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污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8412发布日期:2020-09-25 18:10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污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污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污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油水分离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通常油水分离是通过专用的油水分离器进行。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油水不能相溶,且油的比重比水要轻,两者大量存在时会产生明显的油水分界线。在油水分离器上设置有透明的液位观察器,当油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分界线一侧的分离管道将多余的油或水排出实现分离的目的,在槽、罐等里面产生为废油也是经管道收集后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分离和回收。

当废油混进污水系统时,会给污水处理造成水处理不能达标或者污水处理费用飙高的情况。对于频繁用油的设备会经常出现废油混到污水的情况,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在地沟设置闸口并采取使用废旧布料吸附废油,此种方式不但会产生固体垃圾废弃物,而且处理不彻底,仍然会有部分废油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给污水处理带来影响。对于狭小空间内的油污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有机溶剂清洗,再用废旧布料吸附,或通过洗衣粉等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清洗,再用水冲入地沟。需要注意的是,其原理上是有机溶剂将油污溶解形成均匀的混合体,再吸附到布上,形成固体垃圾,或者少量随水流进入污水;通过洗衣粉等清洗,其原理是表面活性剂对油污产生局部的水包油的乳化效果,再随水流进入污水系统后,一方面经受水流剪切,一方面表面活性剂被大大稀释,乳化效果被破坏,油污又重新在污水中显现出来,对污水处理产生影响。

此外,工业废油通常是机油或润滑油在减速箱或加热设备内经长期摩擦受热或直接高温,油内部分子结构破坏并碳化导致油品粘度变大,杂质增多,润滑效果变差的过程。工业废油集中回收,并经专业处理后可以重新用到一些润滑等级较低的场景。废油回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在餐饮行业中,废弃地沟油在城市排水系统中残留,或进入排水系统,不光影响污水处理,同时也面临着异味散发影响城市环境的问题。如果将这些废油集中回收去裂解制作生物柴油,对于改善食品安全,美化环境、能源利用都有着积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污分离系统,将废弃油污收集后集中处理,实现油污中废油与污水的分离,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废油的回收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污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其中: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与沉淀池连通;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依次连通设置。

进一步的,油污引流沟槽、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的顶面齐平,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的底面齐平且低于沉淀池的底面;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与沉淀池通过引流口连通,引流口形成于油污引流沟槽的末端且位于沉淀池的顶端;沉淀池与一级油水分离池通过油污口连通,油污口位于一级油水分离池的顶端;一级油水分离池与二级油水分离池通过第一污水口连通,第一污水口位于二级油水分离池的下端;二级油水分离池与污水池通过第二污水口连通,第二污水口位于污水池的下端。

进一步的,引流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一拦渣网;和/或,油污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二拦渣网。

进一步的,第一污水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三拦截网;和/或,第二污水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四拦截网。

进一步的,污水池的下游为污水沟,其中:污水沟的顶面与污水池的顶面齐平,污水沟的底面高于污水池的底面;污水池与污水沟通过排污口连通,排污口位于污水池的顶端。

进一步的,油污引流沟槽、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的顶面均设置有用于各自盖封的钢板盖板。

进一步的,用于盖封二级油水分离池的钢板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观察判断一级油水分离池油水分离效果的第一透视窗;用于盖封污水池的钢板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观察判断油污分离系统油水分离效果的第二透视窗。

进一步的,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以及二级油水分离池同排设置;污水池设置在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以及二级油水分离池的前侧或后侧且相对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以及二级油水分离池并排设置。

进一步的,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同排设置;沉淀池设置在一级油水分离池的前侧或后侧且相对一级油水分离池并排设置。

进一步的,引流口的底面高于油污口的底面,并且,引流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油污口的流通面积;引流口的底面高于排污口的底面,引流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排污口的流通面积;第一污水口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第二污水口的顶面和底面齐平,并且,第一污水口与第二污水口的流通面积相等;排污口的底面高于污水沟的最高污水面;一级油水分离池的位于油污口底面与第一污水口顶面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废油富集层,二级油水分离池的位于第二污水口顶面以上的空间形成第二废油富集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污分离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通过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将废弃的污油集中引入至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进入油水分离池进行油水分离,即实现了地面缝隙、设备等狭小空间内油污的集中回收处理,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废油的回收利用,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节约资源且环保;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对于油含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油污富集,并集中回收;另外,分离系统独立设计,富集的废油不存在混入污水系统的可能,可靠实用。

