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303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含硫油气藏的开采越来越多,含硫油气藏在高温高压及水蒸气等各种条件的作用下,油气及地层岩石中的硫化物不断转化为硫化氢,并在开采及输送的过程中析出,从而对环境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并腐蚀了设备以及管线。原油储罐是原油从井筒采出后,对原油进行现场的储集,所采用的储罐和罐车往往都具有开放口,则原油中的硫化氢气体从开放口溢出,对相关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隐患。因此,必须消除原油在储集过程中储罐内的硫化氢气体。当前采用的消除硫化氢气体的方法主要是在原油储罐口装喷淋设备与硫化氢感应设备清除罐内硫化氢,即当原油储罐口硫化氢感应仪器检测到硫化氢含量的预设值时,喷淋设备开始喷射除硫剂,至硫化氢感应设备检测硫化氢的含量低于硫化氢含量的预设值的时候,喷淋设备停止工作,但是由于原油中具有挥发性的含硫油气物的成分复杂,其能够导致硫化氢感应设备的损坏,并且导致喷淋设备的控制失灵,造成除硫剂消耗量大或者除硫不彻底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难以控制除硫剂添加量和消除硫化氢气体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包括除硫剂罐、开口混合处理罐和喷淋头;除硫剂罐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除硫剂管线,除硫剂管线的出口位于开口混合处理罐的上方,除硫剂管线的出口固定安装有喷淋头,除硫剂管线上固定安装有泵,开口混合处理罐的底端有气体进口,与气体进口相对应的开口混合处理罐内的下部固定有与喷淋头上下对应的散气装置,散气装置上有散气孔,开口混合处理罐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硫化氢气体检测装置。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散气装置可包括圆柱形底座和呈锥形的散气罩,散气罩包括至少三块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导板,至少三块的导板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圆柱形底座的上端,至少三块的导板的上端汇集固定在一起,导板间形成流道,在每个导板的三角形顶尖处分布有散气孔,散气孔的上方固定有防雨板,底座的直径小于散气罩底端的直径。上述散气罩的下端可有呈圆环状的凹槽,底座的上端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起,凸起固定安装在凹槽内。上述散气孔的直径可为一厘米至二厘米之间。[0011]上述防雨板可呈伞状。上述除硫剂罐上部可有除硫剂加入口,除硫剂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污管线和阀门并相通,除硫剂罐与开口混合处理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收管线并相通,气体进口处外侧固定有法兰。上述除硫剂罐可固定安装有液面显示管。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在对原油进行现场储集的过程中,连续喷洒除硫剂,易于控制除硫剂的添加量和能够较好地消除硫化氢气体,降低了硫化氢气体对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伤害,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附图2为散气装置和底座的主视结构不意图。附图3为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除硫剂罐,2为开口混合处理罐,3为喷淋头,4为除硫剂管线,5为气体进口,6为散气罩,7为散气孔,8为回收管线,9为泵,10为底座,11为除硫剂加入口,12为液面显示管,13为排污管线和阀门,14为防雨板,15为法兰,16为导板,17为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3所示,该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包括除硫剂罐1、开口混合处理罐2和喷淋头3 ;除硫剂罐I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除硫剂管线4,除硫剂管线4的出口位于开口混合处理罐2的上方,除硫剂管线4的出口固定安装有喷淋头3,除硫剂管线4上固定安装有泵9,开口混合处理罐2的底端有气体进口 5,与气体进口 5相对应的开口混合处理罐2内的下部固定有与喷淋头3上下对应的散气装置,散气装置上有散气孔7,开口混合处理罐2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硫化氢气体检测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头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2、3所示,散气装置包括圆柱形底座10和呈锥形的散气罩6,散气罩6包括至少三块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导板16,至少三块的导板16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圆柱形底座10的上端,至少三块的导板16的上端汇集固定在一起,导板16间形成流道17,在每个导板16的三角形顶尖处分布有散气孔7,散气孔7的上方固定有防雨板14,底座10的直径小于散气罩6底端的直径。导板16与流道17的设置能够有利于未参与反应的除硫剂沿着流道17下落至开口混合处理罐2内;防雨板14的设置能够防止除硫剂落入散气罩6内,防止污染原油;底座10的直径小于散气装罩6底端的直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防止落在散气罩6外侧的除硫剂流入底座10内部。