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384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搅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加工的食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而且食品的深加工也成为一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许多食品如果酱、牛奶、豆制品等在加工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热加工,但传统的热加工工艺加热不均匀,温度不易控制,需要人工搅拌,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下。

授权公告号为CN2772387、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04月19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卧式加热搅拌锅,它包括用于支撑加热锅的锅架,加热锅的锅体为上方设有开口、侧壁设有密闭的供加热介质通过的夹层及与夹层连通的供热通道,加热锅的两侧水平设有支撑于锅架上的加热锅转轴,加热锅内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的搅拌轴水平设置且其一端从中空的加热锅转轴伸出,锅架上分别设有使加热锅翻转的翻转装置和使搅拌装置旋转的搅拌驱动装置。

其工作原理为,现有的加热锅中介质通过供热通道进入夹层,在夹层内通过锅体的侧壁和锅体内的物料进行热交换,从而给物料进行加热。当介质将热量传递给锅体内的物料后,介质温度降低,直到介质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将其从出液口排出,再通入新的热介质对物料进行加热。这样的设置使得介质排出时会将多余热量带走,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搅拌系统,其解决了介质排出时带走多余的热量,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具有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加热搅拌系统,包括介质加热装置、加热搅拌锅、将介质从介质加热装置通入加热搅拌锅的进液管、将介质从加热搅拌锅排出的出液管和驱动介质流动的驱动机构,加热搅拌锅包括支撑架和设于支撑架上且通过转轴与支撑架转动连接的锅体,锅体包括内锅体和外锅体,内锅体和外锅体之间设有空心夹层,内锅体呈半球形设置,外锅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为空心设置,第一转轴一端与进液管转动密封连接,另一端与进液口连通;第二转轴一端与出液管转动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出液口连通;出液管连接至介质加热装置;出液管上设有驱动泵。

采用上述结构,加热介质在介质加热装置中加热后通过进液管通入夹层,加热介质在夹层内与内锅体中的物料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加热介质通过出液口和出液管,并在驱动泵的作用下输送到介质加热装置重新进行加热,从而将加热介质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而不需要重新加热冷的加热介质,提高能量利用率。

进一步优选为:一个介质加热装置与至少两个加热搅拌锅相连,每个加热搅拌锅并联设置进液管包括与第一转轴连接的进液支管和连通所有进液支管的进液主管;出液管包括与第二转轴连接的出液支管和连通所有出液支管的出液主管;进液支管上设有进液阀,出液主管上设有出液阀。

采用上述结构,将一个介质加热装置与多个加热搅拌锅相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管道和阀门的设置实现了对每个加热搅拌锅的独立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优选为:出液主管连接至介质加热装置的顶部。

采用上述结构,温度较低的加热介质从介质加热装置的顶部加入,跟介质加热装置内的加热介质进行混合,从而将加热介质混合均匀并重新加热到所需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加热介质的混合均匀性。

进一步优选为:进液主管连接在介质加热装置的底部。

采用上述结构,混合均匀后的加热介质从介质加热装置的底部通入进液管,进行循环利用。

进一步优选为:锅体上设有与夹层连通的换气管,进液支管上设有进液阀;换气管的出口端高度高于锅体,换气管为透明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换气管的设置有利于对夹层内的加热介质的进液和出液的单独控制,从而防止温度较高的加热介质和温度较低的加热介质在夹层内混合而不得不通入更多的加热介质以使夹层内的温度达到加热要求,提高夹层内的加热介质的更换效率。透明设置的换气管还可以作为液面显示装置,用于显示夹层内液面的高度。

进一步优选为:夹层内设有从进液口连接至夹层底部中心处的连管,连管上位于夹层底部的一端上设有空心的分流室,分流室与连管连通;分流室上连接有至少两根开口向上的分流管,至少一根分流管设于远离进液口的一侧。

采用上述结构,加热介质从供热通道进入进液口,然后通过连管通入夹层底部的分流室内,并通过分流管将部分加热介质引导至夹层内远离进液口的一侧,从而使热量在夹层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位于夹层底部的加热介质沿着夹层向上移动,并充满夹层,从而使热量在夹层的经线方向上均匀分布,从而实现对物料的均匀加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率。

进一步优选为:内锅体和外锅体之间设有导流板,导流板绕内锅体从夹层的底部向上呈螺旋设置,导流板与外锅体间隙设置,导流板上设有贯穿导流板的上下表面的溢流孔。

采用上述结构,导流板的设置使得加热介质沿导流板的方向螺旋上升,从而能够将加热介质均匀分布到夹层中的不同部位,进一步提高锅体周向上的受热均匀性。在导流板与外锅体之间留出间隙,一方面能够使部分加热介质从中通过,加快锅体经线方向上的热传递速率,提高锅体经线方向上的受热均匀性;另一方面,锅体和导流板均为固体,其热导率大于气体的热导率,导流板与内锅体相连而与外锅体之间保持间隙,减少通过导流板向外锅体传递的热量,提高热传递效率,减少热损耗。溢流孔的设置能够使加热介质从中通过,如此,一部分加热介质沿着导流板的方向螺旋向上传递,另一部分加热介质从溢流孔中沿锅体的经线方向向上传递,加快锅体经线方向上的热传递速率,从而提高锅体经线方向上的受热均匀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率。

