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干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4585发布日期:2018-11-07 20:1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物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污泥干化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干化是指通过渗滤或蒸发等作用,从污泥中去除大部分含水量的过程,一般指采用污泥干化场(床)等自蒸发设施对污泥实现干化处理。污泥干化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污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的伴生物,若不经处理处置会产生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污泥干化大致需经过下述三个过程:(1)辐射干化,当处于常温的污泥接受热源的辐射后,温度升高,污泥的内部的水分不断向周围空气扩散,这样会增加污泥表面的空气湿度,并且污泥表面的空气湿度能够达到饱和;(2)通过自然循环和热风冲刷,将污泥表面的湿气排出,使得污泥表面的湿度由原先的饱和状态到达非饱和状态,从而促使污泥内部的水分进一步向周围空气蒸发;(3)当污泥中的含水量减少至40-60%时,污泥中的有机物会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发酵,污泥的内部的温度进一步升高,从而起到加速干化的作用,同时使得污泥得到稳定化处理。

由于污泥通常较厚,因此在利用现有的污泥干化装置处理污泥的过程中,使得污泥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限,从而影响了污泥中的水分的蒸发效率。由此,通常会辅助设置有搅拌翻转污泥的设备或者增加通风设备,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蒸发效率,但是仍然没有增加污泥散发水分的面积,而仅仅是把含水分较多且温度较高的内部污泥翻到了表面,减少了水分溢出的阻力而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在污泥干化过程中污泥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从而影响水分的蒸发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污泥干化装置,该污泥干化装置能够增加污泥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且使得污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干燥,大大提高了污泥的干燥效果和干燥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污泥干化装置,所述污泥干化装置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多个支撑辊,每个所述支撑辊能够围绕该支撑辊的中心轴线旋转,所述污泥干化装置还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至少一面能够贴覆污泥,所述传送带绕置于多个所述支撑辊并形成封闭的传送路径。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由多个所述支撑辊共同限定形成的晾泥区内的两排交错分布的牵引辊,其中,所述牵引辊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支撑辊的中心轴线,所述传送带的传动路径包括绕置于所述支撑辊的第一部分和绕置于所述牵引辊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两端连续,在所述第二部分,所述传送带交替绕置于不同排的所述牵引辊。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沿所述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上游的位置设置有自动挂泥机构以将污泥自动贴覆于所述传送带。

优选地,所述支撑辊包括依次逆时针排布呈矩形的第一支撑辊、第二支撑辊、第三支撑辊和第四支撑辊,每个所述支撑辊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设置。

优选地,每个所述支撑辊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辊和所述第二支撑辊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辊和第四支撑辊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辊沿传送方向邻接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端;

所述自动挂泥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辊的上方的用于容纳所述污泥的污泥容器,所述传送带能够穿过所述污泥容器的内部容纳空间,并且所述传送带通过所述污泥容器时能够自动挂取所述污泥。

优选地,所述传送带形成为多孔隙的网状结构,和/或所述传送带的厚度为0.1-50mm。

优选地,所述污泥容器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对刮泥板,一对所述刮泥板分别位于所述传送带的彼此相对的两侧,一对所述刮泥板能够将所述传送带的相应的表面的所述污泥刮抹平整。

优选地,所述污泥干化装置包括振泥机构,所述振泥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沿所述传送方向位于所述晾泥区下游的振泥区,所述振泥机构设置为能够使得经过所述振泥机构的所述传送带发生振动以使得污泥脱落。

优选地,所述振泥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交错分布的多个振动轮,所述传送带依次绕过多个所述振动轮。

优选地,所述支撑辊包括设置于所述振泥区内的第五支撑辊和第六支撑辊,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支撑辊后依次绕置于所述第六支撑辊和所述第五支撑辊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相连续,所述第六支撑辊设置在所述五支撑辊和第四支撑辊的下方;

