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出料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65664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出料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出料装置,安装在聚合反应釜出口处,包括内锥腔形腔体和连接在内锥腔形腔体底端的下底盖,其中:内锥形腔体上段设置上接口螺纹连接聚合反应釜出口,中段为锥形体,下段为圆柱体并螺纹连接下底盖;所述下底盖上均匀的开设有一排出料模口。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合理,组成部件可拆卸、螺纹装配简单,易清洗,模口多,易于出料。本实用新型在腔体和下底盖的侧面设置有加热带和加热带护栏,易于加热,并可有效防止加热带脱落;本实用新型在下底盖上设置有手柄,使下底盖与腔体的安装、拆卸更加简单,方便。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出料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聚合物熔体生产设备,特别指一种适用于高粘度聚合物熔体生产过程中聚合反应釜用的新型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对于高粘度聚合物熔体(如聚己内酯)实验生产中主要采用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溶液聚合除了有单体引发剂外,还有溶剂,首先单体与引发剂溶于溶剂中,然后再进行反应。溶液聚合的优点是散热容易可连续化,多用作制备聚合物溶液,缺点为分子量与反应速率均降低,后处理工序多,且不易制成颗粒状产品。
[0003]本体聚合是只有单体及少量的引发剂的聚合,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优点为易于操作,工序少,成本较低,所得到的聚合物纯净,容易造粒,但也存在散热困难等缺点。综合二种方式,在聚己内酯的制备过程中,大多采用己内酯本体聚合工艺。由于本体聚合工艺所制备的聚己内酯熔体粘度较高,对聚己内酯熔体的出料装置的设计与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出料部分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出料是否顺畅,能否顺利拉条切粒等问题。同时根据如聚己内酯等高粘度聚合物熔体的特性,对使用后残留物的清理;在生产过程中出料装置反复使用、长期使用所涉及的安装、维护等方面,都成为高粘度聚合物熔体出料装置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0004]在目前高粘度聚合物熔体实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聚合反应釜出料口只有一个大模口的结构,因其只能加压形成一个拉条,且拉条较粗,使得可结晶的聚合物结晶速度慢,拉条不易切粒,影响正常生产;如将出料模口设计较小,又会使得高粘熔体极易堵塞,影响生产进度。而且现有的一些出料装置,大多为整体结构,体笨,在使用过程中清理、维护不方便,安装和拆卸也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可拆卸,易清洗,出料模口多,适用于高粘度聚合物的新型出料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安装在聚合反应釜出口处的出料装置,包括内锥腔形腔体和连接在内锥腔形腔体底端的下底盖,其中:
[0007]内锥形腔体上段设置上接口螺纹连接聚合反应釜出口,中段为锥形体,下段为圆柱体并螺纹连接下底盖;所述下底盖上均匀的开设有一排出料模口。
[0008]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合理,组成部件可拆卸组装,对于易损部件可以单独更换或维护,使用成本低。本实用新型采用螺纹连接结构,装配简单,易清洗;模口形状、布局及开孔合理,易于出料。本实用新型在腔体和下底盖的侧面设置有加热带和加热带护栏,不仅易于加热有效保证熔体状态,还可有效防止加热带脱落;腔体手柄的设计更利于本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本实用新型还在下底盖上设置有手柄,使得下底盖与腔体的安装、拆卸也无需借助工具即可完成,更加简单,便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底盖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下底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由图1至4可知,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聚合反应釜出口处,包括内锥腔形腔体和连接在内锥腔形腔体底端的下底盖,其中:
[0014]内锥形腔体上段设置上接口 I螺纹连接聚合反应釜出口,中段为锥形体,下段为圆柱体并螺纹连接下底盖;所述下底盖上均匀的开设有一排出料模口 8。
