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71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平行流换热器是一种全铝换热器,它的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成为未来换热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平行流换热器用作柜机蒸发器时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缺点:如果室外机冷凝器使用的是铜圆管换热器,由于平行流蒸发器相比铜圆管换热器的内容积小很多,所以在系统运行时其内部能够储存的冷媒量也就十分有限。

制冷工况运行时,大部分冷媒流动在室外冷凝器中,由于铜圆管冷凝器内容积较大,此时需要的冷媒量相对较多。但是当系统制热工况运行时,此时大部分冷媒应该流动在室内蒸发器内,但由于平行流蒸发器内容积的限制,系统所需要的冷媒量较制冷状态时要小很多,多余的这部分冷媒无法流动在蒸发器内和外界换热,就会堆积在系统的其它部位,不但会造成系统的运行功率升高,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表现。以三匹柜机为例,这种冷媒不匹配的现象十分明显,制冷制热最佳的冷媒量可能会相差三四百克之多。相关技术中采用折中的方法,取制冷制热最佳冷媒量的中间值,这样使得平行流蒸发器在制冷和制热时都不是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性能表现明显打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换热效果好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回气口和排气口;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第四阀口与所述回气口连通;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储液支路,所述储液支路上设有储液腔,所述储液支路连接在所述第三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所述储液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和用于控制所述储液支路通断的支路阀体组件,其中,当所述空调系统制冷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储液支路断开,所述储液支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当所述空调系统制热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储液支路连通,所述储液支路与所述第三阀口断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储液支路,在储液支路上设置储液腔,由此,当空调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可以利用储液腔来匹配冷却介质,以使空调系统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而且储液支路上的支路阀体组件可以控制储液支路的通断,由此,当空调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可以通过控制储液支路的通断来匹配冷却介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上设有所述第三端口,所述储液腔贴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上设有所述第四端口,所述储液腔贴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上。

可选地,所述支路阀体组件包括第一支路电磁阀和第二支路电磁阀,所述第一支路电磁阀和所述第二支路电磁阀分别位于所述储液腔的两端。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管口、第二管口和第三管口,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二管口通过所述第二支路电磁阀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第三管口通过控制阀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三管口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阀为电磁阀。

可选地,所述换向组件为四通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支路与所述第三阀口之间设有选择支路,所述选择支路上设有选择电磁阀以控制所述选择支路的通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容积与所述储液腔的容积之和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容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储液腔包括多个间隔开且彼此连通的子腔室。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在制热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虚线所示的储液支路为断开状态;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虚线所示的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间的管路以及选择支路为断开状态;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虚线所示的储液支路为断开状态;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虚线所示的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间的管路以及选择支路为断开状态;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虚线所示的储液支路为断开状态;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冷却介质流动方向,虚线所示的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间的管路以及选择支路为断开状态。

附图标记:

空调系统100,

压缩机10,回气口110,排气口120,

换向组件20,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第三阀口230,第四阀口240,

第一换热器30,第一端口310,第二端口320,

第二换热器40,第一集流管410,第二集流管420,第三端口430,第四端口440,

节流装置50,

储液支路60,储液腔610,支路阀体组件620,第一支路电磁阀621,第二支路电磁阀622,

三通管70,第一管口710,第二管口720,第三管口730,控制阀740,

选择支路80,选择电磁阀8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空调系统100可以包括: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40,储液支路60和支路阀体组件62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有回气口110和排气口120。冷却介质可以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20排出压缩机10,经过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可以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10返回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具有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其中,第一阀口210与排气口120连通,第四阀口240与回气口110连通。

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30具有第一端口310和第二端口320,第一端口310与第二阀口220连通。第二换热器40具有第三端口430和第四端口440,第四端口44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第二换热器40的容积小于第一换热器30。

储液支路60连接在第三端口430和第二端口320之间,储液支路60上设有储液腔610,储液支路60可选择地与第三阀口23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储液支路60可选择地与第三阀口230连通”可以是说储液支路60可以与第三阀口230连通,如图4中的箭头x1所示的冷却介质流向,此时,表示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处于连通状态;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也可以处于断开状态,如图5中所示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之间管路为虚线,此时,表示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之间为断开状态。