所述振泥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辊和所述第六支撑辊之间。

优选地,所述振泥机构包括用于容纳脱落的污泥的敞口容纳槽,所述敞口容纳槽位于多个所述振动轮的下方,且所述敞口容纳槽的底壁开设有供所述传送带穿过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支撑辊的结构与所述牵引辊的结构相同,所述支撑辊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旋转轮和装设于一对所述旋转轮之间且沿所述旋转轮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传送带绕置于多个支撑辊,并使得所述传送带形成封闭的传送路径,同时能够将所述污泥贴覆于所述传送带的至少一面,从而使得被铺展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污泥能够在所述传送带的带动下沿着封闭的传送路径循环回转,这样,不仅增加了污泥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且使得污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干燥,由此大大提高了污泥的干燥效果和干燥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污泥干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传动机构;12-支撑辊;120-旋转轮;121-支撑杆;12a-第一支撑辊;12b-第二支撑辊;12c-第三支撑辊;12d-第四支撑辊;12e-第五支撑辊;12f-第六支撑辊;12g-第七支撑辊;13-晾泥区;14-牵引辊;15-刮泥板;16-污泥容器;17-振泥区;18-振泥机构;180-振动轮;181-敞口容纳槽;20-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结合附图所示的方位理解,“内、外”是指部件轮廓的内、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干化装置,所述污泥干化装置包括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包括多个支撑辊12,每个支撑辊12能够围绕该支撑辊12的中心轴线旋转,所述污泥干化装置还包括传送带20,传送带20的至少一面能够贴覆污泥,传送带20绕置于多个支撑辊12并形成封闭的传送路径。通过将传送带20绕置于多个支撑辊12,并使得传送带20形成封闭的传送路径,同时能够将所述污泥贴覆于传送带20的至少一面,从而使得被铺展在传送带20上的污泥能够在传送带20的带动下沿着封闭的传送路径循环回转,这样,不仅增加了污泥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且使得污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干燥,由此大大提高了污泥的干燥效果和干燥速率。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一个支撑辊12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围绕支撑辊12的中心轴线旋转,从而带动传动带20循环回转,另外,为了使得传送带20更为顺畅的转动,每个支撑辊12均可围绕自身的中心轴线旋转。还可以理解的是,贴覆于传送带20的污泥在传送带20的表面形成为污泥层。

如图1中所示,传动机构10可包括设置于由多个支撑辊12共同限定形成的晾泥区13内的两排交错分布的牵引辊14,其中,牵引辊14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支撑辊12的中心轴线,传送带20的传动路径可包括绕置于支撑辊12的第一部分和绕置于牵引辊14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两端连续,在所述第二部分,传送带20交替绕置于不同排的牵引辊14。通过在晾泥区13设置两排牵引辊14并使得传送带20的第二部分交替绕置于不同排的牵引辊14,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大增加污泥层的传送面积,并使得污泥层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更多与空气相接触的机会,由此进一步提高了污泥的干燥效果和干燥效率。优选地,每排牵引辊14中均可设置有多个牵引辊14。

为了能够将污泥自动贴覆于传送带20,可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沿传送带20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上游的位置设置自动挂泥机构,也就是说,通过所述自动挂泥机构使得污泥自动贴覆于传送带20,而无需人工操作。可以明白的是,所述自动挂泥机构可使得传送带20进入到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端之前便能够自动挂取污泥。

另外,支撑辊12可包括依次逆时针排布呈矩形的第一支撑辊12a、第二支撑辊12b、第三支撑辊12c和第四支撑辊12d,每个支撑辊12可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设置。上述四个支撑辊12呈矩形排布,可使得传送带20在水平或者是在竖直方向上能够沿着直线路径行走,从而使得贴覆的污泥不易发生脱落。

进一步地,每个支撑辊12可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支撑辊12a和第二支撑辊12b设置在第三支撑辊12c和第四支撑辊12d的下方,第一支撑辊12a沿传送方向邻接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端,从图1所示的方位看,第一支撑辊12a可设置于左下方,所述自动挂泥机构可置于第一支撑辊12a的上方,这样,在传送带20被传送到所述第二部分的位于最上游的牵引辊14之前便能够挂取污泥。

如图1中所示,所述自动挂泥机构可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辊12a的上方的污泥容器16,所述污泥容器16用于容纳所述污泥,传送带20能够穿过污泥容器16的内部容纳空间,其中,可使得污泥容器16的顶端形成为敞口,在污泥容器16的底壁设置缝隙以供传送带20穿过,传送带20通过污泥容器16时能够自动挂取所述污泥。挂取污泥后的传送带20可交替通过不同排的牵引辊14,然后依次通过第二支撑辊12b设置在第三支撑辊12c和第四支撑辊12d,最终,可再通过第一支撑辊12a。

为了进一步提高传送带20的挂取污泥的能力,传送带20可形成为多孔隙的网状结构,由此污泥能够挂在孔中以使得污泥牢固的贴覆于传送带20。其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传送带20的材质,例如可采用布、织物、塑料丝、聚乙烯丝、涤纶丝、铝丝、尼龙、不锈钢丝、黄铜丝、玻璃纤维、防水布、塑料膜、防护网或尼龙纱网布制备传送带20。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挂取污泥的效果,传送带20的厚度优选为0.1-50mm,例如,传送带20的厚度可优选为0.1-20mm,进一步地,传送带20的厚度可优选为0.5-5mm。

