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泥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5961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泥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泥沉淀池。



背景技术:

全球范围内,煤炭储量比石油和天然气更为丰富,且价格相对较低,而石油短缺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富煤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等,都在加紧研究或开发煤化工项目。我国近年也研究开发新型煤化工工艺,建立多个煤化工示范工程,并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直接制油项目。

目前,现有的煤化工工艺中需要煤泥沉淀池,通过将含煤废水注入到煤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但煤颗粒通过重力的作用沉降在煤泥沉淀池中形成污泥后,需要工人通过铲子将污泥铲出,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煤泥沉淀池,通过设置刮泥机,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泥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的池体沿自身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刮泥机,所述的刮泥机包括机架、传动机构和刮料机构,所述的机架通过所述传动机构沿池体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的刮料机构包括刮泥板,所述的刮泥板的上端与机架连接,下端往靠近池体的底部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污泥进行清理时,启动传动机构,将机架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移动,通过刮泥板将池体底部的污泥推动,并将污泥集中,从而能够便于工人对污泥进行清理,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刮泥机还包括吸泥机构,所述的吸泥机构包括吸泥管、吸泥泵和排泥管,所述的吸泥泵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的吸泥管一端与吸泥泵连接,另一端与刮泥板连接,所述的排泥管一端与吸泥泵连接,另一端往远离池体的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机构带动机架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吸泥泵启动,通过吸泥管将污泥吸入后从排泥管排出到池体外部,从而能够免去了工人铲除污泥的繁琐过程,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刮泥板包括连接段和多个刮泥段,所述的刮泥段通过所述连接段与机架连接,多个所述的刮泥段形成容纳槽,所述的吸泥管与刮泥段连接并置于容纳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刮泥板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污泥往容纳槽中汇聚,吸泥管置于容纳槽中,能够较为干净的抽取污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刮泥机构还包括橡胶延长段,所述的刮泥段上固定有所述橡胶延长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池体的内壁具有凹陷,通过橡胶延长段与池体的内壁抵触,能够将凹陷处的污泥挂落,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提升了对池体的内壁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吸泥管远离吸泥泵的一端设置有防塞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含煤废水中具有较多的杂质和石块,通过防塞组件的设置,使得吸泥管不易被石块所阻塞,延长吸泥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防塞组件包括抵触杆和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的一端与吸泥管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抵触杆连接,所述的抵触杆从所述吸泥管中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杆对抵触杆支撑,在吸泥管吸取污泥的过程中,石块与抵触杆抵触而不易进入到吸泥管中,从而使吸泥管不易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防塞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抵触杆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抵触杆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将石块顶开,从而更为不易进入到吸泥管中,进一步提升对吸泥管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按压柱、弹簧、连接杆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定位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引导块,所述定位套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滑动连接于定位套中,所述第一滑块与按压柱固定,所述第一滑块朝向第二滑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滑块朝向第一滑块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第一斜面抵触的第二斜面,引导块固定在第二滑块的外壁上,定位套的侧壁上开设有滑槽,定位套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三斜面,所述引导块置于滑槽中或与第三斜面抵触,所述抵触杆上开设有引导斜面,所述连接杆一端与第二滑块连接,另一端抵触于引导斜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按压柱往靠近第一滑块的方向移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抵触,使第二滑块与定位套分离,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引导作用,第二滑块产生一定角度的转动,松开按压柱后,将引导块与第三斜面抵触,从而使抵触杆可以伸出;同理再次按压按压柱时,第二滑块从定位套中伸出,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转动一定的角度,将引导块与滑槽对应,松开按压柱时,将引导块置于滑槽中,使得抵触杆可以缩回,从而实现抵触杆推动石块移动而不易使石块进入吸泥管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池体中设置有铸铁闸门,所述的铸铁闸门置于污水泵与刮泥机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铸铁闸门关闭,能够便于工人对池体内的吸泥管和刮泥板进行维修而不必将池体中的水全部排空,具有较好的节约用水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机架通过传动机构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移动,刮泥板将位于池体底部的污泥刮走,同时,吸泥泵启动,通过吸泥管将污泥抽取后通过排泥管排出到池体外部,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防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池体;2、刮泥机;21、机架;22、传动机构;23、刮泥机构;231、连接段;232、刮泥段;24、吸泥机构;241、吸泥管;242、排泥管;25、导轨;26、橡胶延长段;3、容纳槽;4、防塞组件;41、驱动机构;42、抵触杆;421、引导斜面;43、支撑杆;431、连接部;432、支撑部;5、支撑盘;61、按压柱;62、弹簧;63、连接杆;64、传动组件;641、定位套;642、第一滑块;643、第二滑块;644、引导块;7、铸铁闸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煤泥沉淀池,包括池体1,将含煤废水通过入水管注入于池体1中,并进行沉淀,含煤废水中的煤粒通过重力的作用,沉降到池体1的底部,形成污泥,在池体1的上部为上清液。在池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引流管(图中未示出)和方形的集水区(图中未示出)。引流管的一端与池体1连通,另一端与集水区连通,上清液通过重力的作用,穿过引流管后注入到集水区中进行收集。为了增加上清液的纯净度,将引流管置于池体1远离入水管的一端。

