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67345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直接利用空气压力流通经过设有多个气室及阶梯型分离导升管的高压容器,有效地达到超高除水效能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
为解决空压空气的水份问题,已经成为各先进国家或已开发国家迈入生产自动化的重要课题。目前解决空压空气含水问题的主要技术方案如图9所示,空气压缩机50将空气压缩且储存于空气槽51,利用管路60依序传送经过一干燥机52(部分的无干燥机的干燥设备)及一除水器90,降低空压空气的含附的水份后,再传送到各种末端机器53提供气压动力之用。其中,目前已经公开销售或相关技术用书揭示的压缩空气除水装置的技术主要有1、多层式精密过滤除水器;2、螺旋式过滤除水器;3、冷冻式干燥除水装置;4、吸附式干燥除水装置;
5、利用以上四者搭配组合的除水装置等等。
利用这些除水装置的设计,达到除去空压空气水份的目的。
然而经过实际的实施使用经验发现,现有习用除水装置普遍存在除水效果差或结构设计复杂或价格昂贵或耗费能源等等问题。因此,如何寻找设计更先进、更适当的除水装置设计,为相关业者极欲突破的重要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精简且具备高除水效能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该除水装置设有多个气室及阶梯型分离导升管的高压容器,由于空气压缩导入高压容器会产生水气分离的现象,可以利用多个气室及阶梯型分离导升管来改变空气流动的角度、容积及流速,有效地以免电力、免滤心及无冷媒的精简设计,组构成一种具有超高除水效能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创新发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包括筒体,该筒体的顶部设有顶盖,筒体内部形成一可以承受高压空气的筒槽,所述筒槽至少设有一层以上保持相互间隔的隔管,筒槽区被隔出复数个气室,并设有一连通筒槽最外侧气室的进气口和一连通筒槽最内侧气室的出气口所述的隔管内部设有一导升管,该导升管的内部设有至少二层以上互为间隔的隔板,各隔板上至少开设有一气孔,且相邻隔板的气孔为互相交错的错位型态,所述的进气口与导升管连通。
所述隔管以顶部固设连结于顶盖底面呈直立型态,将筒槽区隔成位于筒体内壁与隔管的间的第一气室、位于隔管内部的第二气室及位于隔管下方的集水室,并将所述的进气口连通于第一气室的位置。
所述导升管以顶部固设连结于顶盖底面且直径及长度均小于隔管,设于顶盖的出气口连通于导升管的顶部。
所述筒体在侧壁对应隔管底端的位置开设有一窗孔,该窗孔设一可以通视筒槽的视窗。
所述筒体底部设有一排水管,该排水管的排水口设有过滤网面且位于筒槽的集水室底部。
所述筒体在排水管的旁侧设有一以手动阀体启闭的排水管。
所述筒体于内壁设有一层内衬。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精简,设备成本低廉,并且无需额外能源、滤心或冷媒,即可以有效地将高压空气的水份分离凝结排除。请参看由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除水率性能测试报告所示,本实用新型具有除水率高达99.9%以上的超高除水效能,完全达到国际级的高品质水准,可以充分确保末端工具母机运转的顺畅及产品良率;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设计,不需要特别的保养及维修,对于目前自动化机械设备具有高度的贡献,深具产业利用价值的经济效益。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空气除水器的安装使用状态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于筒体11的筒槽110至少设有一层以上保持相互间隔的隔管13,可以将筒槽11区隔出复数个气室,如图所示的实施例设有一直立型态的隔管13,该隔管13的顶部固设连结于顶盖12底面,将筒槽11区隔成位于内衬111与隔管13之间的第一气室112、位于隔管13内部之间第二气室113及位于隔管13下方的集水室134等数个空间,并让设于顶盖12的进气口122连通于第一气室112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于隔管13的内部再设有一导升管14,该导升管14以顶部固设连结于顶盖12底面且直径及长度均小于隔管13,并让设于顶盖12的出气口124连通于导升管14的顶部;该导升管14的内部设有至少二层以上互为间隔的隔板15,于各隔板15至少开设有一气孔152,并且将相邻隔板15的气孔152设为互相交错的错位型态,于导升管14的内部形成一种阶梯型式的水气分离管路设计。如图所示的的导升管14设有多层相互间隔的隔板15,并且于各隔板15开设一小孔径的气孔152。