如图1、2所示,散气罩6的下端有呈圆环状的凹槽,底座10的上端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起,凸起固定安装在凹槽内。如附图2、3所示,散气孔7的直径为一厘米至二厘米之间。如附图3所示,防雨板14呈伞状。伞状的防雨板14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除硫剂落入散气装置6内并有效地引导除硫剂落入流道17内。如附图1所示,除硫剂罐I上部有除硫剂加入口 11,除硫剂罐I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污管线和阀门13并相通,除硫剂罐I与开口混合处理罐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收管线8并相通,气体进口 5处外侧固定有法兰15。回收管线8的设置能够回收未与硫化氢气体反应并落入开口混合处理罐2内的除硫剂。如附图1所示,除硫剂罐I固定安装有液面显示管12。液面显示管12的设置能够为工作人员观察除硫剂罐I内情况提供便利。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首先,将开口混合处理罐2通过法兰15与储油罐固定安装在一起,工作人员通过泵9将除硫剂通过除硫剂管线4从除硫剂罐I输送到开口混合处理罐2上,并通过喷淋头3将除硫剂喷洒在散气罩6上,同时,原油罐中的硫化氢气体从气体进口 5进入散气罩6内并从散气孔7逸出,持续逸出的硫化氢气体与除硫剂进行反应。
权利要求1.一种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除硫剂罐、开口混合处理罐和喷淋头;除硫剂罐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除硫剂管线,除硫剂管线的出口位于开口混合处理罐的上方,除硫剂管线的出口固定安装有喷淋头,除硫剂管线上固定安装有泵,开口混合处理罐的底端有气体进口,与气体进口相对应的开口混合处理罐内的下部固定有与喷淋头上下对应的散气装置,散气装置上有散气孔,开口混合处理罐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硫化氢气体检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散气装置包括圆柱形底座和呈锥形的散气罩,散气罩包括至少三块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导板,至少三块的导板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圆柱形底座的上端,至少三块的导板的上端汇集固定在一起,导板间形成流道,在每个导板的三角形顶尖处分布有散气孔,散气孔的上方固定有防雨板,底座的直径小于散气罩底端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散气罩的下端有呈圆环状的凹槽,底座的上端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起,凸起固定安装在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散气孔的直径为一厘米至二厘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防雨板呈伞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防雨板呈伞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除硫剂罐上部有除硫剂加入口,除硫剂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污管线和阀门并相通,除硫剂罐与开口混合处理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收管线并相通,气体进口处外侧固定有法ΛΑ~O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除硫剂罐上部有除硫剂加入口,除硫剂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污管线和阀门并相通,除硫剂罐与开口混合处理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收管线并相通,气体进口处外侧固定有法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除硫剂罐上部有除硫剂加入口,除硫剂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污管线和阀门并相通,除硫剂罐与开口混合处理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收管线并相通,气体进口处外侧固定有法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除硫剂罐固定安装有液面显示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原油储罐消除硫化氢连续循环喷淋装置,其包括除硫剂罐、开口混合处理罐和喷淋头;除硫剂罐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除硫剂管线,除硫剂管线的出口位于开口混合处理罐的上方,除硫剂管线的出口固定安装有喷淋头,除硫剂管线上固定安装有泵,开口混合处理罐的底端有气体进口,与气体进口相对应的开口混合处理罐内的下部固定有与喷淋头上下对应的散气装置,散气装置上有散气孔。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在对原油进行现场储集的过程中,连续喷洒除硫剂,易于控制除硫剂的添加量和能够较好地消除硫化氢气体,降低了硫化氢气体对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伤害,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文档编号B01D53/52GK203061053SQ20132010187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6日
发明者王茂仁, 李永刚 申请人:克拉玛依市新融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