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438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不仅需要具有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功能,而且还需要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在诸多污水处理方法中,生化法由于具有耗能少、二次污染轻、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应用最为广泛。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更是一种高效的生化法污水处理工艺。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属于生物膜法水处理工艺,它所采用的微生物载体的密度与水接近,在曝气或搅动的情况下随水流而动,产生互相间的碰撞,延长了传质路线、提高了传质效果,同时使得附着于载体上的生物膜具有膜层薄、活性高的特点,对有机物具有很强的吸附降解能力,并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氨氮,但传统的移动床生物反应器除磷能力不足。近年来,小城镇污水处理蓬勃发展,涌现出多种集成化的水处理工艺。但由于传统的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在反硝化脱氮、除磷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氮除磷功能强、结构紧凑的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所述反应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厌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区、好氧区内填充有一定量的载体;所述厌氧区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环形布水器、设置有载体提升分配装置和与好氧区连通的进水溢流堰;所述环形布水器连接进水口 ;好氧区内设置有潜水搅拌器和曝气装置;所述好氧区与沉淀区之间连通;所述沉淀区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厌氧区底部设置有载体回流口,所述载体回流口连接载体回收装置,所述载体回流口内檐设置有导流板。其中,所述好氧区的尾端设置出口,所述出口连通出水溢流堰,所述出水溢流堰的出口连接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经连通管连通所述沉淀区。所述的载体回收装置下端与回流口上檐相连,并呈一定角度倾斜向上,其上端高于水面。该载体回收装置的上端附近设置喷淋水龙头。上述的结构,待处理的污水通过环形布水器4进入厌氧区1,厌氧区1中设有用于提升与分配载体的装置5,在厌氧区1的底部设有载体回流口 6,在厌氧区1的顶部设有载体与进水溢流堰7,回流到厌氧区1的载体15与进水通过溢流堰7进入好氧区2。好氧区 2底部设有曝气装置8与潜水搅拌器9沿水流方向,在好氧区2的尾端设置载体回收装置 11与喷淋水龙头10,用于分离载体15与泥水混合物,并且设有出水溢流堰13与集水槽12。 集水槽12与沉淀区通过连通管14连接,泥水混合物经连通管14进入沉淀区。沉淀区3采用与好氧区2共壁的布置形式,以降低建设成本。由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具有高效、节能、操作与维护简便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使用。该移动床能为微生物提供更适合的生长环境,使得其在具备传统移动床生物反应器优点的同时,强化反硝化功能和增加除磷功能,更有利于该工艺的推广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沿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厌氧区1,好氧区2,沉淀区3,环形布水器4,专用载体提升与分配设备 5,载体回流口 6,载体与进水溢流堰7,曝气装置8,潜水搅拌器9,喷淋水龙头10,载体回收装置11,集水槽12,出水溢流堰13,连通管14,载体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包括厌氧区1、好氧区2、沉淀区3,厌氧区1、好氧区2填充载体15。厌氧区1设有环形布水器4和专用载体提升与分配的装置5,该装置配有1级或多级提升叶轮。厌氧区1底部设置载体回流口 6,开口长度为厌氧区周长的1/4-1/2,宽度为0. 5m-aii,载体回流口 6内檐设有导流板。厌氧区1顶部设置载体与进水溢流堰7,堰长为厌氧区周长的1/2-1。好氧区2长宽比为1 1-3 1,底部设有曝气装置8,提供氧气与混合动力。好氧区2首端与厌氧区1溢流堰7相连,尾端与厌氧区1载体回流口 6相接。好氧区2出流口设在该区尾端,泥水混合物通过溢流堰13进入集水槽12,经连通管14进入沉淀区3。靠近好氧区2溢流堰13首端处至回流口 6之间的区域安装有穿孔塑料板或纤维织物作为分离出水与载体的载体回收装置11,载体回收装置11倾斜布置,上端高出好氧区2液面,下端与回流口 6上檐相连,在靠近载体回收装置11上端处设置喷淋水龙头10,利用其喷出的压力水驱散聚积于载体回收装置11首端的载体15。好氧区2内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或不设置潜水搅拌器9。沉淀区3采用平流式沉淀池形式,沉淀区3 —侧与好氧区2共壁。