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1646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尤指一种可以充分混合待处理物或者使待处理物充分混合而得以充分反应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过程对于食品行业、化工行业、萃取技术等方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例如,通过混合过程,使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完全溶于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使不可溶性的固体颗粒、气体或液体暂时分布于溶剂中,形成悬浮液;使微溶性的液体以微小液滴分布于溶剂中,形成乳状液;促使反应物对流,减少局部的浓度差异,从而使反应完全;促使溶液对流,减少局部的温度差异,从而使散热均匀保持溶液的温度一致。目前,已有多种现有方法实现混合过程。
在一个容器中高速搅拌是实现混合的最直接的方法。目前市场上已有各种各样的搅拌器存在。最常用的搅拌方法是用一个或多个搅拌杆在一个容器中快速运动,在较长的时间之后,液体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混合。以油水混合为例,油水混合液经过多次搅拌后,可以形成保持适当的乳化状态的液体。
然而,为使搅拌杆有足够大的空间搅拌,容器的容积通常较大,大容积的容器不适用于混合微量液体,也不是用于气体与液体队额混合。且,该搅拌器的速度不能太高,否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要求混合一次,清洁一次,所以混合的自动化程度低,对多批次的混合效率较低。如果混合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反应物,大容积的容器不利于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如果混合过程中需要给混合液加热或降温,该大容积的容器中的液体受热不易均匀,导致部分液体反应不一致。因此,这种用搅拌杆在容器中搅拌的方法混合效果较差。
另一种方法是把一个圆柱转子共轴地安装在另一个圆柱孔的定子中。转子和定子的相对的两个圆柱面构成了一个狭窄的环形腔,将流体注入该环形腔,转子高速旋转,巨大的剪切力带动流体相对运动,从而使流体混合。当转速达到一定值时,转子的离心力可以使流体形成“库特流”(Coutte Flow)。“库特流”的混合效率非常高,尤其对于不相溶的多种流体,“库特流”可以把不可溶的流体打散成微小颗粒,大大流体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混合效率。
然而,当转子面转速超过某一值时,环形腔内流动的流体会变得不稳定而出现“泰勒旋涡”(Taylor vortices)。泰勒旋涡形成多个自成一体的微循环,使流体在一个个小的旋涡范围内循环,与外部的流体之间缺乏交流混合。另外,旋涡内的流体层之间相对速度较低,层之间的扩散速度慢。这两个原因就导致了出现泰勒旋涡时的混合效果较差。此外,泰勒旋涡按照垂直于转子转轴的方向堵塞在环形腔内,减缓了流体进入环形腔内的速度。此外,泰勒旋涡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不利于节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美国专利第6,471,392、6,742,774以及5,538,191号均揭示了利用库特流来混合流体,均声称找到一种环形腔的尺寸,表面质量和转子转速的匹配,能避免泰勒旋涡的产生。这些专利通过两个条件来消除泰勒旋涡,一是环形腔的厚度小于等于流体材料在转子和定子表面的边界层厚度之和,即间隙足够小时就能避免泰勒旋涡。另一个条件是转子和定子的圆柱表面足够光滑以抑制泰勒旋涡的生成。
然而,根据“泰勒旋涡”理论,无论环形腔的间隙厚度有多薄,只要由转速、环形腔半径和流体黏度构成的泰勒系数的函数值超过一个临界值,泰勒旋涡就会出现。例如在流体属性和环形腔尺寸都确定的情况下,只要转速足够高,泰勒旋涡仍可能出现。因此,按照前述专利的方法制作出的环形腔只能在一定的转速和一定的黏度流体下形成库特流。当超出此转速和低于此黏度时,泰勒旋涡就会产生。
在许多情况下,环形腔必须在高于临界转速下工作,而其它的流体也有可能低于临界黏度,所以泰勒旋涡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混合效率和提高转子转速出现泰勒旋涡之间是一对一直未能解决的矛盾。现有的混合技术只能在提高转速和避免泰勒旋涡这对矛盾中折中选择。
请参照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的转子旋转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尚未充分混合的流体常常从环形腔的底部出口流出,影响混合和反应效果。为防止流体的流出,常用的方法是在底部出口处安装阀门。