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装装置及超临界水氧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322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撬装装置及超临界水氧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撬装装置及超临界水氧化系统。



背景技术: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简称SCWO)是一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对有机废物和有机废水处理的新型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原理是以超临界水为反应介质,经过均相的氧化反应,将有机物快速转化为CO2、H2O、N2和其他无害小分子。

为了更好地处理有机废物和有机废水,工作人员会将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固定于撬装装置,再将撬装装置通过运输车辆运输至处理场地。当运输车辆到达处理场地时,吊装机将撬装装置放置于水泥基础地面,将有机废物或有机废水输入至撬装装置上的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内,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进行工作,对有机废物或有机废水进行处理。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在运行中会产生震动,使得整个撬装装置出现位置的偏移。为了防止撬装装置出现位置偏移,通常是将撬装装置与水泥基础地面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但是由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在运行时仍然会产生震动,所以长期运行会使水泥基础地面出现断裂,损坏了水泥基础地面。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撬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导致撬装装置位置偏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超临界水氧化系统。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撬装装置,该装置包括:承载体,用于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相连接;减震支座,设置于承载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减震支座包括:至少两个减震体;其中,各减震体均设置于承载体的底部,并且,各减震体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各减震体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各减震体均为枕木。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个减震体用于与承载体相接触的接触面均设置有防滑机构。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防滑机构为开设于减震体的凹槽。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防滑机构为具有一定粗糙度的防滑面。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个减震体与承载体的接触面均在同一水平面内。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个减震体还设置有用于与地面相连接的连接机构。

本实用新型中,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在运行中产生震动,由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与承载体相连接,所以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产生的震动会传递给承载体,使得承载体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减震支座,能够将承载体的震动进行吸收,防止了承载体因震动导致的位置偏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导致撬装装置位置偏移的问题,并且,该减震支座阻止了承载体的位置移动,也就无需将承载体与水泥基础地面相固定,避免了水泥基础地面的损坏,保护了水泥基础地面,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超临界水氧化系统,该系统包括: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和上述的撬装装置。

由于撬装装置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撬装装置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撬装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撬装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撬装装置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撬装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撬装装置包括:承载体1和减震支座2。其中,承载体1用于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相连接,减震支座2设置于承载体1的底部(图2所示的下部)。具体地,承载体1可以与减震支座2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承载体1仅放置于减震支座2内,承载体1与减震支座2之间无连接。

使用时,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与承载体1相连接,将承载体1放置于运输车辆,运输车辆将承载体1和承载体上的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运输至处理场地。当到达处理场地时,首先将减震支座2放置于水泥基础地面,然后,吊装机再将承载体1设置于减震支座2,最后向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内输入待处理的原料,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进行工作,对原料进行处理。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在运行中产生震动,由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与承载体1相连接,所以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产生的震动会传递给承载体1,使得承载体1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减震支座2,能够将承载体1的震动进行吸收,防止了承载体1因震动导致的位置偏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导致撬装装置位置偏移的问题,并且,该减震支座2阻止了承载体1的位置移动,也就无需将承载体1与水泥基础地面相固定,避免了水泥基础地面的损坏,保护了水泥基础地面,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实施例中,减震支座2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减震体21。其中,各减震体21均设置于承载体1的底部,并且,各减震体2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具体实施时,减震体21设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预设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优选的,各减震体21均匀分布。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减震体21均设置于承载体1的底部,则各减震体21均对承载体1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各减震体21均吸收承载体1的震动,防止了承载体1的位置偏移。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各减震体21均为枕木,这样,能够很好地吸收承载体1的震动,防止承载体1因震动导致的位置偏移,并且,枕木还可以将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运行中产生的噪声进行吸收,避免了噪声污染。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减震体21用于与承载体1相接触的接触面均设置有防滑机构,具体地,每个减震体21的顶面(图2所示的上端面)均与承载体1相接触,则在每个减震体21的顶面均设置有防滑机构。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每个减震体21均设置防滑机构,有效地防止了承载体1与各减震体21之间的滑动,确保承载体1稳定地设置于各减震体21上。

上述实施例中,该防滑机构可以为开设于减震体21的凹槽(图中未示出),承载体1设置于该凹槽内,则该凹槽能够将承载体1进行固定,有效地防止了承载体1的滑动。

上述实施例中,该防滑机构还可以为具有一定粗糙度的防滑面(图中未示出)。具体地,在每个减震体21的与承载体1相接触的接触面上加工具有一定粗糙程度的防滑面,即将每个减震体21的顶面加工为具有一定粗糙度的防滑面。具体实施时,当减震体21为枕木时,将枕木的顶面加工为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刮毛面。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每个减震体21的接触面加工为防滑面,增大了承载体1与各减震体21之间的摩擦力,阻止了承载体1的滑动,确保承载体1稳固地设置于各减震体21。

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减震体21与承载体1的接触面均在同一水平面内,也就是说,每个减震体21的顶面均在同一水平面内,这样,才能够使得承载体1稳固地设置于各减震体21,尤其是当水泥基础底面不平时,各减震体21的顶面均在同一水平面内能够确保承载体1的平稳,避免各减震体21的顶面不平导致承载体1的底部不平稳,从而确保了超临界水氧化装置的安全运行。

上述各实施例中,当承载体1的体积或承重较小时,各减震体21可以直接放置于地面,承载体1设置于各减震体21的顶部。当承载体1的体积或承重较大时,若将各减震体21直接放置于地面,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运行中产生的震动较为剧烈,容易使各减震体21产生晃动,各减震体21无法很好地吸收震动,因此,每个减震体21可以设置有用于与地面相连接的连接机构。具体实施时,该连接机构可以为螺栓等,只要能够将各减震体21与水泥基础地面相固定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结构,将各减震体21与地面进行固定,确保了各减震体21的牢固稳定,使得各减震体21不易移动,进而使得各减震体21更好地吸收承载体1的震动。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在运行中产生震动,由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与承载体1相连接,所以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产生的震动会传递给承载体1,使得承载体1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减震支座2,能够将承载体1的震动进行吸收,防止了承载体1因震动导致的位置偏移,并且,该减震支座2阻止了承载体的位置移动,也就无需将承载体1与水泥基础地面相固定,避免了水泥基础地面的损坏,保护了水泥基础地面,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实施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超临界水氧化系统,该系统包括: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和上述的撬装装置,超临界水氧化装置与撬装装置中的承载体1相连接。其中,撬装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撬装装置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撬装装置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