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303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的污泥处理区与过滤装置基本都是分开设置的,装置占地面积大,过滤效率低下,同时过滤后的污泥颗粒大小不一,在后期对污泥进行浓缩、调制、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加工时,影响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柱形污水处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箱的上部连接有进水管,中部侧壁上连接有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底部中心处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污水处理箱内的上段设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上部入口端通过喷水导流器与进水管连接,下部出口端与第一排泥管连通,且螺旋管的管壁上均布有第一过滤孔,所述污水处理箱内中部设有倾斜过滤板,所述倾斜过滤板位于螺旋管下方,且向第一排泥管处倾斜,所述第二排泥管置于倾斜过滤板的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过滤板上设有第二过滤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孔的直径为1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过滤孔的直径为0.5-2mm。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污泥处理箱和第二污泥处理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泥管通向第一污泥处理箱,所述第二排泥管通向第二污泥处理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泥管、第二排泥管、出水管和进水管上均设有加压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过滤装置和排污装置相结合的方式,结构紧凑合理,污水过滤效果好;同时,污水在喷水导流器的作用下高速进入螺旋管内,将颗粒较小的污泥颗粒和污水跟颗粒较大的污泥颗粒分离,并回收颗粒较大的污泥颗粒,而较小的污泥颗粒和污水在倾斜过滤板的过滤下,分离成污水和较小污泥颗粒,并分别回收,从而实现污泥和污水的巧妙分离,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污水处理箱,11-螺旋管,2-进水管,3-第一排泥管,4-第二排泥管,5-出水管,6-喷水导流器,7-第一过滤孔,8-第二过滤孔,9-倾斜过滤板,10-第一污泥处理箱,11-第二污泥处理箱,12-加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柱形污水处理箱1,污水处理箱1的上部连接有进水管2,中部侧壁上连接有第一排泥管3和第二排泥管4,底部中心处连接有出水管5,污水处理箱1内的上段设有螺旋管11,螺旋管11的上部入口端通过喷水导流器6与进水管2连接,下部出口端与第一排泥管3连通,且螺旋管11的管壁上均布有第一过滤孔7,污水处理箱1内中部设有倾斜过滤板9,倾斜过滤板9位于螺旋管11下方,且向第一排泥管3处倾斜,第二排泥管4置于倾斜过滤板9的底端,倾斜过滤板9上设有第二过滤孔。其中,第一过滤孔的直径为10mm,第二过滤孔的直径为0.5-2mm。此外,还包括第一污泥处理箱10和第二污泥处理箱11,第一排泥管3通向第一污泥处理箱10,第二排泥管4通向第二污泥处理箱11。第一排泥管3、第二排泥管4、出水管5和进水管2上均设有加压泵12。

工作时,开启进水管2上的加压泵12,然后污水在喷水导流器6的作用下高速喷入螺旋11内,将颗粒较小的污泥颗粒和污水跟颗粒较大的污泥颗粒分离,颗粒较大的污泥在螺旋管11内流动,并最终通过第一排泥管3进入到第一污泥处理箱10内,回收颗粒较大的污泥颗粒,而颗粒较小的污泥颗粒和污水从螺旋管11管壁的第一过滤孔7内射出,并最终落入到倾斜过滤板9上,较小的污泥颗粒和污水在倾斜过滤板的过滤下,分离成污水和较小污泥颗粒,较小的污泥颗粒随着倾斜过滤板9流入到第二排泥管4内,并最终流入到第二污泥处理箱11内,而污水最终流入到污水处理箱1底部的出水管5内。本发明采用过滤装置和排污装置相结合的方式,结构紧凑合理,污水过滤效果好;同时,污水在喷水导流器的作用下高速进入螺旋管内,将颗粒较小的污泥颗粒和污水跟颗粒较大的污泥颗粒分离,并回收颗粒较大的污泥颗粒,而较小的污泥颗粒和污水在倾斜过滤板的过滤下,分离成污水和较小污泥颗粒,并分别回收,从而实现污泥和污水的巧妙分离,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推广使用。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