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液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9509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药液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药液缸。



背景技术:

在化学领域,通常需要通过做一些实现对生物的特征的测试,例如,通过在实验杯中测试水生生物(如:溞)的生长状态时,需要在每个实验杯内放入等量的药液,还要对每个实验杯内的药液进行等量更新,同时观察药液对每个实验杯内水生生物生长状态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多个泵实现上述测试,但是使用多个泵既耗电又增加了泵的成本;不同的药液对泵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且不易清洗;在每次做完实验后都需要更换,还会造成中间废物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药液缸,用以解决使用多个泵进行试验既耗电又增加了泵的成本;不同的药液对泵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且不易清洗;在每次做完实验后都需要更换,还会造成中间废物产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药液缸,包括缸体、缸盖和多个实验杯,所述药液缸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缸盖中心位置的进液分配器和设置于所述缸体底部中心的溢流引流环;在所述缸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实验杯个数相对应的用于安装所述实验杯的安装孔;在所述缸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实验杯个数相对应的分流槽,所述分流槽的一侧与所述进液分配器导通,所述分流槽的另一侧通过引流槽到达药液缸边缘;其中,多个所述分流槽的长度相同。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分配器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分流槽个数对应的药液出口;其中,所述多个药液出口的尺寸相同。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内部相对于水平面呈设定坡度。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缸盖的边沿处设置有定位部件,且所述缸盖的外直径与所述缸体的外直径一致。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药液出口和所述分流槽均为等间距设置。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缸体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引流环的内孔套在所述溢流管的一端,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缸体的外部导通。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药液缸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缸体底部位置的圆形转盘。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缸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在所述圆形转盘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支撑脚的定位槽;其中,所述定位槽均等间距设置,所述支撑脚的外直径与所述定位槽的内直径一致,且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与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一致。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缸体与所述圆形转盘为同心设置。

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实验杯的分布与所述圆形转盘为同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药液缸,包括缸体、缸盖、多个实验杯、设置于所述缸盖中心位置的进液分配器和设置于所述缸体底部的溢流引流环;在所述缸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实验杯个数相对应的用于安装所述实验杯的安装孔;在所述缸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实验杯个数相对应的分流槽,所述分流槽的一侧与所述进液分配器导通,所述分流槽的另一侧通过引流槽到达药液缸的边缘;其中,多个所述分流槽的长度相同。只需要将药液注入进液分配器,进液分配器利用同径分配孔,利用重力就能把药液等量分配给缸盖上多路分流槽,再通过分流槽以及引流槽将药液输送至药液缸边缘并从药液缸边缘流入药液缸,药液贯穿实验杯后从实验杯的下部以及侧部进入缸体内,利用实验缸体内的溢流引流环下部的错流引流孔到达实验缸主体的中心下部,错流引流孔与试验杯错位布置以促使药液均匀流动,又利用溢流引流环与缸体中心溢流管中间的缝隙,到达溢流管上部,进入溢流管排出实验缸,既减少了实验成本,又避免了废物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药液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药液缸分流槽中药液流向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药液缸实验杯中药液流向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药液缸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一种药液缸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药液缸包括:包括:缸体1、缸盖2、多个实验杯3、进液分配器4、溢流引流环5、安装孔6、分流槽7和引流槽8。

具体地,所述进液分配器4设置于所述缸盖2的中心位置,如进液分配器 4与缸盖2同心设置,即进液分配器4与缸盖2的中心相对应。

在缸盖2的底部设置有与多个实验杯3数量对应的安装孔6,该安装孔6 用于安装及固定实验杯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所述缸盖2的边沿处设置有定位部件,且所述缸盖的外直径与所述缸体的外直径一致,由此,缸盖2可以盖合在缸体1上。

本实施例中的实验杯3的个数可以为任意多个,如6个、8个、10个等,实验杯3的直径可根据缸盖2的直径以及实验杯的数量进行设定,如,缸盖2 的直径为20厘米,实验杯3的直径为4厘米,实验杯3的个数为10个,还可根据具体实验的需求进行设置,对此,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验杯3与缸体1的底部被设置为有一定间隙,且实验杯3的侧部和底部设置有大面积丝网,即药液可通过丝网流入缸体1内,进而通过溢流引流环5排出药液缸。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多个安装孔6均为等间距设置,且每个安装孔6与缸盖2中心的距离相同。

在缸盖2的顶部设置有分流槽7,该分流槽7的数量与多个实验杯3数量对应,所述分流槽7的一侧与所述进液分配器4导通,所述分流槽7的另一侧通过引流槽8到达药液缸的边缘,进而流入所述实验杯3中;其中,多个所述分流槽7的长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引流槽8可以是引流管或引流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分流槽7可以是,但不限于空心管,其截面可以是四边形或圆形,对此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如图2所示,所述进液分配器4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分流槽个数对应的药液出口;其中,所述药液出口的尺寸相同且均与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分流槽7内部相对于水平面呈设定坡度,如分流槽7分为两端,与进液分配器4导通的一端高于与实验杯3导通的一端,设定坡度可根据药液缸和药液量进行设定,如设定坡度为5°,对此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药液缸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缸体的中心位置的溢流管9,所述溢流引流环4的内孔套在所述溢流管9的一端,所述溢流管9的另一端与所述缸体1的外部导通。

上述药液缸的使用步骤具体包括如下:

参照图2和图3中箭头的方向,示出了药液的流向;将药液注入进液分配器,进液分配器将药液利用重力通过底部的孔流入分流槽,再通过分流槽将药液输送至多个实验杯,贯穿实验杯后从实验杯的下部、侧部进入缸体内,利用实验缸体内的溢流引流环下部的错流引流孔到达实验缸体的中心下部,错流引流孔与试验杯错位布置以促使药液均匀流动,又利用溢流引流环与缸体中心溢流管中间的缝隙,到达溢流管上部,进入溢流管排出实验缸。

通过上述的实验缸即可实现对每个实验杯中药液的均匀分配和等量更新,既减少了实验成本,又避免了废物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药液缸还包括:圆形转盘10,设置于缸体1底部位置。

具体地,参照图4,所述缸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11,在所述圆形转盘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支撑脚的定位槽12;其中,所述定位槽12均等间距设置,所述支撑脚11的外直径与所述定位槽的内直径一致,且所述支撑脚11的数量与所述定位槽12的数量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所述缸体与所述圆形转盘为同心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所述多个实验杯的分布与所述圆形转盘为同心设置。

本实施例的圆形转盘可以被设置为自动或手动,通过圆形转盘即可在同一位置对每个实验杯中的水生生物进行观测,节省成本、时间和简化控制,不需要额外移动缸体,避免移动缸体带来的药液或水生生物的晃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具体涉及水生生物的毒理试验或测试,但是,其它化学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