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0730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冷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及冰箱。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冰箱已成为家用电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越来越多形式、功能的冰箱开始被研发并使用。但无论其功能如何调整,其基本结构从始至终未发生变化。

冰箱通常的必备结构有:门体,由门体盖合后形成冷藏和/或冷冻腔体的箱体,设置于箱体内的冷藏室和/或冷冻室。

门体在盖合至箱体后,即可开启会比较费力是日常使用冰箱时,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门体开启时,冰箱外的热空气进入箱体内,并冷却收缩,导致冷藏室或冷冻室气压低于冰箱外气压,内外气压不平衡,造成门体难以开启。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及冰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冰箱门体在关闭后即可开启,费力不易打开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包括:

固定于冰箱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可将冰箱冷冻室连通至冷藏室或冰箱外,其包括:连通管壳;设置于连通管壳靠近冷冻室一端的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一透气孔连通,且宽度小于第一透气孔宽度的连通通道;

所述连通管壳与冷冻室室壁之间粘接有第一双面胶带,所述第一双面胶带与连通管壳端面形状相适配。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连通管固定于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所述连通管壳由一体成型且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中间连接管及冷藏室连接头组成,三者皆固定于发泡定型后形成的发泡体内;

所述冷冻室连接头通过第一双面胶带粘接至冷冻室室壁;所述冷藏室连接头与冷藏室室壁之间粘接有第二双面胶带,所述第二双面胶带与连通管壳端面形状相适配;

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所述连通通道设置于中间连接管,所述冷藏室连接头设置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一端与连通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冷藏室相连通。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连通管固定于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所述连通管壳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第一中间连接管、第二中间连接管及冷藏室连接头组成;

所述冷冻室连接头通过第一双面胶带粘接至冷冻室室壁;所述冷藏室连接头与冷藏室室壁之间粘接有第二双面胶带,所述第二双面胶带与连通管壳端面形状相适配;

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管设置有第一分支通道,所述第二中间连接管设置有第二分支通道,所述第一分支通道与第二分支通道连通后形成连通通道,所述冷藏室连接头设置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一端与连通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冷藏室相连通;

所述第二分支通道靠近第一分支通道一端设置有密闭球容纳腔,所述密闭球容纳腔内收容有一密闭球,所述密闭球在冷藏室气压大于冷冻室气压时,受冷藏室气压推动上升并漂浮,使冷藏室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两室气压平衡。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冷冻室连接头与第一中间连接管一体成型,所述冷藏室连接头与第二中间连接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管及第二中间连接管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管及第二中间连接管皆为弯管,第二中间连接管位于第一中间连接管下方。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连通管固定于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所述连通管壳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第三中间连接管、第四中间连接管及冷藏室连接头组成;

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所述第三中间连接管设置有第三分支通道,所述第四中间连接管设置有第四分支通道,所述第三分支通道与第四分支通道连通后形成连通通道,所述冷藏室连接头设置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一端与连通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冷藏室相连通;

所述第四分支通道靠近第三分支通道一端设置有弹簧容纳腔,所述弹簧容纳腔背离第三分支通道一端设置有密封塞容纳腔,所述弹簧容纳腔及密封塞容纳腔内分别收容有弹簧及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两端皆呈圆柱型,中部由靠近弹簧容纳腔一侧向另一侧逐渐缩小,形成圆台状;所述密封塞容纳腔的形状适配于密封塞;

当冷藏室气压大于冷冻室气压时,密封塞受冷藏室气压推动,压缩弹簧并向冷冻室方向移动,使冷藏室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两室气压平衡。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冷冻室连接头与第三中间连接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三中间连接管与第四中间连接管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四中间连接管与冷藏室连接头一体成型;

所述第三分支通道靠近弹簧容纳腔一端的开口宽度,小于弹簧内径。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连通管固定于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所述连通管壳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第五中间连接管、转接头、第六中间连接管及冷藏室连接头组成;