如图1中所示,可在污泥容器16的上方设置至少一对刮泥板15,并优选将一对刮泥板15分别设置于传送带20的彼此相对的两侧,一对刮泥板15能够将传送带20的相应的表面的所述污泥刮抹平整,也就是说,当传送带20的表面挂取污泥并离开污泥容器16时,一对刮泥板15能够将传送带20的相应的表面的所述污泥刮抹平整。其中,每个刮泥板15可采用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备形成。可以理解的是,刮泥板15刮抹时产生的多余的污泥可通过污泥容器16的敞口掉落到污泥容器16中。为了将传送带20的相应的表面的所述污泥刮抹得更加平整,可在污泥容器16的上方设置多对刮泥板15,多对刮泥板15可间隔设置。

另外,所述污泥干化装置可包括振泥机构18,振泥机构18优选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沿所述传送方向位于晾泥区13下游的振泥区17,其中,振泥机构18设置为能够使得经过振泥机构18的传送带20发生振动以使得污泥层脱落。具体来讲,振泥机构18可优选设置在传送带20从第四支撑辊12d回到第一支撑辊12a的传送路径上,这样既使得污泥层能够被充分干燥,而且使得传送带20再次进入晾泥区13之前便能够将污泥振落。

优选地,振泥机构18可包括沿竖直方向交错分布的多个振动轮180,传送带20依次绕过多个振动轮180,通过振动轮180与传送带20的接触从而能够将污泥层振落。需要指出的是,振动轮180可通过使得轮体本身与振动器相连的方式产生振动,也可通过在轮体上设置振动部件以使得振动轮180发生振动,当然还可选择其他方式使得振动轮180发生振动,此处不作特别的限制。

如图1中所示,支撑辊12可包括设置于振泥区17内的第五支撑辊12e和第六支撑辊12f,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通过第四支撑辊12d后依次绕置于第六支撑辊12f具体来讲为第六支撑辊12f的下边缘和第五支撑辊12e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相连续,第六支撑辊12f设置在五支撑辊12e和第四支撑辊12d的下方,振泥机构18优选设置于第五支撑辊12e和第六支撑辊12f之间。此外支撑辊12还可包括位于第五支撑辊12e下方的第七支撑辊12g以使得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通过第五支撑辊12e后再绕置于第七支撑辊12g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相连续,从图1所示的方位看,第五支撑辊12e位于上方,第七支撑辊12g位于第五支撑辊12e的下方,第六支撑辊12f位于第五支撑辊12e和第七支撑辊12g之间并与第五支撑辊12e和第七支撑辊12g相错开设置。通过设置第六支撑辊12f使得传送带20在返回第一支撑辊12a的传送路径上首先折回向上传送,然后通过第五支撑辊12e和第七支撑辊12g返回到第一支撑辊12a,并且将振泥机构18优选设置于折回向上传送的路径上,这样,使得传送带20的污泥层更易于被振落和收集。

为了便于接纳振落的污泥,振泥机构18可包括敞口容纳槽181,敞口容纳槽181可位于多个振动轮180的下方,且敞口容纳槽181的底壁开设有供传送带20穿过的间隙。

如图1中所示,支撑辊12的结构与牵引辊14的结构相同,支撑辊12可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旋转轮120和装设于一对旋转轮120之间的多个支撑杆121,多个支撑杆121沿旋转轮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将支撑辊12和牵引辊14设置成为上述结构,可进一步提高污泥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还能够使得经过支撑辊12和牵引辊14的传送带20上的污泥层不易被蹭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污泥干化方法,所述污泥干化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步骤:步骤a、将污泥贴覆于传送带20的至少一面,可以理解的是,污泥贴覆于传送带20的表面后形成为污泥层;步骤b、传送带20带动所述污泥循环回转使得所述污泥干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泥干化方法,增加了污泥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且使得污泥层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干燥,由此大大提高了污泥的干燥效果和干燥速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污泥干化方法可优选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泥干化装置使得污泥干化。

兼顾污泥的干燥效果和干燥速率,在所述步骤a中:可使得贴覆于传送带20的一面的污泥的厚度为0-20mm。需要说明的是,若污泥仅是挂在传送带20的孔中,则贴覆于传送带20的一面的污泥的厚度为0mm。优选地,贴覆于传送带20的一面的污泥的厚度可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20mm,例如,贴覆于传送带20的一面的污泥的厚度可为0.1-20mm,进一步地,贴覆于传送带20的一面的污泥的厚度可为0.1-10mm。

另外,在所述步骤b中,传送带20的传送速度可优选为0-1m/s,可以理解的是,传送带20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可停止行走,此时传送带20的传送速度可为0m/s,优选地,传送带是间隔运行的,把含水量高的污泥挂满以后,停止转动,待干燥到符合要求的程度后再重新运行,进一步地,传送带20的传送速度可优选为0.01-0.5m/s,例如传送带20的传送速度可为0.2m/s。此外,在所述步骤b中,可使得干燥空气通过传送带20的表面以提高污泥层的干燥速率。

