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44164阅读:来源:国知局
流汇管134和所述第一合流汇管136。所述第一管路135与所述第一分流汇管134和第一合流汇管136相连通。具体地,在起始侧,该换热管13外壁与相应汇管的管壁密封连接,在结束侧,所述第二管路132外壁与相应汇管的管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管路132穿过相应。本实施例中,此处密封连接为钎焊连接。
[0029]所述换热器I包括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换热管排。所有换热管排的所述第一分流汇管134与第一入口管133相连通,所有换热管排的所述第一合流汇管136与第一出口管137相连通。所述第一入口管133设置有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入该换热器I的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口管设置有所述第一制冷剂流出该换热器I的第一出口。
[0030]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I包括平行并列设置的四个所述换热管排,分别设置有四根第一分流汇管134和第一合流汇管136。
[0031]所述第二分流装置与所述换热器I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排中的所述第二管路132相连通,所述第二合流装置与另一个所述换热管排中的第二管路132相连通,其他端部通过弯管结构138组成第二管路132的循环回路。由此可知,所述第二分流装置和所述第二合流装置仅与两个所述换热管排的所述第二管路132直接相连,其他通过所述弯管结构138组成蛇形循环回路。如此设计增加了所述第二制冷剂在该换热器I内部的循环路径,提高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换热效率。而且通过改变所述弯管结构138的连接方式可实现换热路径的改变,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流装置和所述第二合流装置分别与首排和末排所述换热管排中所述第二管路132直接相连,其余相邻端部通过弯头相连。更具体的,所述第二分流装置与所述第二合流装置为汇管结构,分别为第二分流汇管和第二合流汇管131,所述第二管路132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一分流汇管134和第一合流汇管136,首排的所述第二管路132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流汇管上,末排的所述第二管路132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合流汇管131上,其余换热管排中所述第二管路132的端部通过弯头结构组成第二管路的循环回路。
[0033]所述第二分流装置还可选择分液头组件,所述分液头组件包括分液头和连接该分液头与所述第二管路132的管路结构。
[0034]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每个所述换热管排的所述换热管13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分流汇管和所述第二合流汇管131上,若干所述第二分流汇管与第二入口管相连通,所有换热管排的所述第二合流汇管131与第二出口管相连通。所述换热器I还包括设置所述换热管13之间的翅片14。所述翅片14包括翅片14本体,该翅片14本体相应换热管13位置开设有二次翻边孔,所述换热管13贯穿该翅片14本体设置。翅片14的设置增大了自然冷风与所述第一制冷剂之间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0035]所述箱体11设置于所述换热管13的外周,用于保护内部结构并形成风道,结构设置有风机12安装座,为风机12设置提供安装基础。安装于该箱体11上的所述风机12的出风方向远离所述换热管13的管壁。优选的,所述风机12的出风方向垂直于所述换热管排形成的平面。所述风机12选择转速可调的轴流风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风机12转速。
[0036]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换热管13竖直设置。为提高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流动效率,所述第一分流装置和所述第一合流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热管13的顶端和底端位置。而所述第二制冷剂通常由带有动力的装置提供,为便于管路的连接,所述第二分流装置和所述第二合流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换热管13的顶端,但分置于两侧。
[0037]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管路132为铜管。
[0038]作为可替换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管路132的分流和合流可采用与前述第一管路135的分流和合流装置相同的结构。
[0039]作为可替换的实施例,所述换热管13为方形或圆形管状结构,其内设置有分割板将该换热管13分为并行的第一管路135和第二管路132。具体地,所述换热管13为圆形管,沿直径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将该换热管13分为并行的第一管路135和第二管路132。或者,所述换热管13为方形管,沿对角线方形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将该换热管13分为并行的第一管路135和第二管路132。S卩,所述换热管13不局限于套管一种结构。
[0040]显而易见地,所述换热管13的排列不局限于成排设置,可选择规则或者不规则的任意设置方式,以实现与自然冷风充分接触为目的。例如,可选择凹部朝向所述风机12的弯曲排列方式,该弯曲排列方式可实现更多根所述换热管13处于该风机12的作用范围,从而更大程度提高自然冷风对所述换热管13的换热效率。
[0041]作为可替换的,所述换热管13还可为圆形环绕形成圆盘结构。
[0042]图6至图8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制冷系统为应用于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的热管背板制冷系统。本发明同样可用于数据中心其他热管式的制冷系统,如吊顶式、列间式等。
[0043]所述应用于数据中心的热管背板制冷系统(简称制冷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冷源的冷源模组,吸收工作区域热量的工作模组2以及实现所述冷源模组或与所述工作模组2热交换的换热器I。以下根据两个不同的冷源模组(冷冻水模组3及压缩机冷源模组4)通过两个实施例对上述制冷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0044]实施例一
图6示出了本发明冷源模组为冷冻水模组3的数据中心热管背板制冷系统。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可分为设置于室内的工作模组2,设置于室外的换热器I和冷冻水模组3。
[0045]设置于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所述工作模组2包括复数个与机房设备对应设置的热管背板21。所述热管背板21的出口和入口通过连接管22分别与该工作模组2的第一总管23和第二总管25相连通。所述第一总管23与所述换热器I的第一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总管25与所述换热器I的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热管背板21、所述第一总管23、所述第二总管25、所述连接管22以及所述换热器I内部的所述第一管路135组成完整的工作模组2循环回路。所述工作模组2循环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为第一制冷剂。
[0046]本实施例中,连接所述热管背板21与所述第一总管23和所述第二总管25的连接管22均采用软管,如此设计方便机房设备的排列放置以及热管背板21开门维护设备。此夕卜,所述连接管22均设置有截止阀24,当某背板出现故障时,关闭相应截止阀24可在不影响其他背板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维修,有效提高了维护维修的便携性。
[0047]所述冷冻模组一般为机房建设之初自带的冷水机组,可提供一定温度的冷冻水,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包括制冷剂的出口结构和入口结构,分别为第三出口和第三入口。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换热器I的第二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冷冻模组与第二管路132组成完整的冷冻模组循环回路。该冷冻模组循环回路所循环的制冷剂是第二制冷剂。
[0048]该制冷系统还设置有三通恒温混水阀31。图7是该三通恒温混水阀31的连接示意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所述三通恒温混水阀31两入口分别与所述冷冻水模组3的出水口和该换热器I的第二出口相连,该三通恒温混水阀31的出口与该冷冻水模组3的回水口相连。当冷冻水模组3供水温度较低时,为防止热管系统出现凝露现象,控制系统会通过检测热管系统的供液温度的降低,自动调节三通恒温混水阀31,使得一部分冷冻水供水从B口直接旁通至C 口,同时换热器I内的流量将减小,从而达到减小换热量的目的。
[0049]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制冷剂即为水,所述第二分流装置选用汇管结构即可。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一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
所述第一制冷剂经热管背板21完成换热后,依次通过热管背板21出口、连接管22、第一总管23、第一入口进入换热器1,然后通过各排换热管排的第一分流汇管134进入第一管路135,通过第一管路135流向相应的第一合流汇管136,在此过程中完成与第二管路132内制冷剂和/或自然冷风的换热,随后依次经第一出口、第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