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所述第五中间连接管设置有第五分支通道,所述转接头设置有转接头通道,所述第六中间连接管设置有第六分支通道,所述第五分支通道、转接头通道及第六分支通道连通后形成连通通道,所述冷藏室连接头设置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一端与连通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冷藏室相连通;

所述第六分支通道靠近第五分支通道一端设置有弹簧容纳腔,所述弹簧容纳腔背离第五分支通道一端设置有密封塞容纳腔,所述弹簧容纳腔及密封塞容纳腔内分别收容有弹簧及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两端皆呈圆柱型,中部由靠近弹簧容纳腔一侧向另一侧逐渐缩小,形成圆台状;所述密封塞容纳腔的形状适配于密封塞;

当冷藏室气压大于冷冻室气压时,密封塞受冷藏室气压推动,压缩弹簧并向冷冻室方向移动,使冷藏室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两室气压平衡。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连通管固定于冰箱门体内,所述连通管壳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上连接管及下连接管组成,所述冷冻室连接头通过第一双面胶带粘接至冷冻室室壁;

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所述上连接管设置有上分支通道,下连接管设置有下分支通道,所述上分支通道及下分支通道连通后形成连通通道;

所述上连接管及下连接管皆为弯管,且下连接管背离上连接管一端的开口朝向冰箱箱体,下分支通道背离上分支通道一端依次收容有弹簧及密封帽,所述密封帽由直径较大的帽体及直径较小的支撑体组成,所述帽体收容于下分支通道,支撑体贯穿门体设置;

所述密封帽在冷冻室压力小于冰箱外部压力,门体被气压向箱体方向推动时,受到箱体壁的压力,压缩弹簧并向下分支通道内移动,使冰箱外部的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冷冻室气压与冰箱外部气压平衡。

优选方案中,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中,所述冷冻室连接头与上连接管一体成型,所述上连接管与下连接管可拆卸式连接。

一种冰箱,包括:门体及箱体,所述箱体设置有冷冻室,其中,所述冰箱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由于采用了固定于冰箱的连通管,并使连通管可将冷冻室连通至冷藏室或冰箱外,由此使得冷冻室可与冷藏室或冰箱外进行空气交换,在冷冻室气压小于冷藏室气压及冰箱外气压时,可通过接收冷藏室或冰箱外部的空气,达到与冷藏室气压或冰箱外气压相平衡,从而解决冰箱门体不易打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次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次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及冰箱,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所提供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可包括固定于冰箱的连通管,将连通管粘接于冰箱冷冻室室壁的第一双面胶带,需注意的是,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可仅包括以上所述结构,其做到将冷冻室与冷藏室或冰箱外连通即可;也可进行各种结构的优化与扩展,具体详见下文及附图所述的多个实施例。

所述连通管的基本结构设置有:连通管壳,所谓连通管壳是指连通管的壳体结构,可以由单一管壳组成,也可由多个管壳连接组成,其必备的特征为:两端开口,中部形成有用于作为空气交换通道的连通通道。

在连通管壳一端预留有一第一透气孔,其一端连通冷冻室,另一端连通至连通通道,所述第一透气孔外缘的那部分壳体可称之为冷冻室连接头,冷冻室连接头的端面通过第一双面胶带粘接至冷冻室室壁。需知的是,这种粘接是为了在冰箱发泡成型之间固定连通管壳的位置,使其能按照预设位置连通至冷冻室。可以理解的是,冷冻室要想连通至冷藏室或冰箱外,其室壁必然要预留出通孔,以适配第一透气孔,第一双面胶带的设置可保证发泡前后连通管壳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其使用方便性及低成本的特性,配合发泡过程中发泡剂对周边结构的弱冲击性,使得第一双面胶带成为了最为适配固定连通管壳的材料。

也就是说,本发明巧妙的利用了发泡的特性,将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生产成本、装配成本及装配复杂程度降到了最低;使冷冻室室壁除开孔适配第一透气孔外,不必再额外开设其他孔槽。