[00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接口 1、锥形体和圆柱体为一整体结构,其中上接口 I内设置有螺纹与聚合反应釜出口螺纹装配固定,锥形体和圆柱体形成腔体锥形内腔4和腔体外壁2,圆柱体外壁设置螺纹与下底盖装配固定。所述的上接口 I外形为六面体结构或者螺母型结构。所述的腔体外壁2上缠绕有加热带,腔体外壁2上还设置有防止加热带脱落的加热带护栏5。所述的腔体外壁2上设置有安装或拆卸内锥腔形腔体的腔体手柄3,所述腔体手柄3设置一个或者均匀设置至少二个于腔体外壁2上,其腔体手柄3为弓形或者梯形结构。所述的下底盖包括帽式结构的下底盖主体7和开设于下底盖主体7上的一排圆形出料模口8,其中下底盖主体7帽沿内壁设置有螺纹与内锥形腔体圆柱体段螺纹装配固定。所述的下底盖主体7外壁设置有安装或拆卸下底盖的下底盖手柄6,所述下底盖手柄6设置一个或者均匀设置至少二个于下底盖主体7外。所述的出料模口 8为圆形直通孔,并排设置至少二个于下底盖主体7的中部。
[0016]实施例:
[0017]如图1所示,出料装置具体包括上接口、腔体、下底盖三大部分。
[0018]第一部分上接口 1,主要作用是其内螺纹与聚合反应釜出口外螺纹相连接,上接口I与腔体为一体,无螺纹连接,上接口 I外形为六面体型或螺母型。
[0019]第二部分腔体包括腔体外壁2、腔体手柄3、腔体锥形内腔4、加热带护栏5 ;其中:腔体外壁2可缠绕加热带对出料装置进行加热;腔体手柄3为方便腔体的安装与拆卸;腔体内腔4的作用为扩大体积,为下部出料模口提供足够的聚合物熔体物料;加热带护栏5,防止加热带脱落。整个腔体上中部为锥形体,下部为圆柱体,内部为锥形空腔,圆柱体外侧面有螺纹。腔体手柄3个数为1-5,形状为弓形或梯形。
[0020]第三部分下底盖包括下底盖手柄6、下底盖主体7、出料模口 8 ;下底盖手柄6主要作用为方便下底盖的安装与拆卸,设置1-3个;下底盖主体7与锥形腔内外螺纹相连,其主要作用为便于出料装置的拆卸,易于清洗锥形腔里的熔体;出料模口 8并排分布在下底盖主体7上,模口数量为3-10个且排在一条直线上,模口的形状为圆形,模口与模口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上述各组成部件根据不同的需求来改变相应的尺寸大小,解决传统出料口模口少,出料慢的问题。
[0021]组装使用步骤:1、上接口与釜体用螺纹连接,为了装卸方面上接口的外形为螺母六面体;2、下底盖与腔体进行内外螺纹连接,其中下底盖上分布有出料模口。3、在腔体外围护栏内缠好加热带。4、在步骤I和步骤2螺纹连接过程中,用腔体及下底盖侧面的把手用力将螺纹紧到位。备注:在组装使用前需将聚合反应釜出料管的阀门关闭。
[0022]拆卸使用步骤:1、将上接口与釜体连接的螺纹卸开。2、将下底盖与腔体连接的螺纹卸开。3、在步骤I和步骤2的拆卸过程中,需将外缠的加热带撤掉,并用腔体与下底盖侧面的把手用力将螺纹卸开。
[0023]备注:若在拆卸过程中有大量的聚合物,需将此出料装置先加热,再拆卸;在拆卸过程中,要注意出料装置的温度防止烫伤。
[00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出料装置,安装在聚合反应釜出口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锥腔形腔体和连接在内锥腔形腔体底端的下底盖,其中: 内锥形腔体上段设置上接口螺纹连接聚合反应釜出口,中段为锥形体,下段为圆柱体并螺纹连接下底盖;所述下底盖上均匀的开设有一排出料模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接口、锥形体和圆柱体为一整体结构,其中上接口内设置有螺纹与聚合反应釜出口螺纹装配固定,锥形体和圆柱体形成腔体锥形内腔和腔体外壁,圆柱体外壁设置螺纹与下底盖装配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接口外形为六面体结构或者螺母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体外壁上缠绕有加热带,腔体外壁上还设置有防止加热带脱落的加热带护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体外壁上设置有安装或拆卸内锥腔形腔体的腔体手柄,所述腔体手柄设置一个或者均匀设置至少二个于腔体外壁上,其腔体手柄为弓形或者梯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底盖包括帽式结构的下底盖主体和开设于下底盖主体上的一排圆形出料模口,其中下底盖主体帽沿内壁设置有螺纹与内锥形腔体圆柱体段螺纹装配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底盖主体外壁设置有安装或拆卸下底盖的下底盖手柄,所述下底盖手柄设置一个或者均匀设置至少二个于下底盖主体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料模口为圆形通孔,并排设置至少二个于下底盖主体上。
【文档编号】B01J4/00GK204170709SQ201420648347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4日
【发明者】李长存, 黎树根, 刘洪武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