如图1-图3所示,支路阀体组件620可以用于控制储液支路60通断。其中,如图2所示,当空调系统100制冷时,第一阀口210与第二阀口220连通,第三阀口23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如图4所示,此时,储液支路60断开,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如图4中箭头x1所示流动方向);如图3所示,当空调系统100制热时,第一阀口21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此时,如图5所示,储液支路60连通(如图5中依次沿箭头B5,B6,B7所示的流动方向),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断开(如图5中所示的虚线管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器30可以设置在室外,第二换热器40可以设置在室内。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工作时,如图2所示,从压缩机10排气口120流出的冷却介质依次沿箭头:a1→a2→a3→a4→a5→a6→a7→a8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最后从回气口110返回到压缩机10内,以完成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具体地,如图2所示,经压缩机10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冷却介质从排气口120排出压缩机10后,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和第二阀口220从第一端口310进入到室外的第一换热器30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0内凝结放热,由气态相变为液态。冷却介质从第二端口320流出第一换热器30并进入节流装置50,冷却介质在节流装置50进一步减压、降温,从第三端口430流入到第二换热器40内。低温的冷却介质在第二换热器40内吸热蒸发,从而达到了室内制冷的效果。经过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四端口440流出第二换热器40,并依次流过第三阀口230、第四阀口240,最后从回气口110流回压缩机10。

当空调系统100在制热模式下工作时,如图3所示,从压缩机10排气口120流出的冷却介质次沿箭头:b1→b2→b3→b4→b5→b6→b7→b8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最后从回气口110返回到压缩机10内,以完成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具体地,如图3所示,经压缩机10压缩的高温、高压冷却介质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20流出后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第三阀口230并从第四端口440进入到室内的第二换热器40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却介质在第二换热器40内放热凝结,由气态相变为液态,从而达到了室内制热的效果。随后冷却介质从第三端口430流入至节流装置50,冷却介质在节流装置50进一步减压、降温,从第二端口320流入到室外的第一换热器30内。低温的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0内吸热蒸发,经过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一端口310流出第一换热器30,并依次流过第二阀口220、第四阀口240,最后从回气口110流回压缩机10。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系统100在制冷和制热不同工作模式下,冷却介质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动方向不同。由于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0内和第二换热器40内具有不同的相态变化,例如,冷却介质在冷凝器内由气态相变为液态,在蒸发器内则有液态相变为气态。值得理解的是,这里所述的“冷凝器”可以是指高温、高压的冷却介质由气态相变为液态发生凝结放热的换热器,例如,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器30为冷凝器;而在制热模式下,第二换热器40为冷凝器。类似地,“蒸发器”可以是指低温冷却介质发生蒸发吸热的换热器,例如,在制冷模式下,第二换热器40为蒸发器;而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换热器30为蒸发器。

由于不同相态的冷却介质占用的空间体积不同,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空调系统的工作性能,将室外第一换热器的容积大于室内第二换热器的容积。然而,由于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不同,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器可以作为冷凝器的功能使用,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功能使用;而在制热模式下时,室内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第一换热器则作为蒸发器的作用。由此,单独将室外第一换热器的容积大于室内第二换热器的容积的设计,不能满足空调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冷却介质的合理匹配,导致空调系统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储液支路60,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储液支路60断开,此时,第一换热器30的容积大于第二换热器40的容积,空调系统100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而当空调系统100从制冷模式切换至制热模式下时,储液支路60连通,冷却介质可以匹配到储液腔610内。由此,使第二换热器40处的容积得到扩充,从而调整了空调系统100不同工作模式下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内的匹配问题,由此,使空调系统100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都具有较佳的运行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通过设置储液支路60,在储液支路60上设置储液腔610,由此,当空调系统1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可以利用储液腔610来匹配冷却介质,以使空调系统100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而且储液支路60上的支路阀体组件620可以控制储液支路60的通断,由此,当空调系统1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可以通过控制储液支路60的通断来匹配冷却介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一集流管410上设有第三端口430,储液腔610贴设在第一集流管410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换热器40可以为平行流蒸发器。如图4-图7所示,在第二换热器40的下方(如图4-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可以设置有第一集流管410,第一集流管410具有汇集冷却介质的作用,可以将冷却介质汇集并均布到第二换热器40的散热翅片中,散热翅片中经过热量交换的冷却介质也可以汇集流入到第一集流管410中。如图4-图7所示,储液腔610可以贴设在第一集流管410的下方(如图4-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由此,一方面,可以使空调系统100整体结构紧凑,缩小空调系统100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储液腔610贴设在第一集流管410的下端,可以使储液腔610内的冷却介质靠近第二换热器40。在制热模式下,如图5和图7所示,冷却介质在第二换热器40进行热量交换后,可以经储液支路60流入储液腔610内滞留并进一步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制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换热器40的第二集流管420上设有第四端口440,储液腔610贴设在第二集流管420上。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二换热器40的上方(如图8和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可以设置有第二集流管420,第二集流管420具有汇集冷却介质的作用,可以将冷却介质汇集并均匀分布到第二换热器40的散热翅片中,散热翅片中经过热量交换的冷却介质也可以汇集流入到第二集流管420中。如图8和图9所示,储液腔610可以贴设在第二集流管420的上方(如图8和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由此,一方面,可以使空调系统100整体结构紧凑,缩小空调系统100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储液腔610贴设在第二集流管420的上方,可以使储液腔610内的冷却介质靠近第二换热器40。在制热模式下,如图9所示,冷却介质在第二换热器40进行热量交换后,可以经储液支路60流入储液腔610内滞留并进一步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支路阀体组件620可以包括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分别位于储液腔610的两端。例如图4-图9中的示例所示,在储液腔61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其中,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可以设置在储液腔610的上游,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可以设置在储液腔610的下游,这里所述的“上游”和“下游”是相对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而言的。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的打开或关闭实现储液支路60的连通或断开。例如,如图4、图6和图8所示,在制冷模式下,无需使用储液腔610来匹配冷却介质,此时,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均处于关闭状态,储液支路60断开(图4、图6和图8中虚线管路所示);而在制热模式下,需要使用储液腔610来匹配冷却介质,如图5、图7和图9所示,此时,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均处于打开状态,储液支路60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9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可以包括:三通管70,三通管70的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管口710、第二管口720和第三管口730。其中,第一管口710与第二端口320连通,第二管口720通过第二支路电磁阀622与储液腔610连通,第三管口730通过控制阀740与第三端口430连通,控制阀740控制第三管口730与第三端口430之间的通断。由此,通过控制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及控制阀740的打开或关闭,可以调整冷却介质在空调系统100内的流路变化,以满足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冷却介质匹配需求。