除基本结构外,本发明还结合文字描述及附图说明,详细描述了多种扩展结构,多种结构之间各有各的优点,但不能否认的是,上述基本结构是以下扩展结构的通用结构。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其由依次设置的第一双面胶带10、连通管20及第二双面胶带30组成,在冰箱发泡成型之前,连通管20两端分别由第一双面胶带10及第二双面胶带30固定于冷冻室室壁a及冷藏室室壁b,然后在注入发泡剂发泡后,连通管20就被固定于发泡剂内部,稳定性极强。

连通管20由虚体及实体两部组成,虚体有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气孔、连通通道及第二透气孔;实体有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211、中间连接管220及冷藏室连接头212,三者形成连接管壳。

对应设置的是,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211,连通通道设置于中间连接管220,第二透气孔设置于冷藏室连接头212,六者配合将冷冻室与冷藏室连通。

冷冻室连接头211的具体结构有:靠近冷冻室的连接部,及远离冷冻室的透气孔设置部(此处靠近与远离是连接部与透气孔设置部相对而言产生的);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透气孔设置部,连接部由透气孔设置部端面向外延伸而出,也就是说,连接部的内径与透气孔设置部的内径相同,连接部的外径大于透气孔设置部的外径,连接部是为了适配第一双面胶带10设置,其设置到目的是为了加强冷冻室连接头211与冷冻室室壁a的粘接可靠性,那么理所当然的,第一双面胶带10的形状适配于连接部的形状。

冷藏室连接头212的具体结构与冷冻室连接头211相同,不同的是,二者镜像对称设置,冷冻室连接头211靠近的是冷冻室,而冷藏室连接头212靠近的是冷藏室。

在具体实施时,连通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一透气孔及第二透气孔的直径是较佳的方案,因为,第一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空气更易向冷冻室扩散,第二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更易接收冷藏室的空气,连通通道直径若设置过大,则必然导致中间连接管220的尺寸过大,势必减少发泡材料的填充,影响冰箱的保温性能。

因为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整体结构较小,本发明为了进一步降低其制造成本及装配复杂程度,设置冷冻室连接部、中间连接管220及冷藏室连接部皆一体成型。

图3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由第一双面胶带10、连通管20、收容于连通管20内的密闭球230,及第二双面胶带30组成。

其中,所述连通管20固定于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分为实体部及虚体部,所述实体部即连接管壳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211、第一中间连接管221、第二中间连接管222及冷藏室连接头212组成。所述虚体部由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气孔、第一分支通道、第二分支通道及第二透气孔组成,所述第一分支通道及第二分支通道连通即可形成连通通道。在冰箱发泡成型之前,连通管20两端分别由第一双面胶带10及第二双面胶带30固定于冷冻室室壁a及冷藏室室壁b,然后在注入发泡剂发泡后,连通管20就被固定于发泡剂内部,稳定性极强。

对应设置的是,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211,第一分支通道设置于第一中间连接管221,第二分支通道设置于第二中间连接管222,第二透气孔设置于冷藏室连接头212。

冷冻室连接头211的具体结构有:靠近冷冻室的连接部,及远离冷冻室的透气孔设置部;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透气孔设置部,连接部由透气孔设置部端面向外延伸而出,也就是说,连接部的内径与透气孔设置部的内径相同,连接部的外径大于透气孔设置部的外径,连接部是为了适配第一双面胶带10设置,其设置到目的是为了加强冷冻室连接头211与冷冻室室壁a的粘接可靠性,那么理所当然的,第一双面胶带10的形状适配于连接部的形状。

