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废水除渣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422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的循环利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废水除渣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专利CN91216905.2公开了一种过滤截获器,通过设置罐体、排泥装置、进水管、出水管和过滤装置,实现对水的过滤和排渣,还通过设置反吹进气管、反冲进水管,使过滤装置的过滤管再生,获得较长的使用寿命。然而,由于过滤装置包含多个过滤管,每个过滤管的使用状况并不相同,同时对过滤管进行反吹或反冲并不能使每个过滤管都得到清洁,还可能造成部分过滤管孔隙变大,失去原有的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效清洁过滤管的用于废水除渣的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废水除渣的过滤装置,包括罐体、设置于罐体顶部的顶盖和设置于罐体底部的底盖,罐体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设置有第一开关和回流管,回流管位于第一开关与罐体之间,回流管设置有第二开关,顶盖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安装有滤管,第一通孔背向罐体的一侧设置有出水支管,出水支管上设置有第三开关,若干出水支管远离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出水总管,出水总管远离出水支管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开关,出水总管朝向出水支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管、进液管、回液管,第一进气管设置有第五开关,进液管设置有第六开关,回液管设置有第七开关。

优选的,滤管朝向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沿滤管的径向延伸的第一翻边,顶盖设置有环绕第一翻边的第一圆环,出水支管朝向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管,第一圆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盘,第一圆环的高度小于第一翻边的厚度,第一圆盘与第一圆环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连接,第一圆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圆盘,第二圆盘与出水支管连接。

优选的,出水总管靠近出水支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力表,罐体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

优选的,罐体和顶盖之间设置有粗滤体,滤管背向第一通孔的一端与粗滤体抵接,粗滤体上设置有容置滤管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呈圆锥形。

进一步的,粗滤体为金属筛网,粗滤体朝向顶盖的一侧粘接有海绵,海绵厚度为50~80mm。

进一步的,粗滤体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二圆环,第二圆环外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

优选的,底盖的底部铰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上铰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与罐体连接,第一连杆背向底盖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与罐体铰接,第一连杆朝向底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朝向底盖的一侧呈盘状,第一限位块与底盖的最小距离为3~5mm。

优选的,底盖设置有排污管,排污管上设置有第八开关,排污管的直径为30~50mm。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一种用于废水除渣的过滤装置通过设置罐体、顶盖、滤管、出水支管、出水总管实现对废水的过滤,通过设置第一翻边、第一圆环、第一圆盘使滤管得到固定和密封,通过设置粗滤体初步过滤废水,延长滤管使用寿命,通过在粗滤体设置凹槽使滤管固定靠固,避免碰撞破损,通过设置第二圆环将粗滤体限位和固定,通过设置排气管使罐体充满废水提高滤管的利用效率,通过设置回流管、第二开关、第二进气管将罐体内废水排空,便于对罐体进行维护,通过设置排污管将罐体内过滤的杂质进行晾干,通过设置底盖、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限位块排除罐体内过滤的杂质,通过设置第一进气管、进液管、回液管实现对滤管的清洁,通过设置第一压力表和第二压力表准确检测各个滤管的使用情况,及时清洁或更换。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废水除渣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废水除渣的过滤装置,包括罐体31,罐体31顶部设置有顶盖7,顶盖7可与罐体31焊接,但优选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以便于进行维护。罐体31底部设置有底盖24,底盖24用于定期清理罐体31过滤的杂质。

罐体31呈圆柱形,罐体31的四周设置支撑座17,使罐体31悬空,便于底盖24的开启和关闭。罐体31的底部设置成倒置的锥面,有利于过滤的杂质沉降在一起,便于收集。

罐体31或顶盖7可设置排气管10,排气管10上设置第十一开关11,开始对污水过滤时,打开第十一开关11,使过滤装置内空气排除干净,减少污水进入阻力。

罐体31设置有进水管27,进水管27设置有第一开关28,进水管27可设置于底盖24和罐体31的锥面之间,增加污水在罐体31内流动时间,有利于杂质的沉降。

当需要对罐体31清理时,罐体31内污水杂质含量非常高,不适宜之间从进水管27回流,第一开关28与罐体31之间可以设置有回流管29,回流管29设置有第二开关30。关闭第一开关28,打开第二开关30,污水从回流管29流出,不对进水管27产生影响。

顶盖7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37,第一通孔37设置有滤管32,第一通孔37背向罐体31的一侧设置有出水支管8,罐体31的污水经滤管32过滤后流向出水支管8,优选一个第一通孔37配对一个出水支管8,在顶盖7空间不足时也可两个或三个第一通孔37配一个出水支管8。

