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5590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包括分离除尘部、除油部以及连接部,分离除尘部内部具有第一过滤腔,包括除尘滤芯,除油部固定于分离除尘部的上端部,除油部内部具有第二过滤腔,包括除油滤芯,连接部具有贯通的连接通道且固定于分离除尘部与除油部之间,连接部两端分别伸入第一过滤腔以及第二过滤腔,除油滤芯与除尘滤芯分别安装于连接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连接部伸入第一过滤腔的部分套装有旋风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相比于现有压缩机组使用的串联组合净化系统,通过一体化的结构设计,简化了压缩机组的管道布局,在相同的外形尺寸下可以有更大的操作及维修空间。
【专利说明】一体式分罔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净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物理方法对压缩气体中的液体、颗粒杂质以及油汽等进行分离、过滤及吸附的一体式分率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气体净化及其净化设备【技术领域】,气体过滤装置的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在压缩机的工艺流程中对气体进行净化处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工艺环节。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分离器和过滤器是对气体进行净化处理。但是目前在压缩机组的工艺流程中所采用的高压分离器、除尘过滤器以及除油过滤器均各为一体,不利于压缩机组工艺管道的布置,同时也占据了压缩机组中的有限空间。
[0003]高压气体一般是通过活塞压缩机经各级压缩获得,压缩过程中会使高压气体中含有液体、颗粒杂质及油汽等。如图1所示,目前通常采用分离器4加除尘过滤器5和除油过滤器6等串联组合净化系统,其零部件繁多,管路连接泄露点多,且具有维护性差、成本高、空间占用大等缺点。
[0004]如图2所示,表示现有分离器4的结构,其主要由筒体40、封头41、旋风器42及导杆43等零件组成。这种分离器4的分离原理简单、设备成本低廉且分离效果好,但是对小微粒的分离效果较差,一般限于分离直径大于20 μ m的固体颗粒或油滴。
[0005]如图3所示,表示现有除尘过滤器5的结构,且现有除油过滤器6的结构也可由图3表示,这两种过滤器均由滤头50、滤芯51、壳体52等组成,其主要利用滤芯51对气体杂质进行过滤。这种结构由于壳体52与滤头50相互连接的螺纹公称直径大,所以给加工制造带来了较大难度,同时安装、拆卸滤芯51也不方便;由于其工作压力大于lOMPa,均需采用高压锻件,加工难度大且制造成本高。
[0006]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用途广泛且分离过滤性能良好的分离过滤装置,已成为本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空间占用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中,所述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包括分离除尘部、除油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分离除尘部内部具有第一过滤腔,所述分离除尘部包括进气口、排污口以及除尘滤芯,所述进气口开设于所述分离除尘部上端部且与第一过滤腔连通,所述排污口开设于所述分离除尘部下端部且与第一过滤腔连通,所述除尘滤芯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腔内,所述除油部固定于所述分离除尘部的上端部,内部具有第二过滤腔,所述除油部包括排气口以及除油滤芯,所述排气口开设于所述除油部上端部且与第二过滤腔连通,所述除油滤芯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内,所述连接部具有贯通的连接通道且固定于所述分离除尘部与所述除油部之间,所述连接部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以及第二过滤腔,所述除油滤芯与所述除尘滤芯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第一过滤腔的部分套装有旋风器。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旋风器套装于所述连接部的伸入所述第一过滤腔的一端部。
[0011]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分离除尘部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滤板,所述至少一个过滤板设于所述第一过滤腔内且位于所述除尘滤芯下方。
[0012]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除油部下端部开设有气体检测口,所述气体检测口与所述第二过滤腔连通。
[0013]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具有周向向外突出的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分离除尘部的上端面螺接固定。
[0014]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除尘滤芯及所述除油滤芯螺纹连接。
[0015]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还包括多道环形密封槽,其分别开设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分离除尘部的连接处以及连接部与所述除油部的连接处,每道所述环形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