然而,由于阀门与环形腔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体积的混合“盲区”900,该盲区900内的流体的不能充分混合而成为废液,造成原材料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混合以及反应装置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充分混合待处理物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可以控制待处理物在其内的留存时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可以避免流体进入混合盲区,从而使装置内所有的流体都能充分混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包括有反应部和驱动部,反应部包括圆柱状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设置有收容第二元件的柱状孔,在第一、第二元件之间形成用于收容待处理物的狭窄通道,第二元件相对于第一元件转动,第二元件的面对通道的表面上设置有可以提供轴向力的扰动部,所述轴向力平行于第一元件的圆柱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第二元件设置有扰动部,由于扰动部兼具有扰乱泰勒旋涡、加大混合效果、控制流体在通道内的留存时间以及防止流体进入混合盲区从而使装置内所有的流体都能充分混合的功能,所以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充分混合待处理物、控制流体在通道内的留存时间以及使所有的流体都能充分混合。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第二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反应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反应部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反应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用来使待处理物充分混合或者使待处理物充分混合而得以充分反应。待处理物可以是具有一种成分的流体,也可以是具有多种成分的混合流体,其中流体可以是气体、液体、胶体、固体颗粒或粉末等,只要流体的形状可以随着收容该流体的容器的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即可。进入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一组待处理物中至少包括一种液体。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可溶性的固体或液体完全溶于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例如在溶液中均匀添加催化剂等;使不可溶性的固体颗粒或气体暂时分布于溶剂中,形成悬浮液,例如利用悬浮的硅颗粒从含有细胞的液体内萃取核糖核酸、在润滑油中加入石墨颗粒以提高润滑效果等;使微溶性的液体以微小液滴分布于溶剂中,形成乳状液,如充分混合水与燃油以制造新型节能燃料、用溶剂从原油中提取或剔除特定成分等;促使反应物充分对流,减少局部的浓度差异,从而使反应完全,例如使不互溶的液体和气体充分混合而完全反应等;促使溶液对流,减少局部的温度差异,从而使散热均匀、保持溶液的温度一致。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部和驱动部12。反应部包括第一元件15和第二元件16,其中第一元件15是静止不动的定子,第二元件16是可以高速旋转的转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元件15、16是圆柱体,第一元件15沿其圆柱轴方向设置有圆柱孔,第二元件16安装在第一元件15的圆柱孔中并且与第一元件15共轴,从而在第一、第二元件15、16之间形成可以容纳流体的狭窄的环形通道17。通道17至少有一维达到微米量级,本实施例中,通道17的厚度达到微米量级,其可以是几十微米到几千微米,例如通道17的厚度可以设定为50~80微米、120~130微米、350微米左右、1000微米、2000微米、3000微米等。
在本实施例中,通道17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用于向通道17输入待处理物的入口30、31,底部设置有出口18,根据实际需要,入口30、31和出口18可以设置在通道17的其它位置。入口30、31和出口18均与通道17连通,其可以是任何使待处理物进入或排出通道17的元件,如管或者阀等。入口30、31和出口18可以是相同的元件或设置,也可以是不同的元件或设置。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二元件16面对通道17的表面设置有扰动部160,扰动部160可以通过微机械加工、电腐蚀、光刻等方式一体形成于第二元件16的表面上,也可以通过电镀、强力粘贴等方式附着在第二元件16的表面上。扰动部160可以是任何形式,例如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元件16表面上的凸出体,也可以是凹进体。扰动部160在第二元件16表面上的凸、凹程度可以是通道17平均厚度的1%~300%左右,例如,当通道的厚度设定为100微米时,扰动部160的最凸处与最凹处在第二元件16的径向上的距离可以是1微米到300微米左右。在本实施例中,扰动部160的凸、凹程度可以优选地设定为通道17厚度的5%~100%左右,更优选地,设定为通道17厚度的10%~30%左右。扰动部160在第二元件16表面上的凸、凹程度可以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
扰动部160在第二元件16的表面的密度可以设定为小于50%,在本实施例中,扰动部160可以优选地占第二元件16表面积的10%~40%。
扰动部160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可以是多个点构成的阵列,可以是连续的条纹或间断的条纹,也可以由点和条纹共同构成。扰动部160可以随机地排布在第二元件16表面上,也可以是规则排列。条纹状的扰动部160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只要不与第二元件16的轴向垂直或平行即可。条纹状的扰动部160可以从第二元件16的底部一直延伸到顶部,也可以间断的延伸到顶部。多个条纹可以是等间距的,也可以是不等间距的,多个条纹之间也可以存在交叉。扰动部160包括但不限于图4所示的若干连续等间距条纹。