冷藏室连接头212的具体结构与冷冻室连接头211相同,不同的是,二者形状相镜像,冷冻室连接头211靠近的是冷冻室,而冷藏室连接头212靠近的是冷藏室。

在具体实施时,连通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一透气孔及第二透气孔的直径是较佳的方案,因为,第一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空气更易向冷冻室扩散,第二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更易接收冷藏室的空气,连通通道直径若设置过大,则必然导致中间连接管的尺寸过大,势必减少发泡材料的填充,影响冰箱的保温性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连通通道的直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述第二分支通道可分为两部分,靠近冷藏室的第二通道本体及远离冷藏室的密闭球230容纳腔,密闭球230容纳腔的直径大于第二分支通道的直径,这样设置第一中间连接管221才可收容并连接于第二中间连接管222,第二通道本体的直径小于第二分支通道的直径,这样设置密闭球230才不会通过第二通道本体进入冷藏室。密闭球230容纳腔在与第二通道本体连接处设置有一过渡腔,所述过渡腔呈倒置的圆台状,适配过渡腔,所述第二中间连接管222管壁在该处也成倒置的圆台状。

所述密闭球230收容于密闭球230容纳腔,其直径应介于第二分支通道与第二通道本体之间,在自然状态下(冷冻室气压与冷藏室气压平衡时),密闭球230下端收容于所述过渡腔,以隔断冷冻室与冷藏室,使二者无法进行气流交换,以免影响彼此的功能(即放置冷藏室温度过低,而冷冻室温度过高);在冷藏室气压大于冷冻室气压时,受冷藏室气压推动上升并漂浮,使冷藏室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两室气压平衡,两室气压平衡后,密闭球230将重新恢复到自然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配合密闭球230功能的实现,第一中间连接管221及第二中间连接管222皆应设置为弯管,且第二中间连接管222应位于第一中间连接管221下方。

为了进一步地降低生产成本及装配复杂程度,本发明选择设置冷冻室连接头211与第一中间连接管221一体成型,冷藏室连接头212与第二中间连接管222一体成型。而为了密闭球230的顺利放置,本发明选择设置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管221及第二中间连接管222为可拆卸连接。

图5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如图5及图6所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由第一双面胶带10、连通管20、收容于连通管20内的弹簧40及密封塞50,以及第二双面胶带30组成。

其中,所述连通管20固定于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分为实体部及虚体部,所述实体部即连接管壳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211、第三中间连接管223、第四中间连接管224及冷藏室连接头212组成。所述虚体部由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气孔、第三分支通道、第四分支通道及第二透气孔组成,所述第三分支通道及第四分支通道连通即可形成连通通道。在冰箱发泡成型之前,连通管20两端分别由第一双面胶带10及第二双面胶带30固定于冷冻室室壁a及冷藏室室壁b,然后在注入发泡剂发泡后,连通管20就被固定于发泡剂内部,稳定性极强。

对应设置的是,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211,第三分支通道设置于第三中间连接管223,第四分支通道设置于第四中间连接管224,第二透气孔设置于冷藏室连接头212。

冷冻室连接头211的具体结构有:靠近冷冻室的连接部,及远离冷冻室的透气孔设置部;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透气孔设置部,连接部由透气孔设置部端面向外延伸而出,也就是说,连接部的内径与透气孔设置部的内径相同,连接部的外径大于透气孔设置部的外径,连接部是为了适配第一双面胶带10设置,其设置到目的是为了加强冷冻室连接头211与冷冻室室壁a的粘接可靠性,那么理所当然的,第一双面胶带10的形状适配于连接部的形状。

冷藏室连接头212的具体结构与冷冻室连接头211相同,不同的是,二者形状相镜像,冷冻室连接头211靠近的是冷冻室,而冷藏室连接头212靠近的是冷藏室。

在具体实施时,连通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一透气孔及第二透气孔的直径是较佳的方案,因为,第一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空气更易向冷冻室扩散,第二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更易接收冷藏室的空气,连通通道直径若设置过大,则必然导致中间连接管的尺寸过大,势必减少发泡材料的填充,影响冰箱的保温性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连通通道的直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述第四分支通道可分为三部分,由冷藏室向冷冻室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四通道本体、密封塞50容纳腔及弹簧40容纳腔,所述弹簧40及密封塞50分别收容于弹簧40容纳腔及密封塞50容纳腔,所述密封塞50两端皆呈圆柱型,中部由靠近弹簧40容纳腔一侧向另一侧逐渐缩小,形成圆台状;所述密封塞50容纳腔的形状适配于密封塞50。