进一步优选为:第一转轴与进液支管之间、第二转轴和出液支管之间分别通过密封轴承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密封轴承的设置使得第二转轴和出液管之间能够保持顺利地转动的同时又能达到密封效果,减少转动摩擦大小。

进一步优选为:外锅体外设有空心隔热层,空心隔热层内为真空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真空设置的空心隔热层使得热量失去了传递介质,只能通过外锅体和内锅体的连接处进行传热,一方面减少热量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工作人员烫伤。

进一步优选为:内锅体与外锅体的上部密封连接,锅体还包括设于内锅体与外锅体的密封连接处上方的延伸部,延伸部上设有出料斗,出料斗与延伸部倾斜设置;出料斗与延伸部之间设有弧形的过渡段;内锅体上还设有连接至出料斗的导料槽。

采用上述结构,出料斗的设置有利于将物料收拢,方便物料从锅体上倒出。导料槽的设置有利于将物料引导到出料斗的部位,过渡段的设置有利于使出料斗和延伸部之间的连接更加连贯,从而有利于物料顺利从延伸部转移到出料斗并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加热介质在介质加热装置中加热后通过进液管通入夹层,加热介质在夹层内与内锅体中的物料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加热介质通过出液口和出液管,并在驱动泵的作用下输送到介质加热装置重新进行加热,从而将加热介质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而不需要重新加热冷的加热介质,提高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的加热搅拌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图3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的分流室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的图6中C部局部放大图,示出了导流板和溢流孔的结构;

图8是实施例的锅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介质加热装置;101、加热搅拌锅;102、进液管;1021、进液支管;1022、进液主管;103、出液管;1031、出液支管;1032、出液主管;104、驱动泵;105、进液阀;106、出液阀;1、支撑架;21、第一转轴;22、第二转轴;3、锅体;31、内锅体;32、外锅体;33、隔热锅体;34、空心隔热层;35、进液口;36、出液口;37、换气管;38、夹层;4、密封轴承;51、延伸部;52、出料斗;53、过渡段;54、导料槽;71、蜗轮;72、蜗杆;73、转盘;74、摇把;81、连管;82、分流室;83、分流管;9、导流板;91、溢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加热搅拌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介质加热装置100、加热搅拌锅101、将介质从介质加热装置100通入加热搅拌锅101的进液管102、将介质从加热搅拌锅101排出的出液管103和驱动介质流动的驱动机构。一个介质加热装置100与至少两个加热搅拌锅101相连(图中示出两个),每个加热搅拌锅101并联设置,进液管102包括与每个加热搅拌锅101相连的进液支管1021以及连接所有进液支管1021的进液主管1022,进液支管1021上设有进液阀105。出液管103包括与每个加热搅拌锅101连接的出液支管1031和连接所有出液支管1031的出液主管1032,出液支管1031上设有出液阀106,出液主管1032连接至介质加热装置100的顶部,出液主管1032上设有驱动泵104。进液主管1022一端连接在介质加热装置100的底部。

结合图1和图2,加热搅拌锅101包括支撑架1和锅体3,锅体3两侧分别固定有空心的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均与支撑架1转动连接。第一转轴21与进液支管1021之间、第二转轴22与出液支管1031之间分别通过密封轴承4转动密封连接。驱动装置包括与第二转轴22同轴固定连接的蜗轮71,与蜗轮71啮合的蜗杆72以及用于驱动蜗杆72转动的转盘73和摇把74。摇把74垂直于转盘73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锅体3包括内锅体31和外锅体32,内锅体31和外锅体32之间设有空心夹层38,外锅体32外还设有隔热锅体33,隔热锅体33和外锅体32之间设有空心隔热层34,该空心隔热层34为真空设置。内锅体31呈半球形设置,外锅体32上设有进液口35和出液口36,第一转轴21与进液口35连通,第二转轴22与出液口36连通。参见图1,锅体3上还设有与夹层38连通的换气管37,换气管37的出口端高度高于锅体3,换气管37为透明设置。

结合图3和图4,夹层4内设有从进液口35连接至夹层4底部中心处的连管81,连管81上位于夹层4底部的一端上设有空心的分流室82,分流室82与连管81连通。

如图5所示,分流室82上连接有八根开口向上的分流管83,分流管83沿分流室82的周向均匀设置,其中一根分流管83设于远离进液口35的一侧。分流管83与内锅体31的经线方向呈倾斜设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内锅体31和外锅体32之间设有导流板9,导流板9绕内锅体31从夹层4的底部向上呈螺旋设置。导流板9与外锅体32间隙设置,导流板9上开设有贯穿导流板9的上下表面的溢流孔91。

结合图6和图8,内锅体31与外锅体32的上部密封连接,锅体3还包括设于内锅体31与外锅体32的密封连接处上方的延伸部51,延伸部51上设有出料斗52,出料斗52与延伸部51倾斜设置。出料斗52与延伸部51之间设有弧形的过渡段53;内锅体31上还设有若干连接至出料斗52的导料槽54。

工作过程:加热介质在介质加热装置100中加热后通过进液管102通入夹层38,加热介质在夹层38内与内锅体313中的物料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加热介质通过出液口36和出液管103,并在驱动泵104的作用下输送到介质加热装置100重新进行加热,从而将加热介质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而不需要重新加热冷的加热介质,提高能量利用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