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695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配料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有时会需要将固体、液体进行充分混合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化工生产。而现有的化工固液配料装置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的缺陷。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包括:

机架;

进料口,安装于所述机架顶部;

挤压装置,用于对从所述进料口进入的物料挤压,安装于所述机架内、位于所述进料口的下方;

第一物料导向装置,安装于所述进料口与挤压装置之间;

筛选装置,用于筛选从所述挤压装置落下的物料,安装于所述机架内、位于所述挤压装置的下方;所述筛选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筛网及用于驱动筛网震动的电机;所述筛选装置的一端设置有物料运输装置;

第二物料导向装置,安装于所述筛选装置的下方,用于对从筛选装置落下的物料进行收集;

搅拌箱,设置于所述机架下方,所述搅拌箱设有至少两个物料进入口,其中一个物料进入口与所述第二物料导向装置的出料口连通,另一个物料进入口通过管路与液体储料箱连通;所述搅拌箱内设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的旋转轴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第一积液箱,通过管路与所述搅拌箱连通,在所述搅拌箱与第一积液箱的管路上设有阀体;

储液箱,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积液箱连通,在所述储液箱与第一积液箱的管路上设有泵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物料导向装置呈锥状,其顶部的开口大于底部的开口;所述第一物料导向装置和第二物料导向装置的结构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进料口呈锥状,其上开口的直径大于下开口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挤压装置包括若干个挤压辊组,每一个所述挤压辊组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挤压辊、第二挤压辊,所述第一挤压辊、第二挤压辊均通过电机驱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分料器呈倒锥状,设置于所述物料进入口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物料运输装置包括皮带辊、传输带,所述皮带辊设为两个,所述传输带包绕两个皮带辊,所述皮带辊通过电机提供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物料进入口与液体储料箱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泵体。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内置有挤压装置、筛选装置,能够将固体物料在挤压粉碎后与液体原料配置,能完成化工液体的配液工作。在配置过程中不需要更换设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周期短,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机架;

11-进料口;

12-第一物料导向装置;

13-第二物料导向装置;

2-挤压装置;

21-第一挤压辊;

22-第二挤压辊;

3-筛选装置;

31-筛网;

32-物料运输装置;

321-皮带辊;

322-传输带;

4-搅拌箱;

41-搅拌叶片;

42-旋转轴;

43-分料器;

5-第一积液箱;

51-阀体;

6-储液箱;

61-过滤网;

7-液体储料箱;

71-支座;

8-泵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内”、“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包括机架1、进料口11、第一物料导向装置12、第二物料导向装置13、挤压装置2、筛选装置3、搅拌箱4、第一积液箱5、储液箱6。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料口11安装于所述机架1顶部,作为固体物料的进入通道,所述进料口11呈锥状,其上开口的直径大于下开口的直径。所述挤压装置2用于对从所述进料口11进入的物料挤压,安装于所述机架1内、位于所述进料口11的下方。所述挤压装置2包括若干个挤压辊组,每一个所述挤压辊组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挤压辊21、第二挤压辊22,所述第一挤压辊21、第二挤压辊22均通过电机(图中未示)驱动。所述挤压装置2能将进入的物料进行挤压、破碎,由相对较大的粒径变成较小的粒径,比如粉末状物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挤压辊组为一个,作为示意。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筛选装置3用于筛选从所述挤压装置2落下的物料,安装于所述机架1内、位于所述挤压装置2的下方;所述筛选装置3包括倾斜设置的筛网31及用于驱动筛网31震动的电机;所述筛选装置3的一端设置有物料运输装置32。进一步地,所述筛网3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如图1所示,所述筛网31的左端高于右端,所述筛网31作为过滤网,能将从挤压装置2落下的物料进行筛选,能通过所述筛网31的物料落在第二物料导向装置13内;而未通过筛网31的物料向所述筛网31的右端进行汇聚,并落在所述物料运输装置32上。所述物料运输装置32包括皮带辊321、传输带322,所述皮带辊321设为两个,所述传输带322包绕两个皮带辊321,所述皮带辊321通过电机提供动力。通过所述物料运输装置32能够将物料运送至出料口。当然,由所述物料运输装置32运送出的物料可进一步挤压,能有效防止未通过筛网31的物料堵塞造成停工,或损坏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物料导向装置12安装于所述进料口11与挤压装置2之间。所述第二物料导向装置13安装于所述筛选装置3的下方,用于对从筛选装置3落下的物料进行收集。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物料导向装置12呈锥状,其顶部的开口大于底部的开口;所述第一物料导向装置12和第二物料导向装置13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搅拌箱4设置于所述机架1下方,所述搅拌箱4设有三个物料进入口,其中一个物料进入口与所述第二物料导向装置12的出料口连通,另外的两个物料进入口通过管路与液体储料箱7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物料进入口与液体储料箱7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泵体8。所述搅拌箱4内设有搅拌叶片41,所述搅拌叶片41的旋转轴42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旋转轴42运转,能够对搅拌箱4内的物料、液体进行搅拌。其中,所述液体储料箱7设置于所述机架1一侧,其底部设有支座71,所述支座71与所述搅拌箱6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料器43呈倒锥状,设置于所述物料进入口下方。所述分料器43能将物料均匀分配至其两侧,利于缩短固液混合配料的周期。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积液箱5通过管路与所述搅拌箱4连通,在所述搅拌箱4与第一积液箱5的管路上设有阀体51。进一步地,所述的管路连接于所述搅拌箱4的底部。储液箱6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积液箱5连通,在所述储液箱6与第一积液箱5的管路上设有泵体8。其中,所述的第一积液箱5作为缓冲沉淀区,在所述缓冲沉淀区内,颗粒较大的物料进一步沉积。所述储液箱6作为存储溶液的容器,在所述储液箱6与第一积液箱5的管路上设有过滤网61,进一步过滤,提高了溶液的质量。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将固态物料由进料口11放入,依次经挤压装置2、筛选装置3,能穿过筛选装置3的物料落入搅拌箱4内,未能穿过筛选装置3的物料沿筛选装置3移动到物料运输装置32上。通过液体储料箱7向搅拌箱4提供液体物料,所述液体物料与由筛选装置3进入搅拌箱4的物料混合,在搅拌叶片41的作用下充分混合,经所述第一积液箱5进而进入储液箱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固液配料装置内置有挤压装置、筛选装置,能够将固体物料在挤压粉碎后与液体原料配置,能完成化工液体的配液工作。在配置过程中不需要更换设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周期短,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文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文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本文所述的实施例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