为了便于将池体1中的污泥除去,在池体1上设置刮泥机2。刮泥机2包括机架21、传动机构22、刮泥机2构和吸泥机构24。在池体1的上沿固定有两个长条形的导轨25,导轨25的长度方向与池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导轨25截面呈三角形。机架21呈长条状,横跨池体1。在机架21的两端均安装有上述的传动机构22。传动机构22包括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和转动轮。转动轮的外圆上开设有截面呈三角形的限位槽,转动轮置于导轨25上并将导轨25与限位槽的内壁贴合。将转动轮转动连接在机架21上,并且对机架21支撑。驱动电机固定在机架21上,带动转动轮旋转。

刮泥机2构包括刮泥板和橡胶延长段26,刮泥板包括连接段231和三个刮泥段232。连接段231呈长条状且一端与机架21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刮泥段232固定连接。刮泥段232截面呈长方形设置。为了使连接段231不易因水的阻力作用而发生弯折。将连接段231靠近刮泥段232的一端往远离入水管的方向延伸,使连接段231倾斜设置。

三个刮泥段232分别为第一刮泥段232、第二刮泥段232以及第三刮泥段232。将第二刮泥段232的上表面与上述的连接段231固定连接,两端分别与第一刮泥段232和第二刮泥段232一体化设置。使第一刮泥段232、第二刮泥段232以及第三刮泥段232形成呈喇叭形的容纳槽3。

在第一刮泥段232、第二刮泥段232以及第三刮泥段232上均固定有上述呈长方体设置的橡胶延长段26。使橡胶延长段26与池体1的侧壁和底壁抵触。

吸泥机构24包括吸泥管241、吸泥泵(图中未示出)和排泥管242。吸泥泵固定在机架21上,将吸泥泵的一端与吸泥管241连通,另一端与排泥管242连通。吸泥管241远离吸泥泵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刮泥段232上并且与上述的容纳槽3连通。在吸泥泵启动后,通过吸泥管241将污泥吸入,通过排泥管242将污泥排出。在池体1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通过排泥管242将污泥注入到排水沟中。

为了减小吸泥管241被石块堵塞的可能性。在吸泥管241远离吸泥泵的一端设置有防塞组件4。防塞组件4包括驱动机构41、抵触杆42、多个支撑杆43。支撑杆43包括一体化设置的截面呈扇形的连接部431和截面呈方形的支撑部432。多个支撑杆43的连接部431拼接成圆盘状的支撑盘5。支撑部432远离连接部431的一端与吸泥管241的内壁固定连接。将污泥从两个相邻支撑部432所形成的间隙中穿过。

在支撑盘5中形成安装孔,将抵触杆42穿设并滑动连接于该安装孔中。将抵触杆42远离安装孔的一端从吸泥管241中伸出。驱动机构41包括按压柱61、弹簧62、连接杆63、传动组件64,传动组件64包括定位套641、第一滑块642、第二滑块643和引导块644。

将呈圆盘状的第一滑块642、第二滑块643置于定位套641中并且与定位套641滑动连接。在机架21上开设一个截面呈圆形的连接孔。将定位套641固定于该连接孔中。将按压柱61穿设于定位套641中,并且与第一滑块642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642背对按压柱6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斜面,在第二滑块643朝向第一滑块642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第一斜面抵触的第二斜面。将长条状的引导块644固定在第二滑块643的外壁上。在定位套641的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滑槽的长度方向与定位套641的长度方向平行。在定位套641背对按压柱61的一侧开设有第三斜面,使引导块644置于滑槽中,或嵌设在第三斜面上。

连接杆63一端固定在第二滑块643远离第一滑块642的一侧,另一端呈圆台状并且与抵触杆42上的引导斜面421抵触。弹簧62的一端与机架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滑块643抵触。并且弹簧62始终对第二滑块643施加弹力。

当有石块将封堵吸泥管241时,将按压柱61往靠近第二滑块643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滑块642和第二滑块643往远离定位套641的方向移动,第二滑块643从定位套641中脱出,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引导作用,使第二滑块643产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同时,引导块644从滑槽中脱出后与第三斜面对应,停止对按压柱61施加作用力后,通过弹簧62的弹力作用,将引导块644嵌设在第三斜面上。此时,第二滑块643往靠近连接杆63的方向产生位移,通过连接杆63与引导斜面421的抵触,推动抵触杆42往远离吸泥管241的方向移动,将石块顶开,使石块不再封堵吸泥管241。再次对按压柱61施加作用力时,同理,第二滑块643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作用产生一定角度的转动,使引导块644与第三斜面分离之后,与滑槽对应,松开按压柱61,通过弹簧62的弹力作用将引导块644置于滑槽中,使连接杆63往靠近第二滑块643的方向移动,通过吸泥管241的吸力作用和连接杆63的抵触作用,使抵触杆42复位。

当吸泥管241或者刮泥板发生损坏时,为了便于维修。在池体1中安装有一个铸铁闸门7。铸铁闸门7通过电动机驱动。铸铁闸门7关闭,将池体1分为维修区和蓄水区。刮泥机2位于维修区中,将维修区中的水排干,即可便于维修。而此时,蓄水区中依旧具有一定的储水量,从而不必将整个池体1放干。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