出水支管8上设置有第三开关9,若干出水支管8远离第一通孔37的一端设置有出水总管15,出水总管15远离出水支管8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开关14,出水总管15朝向出水支管8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管1、进液管4、回液管12,第一进气管1设置有第五开关2,进液管4设置有第六开关3,回液管12设置有第七开关13。

正常过滤时,第四开关14打开,第五开关2、第六开关3和第七开关13关闭,被过滤的水经由出水支管8、出水总管15和第四开关14流出。

清理维护时,第四开关14关闭,先打开回流管29上的第二开关30使罐体31内污水排空,然后打开第五开关2,压缩空气从第一进气管1进入,经由出水总管15和出水支管8,进入滤管32内,压缩空气吹掉粘附在滤管32外表面的杂质,杂质从滤管32脱落后沉积在底盖24。

可适当关闭特定的第三开关9,以方便对每个滤管32进行清理。

为检查滤管32的清理效果,出水总管15靠近出水支管8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力表,罐体31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通过比较第一压力表和第二压力表的压力差,确定滤管32清理情况和是否需要更换。

除通过压缩空气清理滤管32外,还可通过进液管4对滤管32注入洗涤剂,使得滤管32和罐体31得到清洁。

洗涤剂使用后作用下降且富含细小杂质,可从回液管12排出

此外,出水总管15还可设置取样管19,取样管19上设置第九开关18,当某个滤管32破损失效时,一次只打开一个第三开关9,从取样管19取过滤后的水进行观测,可以很快确认破损的滤管32位置,维护快捷方便。

滤管32的安装结构,具体如下,滤管32朝向第一通孔37的一端可设置有沿滤管32的径向延伸的第一翻边36,第一翻边36搭接在第一通孔37上。

顶盖7设置有环绕第一翻边36的第一圆环35,出水支管8朝向第一通孔37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管33,第一圆管3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盘34,第一圆环35的高度小于第一翻边36的厚度,第一圆盘34与第一圆环35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连接。第一圆管3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圆盘39,第二圆盘39与出水支管8连接。

第一圆盘34与第一圆环35配合对第一翻边36压缩,使滤管32得到密封,避免污水不经过滤进入出水支管8。

第一圆管33的设置还使滤管32的拆装更为方便。

优选的,罐体31和顶盖7之间设置有粗滤体38,粗滤体38可为筛网或大孔隙海绵,以初步过滤污水内的纤维杂质或大颗粒杂质。

滤管32背向第一通孔37的一端与粗滤体38抵接,粗滤体38上设置有容置滤管32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呈圆锥形。滤管32可对粗滤体38进行支撑,粗滤体38可减少滤管32的振动。

为增强粗滤体38的强度,粗滤体38为金属筛网,粗滤体38朝向顶盖7的一侧粘接有海绵,海绵厚度为50~80mm。金属筛网避免海绵受到纤维或大颗粒杂质的冲击,延长海绵使用寿命。

粗滤体38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二圆环40,第二圆环40卡合在罐体31和顶盖7之间,将粗滤体38进行固定。在第二圆环40外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第二翻边使得粗滤体38与顶盖7先行连接,使第一通孔37与所述凹槽同心,滤管32不会错位。

为方便排污,底盖24的底部铰接有第一连杆22,第一连杆22上铰接有第二连杆23,第二连杆23与罐体31连接,第一连杆22背向底盖24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气缸21,第一气缸21与罐体31铰接。

第一气缸21带动第一连杆22使底盖24开启或关闭。

由于底盖24是沿第二连杆23做旋转运动,底盖24的边缘不能够同时与罐体31底部接触,可能会出现底盖24卡死,因而出现罐体31漏水的情况。第一连杆22朝向底盖2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块41,第一限位块41朝向底盖24的一侧呈盘状,第一限位块41与底盖24的最小距离为3~5mm。底盖24可在小范围内相对第一限位块41活动,底盖24关闭时,底盖24自行调整,达到与罐体31的密封。

另外,为方便将过滤的杂质清理,罐体31上设置有第二进气管6,第二进气管6上设置有第十开关5,压缩空气注入罐体31内,使底盖24的杂质得到压缩,杂质的水分可经回流管29流出。

为避免回流管29堵塞,底盖24可以设置有排污管25,排污管25上设置有第八开关26,排污管25的直径为30~50mm。细的杂质和水分经排污管25流出,粗大的杂质晾干成块状,易于清理。即使排污管25堵塞,也可通过拆卸第八开关26很快疏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