进一步地,控制阀740可以为电磁阀。可以理解的是,电磁阀控制精确、可靠,控制阀740采用电磁阀,可以灵活、方便的控制电磁阀的打开或关闭,以满足空调系统1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冷却介质的不同流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换向组件20可以为四通阀,四通阀具有四个阀口。使用四通阀可以灵活、方便地控制切换空调系统100在不同模式下的流动状态。如图2所示,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阀口210和第二阀口220连通,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连通。而在制热模式下,如图3所示,第一阀口21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控制方便,切换灵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图9所示,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之间设有选择支路80,选择支路80上设有选择电磁阀810以控制选择支路80的通断。由此,通过设置选择支路80,可以在不使用储液腔610的情况下,可以连通选择支路80和第三阀口230,使储液腔610内滞留的冷却介质从选择支路80流回到冷却介质的循环系统中,以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效果。而且通过选择电磁阀810可以控制选择支路80的通断,例如,图4、图6和图8所示,在制冷模式下,选择电磁阀810处于打开状态,选择支路8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如图4、图6和图8中箭头x1所示的流动方向),此时冷却介质从第四端口440流入第三阀口230时,在选择支路80与第三阀口230的连通处形成负压,从而可以将储液腔610内滞留的冷却介质引流至第三阀口230,从而使冷却介质得到充分利用。而在制热模式下,如图5、图7和图9所示,冷却介质需要在储液腔610内循环流动,此时,需关闭选择电磁阀810,使选择支路80断开(如图5、图7和图9中虚线管路所示),防止选择支路80干涉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40的容积与储液腔610的容积之和大于等于第一换热器30的容积。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模式状态下运行时,第一换热器30作为冷凝器,而第二换热器40作为蒸发器,气态的冷却介质体积较大分布在容积较大的第一换热器30内;而当空调系统100从制冷模式切换至制热模式下运行时,第二换热器40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40作为蒸发器,此时体积较小的第二换热器40无法容纳全部气态冷却介质,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器40和储液腔610的容积之和大于等于第一换热器30,可以使气态冷却介质容纳在第二换热器40和储液腔610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冷却介质进行热量交换,以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储液腔610可以包括多个间隔开且彼此连通的子腔室。由此,一方面可以增强冷却介质在储液腔610内的滞留时间,从而可以延长储液腔610内冷却介质与空气热量交换的时间,以使空调系统100的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下面参照图1-图9以三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40,节流装置50,储液支路60,支路阀体组件620和三通管70。

