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7778阅读:1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散热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下、腐蚀性强、有毒等特殊的工作环境下,产品不能直接放置在工作位置,需要先放置在密闭容器中,通过密闭容器对产品进行保护,再将密闭容器连同产品整体放置到工作位置。这种结构虽然隔绝了工作环境对于产品的损害,但是也会导致产品的散热环境变得恶劣。因为在密闭环境下,产品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集聚在密闭容器中,不容易释放至外界,容器中的热量会不断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会使得产品本身以及密闭环境的温度不断升高,会导致产品整体或局部因温度过高而无法工作,甚至严重降低产品寿命。

目前一般的解决方案,是在密闭容器中增加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对产品的发热部分进行吹风,通过加强对流的方式增强发热部分的热交换能力,将产品释放的热量加速释放到密闭容器中,再通过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与容器壁产生热交换,从而冷却密闭容器中的空气,而容器壁再通过与外界的热交换实现热量的释放,也即目前的热量释放路径为:产品→密闭容器中的空气→密闭容器壁→外界环境。对于该热了释放路径而言,虽然风扇能将产品本身的热量释放到密闭容器中,但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与容器壁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是非常低的,会导致密闭容器中的温度不断上升,密闭容器内平衡状态下的温度经常会严重超过产品正常工作时的温度,导致产品无法正常运行,产品的使用寿命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常规的风扇其可靠性,尤其是长时间连续运行时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有局限性,一旦发生故障,对产品的危害将是致命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可靠,散热效率高,能保证产品正常运行的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包括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容器内设有隔板,模块安装于所述隔板上方,所述隔板下方形成储液腔且储液腔内充有冷却液,模块的散热部分与所述储液腔之间设有冷却液循环系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包括用来将冷却液输送至模块的散热部分的进液管、用来将换热后的冷却液输送至储液腔的回流管、以及设于储液腔内的下潜式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进液管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上方设置有安装柜,模块为多个并自下而上依次安装于所述安装柜内,多个模块为并联结构,所述进液管设有多个进液支管,多个进液支管与多个模块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回流管设有多个回流支管,多个回流支管与多个模块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上方设置有安装柜,模块为多个并自下而上依次安装于所述安装柜内,多个模块为串联结构,所述进液管将冷却液输送至第一个模块的散热部分,所述回流管将与最后一个模块换热后的冷却液输送至储液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包括用来将冷却液输送至模块的散热部分的进液管、用来将换热后的冷却液输送至储液腔的回流管、以及设于隔板上方的非潜式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进液管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上方设置有安装柜,模块为多个并自下而上依次安装于所述安装柜内,多个模块为并联结构,所述进液管设有多个进液支管,多个进液支管与多个模块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回流管设有多个回流支管,多个回流支管与多个模块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上方设置有安装柜,模块为多个并自下而上依次安装于所述安装柜内,多个模块为串联结构,所述进液管将冷却液输送至第一个模块的散热部分,所述回流管将与最后一个模块换热后的冷却液输送至储液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闭容器顶部设有进出口,所述进出口处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取消了可靠性较低的散热风扇,避免了因风扇损坏带来的风险;通过在密闭容器内设置隔板,隔板下方形成储液腔且储液腔内充有冷却液,在模块的散热部分与储液腔之间设置冷却液循环系统,利用冷却液循环系统在模块的散热部分与密闭容器壁(主要为容器底壁,同时包含部分侧壁)之间形成可靠、高效的散热路径,热量可通过该可靠、高效的散热路径直接排放到外界,避免常规的先排至密闭容器内(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与密闭容器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过低),能保证产品在密闭容器中正常运行,避免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1、密闭容器;11、进出口;12、密封盖;2、隔板;3、模块;4、储液腔;5、冷却液循环系统;51、进液管;511、进液支管;52、回流管;521、回流支管;53、循环泵;6、安装柜;7、串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包括密闭容器1,密闭容器1内设有隔板2,模块3安装于隔板2上方,隔板2下方形成储液腔4且储液腔4内充有冷却液,模块3的散热部分与储液腔4之间设有冷却液循环系统5。

该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取消了可靠性较低的散热风扇,避免了因风扇损坏带来的风险;通过在密闭容器内设置隔板,隔板下方形成储液腔且储液腔内充有冷却液,在模块的散热部分与储液腔之间设置冷却液循环系统,利用冷却液循环系统在模块的散热部分与密闭容器壁(主要为容器底壁,同时包含部分侧壁)之间形成可靠、高效的散热路径,热量可通过该可靠、高效的散热路径直接排放到外界,避免常规的先排至密闭容器内(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与密闭容器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过低),能保证产品在密闭容器中正常运行,避免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冷却液循环系统5包括用来将冷却液输送至模块3的散热部分的进液管51、用来将换热后的冷却液输送至储液腔4的回流管52、以及设于储液腔4内的下潜式的循环泵53,该下潜式的循环泵53与进液管51连接。储液腔4内的低温冷却液从循环泵53出来后进入模块3前端的进液管51,经过模块3的散热部分(例如液冷散热器)后,带走各模块3内部的热量并变成高温冷却液,最后经过模块3后端的回流管52回流至储液腔4,流入储液腔4内的高温冷却液通过密闭容器1臂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变成低温冷却液。

更进一步地,隔板2上方设置有安装柜6,模块3为多个并自下而上依次安装于安装柜6内,多模块3采用自上而下集中安放的形式,结构紧凑,密闭容器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更高,也更整齐美观;多个模块3为并联结构,相应地,进液管51设有多个进液支管511,多个进液支管511与多个模块3一一对应设置,回流管52设有多个回流支管521,多个回流支管521与多个模块3一一对应设置,可保证所有模块3的散热。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密闭容器1顶部设有进出口11,进出口11处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12。打开密封盖12,各构件、工作人员可通过进出口11进入密闭容器1内,便于设备的安装、维护。具体地,可采用螺栓等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多个模块3为串联结构,具体地可利用串接管道7将上下相邻的两个模块3串联起来,相应地,进液管51将冷却液输送至第一个模块3的散热部分,回流管52将与最后一个模块3换热后的冷却液输送至储液腔4。本实施例中,第一个模块3为顶部的模块3,最后一个模块3为底部的模块3。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采用非潜式的循环泵53,循环泵53设置于隔板2的上方。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密闭环境下的模块散热装置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三中多个模块3为并联结构,本实施例中多个模块3则为串联结构,具体地可利用串接管道7将上下相邻的两个模块3串联起来,相应地,进液管51将冷却液输送至第一个模块3的散热部分,回流管52将与最后一个模块3换热后的冷却液输送至储液腔4。本实施例中,第一个模块3为顶部的模块3,最后一个模块3为底部的模块3。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