在上述污泥干化方法中,所述步骤b包括使传送带20经过晾泥区13,在晾泥区13,传送带20沿竖直方向往复地蜿蜒移动。通过使得传送带20沿竖直方向往复地蜿蜒移动,能够大大增加污泥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大大增加了污泥层与空气的接触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污泥的干燥效率和干燥效果。

可以明白的是,在上述污泥干化装置中,传动机构10可包括设置于由多个支撑辊12共同限定形成的晾泥区13内的两排交错分布的牵引辊14,其中,牵引辊14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支撑辊12的中心轴线,传送带20的传动路径包括绕置于支撑辊12的第一部分和绕置于牵引辊14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两端连续,在所述第二部分,传送带20交替绕置于不同排的牵引辊14;另外,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沿传送方向且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上游的位置可设置自动挂泥机构。当支撑辊12沿水平方向设置即支撑辊12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上述污泥干化装置能够实现传送带20沿竖直方向往复地蜿蜒移动。

利用上述污泥干化装置的所述自动挂泥机构能够使得污泥自动贴覆于传送带20的至少一面。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干化装置中,支撑辊12可包括依次逆时针排布呈矩形的第一支撑辊12a、第二支撑辊12b、第三支撑辊12c和第四支撑辊12d,每个支撑辊12可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设置。上述四个支撑辊12呈矩形排布,可使得传送带20在水平或者是在竖直方向上能够沿着直线路径行走,从而使得贴覆的污泥不易发生脱落。

另外,每个支撑辊12可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支撑辊12a和第二支撑辊12b设置在第三支撑辊12c和第四支撑辊12d的下方,第一支撑辊12a沿传送方向邻接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端,从图1所示的方位看,第一支撑辊12a可设置于左下方,所述自动挂泥机构可置于第一支撑辊12a的上方,这样,在传送带20被传送到所述第二部分的位于最上游的牵引辊14之前便能够挂取污泥。

优选地,所述自动挂泥机构可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辊12a的上方的污泥容器16,所述污泥容器16用于容纳所述污泥,传送带20能够穿过污泥容器16的内部容纳空间,其中,可使得污泥容器16的顶端形成为敞口,在污泥容器16的底壁设置缝隙以供传送带20穿过,传送带20通过污泥容器16时能够自动挂取所述污泥。挂取污泥后的传送带20可交替通过不同排的牵引辊14,然后依次通过第二支撑辊12b设置在第三支撑辊12c和第四支撑辊12d,最终,可再通过第一支撑辊12a。

为了进一步提高传送带20的挂取污泥的能力,传送带20可形成为多孔隙的网状结构。其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传送带20的材质,例如可采用布、织物、塑料丝、聚乙烯丝、涤纶丝、铝丝、尼龙、不锈钢丝、黄铜丝、玻璃纤维、防水布、塑料膜、防护网或尼龙纱网布制备传送带20。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挂取污泥的效果,传送带20的厚度优选为0.1-50mm,例如,传送带20的厚度可优选为0.1-20mm,进一步地,传送带20的厚度可优选为0.5-5mm。

优选地,可在污泥容器16的上方设置至少一对刮泥板15,并优选将一对刮泥板15分别设置于传送带20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当传送带20的表面挂取污泥并离开污泥容器16时,传送带20的表面的所述污泥能够被相应的刮泥板15刮抹平整。其中,每个刮泥板15可采用橡胶制备形成。可以理解的是,刮泥板15刮抹时产生的多余的污泥可通过污泥容器16的敞口再次返回到污泥容器16中。为了将传送带20的相应的表面的所述污泥刮抹得更加平整,可在污泥容器16的上方设置多对刮泥板15,多对刮泥板15可间隔设置。

所述污泥干化方法包括在步骤b后的步骤c:

步骤c、使传送带20发生振动以使得干化的污泥脱落。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污泥干化装置可包括振泥机构18,振泥机构18优选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沿所述传送方向位于晾泥区13下游的振泥区17,传送带20经过振泥机构18时发生振动以使得污泥脱落。具体来讲,振泥机构18可优选设置在传送带20从第四支撑辊12d回到第一支撑辊12a的传送路径上,这样既使得污泥层能够被充分干燥,而且使得传送带20再次进入晾泥区13之前便能够将污泥振落。

优选地,振泥机构18可包括沿竖直方向交错分布的多个振动轮180,传送带20依次绕过多个振动轮180,因此,具体来讲,在所述步骤c中,传送带20通过振动轮180时与振动轮180的外周缘接触从而将污泥层振落。关于振动轮180的振动方式在上述内容中已被提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