2、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油污引流沟槽、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顶面齐平,保证了系统布置的整齐性,底面的不同高度设置用于赋予油污足够的油水分离处理空间;此外,设置有污水池,可以对油水分离后的污水起到一定的缓冲应急作用。

3、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引流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一拦渣网,油污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二拦渣网,在油污处理前对油污进行拦渣过滤,清理掉从地面带进的沙粒、杂质等,避免大量废渣进入一级油水分离池或二级油水分离池,增大分离池的清理难度,且影响油水分离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污水池的下游为污水沟,并且污水池与污水沟通过排污口连通,从而实现油污分离后形成的污水在污水池集聚后不断排出,实现油污分离系统工作的连续性或持续性。此外,油污分离系统独立于污水系统,又能将油污分离后的废水排放到污水系统中,避免了相互混淆相互影响的可能。

5、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油污引流沟槽、沉淀池、一级油水分离池、二级油水分离池、以及污水池的顶面均设置有用于各自盖封的钢板盖板,从而保证了产生油污现场及油污处理处的环境清洁;分离系统贴近地面设计,加设盖板,不影响空间的正常使用,同时能有效防止异味扩散。

6、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通过观察二级油水分离池内油水分离的情况,从而可以判断一级油水分离池内油水的分离情况,当二级油水分离池内废油产量较大时,可将二级油水分离池内油污引回至一级油水分离池进行再次分离处理;同理,通过观察污水池内污水状态,判断油污分离系统的分离效果,当含油量较高时可选择的引回至一级油水分离池或二级油水分离池再次进行油水分离。

7、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引流口的底面高于油污口的底面,从而避免了油污回流至油污引流沟槽;引流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油污口的流通面积,从而避免了油污在沉淀池集聚;排污口的底面高于污水沟的最高污水面,从而避免了污水沟内污水回流至污水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的又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的再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的立体布置示意图;

图中:1-油污引流沟槽、2-沉淀池、3-一级油水分离池、4-二级油水分离池、5-污水池、6-污水沟、7-引流口、8-油污口、9-第一污水口、10-第二污水口、11-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油污分离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1、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其中: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1与沉淀池2连通;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依次连通设置。

具体的,各种来源的油污首先通过油污引流沟槽1进行汇集,油污引流沟槽1的数量根据实际应用环境(例如餐馆、生产车间、食品加工厂等)具体确定,主要起引流汇集的作用,将应用环境中产生的油污汇集引流至沉淀池2;油污将在沉淀池2进行杂质沉淀,而后依次流入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进行油水分离,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的分离原理是采用油水不能相溶,且油的比重比水要轻,两者大量存在时会产生明显的油水分界线;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内布置现有技术任意结构的油水分离器,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经一级油水分离池3一次油水分离后产生的污水继续流入二级油水分离池4进行二次油水分离,经二级油水分离池4二次油水分离后产生的污水流入污水池5缓冲汇集后引出。油污引流沟槽1、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的具体尺寸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更具体的,油污引流沟槽1、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的顶面齐平,从而实现了油污引流沟槽1、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布置后的整齐性。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的底面齐平且低于沉淀池2的底面,从而赋予油水分离足够的分离空间。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1与沉淀池2通过引流口7连通,引流口7形成于油污引流沟槽1的末端且位于沉淀池2的顶端,引流口7可以是在沉淀池2对应油污引流沟槽1汇入端(即末端)位置形成的凹槽结构。沉淀池2与一级油水分离池3通过油污口8连通,油污口8位于一级油水分离池3的顶端,同样的,油污口8可以是形成于沉淀池2与一级油水分离池3连接面上的凹槽结构。一级油水分离池3与二级油水分离池4通过第一污水口9连通,第一污水口9位于二级油水分离池4的下端,下端即靠近一级油水分离池3底端,但距离一级油水分离池3底端具有一定的距离。二级油水分离池4与污水池5通过第二污水口10连通,第二污水口10位于污水池5的下端,下端即靠近二级油水分离池4底端,但距离二级油水分离池4底端具有一定的距离。第一污水口9与第二污水口10靠下端设置主要是由于油水分离后形成的污水在油水分离池的下端,从而实现了形成的污水经污水口不断向下游流动。

进一步的,污水池5的下游为污水沟6,其中:污水沟6的顶面与污水池5的顶面齐平,污水沟6的底面高于污水池5的底面;污水池5与污水沟6通过排污口11连通,排污口11位于污水池5的顶端,继而实现了污水池5内污水不断流入污水沟6排出,保证了油污分离系统可以更加长久、持续的进行油污分离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通过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1将废弃的污油集中引入至沉淀池2,经沉淀池2沉淀处理后进入油水分离池进行油水分离,即实现了油污的集中处理,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废油的回收利用,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节约资源且环保。

