7台或9台以上。

另外,在图6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存在多台的情况下,以请求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上述除霜运转,但也可以以请求时间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上述除霜运转。

另外,在图6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于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相同的冷却装置100彼此,以识别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除霜运转,但也可以以识别编号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除霜运转。

(关于本实施方式)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1,控制机构(在本例中为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于请求了除霜运转的冷却装置100,直到预先确定的规定台数(同时除霜允许台数m)为止而以先请求的顺序先允许除霜运转,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以规定周期对控制机构(在本例中为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请求除霜运转,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在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存在多台的情况下,以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除霜运转,由此,对于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彼此,能够以必要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除霜运转。因此,能够在直到规定台数为止而以请求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决定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彼此的优先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在本例中为主机的冷却装置100(i))对于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相同的冷却装置100彼此,以识别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允许下一次的除霜运转,由此,对于除霜运转的请求次数或请求时间相同的冷却装置100彼此,能够在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100彼此中可靠地决定优先级。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不应限定性地进行解释。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并不受说明书正文的限制。另外,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和变更也全部在本发明范围内。

本申请要求给予2014年6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129487号的优先权。通过对此进行提及,而将其所有内容组入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连接有多台热泵式的冷却装置的冷却系统,尤其能够应用于如下用途:在直到规定台数为止而以请求先后顺序允许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决定除霜运转的待机中的冷却装置彼此的优先级。

附图标记说明

1:冷却系统

10:压缩机

11:离合器

20: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

30: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用风扇

40:膨胀阀

41:第一膨胀阀

42:第二膨胀阀

50:制冷剂-循环液热交换器

60:发动机

70:发动机余热回收器

81:分油器

81a:阀

82:蓄液器

83:储蓄器

100:冷却装置

110:制冷剂回路

111:四通阀

112:桥接回路

1121:第一止回阀列

1122:第二止回阀列

112a:第一止回阀

112b:第二止回阀

112c:第三止回阀

112d:第四止回阀

113a: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路

113b:第一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

113b1:合流通路

113c:第一气体制冷剂通路

113d:第一制冷剂通路

113e: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路

113f:第一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

113g:第二制冷剂通路

113h:第二气体制冷剂通路

113i:第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路

113j:第二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路

120:冷却水回路

121:第一节温器型切换阀

122:第二节温器型切换阀

123:散热器

124a:流出通路

124b:流入通路

124c:第一通路

124d:第二通路

124e:第三通路

124f:第四通路

124g:第五通路

130:循环泵

140:控制装置

141:处理部

142:存储部

151:第一压力传感器

152:第二压力传感器

161:第一温度传感器

162:第二温度传感器

170:转速传感器

200:循环液回路

210:流入干管

211:流入支管

220:流出干管

221:流出支管

231:流入循环液温度传感器

232:流出循环液温度传感器

300:循环泵

FLa:除霜请求标志

FLb:除霜允许标志

P1:第一中间连接点

P2:流出连接点

P3:第二中间连接点

P4:流入连接点

P5:合流点

P6:合流点

P7:合流点

c:允许基准台数

m:同时除霜允许台数

n:连接台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