在本实施例中,载体15填充在反应器厌氧区1和好氧区2,并在其中循环运动,载体15表面附着大量的微生物。厌氧区1起到强化反硝化与释磷的作用,好氧区2起到降解有机物、硝化、部分反硝化、除磷、分离载体15与水流的作用,沉淀区3起到分离剩余污泥与出水的作用。工作过程如下污水自厌氧区1环形布水器4流入反应器,与从厌氧区1底部流入经专用设备5提升的载体15混合,生物膜吸附有机物,进行反硝化反应。随着水流的上升与专用设备5对载体15的提升,厌氧区1内的氧与硝态氮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厌氧区1内产生绝对厌氧环境,微生物高效释磷。污水与载体升至厌氧区1顶部后,在分配装置5的帮助下,流入好氧区2。好氧区2内设有密集排布的曝气装置8,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提供充足氧气,并加速载体15与水流的混合,其结果是污水中有机物、氨氮、磷的含量下降,发生部分反硝化反应,载体15表面生物膜快速更新。当水流与载体15进入好氧区2尾端的载体回收装置11后,载体15下降,水流上升,载体15回流至厌氧区1底部,水流经溢流堰13分配至沉淀区3,从而实现泥水分离,剩余污泥与出水分别进入后续处理单元。所述
4的载体回收装置11的材质为穿孔塑料板或纤维织物。上述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具有以下优点传统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高于一般活性污泥法,但其缺点在于脱氮除磷效果较差,尤其是除磷方面,往往需要借助物化法才能使污水处理达标。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在保留传统移动床生物反应器高效降解有机物特点的同时,为聚磷菌创造了好氧与绝对厌氧相交替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聚磷菌的生长、释磷和聚磷,使反应器的除磷能力明显提高,并使反应器的反硝化能力得到强化。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在好氧区与厌氧区之间设有隔墙,明显减少了氧转移对厌氧区厌氧环境的破坏和好氧区的氧损失,同时提高了好氧区与厌氧区的工作效率,减小反应器容积。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将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集成于同一装置之中,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建造成本,并简化流程,减小水力损失,能够节约运行成本。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做任何变化,凡是利用上述的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厌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区、好氧区内填充载体;所述厌氧区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环形布水器、载体提升分配装置及与好氧区连通的进水溢流堰;所述环形布水器连接进水口 ;好氧区内设置有潜水搅拌器和曝气装置;所述好氧区与沉淀区之间共壁且连通;所述沉淀区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厌氧区底部设置有载体回流口,所述载体回流口连接载体回收装置,所述载体回流口内檐设置有导流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的尾端设置出口,所述出口连通出水溢流堰,所述出水溢流堰的出口连接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经连通管连通所述沉淀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体回收装置下端与回流口上檐相连,并呈一定角度倾斜向上,其上端高于水面。该载体回收装置的上端附近设置喷淋水龙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循环移动床生物反应器,为解决现有移动床技术脱氮除磷效率低等问题而发明。包括独立的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水流自厌氧区进入反应器,厌氧区内设有环形布水器、专用载体提升分配装置、载体回流口、载体与进水溢流堰。好氧区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潜水搅拌器,尾端设置载体回收装置与喷淋水龙头以分隔载体与水流,并设有出水溢流堰与集水槽。沉淀区采用与好氧区共壁的布置形式。上述的结构,具有高效、节能、操作与维护简便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使用。该移动床能为微生物提供更适合的生长环境,使得其在具备传统移动床生物反应器优点的同时,强化反硝化功能和增加除磷功能,更有利于该工艺的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C02F3/30GK201999792SQ201120000650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4日
发明者沃原, 程寒飞 申请人: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