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浸粉涂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3730阅读:1011来源:国知局
自动浸粉涂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末涂装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机械工件在生产中通常需要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工件的耐腐蚀性能和耐化学性能,随着浸粉涂装技术的发展,浸粉涂装生产中使用的粉末涂料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零排放,由于粉末涂料环保、节能、高效、低成本等优点而成为一般金属表面涂装的首选材料,因其不含有有机溶剂,避免了有机溶剂带来的火灾、中毒和运输中的不安全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工厂采用浸粉涂装给工件作表面处理。

工件在浸粉作业时,一般需要依次经过高温处理、浸粉流化、固化、冷却等诸多工序以及需要多个设备分别作业,生产效率低且不易操作,因此需要有一种自动浸粉涂装生产线来完成上述的多个工序,简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现有的流化床底层铺设有压缩空气进入管道,但是流化床没有分区,致使气流状况不均,不少气体以气泡状态通过床层;涂料颗粒的运动基本是杂乱无章的,停留时间不一,影响工件浸粉的均一性,不利于节约能源和流化床的高效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浸粉均匀性好的自动浸粉涂装生产线。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浸粉涂装生产线,从后至前依次设置有上件移载机、加热炉、浸粉流化系统、固化炉、冷却室、下件移载机,所述的浸粉流化系统包括气固分离装置、浸粉流化床、气体喷吹装置,所述的浸粉流化床的上方设置有浸粉移载机,所述的浸粉流化床上设有具有若干气孔的流化板,所述的流化板将所述的浸粉流化床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的浸粉流化床的上部形成浸粉区,所述的浸粉流化床的下部形成气密的喷吹腔,所述的气体喷吹装置包括多个气流管,多个所述的气流管位于所述的喷吹腔内,且各所述的气流管上均开设有多个气流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气流管上的气流孔的开口方向向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浸粉流化床上设置有多个层叠设置的流化板,各所述的流化板的周面均与所述的浸粉流化床的内壁面气密封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流化板上设有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分隔板,多个所述的分隔板将所述的浸粉流化床的上部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浸粉区,多个所述的分隔板将所述的浸粉流化床的下部分隔成多个相互气密封的子喷吹腔,多个子喷吹腔分别与多个子浸粉区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的气流管分成多组分别分布在各个子喷吹腔内,且所述的气体喷吹装置包括分别控制各组气流管气流流量的阀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气体喷吹装置包括:压缩空气气源、连通所述的压缩空气气源的主进气管道、设置在所述的主进气管道上且与该主进气管道相连通的多个分支进气管道,各组所述的气流管分别与各分支进气管道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多个所述的分隔板同心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气固分离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浸粉流化床外侧且沿周向延伸的回风管、用于分离气体和粉末颗粒的气固分离室以及用于为所述的回风管提供负压的排风机,所述的回风管上具有多个开口向上的回风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上件移载机的下方设置有堆垛装置,所述的上件移载机与所述的加热炉之间设置有第一升降机,所述的加热炉与所述的浸粉流化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二升降机,所述的浸粉流化系统与所述的固化炉之间设置有第三升降机,所述的冷却室与所述的下件移载机之间设置有第四升降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具有若干气孔的流化板将浸粉流化床分为上下两部分,浸粉流化床的上部形成浸粉区,下部形成气密的喷吹腔,多个气流管设于喷吹腔内,且各气流管上均开设有多个气流孔,使得气流均匀喷出,工件浸粉均一,有利于节约能源和高效利用流化床,浸粉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自动浸粉涂装生产线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2为浸粉流化系统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3为浸粉流化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4为浸粉流化系统的回风管及流化板安装示意图;

其中:100、工件;1、移载机;11、上件移载机;12、浸粉移载机;13、下件移载机;2、加热炉;3、浸粉流化系统;31、气固分离装置; 311、排风机;312、排风管;3121、过滤网;313、气固分离室;314、气体反吹装置;315、滤芯过滤器;316、回风管;3161、回风孔;317、收纳箱;32、浸粉流化床;321、流化板;322、分隔板;33、气体喷吹装置;331、主进气管道;332、阀门;333、分支进气管道;334、气流管;4、固化炉;5、冷却室;6、堆垛装置;7、升降机;71、第一升降机;72第二升降机;73、第三升降机;74、第四升降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移载机1具有将工件夹持,并将工件搬运转移至相应工位作业的作用,移载机1分为上件移载机11、浸粉移载机12、下件移载机13;升降机7上设有传送带,升降机7具有将工件升至工位的作业位置,并将工件在各工位之间传输的作用,升降机7分为第一升降机71、第二升降机72、第三升降机73以及第四升降机74;堆垛装置6用于将工件分层堆垛。