[0016]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0017]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相比于现有压缩机组使用的串联组合的净化系统,通过一体化的结构设计,简化了压缩机组的管道布局,使压缩机组管道走向简单化、合理化,同时减少了气流脉动引起管道振动的机率,并且可以优化压缩机组的整体布局,在相同的外形尺寸下可以有更大的操作及维修空间。另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应用于例如压缩机等设备中时,可以大幅减少管道焊接及探伤的次数。此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在实现净化功能的前提下,其一体式的结构省去了除尘、除油过滤器的壳体及滤头等零件,起到了降低成本,减少零件数量的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现有的串联组合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现有分离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现有除尘过滤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4]1.分离除尘部;10.第一过滤腔;11.进气口 ;12.排污口 ;13.除尘滤芯;14.旋风器;15.过滤板;2.除油部;20.第二过滤腔;21.排气口 ;22.除油滤芯;23.气体检测口 ;
3.连接部;30.连接通道;31.连接法兰;32.环形密封槽;33.密封圈;4.分离器;40.筒体;41.封头;42.旋风器;43.导杆;5.除尘过滤器;50.滤头;51.滤芯;52.壳体;6.除油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可用于设备中工作气体的分离过滤,例如在压缩机组中对其中的高压气体进行分离过滤,以去除气体内的液体、颗粒杂质以及油汽等。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例如串联组合净化系统中的分离器、除尘过滤器以及除油过滤器相互组合起来,优化各部分结构,使其成为具有分离、除尘及除油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一体式的分离过滤设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主要包括分离除尘部1、除油部2以及连接部3。
[0027]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除尘部I内部具有第一过滤腔10。分离除尘部I包括进气口 11、排污口 12以及除尘滤芯13。
[0028]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口 11开设于分离除尘部I上端部且与第一过滤腔10连通。
[0029]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污口 12开设于分离除尘部I下端部且与第一过滤腔10连通。
[0030]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尘滤芯13位于第一过滤腔10内。该除尘滤芯13主要用于进一步过滤已经过初步过滤的气体中的杂质。除尘滤芯13可选用传统结构及材质的滤芯,但并不以此为限。
[0031]另外,分离除尘部I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滤板1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过滤板15的数目为一个,其位于第一过滤腔10内且设于除尘滤芯13的下方。该过滤板15可选用传统结构及材质的过滤板15,但并不以此为限。
[0032]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油部2固定于分离除尘部I的上端部,且其内部具有第二过滤腔20。除油部2包括排气口 21以及除油滤芯22。排气口 21开设于除油部2上端部且与第二过滤腔20连通。
[0033]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油滤芯22位于第二过滤腔20内。该除油滤芯22主要用于进一步过滤经由除尘滤芯13过滤的气体中的杂质,例如残留于气体中的细微油滴。除油滤芯22可选用传统结构及材质的滤芯,但并不以此为限。
[0034]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油部2下端部开设有气体检测口 23,且气体检测口 23与第二过滤腔20连通。该气体检测口 23主要用于对完成过滤的气体,在经由排气口 21排出之前,进行抽样检测。并可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除尘滤芯13以及除油滤芯22的过滤饱和程度,进而当上述滤芯达到饱和时及时更换滤芯。
[0035]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具有贯通的连接通道30且固定于分离除尘部I与除油部2之间。连接部3两端分别伸入第一过滤腔10以及第二过滤腔20,除油滤芯22与除尘滤芯13分别安装于连接部3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连接部3的外壁上具有周向向外突出的连接法兰31,连接法兰31与分离除尘部I的上端面螺接固定,两者固定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另外,为了方便拆卸更换滤芯,连接部3分别与除尘滤芯13及除油滤芯22螺纹连接,但上述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唯一。
