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设备及其内置油分离系统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13245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设备及其内置油分离系统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及其内置油分离系统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0002]由于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喷入大量的润滑油,制冷剂蒸气与油的混合物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由于润滑油不蒸发,就会在换热器的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传热效果和制冷效率。解决的办法在混合气体进入制冷系统前加一个油分离器,将润滑油分离出来。目前,大部分机组是将油分离器作为单独的容器,放在冷凝器前,使得润滑油进入制冷系统前被分离出来,但是这种结构生产成本高、占有空间又大,管路复杂等缺点。
[0003]为了克服以上外置油分的缺点,提出了内置油分的结构,目前的内置油分的有两种型式的,一种是内置于压缩机的油分离器,但是内置于压缩机的油分结构复杂,安装困难等缺点,所以又提出来了内置于冷凝器的油分离器,这种结构中国专利也已经公布了几篇专利,其结构基本上都相似,都是在冷凝器上面加一个弓形壳体的油分离器,但是油分离效率不是很高,且冷媒进入冷凝器的速度也不均匀,导致冷凝器的换热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其内置的油分离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管路简单的优点,且油分离效率高,能够有效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冷凝器的换热设备。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内置油分离系统的冷凝器,包括冷凝器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冷凝器本体内部的油分尚系统;
[0008]所述油分尚系统包括油分尚外壳,和设置在其内的分尚机构;
[0009]所述油分离外壳的上方倾斜设置有冷媒进口,所述油分离外壳包括正对于所述冷媒进口设置的第一下壳体,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内壁为垂直于所述冷媒进口方向的平面;
[0010]所述分离机构包括滤网。
[0011]优选的,所述油分离外壳还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壳体的第二下壳体,所述第一下壳体和所述第二下壳体的连接处形成回油槽。
[0012]优选的,所述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油分离系统轴向尺寸的中间位置,且在所述冷媒进口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滤网。
[0013]优选的,所述分离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网下面的均流板;所述均流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0014]优选的,所述均流板上靠近所述冷媒进口的通孔的孔径,小于远离所述冷媒进口的通孔的孔径。
[0015]优选的,所述均流板上通孔的孔径大小变化范围为从4mm到16mm。
[0016]优选的,所述滤网的厚度为15-60_。
[0017]优选的,所述滤网和所述均流板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0018]优选的,所述油分离系统的出口为锯齿状。
[0019]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上述的内置油分离系统的冷凝器。
[0020]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凝器,将油分离系统内置于其中,在工作时由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冷媒通过设置在冷凝器壳体上的冷媒进口进入油分离系统内,冷媒气体进入油分离系统后,首先通过撞击正对着的第一下壳体进行一级分离,一级分离后的气体沿着油分离壳体流动;经过一次分离后的冷媒和润滑油混合气体经过设置在油分离系统内的滤网进行再次分离;最后分离后的冷媒气体均匀的流进冷凝器内,经过换热管的换热作用,冷凝成液体由冷媒出口流进下一个制冷装置中;而被分离出来的润滑油通过重力作用流进回油管,通过压力差作用润滑油流回压缩机。
[0021]本方案提供的油分离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管路简单的优点;且充分利用油分离系统的结构特点,将其下壳体设计为正对于冷媒进口,充当挡板的作用用于撞击分离,最大程度的精简了结构;另外,通过在油分离系统内设置滤网,使得冷媒气体更均匀的进入冷凝器内,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沿其径向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沿其轴向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系统的垂直轴向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系统的沿其轴向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I为冷媒进口 ;2为油分离外壳;3为冷凝器壳体;4为冷媒出口 ;5为左水室;6为左管板;71为左封板;72为右封板;8为支撑板;91、92为滤网;101、102为均流板;11为拉杆;121、122为进口封板;13为右管板;14为右水室;15为油分离系统;16为进口封板;171、172为出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其内置的油分离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管路简单的优点,且油分离效率高,能够有效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00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0]请参阅图1-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沿其径向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沿其轴向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系统垂直轴向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分离系统沿其轴向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置油分离系统的冷凝器,其核心改进点在于,包括冷凝器本体,和设置在冷凝器本体内部的油分离系统15 ;其结构可以参照图1所示,油分离系统15设置在冷凝器壳体3的内部;
[0032]油分尚系统15包括油分尚外壳2,和设置在其内的分尚机构;
[0033]油分离外壳2的上方倾斜设置有冷媒进口 1,油分离外壳2包括正对于冷媒进口 I设置的第一下壳体,且该第一下壳体的内壁为垂直于冷媒进口 I方向的平面,即与其正对,其结构可以参照图1和图3中下壳体的左侧部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倾斜是指冷媒进口 I并非沿竖直方向设置,而是轴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冷媒进口 I位置倾斜设置在冷凝器壳体3上,使得进入的冷媒可以撞击到油分离外壳2,起到一级分离作用;
[0034]分离机构包括滤网,一是提高油分效率,二是使得冷媒更加均匀的进入冷凝器内,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作为优选,滤网避让正对着冷媒进口 I的位置。
[0035]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将油分离系统15内置于其中解决占用空间大等问题;在工作时由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冷媒通过设置在冷凝器壳体3上的冷媒进口 I进入油分离系统15内,冷媒气体进入油分离系统15后,首先通过撞击正对着的第一下壳体进行一级分离,一级分离后的气体沿着油分离壳体2流动;经过一次分离后的冷媒和润滑油混合气体经过设置在油分离系统15内的滤网进行再次分离;最后分离后的冷媒气体均匀的流进冷凝器内,经过换热管的换热作用,冷凝成液体由冷媒出口 4流进下一个制冷装置中;而被分离出来的润滑油通过重力作用流进回油管,通过压力差作用润滑油流回压缩机。
[0036]本方案提供的油分离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管路简单的优点;且充分利用油分离系统15的结构特点,将其下壳体设计为正对于冷媒进口,充当挡板起到一级分离作用,最大程度的精简了结构;另外,通过在油分离系统15内设置滤网,使得冷媒气体更均匀的进入冷凝器内,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0037]油分离外壳2上壳体为与冷凝器壳体3配合的弧形。油分离外壳2的下方形成有回油槽。在本方案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油分离外壳2还包括垂直连接于第一下壳体的第二下壳体(下壳体的右侧部分),在第一下壳体和第二下壳体的连接处形成回油槽,其结构可以参照图1和图3所示。即油分离壳体2的下壳体呈直角三角形,回油槽位置角度为90度。当然,油分离外壳2的具体结构需要根据机组情况决定,其回油槽位置可以采用其他大小的角度,不再赘述。
[0038]作为优选,冷媒进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