自然状态下(即冷冻室气压与冷藏室气压平衡状态下),密封塞50在弹簧40的压力下,收容于密封塞50容纳腔,以隔断冷冻室与冷藏室,使二者无法进行气流交换,以免影响彼此的功能(即放置冷藏室温度过低,而冷冻室温度过高);在冷藏室气压大于冷冻室气压时,密封塞50受冷藏室气压推动,压缩弹簧40并向冷冻室方向移动,使冷藏室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两室气压平衡,两室气压平衡后,弹簧40及密封塞50将重新恢复到自然状态。

所述冷冻室连接头211与第三中间连接管223一体成型,所述第三中间连接管223与第四中间连接管224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四中间连接管224与冷藏室连接头212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分支通道靠近弹簧40容纳腔一端的开口宽度,小于弹簧40内径。

在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冷冻室连接头211与冷藏室连接头212是镜像对称设置的,即二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三中间连接管223及第四中间连接管224是直管。

图7是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由第一双面胶带10、连通管20、收容于连通管20内的弹簧40及密封塞50,以及第二双面胶带30组成。

其中,所述连通管20固定于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分为实体部及虚体部,所述实体部即连接管壳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211、第五中间连接管225、转接头227、第六中间连接管226及冷藏室连接头212组成。所述虚体部由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气孔、第五分支通道、转接头227通道、第六分支通道及第二透气孔组成,所述第五分支通道、转接头227通道及第六分支通道连通即可形成连通通道。在冰箱发泡成型之前,连通管20两端分别由第一双面胶带10及第二双面胶带30固定于冷冻室室壁a及冷藏室室壁b,然后在注入发泡剂发泡后,连通管20就被固定于发泡剂内部,稳定性极强。

对应设置的是,第一透气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211,第五分支通道设置于第五中间连接管225,转接头227通道设置于转接头227,第六分支通道设置于第六中间连接管226,第二透气孔设置于冷藏室连接头212。

冷冻室连接头211的具体结构有:靠近冷冻室的连接部,及远离冷冻室的透气孔设置部;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透气孔设置部,连接部由透气孔设置部端面向外延伸而出,也就是说,连接部的内径与透气孔设置部的内径相同,连接部的外径大于透气孔设置部的外径,连接部是为了适配第一双面胶带10设置,其设置到目的是为了加强冷冻室连接头211与冷冻室室壁a的粘接可靠性,那么理所当然的,第一双面胶带10的形状适配于连接部的形状。

冷藏室连接头212的具体结构与冷冻室连接头211相同,不同的是,二者形状相镜像,冷冻室连接头211靠近的是冷冻室,而冷藏室连接头212靠近的是冷藏室。

在具体实施时,连通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一透气孔及第二透气孔的直径是较佳的方案,因为,第一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空气更易向冷冻室扩散,第二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更易接收冷藏室的空气,连通通道直径若设置过大,则必然导致中间连接管的尺寸过大,势必减少发泡材料的填充,影响冰箱的保温性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连通通道的直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述第六分支通道可分为三部分,由冷藏室向冷冻室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六通道本体、密封塞50容纳腔及弹簧40容纳腔,所述弹簧40及密封塞50分别收容于弹簧40容纳腔及密封塞50容纳腔,所述密封塞50两端皆呈圆柱型,中部由靠近弹簧40容纳腔一侧向另一侧逐渐缩小,形成圆台状;所述密封塞50容纳腔的形状适配于密封塞50。

