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IC厌氧反应器的高效气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0527发布日期:2018-10-19 21:25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IC厌氧反应器的高效气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IC厌氧反应器为新一代高效厌氧反应器,即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两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其结构主要由上下两个反应室组成。废水在反应器中自下而上流动,污染物被细菌吸附并降解,净化过的水从反应器上部流出。

IC厌氧反应器上下两个反应室,下面反应室为第一反应室,上面反应室为第二反应室;其中各设有一套三相分离器,分别为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和第二反应室三相分离器。

IC厌氧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沼气,通过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和第二反应室三相分离器分离后,沼气通过管道进入气液分离罐进行气液分离。由于三相分离器完全浸没在水中,沼气中会夹带水量;特别是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上方水压很高,因此第一反应室产生的沼气中夹带的水量非常多。如无法有效进行气液分离,回流回IC罐的流量就会减少,会影响到IC塔的内循环系统的运行,另外出口沼气夹带的水量过多,进而影响沼气利用或燃烧系统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IC厌氧反应器的高效气液分离装置,能有效分离厌氧过程中沼气中的水分。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IC厌氧反应器的高效气液分离装置,用于安装在IC厌氧反应器的顶部,包括气液分离罐体,所述气液分离罐体的上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接出气管,所述气液分离罐体的底部连接有回液管,所述气液分离罐体的周侧设有气液管,所述气液管包括通过第一气液管进口与所述气液分离罐体的下周侧连接的第一气液管,以及通过第二气液管进口与所述气液分离罐体的上周侧连接的第二气液管,所述第一气液管和第二气液管分别与IC厌氧反应器的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连接,所述气液分离罐体内上部设有丝网除沫器,所述丝网除沫器位于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气液管进口之间。

更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气液管沿所述气液分离罐体圆周沿切线进入所述气液分离罐体。所述第一气液管管径≤DN150,流速取2~5m/s,若流量过大采用多根管,进口沿气液分离罐体圆周均布。

所述气液分离罐体内设有隔水挡板,所述隔水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气液管进口与所述第二气液管进口之间,所述隔水挡板为圆环设计,与所述气液分离罐体的横切面同心,且圆环外环直径等同于所述气液分离罐体横切面内径D。

所述丝网除沫器上下两侧,于所述气液分离罐体外壁分别设有压力表。

所述丝网除沫器上方,于所述气液分离罐体外壁设有冲洗口,所述冲洗口设有阀门。

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外侧壁设有玻璃管液位计。

所述气液分离罐底部设有锥斗,并通过锥斗与回液管连接。

所述回液管伸至IC厌氧反应器下部,且所述回液管底部设有伞型反射板。

所述出气口与所述丝网除沫器之间设有一液体挡板。

所述第一气液管、第二气液管和出气管上均设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常规的IC厌氧反应器其第一气液管中夹带的水量非常多,每立方沼气可携带1~2立方水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液管沿圆周切线方向进入气液分离罐,快速的流速,可以使得水流沿着罐壁形成旋流。隔水挡板为环型设计,边缘的挡板可以阻挡旋流产生的上升水流,另外在离心力作用下分离出来的气体,可以通过隔水挡板中部环型孔上升气液分离罐顶部。第二气液管夹带的水量很少,利用重力分离,分离的液体也通过隔水挡板中部环型孔下降到气液分离罐底部。气液分离罐底部,设有锥斗,锥斗底部接回液管,可以使得分离的所有水都可以进入回液管,并回流回IC罐。回液管底部设有反射板,使得回流的液体均匀的分布在IC罐底部。气液分离罐上部设置丝网除沫器,进一步增加气液分离的效果。丝网除沫器上设有冲洗孔,用于丝网除沫器冲洗。丝网除沫器上下设有压力表,可以根据上下压力差来判断丝网除沫器的堵塞程度及冲洗更换的时机。气液分离罐设有玻璃管液位计,可以通过玻璃管中液位,判断气液分离罐进出流量是否处于正常工作范围,并通过控制第一气液管、第二气液管和出气管的阀门,使得气液分离罐处于正常工作范围。气液分离罐出气口位于气液分离罐上方,出气口下部设有一液体挡板,通过丝网除沫器的气体需要经挡板折返后,由出气口排出,进一步减少了液体排出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分离厌氧过程中沼气中的水分,并实现高效的污水内循环,保障IC厌氧工艺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IC厌氧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装置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装置俯视图。

图4是隔水挡板俯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IC罐体 2、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