该浸粉涂装生产线从后至前依次设置有上件移载机11、加热炉2、浸粉流化系统3、固化炉4、冷却室5、下件移载机12;上件移载机11的下方设置有堆垛装置6,上件移载机11与加热炉2之间设置有第一升降机71,加热炉2与浸粉流化系统3之间设置有第二升降机72,浸粉流化系统3与固化炉4之间设置有第三升降机73,浸粉移载机12位于浸粉流化床32的上方,冷却室5与下件移载机13之间设置有第四升降机74,下件移载机13位于第四升降机74的上方。

流化浸粉系统3包括气固分离装置31、连接气固分离装置31的浸粉流化床32以及安装在浸粉流化床32底部的气体喷吹装置33。

气固分离装置31包括:排风机311、排风管312、气固分离室313、气体反吹装置314、滤芯过滤器315、回风管316以及收纳箱317。

排风机311连接一根排风管312,排风管312与室外相连通,排风管312与气固分离室313相连通,且在排风管312与气固分离室313的连接处安装有过滤网3121,用于过滤上升的压缩空气。

气固分离室313是一个外形为长方体的罐体,气固分离室313内安装有6根滤芯过滤器315,并且与气固分离室313相连通,滤芯过滤器315上连接有气体反吹装置314,气体反吹装置314上设有反吹探头,反吹探头伸进滤芯过滤器315内,滤芯过滤器315下方安装有回风管316,气固分离室313底部连接一个用于收纳粉末颗粒的收纳箱317,回风管316伸出气固分离室313的部分呈环形,并且环抱在浸粉流化床32的外壁上,回风管316上具有多个开口向上的回风孔3161。

浸粉流化床32的外形呈圆柱桶状,浸粉流化床32上安装有十二层层叠设置的流化板321,各流化板321上均开设有多个只允许气流通过的微小气孔,各流化板321的周面均与浸粉流化床32的内壁面气密封连接,各流化板321共同将浸粉流化床32分为上下两部分,流化床32的上部分形成浸粉区,流化床32的下部分形成气密封的喷吹腔,各流化板321上设有沿纵向延伸并且贯穿各流化板321的三块分隔板322,分隔板322呈环形,且各分隔板322同心设置,各分隔板322分别将浸粉流化床32的上部分隔成四个相互独立的子浸粉区,各分隔板322分别将浸粉流化床32的下部分隔成四个相互气密封的子喷吹腔,各子喷吹腔分别与各子浸粉区一一对应,使得不同形状、大小的工件在各子浸粉区内可单独浸粉作业。

气体喷吹装置33包括:主进气管道331、分支进气管道333以及气流管334。

主进气管道331连接空气压缩机,主进气管道331上装有四根与主进气管道331相连通的分支进气管道333,这四根分支进气管道333上各安装有用于分别控制各分支进气管道333气体流量的阀门332,单根分支进气管道333上连接有多根气流管334,气流管334呈带有缺口的圆环形,气流管334上开有多个孔口向下的气流孔,这些气流管334分别铺设在四个子喷吹腔内,多根气流管334同心布置并且相邻两根气流管334之间的间距相等,单个子喷吹腔内的多根气流管334共同连接一根分支进气管道333,上述四根分支进气管道333分别为这四个子喷吹腔内的气流管334供给气体,使得各子喷吹腔喷出的气体均匀上升,保证各子浸粉区内工件浸粉的均一性。

经过加热炉2高温处理后的工件100浸入浸粉流化床32内浸粉作业,空气压缩机向主进气管道331导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分别流进分支进气管道333内并依次流经各个子喷吹腔内的多根气流管334,各气流管334从浸粉流化床32底部喷射出压缩空气,上升的压缩空气带动粉末颗粒做流体运动,呈液态沸腾状,粉末颗粒均匀涂覆在工件100表面并伴有少量粉末颗粒逸出浸粉流化床32,由于排风机311运转,排风管312处产生负压吸力,逸出的粉末颗粒被回风管316上的回风孔3161吸入并进入气固分离室313,上升的压缩空气夹混着粉末颗粒流经滤芯过滤器315并且滤芯过滤器315将粉末颗粒和压缩空气分离,经滤芯过滤器315过滤后的压缩空气从气固分离室313逸出后再由排风管312排出;滤芯过滤器315内积存大量粉末颗粒后,气体反吹装置314的反吹探头喷射反吹气体,将积存在滤芯过滤器315内的粉末颗粒吹出,落入收纳箱317内回收再利用,有利于节约能源和流化床的高效利用。

本案中的自动浸粉涂装生产线,利用流化板将浸粉流化床分为上部的浸粉区和下部的喷吹腔,在喷吹腔内铺设有气流管,可控制气流均匀喷出,有利于节约能源和高效利用流化床,浸粉效果更好。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