扰动部160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梯形、方形等任意多边形或者半圆形、半椭圆形等或上述形状的任意结合。图4所示的三角形的扰动部160只是其中的一种。
请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扰动部160是连续条纹。第二元件16转动时,扰动部160的一段连续条纹与第二元件16表面的切面的交点是连续移动的。该交点的移动方向是该条纹的趋势方向。扰动部160趋势方向可以是任意的,只要该旋转方向总体上与第二元件16的旋转方向相反或相同即可。当第二元件16上所有的或某局部的大部分的条纹具有相同趋势方向时,对流体产生一个沿趋势方向的推力。该推力形成一个平行于第一元件15中轴的轴向分力,推动流体的沿轴向流动。
待处理物通过进口30和31进入环形的通道17,在第二元件16高剪切力、高离心力和轴向力的作用下使两种待处理物快速地充分混合。如果这两种流体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二者可以充分混合而充分反应。
在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中,通道17中的流体流动有可能是层流,有可能是湍流。靠第二元件16高速转动提供的动力带动流体分层流动,把流体分成无数薄层,在环形通道17的半径方向上,由于薄层间的流动速度不相同,使流体层能快速地和其它的流体层近距离接触,而产生快速扩散,使两种流体充分混合。但根据“泰勒库特流”(Taylor Coutte Flow )理论,在反应部按一定的尺寸制造完成后,通道17的间隙就固定了,对于不同黏度的流体,在不同的旋转速度下,是否发生库特流或泰勒旋涡是由泰勒系数决定的。当转子在低速运行时,通道17中的流体流动是按层流方式进行的,这时流体的混合效果较好,但由于转速低,输入的待混合流体流量不能高,如果流量高的话,流体很快就沿轴向穿过通道17流出,而达不到好的混合效果。要想高效率高流量地混合,就必须提高转子的旋转速度,而提高旋转速度就可能会带来泰勒旋涡。使混合效果变差。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不回避泰勒旋涡的产生,通过第二元件16的扰动部160提供的轴向力,来扰乱按照垂直于第二元件16的轴的方向排列的泰勒旋涡,打破泰勒旋涡所形成的一个个封闭的流体团,从而使旋涡内的流体和旋涡外的流体产生交流,加大了混合效果。另一方面,扰动部160也扰动打乱了旋涡内的自成一体的微循环,使微循环内的流体搅动和混合。由此可知,由于在第二元件16上设置了扰动部16,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混合效果可以不受输入流量和转速的影响。通过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混合成的流体的颗粒非常小,半径可达到纳米级,大大提高了流体的混合效率和反应效率。
扰动部160除了具有扰乱泰勒旋涡、加大混合效果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控制流体在通道17内的留存时间的功能。扰动部160的趋势方向可以与第二元件16的旋转方向相反,当第二元件16高速旋转时,扰动部160提供向上的轴向力,阻止通道17内的流体下降。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的流体都限制在通道17内,既保证流体在通道17内有足够充分的时间混合、反应,又可以防止流体进入混合盲区,从而保证通道17内所有的流体都能充分混合和/或反应。当流体在通道17充分混合和/或反应后,可通过从通道17的顶部加压,使流体下降至产物出口18;或者,使第二元件16反向转动,即扰动部160的趋势方向与第二元件16的旋转方向相同,扰动部160提供向下的轴向力,使流体下降至产物出口18。
基于相同的原理,在某些情况需要将反应部倒置时,扰动部18也可以提供上述功能。
由上可知,利用扰动部160的轴向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流体的流动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控制流体在反应部中的留存时间、促进流体从反应部中流出,改变流体流出反应部的速率,增加或减小待处理物输入到反应部中的阻力等。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部13和与第二元件16配合的轴承座11,第二元件16通过连接部13与驱动部12的轴连接,第二元件16穿过轴承座11,与第一元件15形成环形的通道17。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包括用于连接驱动部12和第二元件16的连接部13,从而使驱动部12可以带动第二元件16转动。驱动部12可以是电动马达或者其它任何可以提供动力使第二元件16转动的部件。第二元件16的最高转速主要由驱动部12的功率、扭矩决定。通常,驱动部12的功率、扭矩越高,第二元件16的转速就越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元件16的最高转速是10350转/分钟。根据不同流体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转速或更高转速,可以使混合和/或反应达到实际需要的效果,甚至更好的效果。通常,当第二元件16的转速高于3000转/分钟时,例如3000转/分钟、5000转/分钟、6000转/分钟、8000转/分钟、9000转/分钟等,产物的颗粒半径可以达到微米级或纳米级。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驱动部12,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达到更高的转速。