其中,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有回气口110和排气口120。冷却介质可以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20排出压缩机10,经过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可以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10返回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为四通阀,换向组件20具有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其中,第一阀口210与排气口120连通,第四阀口240与回气口110连通。

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30具有第一端口310和第二端口320,第一端口310与第二阀口220连通。第二换热器40具有第三端口430和第四端口440,第四端口44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第二换热器40的容积小于第二换热器40。如图4所示,第二换热器40的下方(如图4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设置有第一集流管410,第二换热器40的上方(如图4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设置有第二集流管420。

储液支路60连接在第三端口430和第二端口320之间,储液支路60上设有储液腔610,如图4和图5所示,储液腔610贴设在第一集流管410的下方(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二换热器40的容积与储液腔610的容积之和大于等于第一换热器30的容积。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之间设有选择支路80,选择支路80上设有选择电磁阀810以控制选择支路80的通断。

如图4和图5所示,支路阀体组件620可以用于控制储液支路60通断,其中,支路阀体组件620包括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分别位于储液腔610的两端。

如图4和图5所示,三通管70的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管口710、第二管口720和第三管口730,第一管口710与第二端口320连通,第二管口720通过第二支路电磁阀622与储液腔610连通,第三管口730通过控制阀740与第三端口430连通,控制阀740控制第三管口730与第三端口430之间的通断,控制阀740为电磁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器30设置在室外,第二换热器40设置在室内。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工作时,如图2所示,第一阀口210与第二阀口220连通,第三阀口23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从压缩机10排气口120流出的冷却介质次沿箭头:a1→a2→a3→a4→a5→a6→a7→a8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最后从回气口110返回到压缩机10内,以进行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如图2所示,经压缩机10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冷却介质从排气口120排出压缩机10后,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和第二阀口220从第一端口310进入到室外的第一换热器30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0内凝结放热,由气态相变为液态。冷却介质从第二端口320流出第一换热器30并进入节流装置50,冷却介质在节流装置50进一步减压、降温,从第三端口430流入到第二换热器40内。低温的冷却介质在第二换热器40内吸热蒸发,从而达到了室内制冷的效果。经过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四端口440流出第二换热器40,并依次流过第三阀口230、第四阀口240,最后从回气口110流回压缩机10。

其中,如图4所示,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关闭,储液支路60断开(如图4中虚线管路所示)。从第二端口320流出的冷却介质经过三通管70的第一管口710和第三管口730(如图4中箭头A1所示的流动方向),从第三端口430流入至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一集流管410内(如图4中箭头A2所示的流动方向)。冷却介质从第一集流管410向上均匀分布至散热翅片内,冷却介质在散热翅片内经过热量交换后,汇集至上方的第二集流管420(如图4中箭头A3所示的流动方向),并从第四端口440流出第二换热器40,流入第三阀口230。如图4所示,在制冷模式下,选择电磁阀810打开,选择支路8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如图4中箭头x1所示的流动方向),当冷却介质从从第四端口440流入至第三阀口230时,使得选择支路80内形成低压区,从而将滞留在储液腔610内的冷却介质引流至第三阀口230。

当空调系统100在制热模式下工作时,如图3所示,第一阀口21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储液支路60与第三阀口230之间设有选择支路80,选择支路80上设有选择电磁阀810以控制选择支路80的通断。从压缩机10排气口120流出的冷却介质次沿箭头:b1→b2→b3→b4→b5→b6→b7→b8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最后从回气口110进入到压缩机10内,以完成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具体地,如图3所示,经压缩机10压缩的高温、高压冷却介质从压缩机10排气口120流出后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第三阀口230并从第四端口440进入到室内的第二换热器40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却介质在第二换热器40内放热凝结,由气态相变为液态,从而达到了室内制热的效果。冷却介质从第三端口430流入至节流装置50,冷却介质在节流装置50进一步减压、降温,从第二端口320流入到室外的第一换热器30内。低温的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0内吸热蒸发,经过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一端口310流出第一换热器30,并依次流过第二阀口220、第四阀口240,最后从回气口110流回压缩机10。