[0036]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部3伸入第一过滤腔10的部分套装有旋风器14。即该旋风器14能够以连接部3为轴转动并产生下旋气流。并且,该旋风器14位于第一过滤腔10的上端部,且与进气口 11的位置对应。通过这种结构设置,使待过滤气体由进气口11进入后,即可立即在旋风器14的作用下以较高速度沿前线方向进入第一过滤腔10。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具有较大质量的杂质、液滴、油滴等仍然具有沿切线运动的运动趋势,因而以上杂质和界定第一过滤腔10的分离器的内壁发生碰撞失速并最终沉积于第一过滤腔10底部,并经由排污口 12排出。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旋风器14选用传统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此外,较佳地,旋风器14可套装于连接部3伸入第一过滤腔10的一端部,即旋风器14以连接部3的一端部为轴转动,并位于第一过滤腔10内的最高端,以便更加充分地作用于由进气口 11进入的气体。
[0037]另外,为了增强分离除尘部1、除油部2以及连接部3之间的密封性以提高分离过滤效果,连接部3还包括有多道环形密封槽32,其分别开设于连接部3与分离除尘部I的连接处,以及连接部3与除油部2的连接处,并且每道环形密封槽32内设有密封圈33。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与分离除尘部I的连接处以及连接部3与除油部2的连接处分别开设两道环形密封槽32,但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圈33为O型密封圈33,但并不以此为限。
[003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在用于对例如压缩机组中的压缩气体进行分离过滤时的主要步骤为:气体经过进气口 11后首先通过旋风器14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油滴、水滴及直径较大的固定颗粒分离出来。之后经过初步分离的气体进入除尘滤芯13,并由除尘滤芯13将残余的微颗粒杂质及部分油污加以过滤清除。经过除尘滤芯13进一步过滤后的气体通过连接部3进入除油滤芯22,并由除油滤芯22过滤气体中剩余的微量油滴和水气溶胶等杂质。最后,气体由排气口 21排出。
[0039]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可以同时满足现有除尘过滤器的滤芯的外进内出的过滤流程,同时满足现有除油过滤器的滤芯的内进外出的过滤流程,其可过滤气体的压力可达40MPa,过滤精度不大于IPPm,是高压气体净化处理的理想选择。
[0040]虽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但应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其构思或实质,因此,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构思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故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包括: 分离除尘部(I),内部具有第一过滤腔(10),所述分离除尘部(I)包括: 进气口(11),开设于所述分离除尘部(I)上端部且与第一过滤腔(10)连通; 排污口(12),开设于所述分离除尘部(I)下端部且与第一过滤腔(10)连通;以及 除尘滤芯(13),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腔(10)内; 除油部(2),固定于所述分离除尘部(I)的上端部,内部具有第二过滤腔(20),所述除油部⑵包括: 排气口(21),开设于所述除油部(2)上端部且与第二过滤腔(20)连通;以及 除油滤芯(22),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20)内;以及连接部(3),具有贯通的连接通道(30)且固定于所述分离除尘部(I)与所述除油部(2)之间,所述连接部(3)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一过滤腔(10)以及第二过滤腔(20),所述除油滤芯(22)与所述除尘滤芯(13)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部(3)的上端部与下端部,所述连接部(3)伸入所述第一过滤腔(10)的部分套装有旋风器(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器(14)套装于所述连接部(3)的伸入所述第一过滤腔(10)的一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除尘部(I)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滤板(15),所述至少一个过滤板(15)设于所述第一过滤腔(10)内且位于所述除尘滤芯(13)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油部(2)下端部开设有气体检测口(23),所述气体检测口(23)与所述第二过滤腔(2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的外壁上具有周向向外突出的连接法兰(31),所述连接法兰(31)与所述分离除尘部(I)的上端面螺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分别与所述除尘滤芯(13)及所述除油滤芯(22)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还包括多道环形密封槽(32),其分别开设于所述连接部(3)与所述分离除尘部(I)的连接处以及连接部(3)与所述除油部(2)的连接处,每道所述环形密封槽(32)内设有密封圈(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式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33)为O型密封圈。
【文档编号】B01D50/00GK203852988SQ201420265744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2日
【发明者】尹维俊, 朱峰, 周玉东 申请人: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 中集安瑞科投资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