反应部的工作温度可以设定在-150℃~300℃,例如反应部的工作温度设定在-150℃~50℃、-50℃~100℃、20℃~250℃、150℃~300℃等。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温度控制部14。第一温度控制部14可以设置在通道17的部分或者全部外围,还可以安装在反应部的其它位置。第一温度控制部14可以包括开口32、33如阀或管等。通过开口32、33,第一温度控制部14可充入流体,以迅速改变反应部的温度。由于混合反应中可能产生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流体循环地从进口32进入反应部的第一温度控制器14,经过充分换热后从出口33流出,从而循环地带走热量或带进热量。第二元件16高速旋转时,剪切摩擦力可能使通道17内的流体产生大量的热量。为防止这些热量影响混合反应,冷的流体循环地经开口32压入第一温度控制部14中,与通道17充分换热后从出口33流出。如果通道17中的化学反应需要吸收热量,而且当摩擦产生的热不足以供应时,可以向第一温度控制部14中充入温度高的循环流体,高温的循环流体可以对通道17进行加热。由于通道17和第一元件15的壁都很薄,设定温度的循环流体可以迅速地与正在混合反应的流体进行热交换,通道17内的正在混合反应的流体很快就能与循环油的温度相接近。并且,由于通道17很窄,通道17中的流体温度很容易均匀,这有利于反应的一致性。通过第一温度控制部14对通道17温度的设定,可以满足某些混合反应对特定温度环境的要求,也可以保证通道17内温度恒定。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温度控制部。第二温度控制部设置在轴承座11上。第二温度控制部可以包括开口34、35,如阀或管等。通过开口34、35,第二温度控制部可向轴承座11充入轴承油、水等流体,以迅速改变轴承座11的温度。当第二元件16高速运行时,轴承座11中的轴承发热,流体从进口34进入轴承座11,从出口35流出,带走热量,润滑轴承。由于第二元件16的顶部伸入轴承座11内,第二温度控制部还同时具有控制第二元件16温度的作用。根据通道17内的设定温度,适当设定第二温度控制部的温度,确保第二元件16的顶部温度与伸入通道17内的第二元件16的底部的温度相同。这样,避免了由于第二元件16的顶部、底部的温差导致热传导,使通道17热损失或热增加。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温度控制部。第三温度控制部设置在驱动部12上。第二温度控制部可以包括开口36、37,如阀或管等。通过开口36、37,第二温度控制部可向驱动部12充入流体,以迅速改变驱动部12的温度。从开口36进入驱动部12内循环后从开口37流出带走驱动部12的热量。例如驱动部12高速运转产生大量热时,可以采用水冷却方式使驱动部12降温。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通过支撑装置安装在操作台(未图示)上,安装的角度可以是垂直、水平或者任何需要的角度。支撑装置可以包括基座9和支撑座10,其中基座9安装在操作台上,支撑座10用于将驱动部12和反应部固定在基座9上。
请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二元件16的截面积可以是椭圆形或者多边形,这样当第二元件16高速转动时,通道17内任何一个固定位置的宽窄都随第二元件16的转动而改变,相应地,通道17内的流体由此受到不均匀的挤压,从而实现充分混合。当然,第二元件16的截面积还可以是其它形状,图5和图6所示的椭圆形或者多边形仅是其中的两种。
请参照图7所示,第二元件16可以不与第一元件15共轴,基于上述类似的原理,通道17内的流体也受到不均匀的挤压而实现充分混合。
在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元件15和第二元件16可以互换位置,即第二元件16是静止不动的定子,而第一元件15是可以高速旋转的转子。第一元件15和第二元件16可以是朝相反方向转动的元件,也可以是转速不同的元件。第一、第二元件15、16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相互靠近的元件,例如相互靠近的片体等,只要二者之间形成可以容纳流体的窄通道17即可。扰动部160可以选择性地设置在第一元件15和/或第二元件16上。当待处理物已经是混合液体时,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仅设置一个待处理物入口;当有多种待处理物需要混合和反应时,可以设置多个待处理物入口。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也可以预先设置多个待处理物入口,根据反应的需要,选择使用合适数量的待处理物入口。
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各个元件可以使用相同的或者不相同的材料制成。基于待处理物的特性、产物特性、反应和/或混合过程的所需条件、成本等因素考虑,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的元件可以由铸铁、不锈钢、合金、铝等金属材料,也可以由塑料、玻璃、石英玻璃等有机材料制成,也可以由陶瓷等无机材料制成。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元件15、第二元件16由不锈钢制成,从而使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适用于强腐蚀性待处理物。
权利要求