进一步的,引流口7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一拦渣网;和/或,油污口8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二拦渣网。

具体的,第一拦渣网与第二拦渣网主要用于对预分离的油污进行除杂除渣,去除大体积悬浮物,避免大量废渣进入一级油水分离池3或二级油水分离池4,增大分离池的清理难度,且影响油水分离效果。优选的,第一拦渣网的过滤精度为0.5-1.0mm;第二拦渣网的过滤精度为0.5-1.0mm,上述范围只是一个优选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拦渣网的精度。

进一步,第一污水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三拦截网;第二污水口的流通面上设置有第四拦截网,第三拦截网与第四拦截网对液面下的水流产生扰流作用,促进水中细小油粒析出,第三拦截网与第四拦截网的过滤精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进一步的,油污引流沟槽1、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的顶面均设置有用于各自盖封的钢板盖板,一方面保证了产生油污现场及油污处理处的环境清洁,另一方面避免了行人误踏入油污引流沟槽1、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

进一步的,用于盖封二级油水分离池4的钢板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观察判断一级油水分离池3油水分离效果的第一透视窗;用于盖封污水池5的钢板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观察判断油污分离系统油水分离效果的第二透视窗。

具体的,可以通过第一透视窗与第二透视窗观察二级油水分离池4与污水池5内污水状态,即通过观察二级油水分离池4内油水分离的情况,从而可以判断一级油水分离池3内油水的分离情况,当二级油水分离池4内废油产量较大时,可将二级油水分离池4内油污引回至一级油水分离池3进行再次分离处理;同理,通过观察污水池5内污水状态,判断油污分离系统的分离效果,当含油量较高时可选择的引回至一级油水分离池3或二级油水分离池4再次进行油水分离。

可选的,如图2、图5所示,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以及二级油水分离池4同排设置;污水池5设置在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以及二级油水分离池4的前侧或后侧且相对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以及二级油水分离池4并排设置,该种布置方式可以使油污分离系统布置的更紧密。当然可选的,如图3所示,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同排设置;沉淀池2设置在一级油水分离池3的前侧或后侧且相对一级油水分离池3并排设置。此外,对于长度方向较大的布置空间,如图4所示,沉淀池2、一级油水分离池3、二级油水分离池4、以及污水池5也可以同排布置。油污分离系统各个结构的布置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前侧后侧指的为图2、图3所示俯视图的上下方向。

进一步的,引流口7的底面高于油污口8的底面,并且,引流口7的流通面积小于油污口8的流通面积;第一污水口9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第二污水口10的顶面和底面齐平,并且,第一污水口9与第二污水口10的流通面积相等;排污口11的底面高于污水沟6的最高污水面;一级油水分离池3的位于油污口8底面与第一污水口9顶面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废油富集层,二级油水分离池4的位于第二污水口10顶面以上的空间形成第二废油富集层。

具体的,引流口7的底面高于油污口8的底面,从而避免了油污回流至油污引流沟槽1;引流口7的流通面积小于油污口8的流通面积,从而避免了油污在沉淀池2集聚;同时,引流口7的底面高于排污口11的底面,引流口7的流通面积小于排污口11的流通面积,从而保证进入油污分离系统的污油可以随时经排污口11排出系统;排污口11的底面高于污水沟6的最高污水面,从而避免了污水沟6内污水回流至污水池5。可选的,引流口7的高度在50-200mm之间,宽度在200-500mm之间;油污口8的高度在100-500mm之间,宽度在250-600mm之间;第一污水口9与第二污水口10顶面距离一级油水分离池3与二级油水分离池4顶面的距离在150-1000mm之间;第一污水口9与第二污水口10的高度在100-500mm之间,宽度在250-600mm之间;排污口11的高度在70-400mm之间,宽度在250-600mm之间(以图1所示主视图,上下方向即为高度方向,垂直视图方向即为宽度方向,即高度与宽度乘积决定引流口7、污水口等的流通面积)。以上数值范围只是一个可选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通过一个或多个油污引流沟槽将废弃的污油集中引入至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进入油水分离池进行油水分离,即实现了地面缝隙、设备等狭小空间内油污的集中回收处理,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废油的回收利用,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节约资源且环保;本实用新型的油污分离系统,对于油含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油污富集,并集中回收;另外,分离系统独立设计,富集的废油不存在混入污水系统的可能,可靠实用。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