其中,如图5所示,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打开,储液支路60连通(如图5中箭头B5,B6,B7所示的流动方向)。从第三阀口230流出的冷却介质,经过第四端口440流入到第二换热器40上方的第二集流管420中(如图5中箭头B1,B2,B3所示的流动方向),第二集流管420中的冷却介质均匀流入到下方的散热翅片中,冷却介质在下方的散热翅片中经过热量交换后,汇集流入到下方的第一集流管410内(如图5中箭头B4所示的流动方向),并从第三端口430流入到储液支路60内(如图5中箭头B5和B6所示的流动方向),储液支路60内的冷却介质流入到储液腔610内滞留,冷却介质可以在储液腔610内进一步地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性能。从储液腔610流出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三通管70的第二管和第一管口710流到第二端口320(如图5中箭头B7所示的流动方向)。如图5所示,在制热模式下,选择电磁阀810关闭,选择支路80与第三阀口230断开(如图5中虚线所示的管路)。

由此,通过设置储液支路60,在储液支路60上设置储液腔610,由此,当空调系统1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可以利用储液腔610来匹配冷却介质,以使空调系统100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而且储液支路60上的支路阀体组件620可以控制储液支路60的通断,由此,当空调系统1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可以通过控制储液支路60的通断来匹配冷却介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

实施例二:

如图6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储液支路60在空调系统100中的布局位置不同。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空调系统100的局部结构中,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关闭,储液支路60断开(如图6中虚线管路所示)。冷却介质沿箭头:A1→A2→A3→A4→A5→A6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其中,控制阀740处于打开状态,冷却介质从第二端口320依次经过三通管70的第一管口710和第三管口730,从第三端口430流入第二换热器40下方(如图6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第一集流管410中,第一集流管410中的冷却介质均匀分布到上方(如图6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散热翅片中,冷却介质在散热翅片中进行热量交换后,汇集流入到上方(如图6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第二集流管420中,随后从第四端口440流向第三阀口230。如图6所示,此时,选择电磁阀810处于打开状态,选择支路8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当冷却介质从第四端口440流入到第三阀口230时,选择支路80形成低压区,从而将滞留在储液腔610内的冷却介质引流至第三阀口230处。

如图7所示,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下时,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打开,储液支路60连通。冷却介质沿箭头:B1→B2→B3→B4→B5→B6→B7→B8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其中,冷却介质从第三阀口230经第四端口440流入到第二换热器40上方(如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第二集流管420中,第二集流管420中的冷却介质均匀分布到下方(如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散热翅片中,并在散热翅片中经过热量交换后汇集到下方(如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第一集流管410中,随后冷却介质从第三端口430流出第二换热器40并经过储液支路60流入到第二集流管420上方的储液腔610内,冷却介质在储液腔内滞留并进一步进行热量交换,随后冷却介质依次经过三通管70的第二管口720和第一管口710流向第二端口320。

该实施例的管路布局有利于空调系统100的整体结构紧凑,从而减小空调系统100的占用空间,而且,该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有利于减少储液支路60的管路整体长度,从而可以节约管路用材,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三:

如图8和图9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储液支路60在空调系统100中的布局位置不同,而且,储液腔610贴设在第二集流管420的上方(如图8和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空调系统100的局部结构中,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关闭,储液支路60断开(如图8中虚线管路所示)。冷却介质沿箭头:A1→A2→A3→A4→A5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其中,控制阀740处于打开状态,冷却介质从第二端口320依次经过三通管70的第一管口710和第三管口730,从第三端口430流入第二换热器40下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第一集流管410中,第一集流管410中的冷却介质均匀分布到上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散热翅片中,冷却介质在散热翅片中进行热量交换后,汇集流入到上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第二集流管420中,随后从第四端口440流向第三阀口230。如图8所示,此时,选择电磁阀810处于打开状态,选择支路8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当冷却介质从第四端口440流入到第三阀口230时,选择支路80形成低压区,从而将滞留在储液腔610内的冷却介质引流至第三阀口230处。

如图9所示,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下时,第一支路电磁阀621和第二支路电磁阀622打开,储液支路60连通。冷却介质沿箭头:B1→B2→B3→B4→B5→B6→B7→B8所示的流动方向流动。其中,冷却介质从第三阀口230经第四端口440流入到第二换热器40上方的第二集流管420中,第二集流管420中的冷却介质均匀分布到下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散热翅片中,并在散热翅片中经过热量交换后汇集到下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第一集流管410中,随后冷却介质从第三端口430流出第二换热器40并经过储液支路60流入到第二集流管420上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储液腔610内,冷却介质在储液腔内滞留并进一步进行热量交换,随后冷却介质依次经过三通管70的第二管口720和第一管口710流向第二端口320。

在该实施例中,流通管路采用较多长直管形式,管路的急转弯道相距较远,根据流体的流通特性,有利于冷却介质在管路的顺畅流动,从而有利于空调系统100的节能减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