1.一种混合以及反应装置,使待处理物充分混合或者使待处理物充分混合而得以充分反应,该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包括有反应部和驱动部,反应部包括圆柱状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设置有收容第二元件的柱状孔,在第一、第二元件之间形成用于收容待处理物的狭窄通道,第二元件相对于第一元件转动,其特征在于第二元件的面对通道的表面上设置有可以提供轴向力的扰动部,所述轴向力平行于第一元件的圆柱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是设置在第二元件上的凸出体或者凹进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元件的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附着在第二元件的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的密度、截面形状、旋转方向以及导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包括至少一条连续等间距的条纹。
7.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至少包括连续的条纹、由多个点构成的阵列、间断的条纹中的一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截面形状至少包括三角形、梯形、方形等任意多边形或者半圆形、半椭圆形中的一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至少包括随机地、规律地排布在第二元件表面上的连续的条纹、由多个点构成的阵列、间断的条纹中的一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至少包括等间距的条纹、等间距的点、不等间距的条纹和不等间距的点中的一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在第二元件表面上的凸、凹程度至少是通道厚度的1%~300%中的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的凸、凹程度是通道厚度的5%~100%。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在第二元件的表面的密度小于5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占第二元件表面积的10%~40%。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扰动部的趋势方向与第二元件的轴相交。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向通道输入待处理物的入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部包括至少一个输出产物的出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和出口可以是相同的元件或不同的元件。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道的尺寸至少有一维达到微米量级。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道的厚度可以是几十微米到几千微米。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道的厚度可以设定在50微米到350微米之间。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道的厚度可以设定为120~130微米。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道的厚度可以设定为350微米。
24.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元件的截面积是圆形。
2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元件的截面积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中的一种。
2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是静止的定子,第二元件是可以转动的转子。
27.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元件的转速可以高于3000转/分钟。
28.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控制反应部的温度的温度控制元件。
29.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入通道内的待处理物中至少包括一种液体。
全文摘要
一种混合以及反应装置,用于充分混合待处理物或者使待处理物充分混合而得以充分反应,该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包括有反应部和驱动部,反应部包括圆柱状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设置有收容第二元件的柱状孔,在第一、第二元件之间形成用于收容待处理物的狭窄通道,第二元件相对于第一元件转动,第二元件的面对通道的表面上设置有可以提供轴向力的扰动部,所述轴向力平行于第一元件的圆柱轴。由于第二元件设置有扰动部,从而使本发明混合以及反应装置可以充分混合待处理物、可以控制流体在通道内的留存时间、以及可以防止流体进入混合盲区,使通道内所有的流体都能充分混合。
文档编号B01F13/00GK1927439SQ20051002954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9日
发明者王尤崎, 丛佩军, 康有树, 王桂林, 钟煜斌, 王文辉, 刁立臣 申请人: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