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氢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10530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加氢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氢反应器。
背景技术
加氢反应器是有机化学实验室和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设备仪器,是加氢反应的场所,是产品开发、有机化学制品和医药品研究的基础设备。
传统的加氢反应器为搅拌釜式反应器,其主要存在的缺点有(1)强化反应作用的效果差,特别在加氢量较大的场合,氢的传质效率低;(2)化学容器都为金属材料制成,直观性差,影响其在实验室的应用;(3)存在动密封,不可避免有泄漏存在,影响反应的计量。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加氢反应器的传质效率低、直观性差、密封性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质效率高、直观性好、密封性强的加氢反应器。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氢反应器,主要包括反应容器与氢储气罐,所述的反应容器设置于摆床上,所述的摆床连接有摆动机构;所述的反应容器与所述的氢储气罐之间设置有调节阀和压力表,所述的调节阀阀体内为多通道,分别与所述的压力表、反应容器和氢储气罐相连;所述的反应容器设置有加热冷却装置和温度测控装置。所述的摆动机构的动力一般来自电机,二者之间还可连有减速箱。
为增加反应的直观性,所述的反应容器的材质可为透明材料;通常选用玻璃。反应容器也可使用不锈钢、玻璃钢等材料。采用反应容器整体摇摆结构,使得设置于摆床上的反应容器在摆动机构的机械力作用下剧烈摇摆,产生的振荡力促进反应容器内物料的传质与反应;反应容器的材质采用透明的材料,使实验员能及时了解反应情况;调节阀能很好地完成进气和排气功能,含有压力表,能精确计量氢的用量;另外还有加热冷却装置和温度测控装置,能有效地控制反应温度。
特别的,所述的反应容器的材质为玻璃时,不仅直观性好,而且也具有较强的耐压性,当反应容器容积为0.2~4升时,耐压最高可达0.5MPa。
所述的反应容器可以与摆床分体,也可以与摆床固连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氢反应器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采用反应容器整体摇摆结构,强化了气液的传质,有利于加氢反应;(2)反应容器的材料可采用透明材料,使实验人员能及时了解反应情况;(3)反应空间密封可靠,不存在动密封。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氢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一种加氢反应器,主要包括反应容器1与氢储气罐2,所述的反应容器1设置于摆床3上、与摆床3固连为一体,所述的摆床3连接有摆动机构4;所述的反应容器1与所述的氢储气罐2之间设置有调节阀5和压力表6,所述的调节阀5阀体内为多通道,分别与所述的压力表6、反应容器1和氢储气罐2相连;所述的反应容器设置有加热冷却装置7和温度测控装置8;所述的反应容器1的材质为玻璃。摆动机构4通过减速箱9与电机10相连。
加氢化学反应在反应容器中进行,当介质与催化剂装入反应容器1后,容器内的空气通过调节阀5排出,再通过调节阀5把与反应容器1相联的氢储气罐2中的氢气导入到反应容器1内,并加以一定的压力;反应容器1在摆床3中摆动,在振荡促进下进行加氢反应。当反应达到理想点以后,摆动停止,排出产物,回收催化剂。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压力降与氢气消耗之间的关系准确定量反应情况,反应容器的材料采用透明的玻璃材料,反应直观。反应器配有加热冷却装置7及温度测控装置,以备各种化学反应需要。本加氢反应器可适用各类有机化学实验室加的氢反应及催化剂分析场合,也可用于液体和气体需要充分混合的场合。
权利要求1.一种加氢反应器,主要包括反应容器与氢储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容器设置于摆床上,所述的摆床连接有摆动机构;所述的反应容器与所述的氢储气罐之间设置有调节阀和压力表,所述的调节阀阀体内为多通道,分别与所述的压力表、反应容器和氢储气罐相连;所述的反应容器设置有加热冷却装置和温控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容器的材质为透明材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容器的材质为玻璃。
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容器与所述的摆床固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氢反应器,主要包括反应容器与氢储气罐,所述的反应容器设置于摆床上,所述的摆床连接有摆动机构;所述的反应容器与所述的氢储气罐之间设置有调节阀和压力表,所述的调节阀阀体内为多通道,分别与所述的压力表、反应容器和氢储气罐相连;所述的反应容器设置有加热冷却装置和温度测控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氢反应器采用整体摇摆结构,强化了气液的传质,有利于加氢反应;反应容器的材料可采用透明材料,使实验人员能及时了解反应情况;反应空间密封可靠,不存在动密封。
文档编号B01J14/00GK2751876SQ20042009106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2日
发明者陈冰冰, 高增梁, 郑三龙, 陈年金 申请人:浙江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