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588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烟气治理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脱硝设备。



背景技术:

脱硝主要是脱去烟气韩总含有的氮氧化物,氮氧化物(nitrogenoxides)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四氧化二氮(n2o4)和五氧化二氮(n2o5)等。除二氧化氮以外,其他氮氧化物均极不稳定,遇光、湿或热变成二氧化氮及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又变为二氧化氮。因此,职业环境中接触的是几种气体混合物常称为硝烟(气),主要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并以二氧化氮为主。氮氧化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目前主流的脱硝方法是将氮氧化物和氨气混合后通过催化剂在高温下反应,得到氮气和水。其中氮氧化物和氨气的混合充分与否是影响反应的一个重要条件。以往将氨气和氮氧化物混合就是简单的通过管道将氨气送入到烟气管道中,由于管道的距离不是很长,所以氨气和烟气很难充分混合,因此有必要改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硝装置,能够将氨气和烟气充分混合。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脱硝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置有烟气通道,所述罐体的顶部为气体出口,所述罐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罐体同轴的管,所述管为文丘里管,所述管内即为烟气通道,所述管与所述罐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氨气通道。形成烟气通道的管为文丘里管,文丘里管的出口处形成负压,能将氨气通道内的氨气吸入到烟气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混合氨气和烟气,大大提高了反应的速度,避免反应不完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管的上部设置有第一金属丝网,所述金属丝网与外界电源相连。通过电源通电,金属丝网会发热,加热混合后的氨气与氮氧化物,确保反应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选用金属丝网作为加热元件,是因为金属丝网与空气接触面积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金属丝网通过支架设置在所述罐体内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金属丝网的顶部设置有脱硝催化剂。采用催化剂可以大大降低氨气和氮氧化物的反应温度,提高反应速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脱硝催化剂上方设置有第二金属丝网。这样是为了进一步确保空气加热充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烟气管道和氨气管道,所述烟气管道与所述管内壁相通,所述氨气管道与所述罐体内壁相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罐体内壁上设置有扇环板,所述扇环板的直径较大一端固定在所述罐体内壁上。扇环板的作用是将氨气集聚到烟气管道的出口出,便于氨气和烟气的充分混合。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形成烟气通道的管为文丘里管,文丘里管的出口处形成负压,能将氨气通道内的氨气吸入到烟气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混合氨气和烟气,大大提高了反应的速度,避免反应不完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一种脱硝装置,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烟气通道,所述罐体1的顶部为气体出口11,所述罐体1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罐体1同轴的管2,所述管2为文丘里管,所述管2内即为烟气通道,所述管2与所述罐体1内壁之间的区域为氨气通道12。形成烟气通道的管为文丘里管,文丘里管的出口处形成负压,能将氨气通道内的氨气吸入到烟气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混合氨气和烟气,大大提高了反应的速度,避免反应不完全。

所述管2的上部设置有第一金属丝网3,所述第一金属丝网3通过支架31设置在所述罐体1内壁上,支架3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罐体1内壁上,所述第一金属丝网3与外界电源相连。通过电源通电,金属丝网会发热,加热混合后的氨气与氮氧化物,确保反应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选用金属丝网作为加热元件,是因为金属丝网与空气接触面积大。

所述第一金属丝网3的顶部设置有脱硝催化剂4。采用催化剂可以大大降低氨气和氮氧化物的反应温度,提高反应速率。

所述脱硝催化剂4上方设置有第二金属丝网5。这样是为了进一步确保空气加热充分。

还包括烟气管道13和氨气管道14,所述烟气管道与所述管内壁相通,所述氨气管道与所述罐体内壁相通。

所述罐体1内壁上设置有扇环板15,所述扇环板的直径较大一端固定在所述罐体内壁上。扇环板的作用是将氨气集聚到烟气管道的出口出,便于氨气和烟气的充分混合。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硝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置有烟气通道,所述罐体的顶部为气体出口,所述罐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罐体同轴的管,所述管为文丘里管,所述管内即为烟气通道,所述管与所述罐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氨气通道。形成烟气通道的管为文丘里管,文丘里管的出口处形成负压,能将氨气通道内的氨气吸入到烟气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混合氨气和烟气,大大提高了反应的速度,避免反应不完全。

技术研发人员:冯玉;魏书杰;陈文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信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03
技术公布日:2017.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