3、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 4、气液分离罐体

5、第一气液管 6、第二气液管

7、出气管 8、回液管

9、罐底脚架 41、丝网除沫器

42、压力表 43、隔水挡板

44、锥斗 45、玻璃管液位计

46、冲洗阀门 47、液体挡板

48、冲洗口 49、出气口

51、第一气液管阀门 61、第二气液管阀门

71、出气口阀门 81、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用于IC厌氧反应器的高效气液分离装置,用于安装在IC厌氧反应器的顶部,包括气液分离罐体4,所述IC厌氧反应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为公知技术,在此仅简单介绍。所述IC厌氧反应器包括IC罐体1、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2、第二反应室三相分离器3。所述气液分离罐4通过一罐底脚架9设置在IC罐体1上方;所述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2设置于IC罐体1中部,通过第一气液管5与气液分离罐4中下部进口相连;所述第二反应室三相分离器3设置于IC罐体1上部,通过第二气液管6与气液分离罐4中部进口相连;所述气液分离罐4通过回液管8与IC罐体1顶部回流口相连;所述气液分离罐4的上部设出气口49,出气口49接去后续处理。

所述气液分离罐4内上部设有丝网除沫器41,所述丝网除沫器41位于所述出气口49与第二气液管进口之间。

所述第一气液管5沿气液分离罐4体圆周逆时针方向沿切线进入气液分离罐4。所述第一气液管5管径≤DN150,流速取2~5m/s,若流量过大采用多根管,进口沿气液分离罐4体圆周均布。如图2所示,采用两根管沿切线对角180度进入气液分离罐4。

所述气液分离罐4内设有隔水挡板43,所述隔水挡板43位于第一气液管进口与第二气液管进口之间。隔水挡板43为圆环设计,与气液分离罐4横切面同心,圆环外环直径同气液分离罐4横切面内径D,圆环内环直径相当于3/4D。

所述丝网除沫器43上下处,在气液分离罐4外壁分别设有压力表42。

所述丝网除沫器43上方,在气液分离罐4外壁设有冲洗口48。冲洗口48设有阀门46。

所述第二气液管6垂直气液分离罐4外壁接入罐体4。

所述气液分离罐4设有玻璃管液位计45。

所述气液分离罐4底部设有锥斗44,锥斗44底部接回液管8。

所述回液管8流速取1~2m,管伸至IC罐体1下部,底部设有伞型反射板81。反射板81直径为回液管8直径的1.35倍。

所述出气口49位于丝网除沫器41上方,出气口49下方设有一液体挡板47。出气口49接出气管7。

所述第一气液管5、第二气液管6和出气管7上各设有阀门51、61、71。

本实用新型的运行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2产生的沼气,夹带大量的水(以水为主)通过第一气液管5,沿气液分离罐4体中下部的圆周顺时针方向沿切线进入气液分离罐4。快速的流速,使得水流沿着气液分离罐4罐壁形成旋流。在气液分离罐4第一气液管5进口处上部设有隔水挡板43,为环型设计,边缘的挡板可以阻挡旋流产生的上升水流,另外在离心力作用下分离出来的气体,可以通过中部环型孔上升到气液分离罐4上部。

第二反应室三相分离器3产生的沼气,夹带少量的水(以气为主)通过第二气液管6由垂直气液分离罐4外壁接入罐体4中部,利用重力进行气液分离,分离的液体也通过隔水挡板43中部环型孔下降到气液分离罐4底部。剩余的气体上升到气液分离罐4上部。

气液分离罐4底部,设有锥斗44,锥斗44底部接回液管8,分离的水由锥斗44收集后进入回液管8,并回流回IC罐体1内。回液管8底部设有反射板81,使得回流的液体均匀的分布在IC罐体1底部。

气液分离罐4上部,设有丝网除沫器41,对到达上部的气体进行进一步气液分离。以保证气液分离的效果。通过丝网除沫器4的气体需要经液体挡板47折返后,由出气口49排出,进一步减少了液体排出的可能。

丝网除沫器41上方设有冲洗口48,冲洗口48上设有阀门46,用于丝网除沫器41冲洗。丝网除沫41上下设有压力表42,可以根据上下压力差来判断丝网除沫器41的堵塞程度及冲洗更换的时机。

气液分离罐4设有玻璃管液位计45,可以通过玻璃管中液位,判断气液分离罐4进出流量是否处于正常工作范围,并通过控制第一气液管阀门51、第二气液管阀门61和出气管阀门71,使得气液分离罐处于正常工作范围。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