自然状态下(即冷冻室气压与冷藏室气压平衡状态下),密封塞50在弹簧40的压力下,收容于密封塞50容纳腔,以隔断冷冻室与冷藏室,使二者无法进行气流交换,以免影响彼此的功能(即放置冷藏室温度过低,而冷冻室温度过高);在冷藏室气压大于冷冻室气压时,密封塞50受冷藏室气压推动,压缩弹簧40并向冷冻室方向移动,使冷藏室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两室气压平衡,两室气压平衡后,弹簧40及密封塞50将重新恢复到自然状态。

所述冷冻室连接头211与第五中间连接管225一体成型,所述第五中间连接管225与第六中间连接管226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六中间连接管226与冷藏室连接头212一体成型;所述第五分支通道靠近弹簧40容纳腔一端的开口宽度,小于弹簧40内径。

具体实施时,所述冷冻室连接头211与冷藏室连接头212仅形状镜像,冷藏室连接头212的安装高度要大于冷冻室连接头211的安装高度,所述第五中间连接管225及转接头227皆设置为弯管。

图9是本发明次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次一较佳实施例中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于冰箱状态下的剖面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发明次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由第一双面胶带10、冷冻室连接头211、上连接管228、下连接管229、设置于下连接管229内的弹簧40,及贯穿下连接管229设置的密封帽60组成。

其中,所述连接管设置于门体c内,其包括实体部及虚体部,所述实体部由依次设置的冷冻室连接头211、上连接管228及下连接管229组成,所述虚体部由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气孔、上分支通道及下分支通道组成,所述上分支通道及下分支通道连通后形成连通通道。所述第一透气孔、上分支通道及下分支通道,依次对应设置于冷冻室连接头211、上连接管228及下连接管229。

在冰箱发泡成型之前,所述连接管首先由第一双面胶带10粘接至冷冻室室壁a预设位置,然后然后在注入发泡剂发泡后,连通管20就被固定于发泡剂内部,稳定性极强。

冷冻室连接头211的具体结构有:靠近冷冻室的连接部,及远离冷冻室的透气孔设置部;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于透气孔设置部,连接部由透气孔设置部端面向外延伸而出,也就是说,连接部的内径与透气孔设置部的内径相同,连接部的外径大于透气孔设置部的外径,连接部是为了适配第一双面胶带10设置,其设置到目的是为了加强冷冻室连接头211与冷冻室室壁a的粘接可靠性,那么理所当然的,第一双面胶带10的形状适配于连接部的形状。

在具体实施时,连通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一透气孔及第二透气孔的直径是较佳的方案,因为,第一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空气更易向冷冻室扩散,第二透气孔的直径较大则更易接收冷藏室的空气,连通通道直径若设置过大,则必然导致中间连接管的尺寸过大,势必减少发泡材料的填充,影响冰箱的保温性能。

所述上连接管228及下连接管229皆为弯管,且下连接管229背离上连接管228一端的开口朝向冰箱箱体d,下分支通道背离上分支通道一端依次收容弹簧40及密封帽60,所述密封帽60由直径较大的帽体及直径较小的支撑体组成,所述帽体收容于下分支通道,支撑体贯穿门体c设置;

所述密封帽60在自然状态下(不受箱体d作用力时),其受弹簧40的压力紧紧贴靠于连通管20,以隔断冷冻室与冰箱外部,使二者无法进行气流交换,以免影响冷冻室温度;而在冷冻室压力小于冰箱外部压力,门体c被气压向箱体d方向推动时,受到箱体d壁的压力,压缩弹簧40并向下分支通道内移动,使冰箱外部的空气进入冷冻室,直至冷冻室气压与冰箱外部气压平衡。由此可知,下连接管229横弯部(即垂直于箱体d壁的部分)的长度可设置为,足以保证弹簧40自然状态下可施压于密封帽60,使其密封连接管与外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门体及箱体,所述箱体设置有冷冻室,其中,所述冰箱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冰箱间室压力平衡装置。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