本实用新型于筒体11侧壁对应于隔管13底端的位置开设有一窗孔115,于该窗孔115设一可以通视筒槽110的视窗16,供使用者在必要时可以观察筒体11内部筒槽110的状态。又可在筒体11底部设有一受自控阀体(图中未示)控制的排水管16,该排水管16的排水口162设有过滤网面且位于筒槽110的集水室114底部,可以将分离积存于集水室114的水加以排除,同时为了清理的需要,可以再于排水管16的旁侧设有一以手动阀体166启闭的排水管164。
如此,利用前述的构造组成一种如


图1、图2所示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
请参看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可以承受空气高压的筒体11内部利用隔管13与具多层隔板15的阶梯型的导升管14等设计,搭配空气压缩导入高压容器会产生水气分离现象的特性及原理,可以大幅度地改变由进气口122导入的高压空气的流动角度及容积,并且以阶梯型导升管14的小孔径气孔152强制改变空气的流速,让高压空气含附的水份凝结于内衬111、隔管13、导升管14及隔板15等板面,再向下滴落到筒槽110底部的集水室114集中,达到有效去除高压容器水份的目的,并且于停止运转时,可以利用自控阀体将集水室114的积水由排水管16排除,诚为一种绝佳的创新发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不限于如
图1-3所示的较佳实施型态,可以灵活地变化设计成如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的各种不同实施形态。只要于可承受高压的筒体内部设有多个气室及阶梯型的分离导升管等设计,改变空气流动的角度、容积及流速,达到有效地将空气的水份分离凝结排除的,即为本实用新型欲保护的标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可承受高压的筒体内部设有多个气室及阶梯型的分离导升管等特殊设计,可以大幅改变高压空气流动的角度、容积及流速,空气的水份可以有效地分离凝结排除,组构成一种结构精简、无需额外能源且可以产生超高除水效能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的创新发明,在同类产品中均未见有类似的创作或发表,应已符合专利的申请要件,现依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包括筒体,该筒体的顶部设有顶盖,筒体内部形成一可以承受高压空气的筒槽,其特征是所述筒槽至少设有一层以上保持相互间隔的隔管,筒槽区被隔出复数个气室,并设有一连通筒槽最外侧气室的进气口和一连通筒槽最内侧气室的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隔管内部设有一导升管,该导升管的内部设有至少二层以上互为间隔的隔板,各隔板上至少开设有一气孔,且相邻隔板的气孔为互相交错的错位型态,所述的进气口与导升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隔管以顶部固设连结于顶盖底面呈直立型态,筒槽区被隔成位于筒体内壁与隔管的间的第一气室、位于隔管内部的第二气室及位于隔管下方的集水室,所述的进气口与第一气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升管以顶部固设连结于顶盖底面且直径及长度均小于隔管,设于顶盖的出气口与导升管的顶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筒体在侧壁对应隔管底端的位置开设有一窗孔,该窗孔设一可以通视筒槽的视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筒体底部设有一排水管,该排水管的排水口设有过滤网面且位于筒槽的集水室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筒体在排水管的旁侧设有一以手动阀体启闭的排水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筒体于内壁设有一层内衬。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压式空气除水装置,包括筒体,该筒体的顶部设有顶盖,筒体内部形成一可以承受高压空气的筒槽,所述筒槽至少设有一层以上保持相互间隔的隔管,筒槽区被隔出复数个气室,并设有一连通筒槽最外侧气室的进气口和一连通筒槽最内侧气室的出气口。该装置结构精简、无需额外能源且可以产生超高除水功效。
文档编号B01D53/26GK2486746SQ0123135
公开日2002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12日
发明者陈栢辉 申请人:陈栢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